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丕烈藏书题跋集(全二册) 9787532577965

黄丕烈藏书题跋集(全二册) 978753257796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黄丕烈 撰,余鸣鸿,占旭东 点校 著
图书标签:
  • 黄丕烈
  • 藏书
  • 题跋
  • 清代
  • 文学
  • 古籍
  • 民国
  • 书法
  • 珍本
  • 善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7965
商品编码:3002290815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黄丕烈藏书题跋集(全二册)

定价:108.00元

作者:(清)黄丕烈 撰,余鸣鸿,占旭东 点校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3257796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黄丕烈藏书题跋集(上下)》收集了黄丕烈的 《荛圃藏书题识》、《荛圃藏书题识续集》、《百宋 一廛赋注》等题跋*作,基本囊括了其题跋作品。这 些题跋记录了他藏书得书之来龙去脉,鉴书之心得体 会,校勘结果及版本源流。这些题跋也是其学术成果 的具体体现。

目录


作者介绍


黄丕烈(1763-1825),清*名藏书家、目录学家、校勘家。字绍武,一字承之,号荛圃,绍圃,又号复翁、佞宋主人、秋清居士、知非子、抱守主人、求古居士、宋廛一翁、陶陶轩主人、学山海居主人、秋清逸叟、半恕道人、黄氏仲子、民山山民、龟巢老人、复见心翁、长梧子、书魔、独树逸翁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官主事,嘉庆六年(1801)发往直隶知县不就,专一治学和藏书。

文摘


序言



《黄丕烈藏书题跋集(全二册)》的出版,无疑为海内外对清代学术、版本学、目录学乃至中国古代藏书文化感兴趣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一份极其宝贵的文献资料。本书并非仅是简单地汇编黄丕烈的题跋,而是通过对这位清代乾嘉时期杰出藏书家、校勘家、目录学家一生藏书活动的精细梳理和深刻解读,勾勒出一部鲜活的清代学术史和藏书史的侧影。 一、 黄丕烈及其藏书的时代背景:乾嘉盛世下的学术繁荣与藏书浪潮 要理解《黄丕烈藏书题跋集》的价值,首先需要将其置于十八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初的乾嘉盛世这一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乾嘉时期是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一个高峰,史学、考据学、文学、金石学等领域涌现出无数杰出的学者,他们不倦地搜集、整理、校订古籍,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同时,这股学术繁荣也催生了空前的藏书热潮。官僚、士大夫、富商乃至部分文人,纷纷以藏书为乐,为傲,或为研究之需。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下,黄丕烈(1763-1825),字秋岳,号曝书亭主人,以其卓越的眼光、严谨的态度和丰厚的财力,成为乾嘉时期最为人称道的藏书家之一。 黄丕烈出身于官宦世家,但更重要的是他自身在学术上的造诣。他不仅学识渊博,对古籍版本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更重要的是他将藏书视为一种责任,一种传承文化的方式。他的藏书,数量惊人,品类繁多,尤以善本、孤本著称。他遍览海内,不惜重金购求,但更重要的,是他对所藏书籍的态度——他不仅仅是“收”书,更是“读”书、“校”书、“跋”书。 二、 题跋的意义:书籍的“身份证”与学术的“活化石” 在古代,题跋(也称跋语、跋识)是书籍中极其重要的一种附录形式。它通常由藏书者、阅读者、校勘者在书的卷首、卷末,或书中空白处,记录下自己对书籍的见解、考证、评述、收藏经历、阅读心得等。其作用多方面: 1. 版本考证的依据: 题跋是研究书籍版本演变、流传过程的重要线索。作者通过对书籍的纸张、墨色、字体、版式、雕刻、避讳等细节的观察,辨别其时代的早晚、刻印的精粗,甚至校勘出不同版本的差异。 2. 作者生平与思想的补充: 许多学者会通过题跋来补充文献中记载不足的作者生平、创作背景、思想演变等信息,使得对其研究更加全面深入。 3. 鉴赏与传承的记录: 题跋记录了书籍在不同时期的收藏者,以及他们对书籍的珍爱程度和鉴定水平。这些记录本身就构成了中国古代藏书史的重要篇章,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藏书品味和文化追求。 4. 学术思想的载体: 许多名家题跋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学术见解,是作者学术思想的重要体现。这些题跋经过汇集整理,更能呈现出某一时期学术思潮的脉络和特点。 黄丕烈所作的题跋,正是这些作用的极致体现。他不仅在书籍上留下了自己的收藏印记,更重要的是,他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对所藏书籍进行了精辟的考证和评论。他的题跋,如同书籍的“身份证”,为后人辨识书籍的真伪、优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它们也是一部部“活化石”,记录了书籍流传的历史,承载着作者的学术智慧,为我们打开了通往乾嘉学术世界的一扇扇窗户。 三、《黄丕烈藏书题跋集》的内容构成与价值解析 《黄丕烈藏书题跋集(全二册)》之所以受到高度重视,在于它系统地收录了黄丕烈散见于各种古籍之中的题跋,并进行了精心的整理和考订。本书的构成,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 题跋的广泛性与代表性: 黄丕烈的题跋,数量众多,内容丰富。他跋涉过的书籍,涵盖经史子集、文学诗词、金石考古、方志舆图等几乎所有古代学术领域。无论是重要的史书,如《二十四史》中的某些重要史书;还是传世孤本,如某些宋元刻本、明刻本;又或是重要的文集、史料,他都曾留下自己的“墨迹”。《黄丕烈藏书题跋集》的编纂,正是将这些分散的、珍贵的题跋进行了系统性的汇集,使它们得以集中呈现,便于读者进行整体性的研究。 (二) 题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黄丕烈的题跋,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常常直击书籍的核心问题。 版本考辨: 这是黄丕烈题跋中最具特色和价值的部分。他对于同一本书的不同版本,往往能细致入微地指出其刻印年代、地域、字迹、用纸、避讳等方面差异,从而判断出哪个版本更接近原貌,价值更高。例如,他对于许多宋本、元本的辨识,其准确性和深刻性,至今仍为版本学家所称道。 内容评介: 黄丕烈在考辨版本的同时,也常常对书籍的内容进行评价。他会肯定或否定书籍的学术价值,指出其得失之处,推荐或警示后人。 流传考证: 他会追溯书籍的流传轨迹,记录自己得书的经过,以及其前藏家的信息,从而勾勒出书籍在历史上的“生命线”。 作者评价: 对书籍的作者,他也会有自己的见解,有时会补充作者的生平事迹,有时会评价其学术成就。 个人心得: 即使是较为寻常的书籍,他也常常能从中读出新意,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和治学体会。 (三) 整理与编排的科学性: 《黄丕烈藏书题跋集》的价值,还体现在其科学的整理和编排。编纂者不仅要搜集散逸的题跋,更要对其进行核对、校勘、注释。 溯源核实: 每一个题跋都应该标明其原书、原卷、原页,以及题跋的原文。这需要编纂者花费大量精力去查找、比对原始文献。 校勘辨误: 许多古籍在流传过程中会产生讹误,题跋本身也可能存在手民之误。编纂者需要对题跋进行校勘,辨别真伪,订正错字,确保文本的准确性。 注释解读: 许多题跋中会涉及到一些典故、人名、地名、历史事件等,对于不熟悉古代文献的读者来说,这些都可能成为理解的障碍。本书的注释,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题跋的含义,深入体会黄丕烈的学术思想。 分类编排: 好的整理本,还会对题跋进行合理的分类编排。例如,可以按照原书的类别(经、史、子、集)进行分类,也可以按照年代、作者等进行组织。这种科学的编排,能够极大地提高本书的使用效率,便于读者查阅和研究。 四、 《黄丕烈藏书题跋集》对当下研究的意义 《黄丕烈藏书题跋集》的出版,对当下学术研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1. 版本学研究的基石: 对于致力于中国古代版本学研究的学者来说,本书提供了一手资料,可以直接借鉴黄丕烈在版本鉴定上的经验和方法,为他们的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2. 目录学研究的宝库: 黄丕烈的藏书,本身就是一部极具价值的藏书目录。他的题跋中,常常包含他对藏书的精细描述和评价,这些都可以视为他个人目录学思想的体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清代学术史的透镜: 通过黄丕烈的题跋,我们可以窥见乾嘉时期士人的学术趣味、治学方法、对古籍的态度。他所跋涉过的书籍,也反映了当时学术研究的热点和方向。本书无疑为研究清代学术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4. 藏书文化研究的活证: 黄丕烈作为一代藏书大家,他的藏书题跋本身就是中国古代藏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的出版,为研究中国古代的藏书制度、藏书家群体、藏书观念、藏书鉴赏等方面,提供了鲜活的例证。 5. 文献整理的典范: 本书的编纂质量,也是学术界衡量文献整理水平的一个标杆。一个高质量的整理本,能够极大地提升文献的使用价值,节省研究者的时间和精力。 五、 结语 《黄丕烈藏书题跋集(全二册)》的问世,不仅仅是对一位杰出藏书家学术遗产的“回归”,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研究的一次有力推动。它以其丰富的史料价值、深刻的学术内涵和严谨的整理工作,必将成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案头必备的参考书。阅读这本书,不仅是阅读黄丕烈的题跋,更是穿越时空,与一位古代大儒进行一场深刻的学术对话,感受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体会他深厚的文化情怀,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学术的博大精深与魅力所在。这部巨著的出现,无疑将为中国古代文献学、版本学、目录学、藏书史以及清代学术史等领域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并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的书市上充斥着太多快餐式的读物,让人提不起精神来。而这套书,无疑是沉淀下来的那一批精品。它所代表的,是对知识的敬畏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从排版的小心思,到字体选择的讲究,处处都透露出一种“慢工出细活”的态度。这种对品质的坚守,在如今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关注的重点是它如何构建起一个完整的阅读脉络,是否能将那些零散的文字片段,编织成一张结构严谨而又富有美感的知识网络。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停留在文献的收集层面,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高效、愉悦的知识获取路径。

评分

这套书,拿到手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触感就让人心头一热。印刷的质量没得挑,字里行间透着一股老派的匠人精神,装帧设计也很有格调,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过功夫的。我特别喜欢那种深沉的墨色和纸张的纹理相互映衬的感觉,翻阅起来,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厚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研读每一页的蝇头小楷,但光是看着这些精美的排版,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人忍不住想时不时地去摩挲一下,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连接感。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体现了出版方对文化遗产的尊重,这一点非常值得称赞。

评分

说实话,我最近阅读的几本古籍整理类的书籍,内容上总觉得有些生硬和学术化,读起来像是在啃干巴巴的硬骨头。但这本书的整体呈现方式,却显得格外亲切和流畅。它不像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专著,反而更像是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他毕生的珍藏心得。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处理上的留白和疏密得当,读起来眼睛不累,思路也跟着自然舒展。这种恰到好处的节奏感,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文献汇编变得引人入胜。我期待着能沉下心来,跟着作者的思路,一步步走进那个充满文人情趣和鉴赏智慧的世界,相信它能为我的阅读体验带来全新的启发和滋养。

评分

坦白讲,我对这类汇编性质的图书常常抱有一种既期待又害怕的心态:期待它能囊括珍稀资料,又害怕整理得不够精细,导致阅读体验破碎。但从封面和目录初步呈现出的气质来看,这套书似乎拥有极高的统一性和系统性。我尤其看重它在学术严谨性和大众可读性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一个优秀的汇编,应该能让门外汉看个热闹,让专家看出门道。如果它能成功构建起这种多层次的阅读价值,那么它就绝非昙花一现的出版物,而是值得反复摩挲、常置案头的工具书和鉴赏宝典。我期待它能真正打开一扇通往特定文化领域的精妙之门。

评分

对于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来说,能拥有一套印刷和装帧都达到如此高标准的书籍,简直是一种小小的奢侈和极大的满足。我非常注重书籍的“体感”,即拿在手中的重量、翻页时的声音、以及油墨散发出的那种特有的气息。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到位,营造出一种庄重而又温润的阅读氛围。它让阅读不再仅仅是信息的输入,更变成了一种仪式感十足的感官体验。我甚至有些不忍心让它接触日常的灰尘,需要非常小心翼翼地对待,这也反过来促使我更加专注和投入地去阅读其中的内容,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之处的表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