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史记译注
定价:54.00元
作者: 司马迁,纪丹阳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50239555
字数:
页码:36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部纪传体通史
◎开创中国传记文学先河
◎照耀历史长河的不落星辰,矗立文化之林的巍峨大山
内容提要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目录
前言
五帝本纪
殷本纪
宋微子世家
越王句践世家
陈涉世家
管晏列传
商君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淮阴侯列传
货殖列传
作者介绍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纸张选择和印刷质量上的用心。内页的排版疏密得当,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在细节处理上体现了专业水准,比如书脊的装订极为牢固,即便是经常翻阅和携带,也不必担心散页的问题。封面设计上,那种古朴又不失现代感的融合,让人在众多书籍中一眼就能被它吸引。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当然,作为一本工具性的阅读材料,它的便携性也考虑得相当周到,虽然内容厚重,但整体尺寸设计得宜,方便带到图书馆或咖啡馆进行深度阅读。我个人非常看重书籍的物理形态,而这本绝对超出了我的预期,让人愿意反复触摸和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译注部分,可以说是其灵魂所在,完全达到了我作为一名非专业历史爱好者寻求“信达雅”的期待。译者显然对原文的语境和时代背景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笔触既保持了原文的雄浑与气势,又巧妙地用现代汉语进行了流畅的转译,使得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古籍文辞变得平易近人,犹如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耳边娓娓道来。更赞的是,那些细致入微的注释,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解释,更是对历史事件、人物关系的深度剖析,甚至连一些地理名词和古代官制的变迁都有详尽的考证和说明。这种注释的密度和深度,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让我不再是走马观花地阅读故事,而是能真正进入到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肌理之中去感受历史的重量与温度。
评分我尝试将这本书与我以前购买过的其他历史类书籍进行对比,立刻就能感受到其在内容组织逻辑上的高明之处。作者(或译注者)显然花费了巨大的精力来构建一个清晰的阅读脉络。它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线罗列事件,而是巧妙地将人物传记、社会风俗、军事行动等要素进行了有机串联,使得读者在理解单个事件的同时,能够构建起一个宏观的时代图景。特别是对于一些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政治斗争,译注部分采用了图表或表格的形式进行了梳理,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这种系统性的编排,让我在阅读时始终能保持对全局的把握,避免了在浩瀚的史料中迷失方向,阅读体验流畅且富有启发性。
评分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收藏和利用价值几乎是无可替代的。我把它放在书架上,每次需要查阅某个历史片段或验证某个古代典故时,它总能迅速提供准确且深入的参考信息。它不仅仅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更像是一本“可以伴随终身的参考工具书”。对于那些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先秦至汉初的历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入门和深入的桥梁;而对于专业的文史工作者,其详尽的考证和严谨的注释体系,也完全可以作为案头必备的工具书来使用。这种跨越不同知识层次读者的兼容性,实属难得,充分体现了出版者和译注者对于普及和传承历史文化的深切使命感。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经典的“译注本”抱持着一丝谨慎的态度,毕竟市面上的版本良莠不齐,有的译注过多地加入了个人臆测,冲淡了原著的史料价值。但深入阅读后发现,这本书的注释风格极其克制和严谨,它严格遵循了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所有引申和解释都有明确的出处或合理的逻辑推演作为支撑。这给予了读者极大的安全感,让人确信自己所阅读的是经过多重打磨和考据的可靠文本。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关键的历史争议点,译者也秉持着公允的态度,清晰地呈现了不同的学术观点,而非武断地下结论。这种尊重历史事实和学术规范的态度,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通俗读物,堪称是对经典文本负责任的再阐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