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553778150 古法今观——温疫论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明〕吴有性,郭丽娜

9787553778150 古法今观——温疫论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明〕吴有性,郭丽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医
  • 温疫论
  • 古籍
  • 传统医学
  •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吴有性
  • 郭丽娜
  • 疫病防治
  • 医学史
  • 中医药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78150
商品编码:30023757430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古法今观——温疫论

定价:65.00元

作者:明〕吴有性,郭丽娜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537781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华医学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全人类的健康,功不可没。《温疫论》是中华医学宝库中*耀眼的明珠之一。从古至今,它在人类预防和治疗流行性疾病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2015年10月5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为人类抗疟作出巨大贡献而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其实,这是世界科学对中医的肯定,也是对《温疫论》的肯定,因为在这本古籍中,将青蒿(茵陈)作为有效治疗瘟疫的一种草药,屠呦呦只是撷取了《温疫论》一点点神韵而已,不难想象,这本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瘟病产生的原因、症状、治疗及调养方法的古籍中,还会有多少秘密。

《温疫论》蕴藏的秘密让医学研究者去挖掘,对大众来说,能从中找到有效地预防和治愈传染疾病的办法就够了!今天,我们将其编译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让不懂医学的你也能读懂这本传世经典。

内容提要


《温疫论》是我国*部系统研究急性传染病的医学巨著,不仅开创了瘟疫病辨证治疗的新领域,而且还充分继承了此前的伤寒学术成就,为此后的瘟病学说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书中关于瘟疫病病因的认识,是*接近现代微生物致病的学说,也是当时世界上*的理论。

作者吴又可开创的达原饮,是为瘟疫秽浊毒邪伏于膜原而设的,可用于 href='#' target='_blank'>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憎寒壮热,日一至三发者。其使用达原饮力图直捣膜原、驱邪外出的治疗思想,一直影响后人对外感热病的认识,至今仍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本书译者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根据书中内容,结合注释,汇集大量药草图片,方便了今天的医学研究者对外感热病的研究,是中医药研究者、学习者和中医爱好者的重要读物。

目录


前言

上卷

01原病

02温疫初起

03传变不常

04急证急攻

05表里分传

06热邪散漫

07内壅不汗

08下后脉浮

09下后脉复沉

10邪气复聚

11下后身反热

12下后脉反数

13因证数攻

14病愈结存

15下格

16注意逐邪勿拘结粪

17蓄血

18发黄

19邪在胸膈

20辨明伤寒时疫

21发斑战汗合论

22战汗

23自汗

24盗汗

25狂汗

26发斑

27数下亡阴

28解后宜养阴忌投参术

29用参宜忌有前利后害之不同

30下后间服缓剂

31下后反痞

32下后反呕

33夺液无汗

34补泻兼施

35药烦

36停药

37虚烦似狂

38神虚谵语

39夺气不语

40老少异治论

41妄投破气药论

42妄投补剂论

43妄投寒凉药论

44大便

45小便

46前后虚实

47脉厥

48脉证不应

49体厥

50乘除

下卷

01杂气论

02论气盛衰

03论气所伤不同

04蛔厥

05呃逆

06似表非表似里非里

07论食

08论饮

09损复

10标本

11行邪伏邪之别

12应下诸证

13应补诸证

14论阴证世间罕有

15论阳证似阴

16舍病治弊

17舍病治药

18论轻疫误治每成痼疾

19肢体浮肿

20服寒剂反热

21知一

22四损不可正治

23劳复、食复、自复

24感冒兼疫

25疟疫兼证

26温疟

27疫痢兼证

28妇人时疫

29妊娠时疫

30小儿时疫

31主客交

32调理法

33统论疫有九传治法

34正名

35《伤寒例》正误

36诸家温疫正误

作者介绍


href='#' target='_blank'>吴有性,字又可,是明末姑苏(今江苏吴县)人。吴有性所处的时代,正是传染病大流行的时候。明末公元1641年,正当吴有性59岁的时候,当时传染病遍及山东、浙江、河南、河北等地。这时许多医生找不到新的治疗办法,以致治疗效果很差。吴有性亲眼目睹当时一些传染病流行地区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的惨景,刻苦钻研医学道理,不顾自己安危,深入到传染病流行区,进行医疗实践,通过对当时流行的传染病的详细研究,结合他自己丰富的治疗经验,并进行分析、总结,终于在祟祯15年(公元1642年)写成了《 href='#' target='_blank'>温疫论》。

郭丽娜:长期从事编辑工作,在古代文学和历史方面有着深入的阅读和研究,基础知识扎实,曾精研《战国策》《资治通鉴》《水经注》《茶经》《酒经》《洗冤录》《考工记》《红楼梦》《梦溪笔谈》《闲情偶寄》等古代历史、科技与文化类经典。曾在期刊发表数十篇中文论文。

文摘









序言



《千古医道:薪火相传的智慧》 引言 浩瀚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医药学体系。从远古的神农尝百草,到历代医家对疾病的深入探索,中医的每一次发展,都凝聚着无数医者的心血与智慧,也回应着时代对健康的呼唤。本书《千古医道:薪火相传的智慧》,旨在回顾中医发展历程中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与科学精神的篇章,展现古代医家如何以其卓越的洞察力、精湛的医术,以及对生命健康的执着追求,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局限于某一具体著作,而是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和感悟中医的独特魅力及其跨越时空的价值。 第一章:岐黄之术的源起与奠基 在中医的宏伟殿堂里,黄帝内经无疑是奠基性的巨著。它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历代医家智慧的结晶,将古人对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防治的认识系统化、理论化。书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将人体视为自然界的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奠定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基础。阴阳五行学说,更是将宇宙万物的运动规律应用于人体,阐释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独特的理论框架。《黄帝内经》的诞生,标志着中医从经验积累走向理论升华,为后世中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随后,《神农本草经》则将中医药学推向了另一个高峰。这部药学巨著,收录了大量天然药物,对每味药的性味归属、功效主治、炮制方法等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它不仅是药物学的百科全书,更是对中华民族世代与自然斗争、不断探索药物疗效的宝贵总结。医家们通过对草木、动物、矿物的长期观察与实践,逐渐认识到不同物质对人体的作用,并将其应用于疾病的治疗。这种对自然资源的深刻理解与巧妙运用,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勤劳。 第二章:辨证施治的精髓与发展 历代医家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堪称是中医临床医学的典范。他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将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人体的反应,进行了严谨的分类和论述。书中提出的“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等方法,至今仍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石。他根据不同的证候,提出了一系列经典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等,这些方剂的配伍精妙,疗效显著,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进入了以辨证施治为核心的时代,将临床实践推向了科学化、系统化的新高度。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更是将中医的临床应用推向了更加广泛的领域。他不仅在内科、妇科、儿科等方面贡献了大量经验方,还对养生保健、预防疾病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孙思邈“济世救人”的精神,以及他对医德的强调,也为后世医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倡导“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种仁爱之心,至今仍是中医人践行的准则。 第三章:温疫防治的历史回响 在人类与疾病的斗争史中,传染性疾病(温疫)始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回顾历史,中国古代医家在面对大规模瘟疫时,也展现了惊人的智慧和勇气。当瘟疫肆虐,生灵涂炭之际,医家们并非束手无策。他们通过对病情的观察、对症状的分析,以及对传播途径的推测,不断摸索有效的防治方法。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类型的瘟疫,中医都有其独特的应对策略。例如,在记载中,某些瘟疫的发生被认为与“疫疠之气”有关,医家们会根据其特点,运用清热解毒、祛湿化浊等方法进行治疗。有些时候,他们会总结出相应的治疗方剂,并广为流传,用于救治大众。 这些防治经验的积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无数次的实践、总结、再实践的过程。医家们在一次次的瘟疫挑战中,不断挑战认识的边界,不断改进治疗方案,努力降低疫情对社会的影响。他们的努力,不仅挽救了无数生命,也为后世应对类似危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第四章:中西医的交融与发展 随着近代西方医学的传入,中国传统医学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一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倡导中西医结合,试图将两者优势互补,共同为人类健康服务。这种结合并非简单地叠加,而是基于对各自理论体系的深入理解,寻求共同点,弥合差异,从而创造出更有效的医疗模式。 一些中医大师在学习西方医学理论的基础上,依然坚守中医的核心理念,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创新。他们将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知识融入到对中医理论的理解中,使得中医的解释更加科学化。同时,他们也通过现代化的研究方法,去验证和阐释中医经典方剂的疗效和作用机制,为中医的现代化发展开辟了道路。 而对于一些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中西医的结合更是展现了其巨大的潜力。例如,在某些疫情的早期,中医的辨证论治可以快速地针对症状进行干预,缓解病情;而当疾病进入特定阶段,或出现并发症时,西医的抗生素、支持疗法等则能发挥关键作用。两者协同作战,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 第五章:当代中医的传承与创新 进入二十一世纪,面对日益复杂的健康挑战,中医的传承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当代中医人,在继承古代医家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拥抱现代科技,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研究手段。 在疾病的预防和养生方面,中医的“治未病”理念与现代公共卫生理念不谋而合。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志调理,以及运用针灸、推拿、中药等手段,中医能够有效地提升人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疾病的治疗方面,当代中医人不仅在传统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积极运用现代诊断技术,如影像学、生化检查等,来辅助诊断和评估病情。同时,他们也借助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深入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作用机制,为中药的现代化开发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针对一些疑难杂症和慢性疾病,中医独特的整体观和个体化治疗方案,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通过辨证论治,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结语 《千古医道:薪火相传的智慧》,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期许。中医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在于其在传承中不忘创新的精神。从远古的智慧到现代的科学,中医始终围绕着“人”——这个生命体的健康与福祉。本书所探讨的,是那些跨越时空的医学智慧,是那些为了守护生命而不断探索的脚步。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医将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与其他一些学术著作相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保持了一种难得的典雅与现代感的融合。它没有一味地追求古奥晦涩来彰显其“原著”的地位,反而在现代翻译的润饰下,读起来朗朗上口,逻辑清晰。特别是对那些阐述传染病传播机制和防治思想的部分,那种掷地有声的论断,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我反复研读了其中关于“气”与“疫”相互作用的论述,那种朴素而深刻的观察角度,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阅读体验是一次流畅且充满启发性的旅程,让人不仅学到了知识,更体会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思维撞击。

评分

这本书的导读部分写得尤为精彩,它并没有直接抛出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采用了一种非常亲切且富有逻辑性的叙述方式,将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引入到古代医学的宏大背景之中。作者对时代背景的梳理极其到位,清晰地勾勒出了当时社会对疫病认知的局限性与吴有性老先生思想的突破性所在。读完导读,我感觉自己像是提前拿到了一个精准的地图,明白了接下来的阅读航线会经过哪些重要的思想路标。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让那些原本可能显得高深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它成功地架设起了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让人在进入正文之前,就已经对核心思想有了初步的把握和共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内页的纸张质感非常舒服,泛着淡淡的米黄色光泽,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韵味,那种古典的水墨晕染效果,配合着雅致的字体排版,一下子就将人带入了一种沉静而深邃的阅读氛围中。我特别喜欢那种细微的触感,仿佛每一次翻页都是在触摸历史的脉络。而且,书脊的装订也异常结实,可以完全平摊开来,无论是放在书桌上还是抱着在沙发上阅读,都非常方便。细节之处见真章,出版社在制作这本书时显然是下了大工夫的,从选材到印刷的每一个环节都透露出对经典文本的尊重。这种高品质的物理呈现,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让我对即将展开的文字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注释体系做得非常细致和人性化。在阅读过程中,偶尔会遇到一些古代特有的词汇或者当时特有的病理描述,正当我准备停下来查阅资料时,清晰简洁的脚注就适时地出现在页面下方,解释得恰到好处,既不冗长地打断阅读的流畅性,又精准地解决了我的疑惑。这些注释不仅仅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很多地方还结合了现代医学的一些对比性思考,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原本严肃的医学论著瞬间变得鲜活起来。不得不说,编者在校注和翻译方面下了苦功夫,确保了文本的准确性和可读性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平衡点,这对于深入理解原著的精髓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简直是为深度学习而生的。每一页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视觉上的舒适,又为读者预留了充足的思考和批注空间。那些关键性的论点,通过不同的字体加粗或引用格式被巧妙地突出出来,使得核心思想一目了然,非常有利于在阅读时进行知识的结构化梳理。我习惯于在书页空白处写下自己的心得和疑问,这本书的内页质量足够好,即使用钢笔书写,墨水也不会洇开,这对我这种习惯做“深度阅读笔记”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这种体贴的设计,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传播和深度研习者的需求的深刻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