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 9787532578498

文心雕龙 978753257849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朝梁刘勰,黄叔琳 注,纪昀 评 著
图书标签:
  • 清代小说
  • 文心雕龙
  • 脂砚斋
  • 红楼梦
  • 古典文学
  • 名著
  • 文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古典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8498
商品编码:3002273016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文心雕龙

定价:32.00元

作者:(南朝梁)刘勰,黄叔琳 注,纪昀 评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32578498

字数:272000

页码:338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 自问世而至清代,《文心雕龙》的注释本颇为稀少,直到清代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出现,刘勰之书方得一较为完备的校注本,由是黄注本流行百余年。《文心雕龙(精)》集清代黄叔琳对《文心雕龙》的辑注以及纪昀的评语、近代李详对黄注的补正以及*名国学大师刘咸炘对《文心雕龙》的阐说于一炉,并以新校《文心雕龙》原文为底本,为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文心雕龙》的独特文本。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文心雕龙》:雕琢心神,龙腾文海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百科全书,一部不朽的文学理论巨著,由南朝文学家刘勰所著。它不仅是一部关于文学创作的指南,更是一部对文学本质、创作规律、文学史发展脉络进行深刻探索的智慧结晶。这部著作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精辟入里的分析方法、严谨典雅的论述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树立了一座巍峨的丰碑,对后世文学创作、理论研究以及文化传承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 体系宏大,网罗百家: 《文心雕龙》全书共二十卷,分为《文之序志》、《论说》、《体例》、《风骨》、《神思》、《音韵》、《文场》、《文章》、《明诗》、《论文》、《赞》、《颂》、《诔》、《铭》、《箴》、《奏记》、《书说》、《赋说》、《论》等五个部分,涵盖了文学的方方面面,从文学的起源、本质,到各类文体的源流、创作要求,再到文学批评的原则、方法,无不包罗万象。 认识文学的起源与本质: 刘勰在《原道》篇中,将文学的产生追溯到“道”,认为文学是“道”在人间的显现,是人类情感、思想的抒发。“夫文心雕龙,盖文章之林也。”他指出,文学源于人类内心的“心”,又体现在外在的“文”上。这种对文学本体的深刻洞察,为后世文学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他认为,文学的根源在于“心”的跳动,是人类情感、思想的真实流露。而“文”则是这种内心世界的具象化表达,是“心”的外在形式。文学不仅仅是语言的堆砌,更是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梳理文体源流,辨析创作规律: 《文心雕龙》对中国古代主要文体,如诗、赋、颂、诔、铭、箴、奏记、书说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辨析。刘勰追溯了每一种文体的起源、发展演变,分析了其各自的特点、功用以及创作上的要求。例如,在《诗篇》中,他探讨了诗歌的“风”、“雅”、“颂”等不同体裁的内涵,分析了诗歌的“比兴”手法,强调了诗歌的抒情性和社会功用。在《赋篇》中,他揭示了赋体文学的铺陈夸饰、描摹细致的特点,同时也指出了其可能存在的辞藻堆砌、内容空泛的弊病。他对每一种文体的精辟分析,为后人学习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构建文学批评的理论体系: 《文心雕龙》对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刘勰提出了“风骨”、“神思”、“音韵”、“词采”等一系列重要的文学批评范畴。他强调文学批评应“酌玉屑于琼林,采明珠于沧海”,要求批评者具备广博的学识、敏锐的鉴赏力和公正的评判标准。他尤其重视“风骨”,认为“风”是指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是否健康积极、是否符合时代精神,而“骨”则指文学作品的结构是否严谨、语言是否精练有力。二者共同构成了文学作品的生命力。他还提出了“神思”的概念,强调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充沛、思想的活跃是产生优秀作品的关键。 二、 洞察创作的精髓: 《文心雕龙》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对创作实践的深刻洞察。刘勰在书中,将创作过程分解为多个环节,并为每个环节都提供了精辟的指导。 “神思”: 刘勰认为,“神思”是创作的灵魂,是作者情感、思想、灵感的涌动。他强调,作者必须具备“情动形言,本乎心者也”的深厚情感基础,才能写出动人心魄的作品。他提出的“栖迟于胸中,涌跃于笔端”形象地描绘了神思涌现的过程。创作者要深入生活,体验人生百味,才能激发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从而转化为文字。 “风骨”: “风骨”是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刘勰认为,“风”是作品的思想价值,是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精神的体现。“骨”是作品的艺术功力,是语言的精炼、结构的严谨、表现的深刻。一个优秀的作品,必须既有高尚的思想,又有精湛的艺术技巧,才能达到“风骨”兼备的境界。他倡导“不镂则肉少,不刊则文朴”,要求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力求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所突破。 “音韵”: 刘勰十分重视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特别是声音的和谐。《音韵》篇是他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优美的语言形式能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他分析了声调、平仄、韵律等方面的规律,强调了“声”、“韵”、“调”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认为“一字之差,则全篇失色”。他对音韵的重视,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注重形式美的传统。 “词采”: “词采”指的是文学作品的语言运用和表现手法。刘勰在《词采》篇中,论述了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各种修辞手法,并强调了“文不难于寻丈,而难于合度”,要求作者在运用词采时,要恰当适度,避免华而不实。他鼓励作者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艺术感染力。 三、 严谨的论述风格与深远的文学影响: 《文心雕龙》的语言风格严谨典雅,说理透彻,论证有力,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刘勰在书中,广泛引用了先秦至魏晋南北朝的各种文献资料,旁征博引,旁敲侧击,将古代文献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 《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它不仅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许多文人名家都从中汲取养分,深受启发,更对后世的文学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宋代欧阳修、苏轼,到明清的茅坤、袁宏道,乃至近现代的文学史家、批评家,无不从中获益。它所提出的许多重要文学范畴,如“风骨”、“神思”、“才性”、“时序”等,至今仍是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四、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洞察文学的永恒价值: 《文心雕龙》不仅是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所展现的严谨学风,所倡导的艺术追求,都深深地烙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不仅关注文学创作本身,更将其置于时代、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他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认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主张文学应“载道”、“厚生”。这种对文学社会责任的认识,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而言之,《文心雕龙》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精辟入里的分析方法,严谨典雅的论述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璀璨明珠。它不仅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钥匙,更为我们洞察文学的本质、创作的规律、批评的标准提供了深刻的启示。这部著作,犹如一部智慧的宝藏,穿越千年,依然闪耀着不朽的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阅读《文心雕龙》,不仅是学习文学理论,更是与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味文学艺术的无穷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读了《百年孤独》,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传统小说叙事方式的认知。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简直是神来之笔,那种将奇特、梦幻的事件融入日常生活,让读者在半信半疑之间,跟随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沉浮。故事线索盘根错节,充满了宿命的悲剧感,仿佛每一个人物都逃不出家族遗传的怪圈。我特别喜欢那种循环往复的时间感,每一代人似乎都在重复着前人的错误和辉煌,但又有着细微的差别,这种处理方式极具哲学意味。拉丁美洲的独特风土人情也在字里行间跃然纸上,那种热烈奔放又带着浓厚忧郁的气质,让人仿佛置身于马孔多那座被遗忘的小镇。虽然初读时需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去梳理人物关系,但一旦进入那个世界,便再也无法自拔,每次合上书页,心中都留下一片广袤而又孤独的回响。

评分

这本《红楼梦》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曹雪芹的笔触细腻得仿佛能触摸到林黛玉的裙摆,感受到贾宝玉的痴心。书中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入木三分,每个人物都有其复杂的成长轨迹和鲜明的个性。比如王熙凤,那份泼辣、精明,骨子里却又透着一股悲凉,让人又爱又恨。小说的叙事结构宏大而又错落有致,将一个庞大家族的兴衰荣辱娓娓道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那个时代社会百态的深刻洞察。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每一个场景、每一句对话都经过了千锤百炼,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即便是那些看似闲笔的描写,最终也总能与主线情节巧妙呼应,体现了极高的文学造诣。这本书的魅力在于,无论你何时翻开,总能从中读出新的滋味,那种对人性、对命运的终极叩问,至今仍能震撼人心。

评分

读完《围城》后,我不得不佩服钱锺书老先生那近乎冷酷的幽默感和犀利的洞察力。这本书对知识分子群体的刻画简直是入木三分,那种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不定,在“围城”内外徒劳挣扎的状态,被他描绘得淋漓尽致。方鸿渐这个角色,集合了那个时代许多知识分子的劣根性:虚荣、软弱、自我欺骗,但正是这份真实,让人物显得如此鲜活。钱先生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他信手拈来的典故和妙喻,常常让人会心一笑,继而陷入沉思。比如他对婚姻和爱情的描述,既浪漫又带着解构的批判,充满了智者的清醒。全书没有大起大落的戏剧性冲突,但靠着精妙的对话和心理分析,将人性的荒谬和滑稽展现得淋漓尽致,是一部读起来轻松,回味起来却意味深长的杰作。

评分

我最近沉浸在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里,这本书有一种独特的、略带忧郁的青春气息,非常能引起我这个年纪读者的共鸣。绿子和直子的形象塑造得极为立体,她们代表了生命中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是积极地拥抱生活,还是沉溺于过去的美好与伤痛。村上春树的文字风格简洁、干净,却总能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深刻的疏离感和孤独感,如同傍晚时分穿过东京街头的一阵冷风。音乐在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爵士乐和古典乐的穿插,不仅是背景音,更是烘托人物心境的绝佳载体。故事的基调是怀旧的,它探讨了爱、死亡以及如何在失去中重建自我。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留下了一片广阔的空间,供读者去填补自己与主角相似的青春迷惘。

评分

关于《追忆似水年华》,我只能说,普鲁斯特简直是一个时间旅行者,他用文字构建了一个无比精密的记忆迷宫。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私密和主观的,它不是那种情节驱动的小说,而是一场意识流的盛宴。作者对感官体验的捕捉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比如那著名的玛德莱娜小饼干引发的回忆浪潮,读到此处,我真的能感受到那种从味觉瞬间激活的、无法言喻的往事碎片。篇幅浩大,句式冗长,初看起来会有些畏惧,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那些看似蜿蜒曲折的长句,实则承载了作者对哲学、艺术、爱情和友谊最深刻的思考。它更像是一部心灵自传,带领我们探索潜意识的深处,理解记忆如何塑造我们的当下存在。对于喜欢内省和沉思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咀嚼的经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