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新书--楚辞今注 |
| 作者 | 汤炳正,李大明,李诚,熊良智 注 |
| 定价 | 88.00元 |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ISBN | 9787532584109 |
| 出版日期 | 2017-11-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此书以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为底本重新作注,既取旧说之长,又采新说之精。注释简明扼要,疏解融会贯通。 |
| 作者简介 | |
| 汤炳正,教授。山东荣成人。1934年毕业于民国大学,1936年毕业于章太炎主讲的“章氏国学讲习会”研究班。曾任国立贵州大学教授,后兼任贵阳师范学院教授。建国后,历任四川师范学院(南充、成都)、四川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专于声韵学、文字学、《楚辞》学。著有《屈赋新探》、《楚辞类稿》、《广韵订补》等。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说实话,我对古典文学的理解一直停留在表面,觉得那都是“高冷”的艺术,离我的生活太遥远。直到我翻开这本《楚辞今注》,才发现原来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诗篇,也可以如此贴近人心。这本书的解读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把我当成一个专业的学者,而是像一个耐心又博学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走入文本深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其中一些情绪的把握,比如那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与彷徨,注释会用现代的心理学角度去剖析,让我瞬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不再是历史书上的陈旧文字,而是活生生的生命体验。我甚至会在通勤的地铁上看上好几页,感觉那些古人的忧思和我的日常困扰竟有共通之处。它的语言风格不是那种刻板的学术腔调,而是带着温度的文字,读起来非常舒服,让人愿意一直读下去,去探究屈原为何如此热烈地爱着他的土地和理想。这种深入浅出的阐释方式,无疑大大降低了古典文学的门槛,让更多人能够享受这份精神财富。
评分我过去也买过一些号称是“全解”的古籍版本,结果发现很多都是简单地把古字换成了今字,对意境和典故的挖掘非常肤浅,读完之后依然觉得云里雾里。然而,这本《楚辞今注》的用心程度,从它对每一个意象的细致考证中就能看出来。它会详细追溯某个特定词语在先秦时期的不同用法,还会对比其他典籍的记载,构建出一个完整的语境系统。例如,书中对“芳草”、“香草”的解析,不仅仅是植物学的辨析,更深入到了其在楚文化中象征君子品德的哲学内涵。这种层层递进的解读,让我对《楚辞》的文本结构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它就像一把精密的钥匙,帮我打开了原本紧锁的古代语境之门。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那些带有强烈地域色彩的比喻时所做的努力,它没有简单地用当代事物去套用,而是努力还原了当时楚地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气息,这使得阅读体验极为忠实和厚重。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阅读感受,我会选择“沉浸”。这得益于编者在注释中融入了大量的相关背景知识,让阅读不再是孤立地面对文本。比如,在解读《离骚》中涉及的巫术和神话传说时,这本书会穿插介绍楚地的原始宗教信仰和萨满文化,这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维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历史的现场,身边不仅有屈原慷慨陈词,还有那些古代的图腾和祭祀的场景在眼前浮现。这种全方位的知识铺陈,使得《楚辞》不再是纯粹的文学作品,而是一部融合了政治史、宗教史和民俗学的百科全书。我甚至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去查阅注释中提到的那些历史人物和地理位置,这种主动探索的乐趣,正是优秀教材所能带来的。它成功地激发了我对先秦文化更广泛的兴趣,而不仅仅局限于辞赋本身。
评分这本《楚辞今注》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对于像我这样对古代文学有兴趣,但又觉得原文晦涩难懂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救星一般的存在。我过去尝试读过一些古籍,往往被那些生僻的字词和复杂的句式卡住,读起来非常吃力,很快就失去了耐心。但这本书的注释工作做得非常到位,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词语解释,而是结合了当时的文化背景、历史事件,甚至是地域风俗来详细解读每一个篇章。比如说,读到某些描写山川景物的段落时,注释会帮我勾勒出那个时代楚地的地理风貌,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屈原笔下那种雄浑又哀婉的气质。而且,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讲究,正文和注释之间的穿插自然流畅,不会让人感觉阅读节奏被打断。每读完一小节,我都会特意去看注释,对比着原文反复咀嚼,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直接读白文无法替代的体验。它不仅帮助我理解了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进入了那个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和深沉家国情怀的文学世界,让我真正体会到了《楚辞》的魅力所在。对于想要深入研究或仅仅是想轻松领略这部伟大作品魅力的朋友,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
评分对于一个要求严格的读者来说,评价一本注释本的好坏,关键在于其对“难点”的处理是否得当,以及是否能引导出个人的思考。这本书在这两点上表现得近乎完美。对于那些著名的典故或争议性的观点,它不是简单地采信一家之言,而是会列举出不同的学术见解,并给出较为公允的分析,这体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却又不会让普通读者感到困惑。更重要的是,它在提供知识的同时,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让人进行二次解读。比如,在分析某些情感表达时,它会点到为止,鼓励读者去体会屈原的“不平则鸣”,而不是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这种尊重读者的做法,让我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对话的伙伴,而不是一个单向的知识灌输者。每次合上书,我都能感受到自己对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精神上的滋养,才是阅读经典最宝贵的回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