 
			 
				基本信息
书名:渔洋精华录集释(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全三册}
定价:148.00元
作者:(清)王士禛;李毓芙,牟通,李茂肃 整理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12-01
ISBN:978753252545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王士禛(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另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清初文学家。其诗与钱(谦益)、吴(伟业)、朱(彝尊)齐名,号称“清初四大家”。其所倡导师的“神韵”诗论,对当时及其后的诗歌创作产生过重大影响。渔洋一生赋诗三千余首,《渔洋精华录》收入一千六百余首,是其创作思想、创作风格、创作成就的集中代表。
    王士禛一生创作诗歌三千余首,分别载于其所编渔洋集、渔洋集等诸书中。本书《渔洋精华录》是在康熙三十九年编写的,全书十卷,前四卷所载古体诗,后六卷所载是今体诗,共一千六百九十四首,每首诗都附有题解、注释、集译。
目录
前言
凡例
卷一
 顺治丙申十三年渔洋集
   对酒
   慕容垂歌三解
   词三首
   清明后三日邹平西郭赋诗
   拟美女篇
   拟白马篇
   自石桥寻黛溪遂至摩诃峰下
  由柳中腧西山高顶至醴泉寺拜范祠
  醴泉谒志公像观唐碑
  醴泉寺高阁瞻眺有怀范文正公
  书堂
  复雨
  和窟室画松歌
  蠡勺亭观海
  蚕词四首
  山蚕词四首
  雨止
  周文矩庄子说剑图
  ……
 顺治丁申十四年渔洋集
 顺治戊戌十五年渔洋集
 顺治己亥十六年渔洋集
 顺治庚子十七年渔洋集
 顺治丁申十八年渔洋集
卷二
 顺治辛丑十九年渔洋集
 康熙壬康熙元年渔洋集
 康熙癸卯二年渔洋集
 康熙乙巳四年渔洋集
卷三
 康熙甲辰三年渔洋集
 康熙乙巳四年渔洋集
 康熙丙午五年渔洋集
 康熙丁未六年渔洋集
卷四
 康熙丁未六年渔洋集
 康熙戊申七年渔洋集
 康熙己酉八年渔洋集
 康熙辛亥十年渔洋续集
 康熙壬子十一年渔洋续集
卷五
 康熙壬子十一年蜀道集
 ……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附录一】钱谦益序
【附录二】古诗一首赠王贻上士祯
【附录三】渔洋先生精华绿序
【附录四】林佶后序
【附录五】渔洋诗总评
【附录六】王贻上与林吉人手札
【附录七】书札后各家题跋六则
【附录八】渔洋山人自撰年谱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简直是文学爱好者的福音!我之前对宋词的了解仅限于教科书里选出来的几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总觉得意境很美,但要真正走进那个时代,感受词人的心境,总觉得隔着一层纱。这本书的编排实在太用心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词作和注释,而是对每一首词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词牌的格律讲起,到用典的典故,再到词句的炼字和意境的营造,讲解得细致入微。尤其是那些看似寻常的字眼,经过专家的解读,瞬间就有了千钧之力,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精妙。我特别喜欢它对情感脉络的梳理,比如写“离愁”时,如何从苏轼的旷达到李清照的婉约,层层递进,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不同词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时代背景的烙印。读完一首词,再看赏析,就像是请了一位非常博学的私塾先生在你耳边细语,让你茅塞顿开。它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宋词的理解,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堆砌,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画面感的艺术精品。
评分最近迷上了一套关于明代中后期社会风俗的画册集,虽然主要看的是图像,但配的文字解读真是太到位了。很多我们现在看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在当时的语境下其实蕴含着复杂的社会意义。比如画中描绘的市井交易场景,不仅仅是买卖货物的记录,更反映了当时商业的发达程度、市民阶层的崛起以及对物质享受的追求。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进行考据的,他不仅能从服饰、器皿上判断出年代的准确性,还能结合当时的文人笔记、地方志,将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还原到历史的真实情境中。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扬州城里脂粉和香料混合的味道,听到茶馆里传来的吴侬软语。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研究不一定非得是宏大的政治军事叙事,这种微观的、深入到百姓衣食住行的观察,更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体温”。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有年代感,厚重的纸张和复古的排版,让人在翻阅时就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明代社会史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最近翻阅的这本关于现代派绘画理论的译著,真是颠覆了我对“抽象”的理解。在此之前,我对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的作品多是抱持着“看不懂”的心态,觉得它们更像是艺术家的任性表达,缺乏传统意义上的美感和秩序。然而,这本书的理论框架非常清晰,它将现代派艺术的兴起与工业革命后社会结构、哲学思想的剧变紧密地联系起来。作者非常擅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那些晦涩的术语,比如“非再现性”、“构成主义”等。他剖析了艺术家们如何挣脱对现实模仿的束缚,转而探索视觉元素本身(线条、色彩、形状)所能带来的纯粹的心理震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获得了一把开启现代艺术大门的万能钥匙,每一次再去看那些看似随意的色块和线条时,都能体悟到其中蕴含的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深刻思考。它极大地提升了我欣赏当代艺术的维度。
评分我偶然得到的一本讲述中原地区传统木工技艺的书籍,简直是本活的“手艺百科全书”。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完全摒弃了现代机械制图的模式,而是大量采用了老木匠的手绘草图和口述记录。内容详尽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比如如何根据木材的纹理选择下锯的角度,不同榫卯结构在应对潮湿和干燥气候时的性能差异,甚至连打磨工具的握持姿势和力度都有详细的描述。作者显然是花费了数十年时间,深入到那些即将失传的乡村作坊中,将老艺人“心传口授”的诀窍完整地记录下来。读起来丝毫没有学术论文的冰冷感,反而充满了匠人对材料的敬畏和对技艺的执着。通过这本书,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传统工艺中那种“慢”的哲学——每一下凿子下去,都是对材料的尊重和对自身技艺的检验。对于想了解中国传统建筑和家具制作的细节爱好者来说,这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评分我手里这本《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衰》真是让我对“古老”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通常谈论文明的源头,总会绕不开两河流域和尼罗河,但这条被印度河流域文明常常忽略的支流,在这本书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宏大且富有思辨性,他不仅仅关注考古发掘出的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的城市规划奇迹——那令人惊叹的排水系统和统一的度量衡——更着重于探讨其突然的衰落之谜。书中详细对比了各种假说,从气候变迁到雅利安人的迁徙,分析得逻辑严密,毫不偏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通过对出土印章上神秘符号的解读尝试,构建了一种对当时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的想象图景,虽然承认许多地方仍是未解之谜,但这恰恰激发了读者深入探究的兴趣。它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更像是一场精彩的侦探剧,带领我们一步步走近一个失落的伟大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