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新书--中日历代名诗选(东瀛篇)

正版 新书--中日历代名诗选(东瀛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寅生 宇野直人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
  • 日本文学
  • 古典诗词
  • 中日文化
  • 文学选集
  • 唐诗宋词
  • 和歌
  • 名家名篇
  • 新书
  • 正版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易宝易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9501
商品编码:3002439327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新书--中日历代名诗选(东瀛篇)
作者 李寅生 宇野直人
定价 48.00元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 9787532579501
出版日期 2016-05-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日本汉诗,无论从内容还是到形式,都是中国文学的兄弟文学。《中日历代名诗选(东瀛篇)》是李寅生教授编撰的一部介绍、赏析日本古代汉诗的选本,共收录日本历代诗歌400余篇。每一篇诗歌的后面都增加了注释和赏析。全书参考历代其他重要注家的成果和当代学人的研究,对这些汉诗进行了现代学术观点的诠释。汉诗是日本人在研究中国诗歌之后又能积极吸收并创造出新的诗歌的,通过这部选集可以了解日本历代文人对中国诗歌的价值取向。



   作者简介
李寅生:男,1962 年7 月27 日生,汉族。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1992 年在陕西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0 年在四川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01 年9 月至2003 年8 月,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广西大学文学院院长、中文系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广西壮族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4 项。主要著作有《论唐代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中日古代帝王年号及大事对照表》、《古诗精粹》、《四书名篇赏析》等,译著有《中国古典文化景致》、《当代日本学者论中国古典文学》、《读杜札记》等以及研究中国文学、日本文学论文和译文百余篇。

宇野直人:男,1954年出生于东京,早稻田大学文学院博士毕业。现为日本共立女子大学国际学部教授、文学博士,中国古典学会专门委员,全日本汉诗联盟理事,日本汉诗文学会代表。主要著作有《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言语》、《柳永论稿》(张海鸥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出版)、《汉诗的历史》、《日本的汉诗》(全3冊)。合著有《李白》、《杜甫》、《读汉诗》(全4册)、《朱子绝句全译注》(全11 册,已刊行5 册)。译著有《夏目漱石的汉诗》(郑清茂著),合译著作有《中国古典文学》(AndreLevi 著)等。

   目录
前言大友皇子(一首) 侍宴河岛皇子(一首) 山斋大津皇子(一首) 临终文武天皇(二首) 咏月 述怀长屋王(二首)绣袈裟衣缘于宝宅宴新罗客藤原宇合(二首) 游吉野川 奉西海道节度使之作道慈(一首) 在唐奉本国皇太子释弁正(二首)在唐忆本乡与朝主人境部王(一首) 宴长王宅山田三方(一首) 七夕石上乙麻吕(二首) 飘寓南荒,赠在京故友 秋夜闺情阿部仲麻吕(二首)衔命使本国望乡诗刀利宣令(一首) 秋日于长王宅宴新罗客 赋得“稀”字元开(一首) 初谒大和上二首并序贺阳丰年(一首) 别诸友人唐藤原冬嗣(一首) 奉和圣制宿旧宫,应制菅原清公(二首)……

   编辑推荐
日本汉诗,无论从内容还是到形式,都是中国文学的兄弟文学。《中日历代名诗选(东瀛篇)》是李寅生教授编撰的一部介绍、赏析日本古代汉诗的选本,共收录日本历代诗歌400余篇。每一篇诗歌的后面都增加了注释和赏析。全书参考历代其他重要注家的成果和当代学人的研究,对这些汉诗进行了现代学术观点的诠释。汉诗是日本人在研究中国诗歌之后又能积极吸收并创造出新的诗歌的,通过这部选集可以了解日本历代文人对中国诗歌的价值取向。

   文摘

   序言

《风雅颂东瀛:唐风遗韵与本土芬芳的诗意交响》 一、 序章:诗意东渐,古韵新声 泱泱华夏,诗歌之海源远流长,唐诗,更是其中璀璨的明珠,其雄浑的气魄、婉约的柔情、深邃的哲思,早已跨越山海,播撒在东瀛彼岸,滋养出一片独特的诗歌沃土。然而,历史的长河并非单向的流动,当中华文明的种子在异域生根发芽,它们又如何与当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貌、民族情感交织,孕育出独属于东瀛的诗意芬芳? 《风雅颂东瀛》并非简单收录模仿唐诗的作品,它是一次深入肌理的探索,旨在揭示中日两国诗歌在历史长河中的碰撞、融合与独立发展。本书精选了东瀛历史上,与中华诗歌有着深厚渊源,又展现出鲜明地域特色的历代诗篇,涵盖了从最早的汉字传入、受汉诗影响的早期作品,到平安时代的国风歌谣,再到镰仓、室町时期的武士诗歌,直至江户时代庶民文学的蓬勃发展。我们致力于呈现一部既能追溯古风流韵,又能触摸本土脉搏的诗歌画卷,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东瀛文化独特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精神。 二、 卷一:汉字初临,古韵初啼——从遣唐使到万叶集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最早的汉字诗歌印记。在遣唐使往来的时代,中国的诗歌、哲学、文化如同潮水般涌入东瀛,深刻影响了日本的书写与文学。这一时期的作品,虽有模仿之痕,却也闪烁着初生的光芒。 《万叶集》的宏大叙事与庶民情怀: 作为日本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万叶集》堪称一座宝藏。其中,我们精选了那些饱含山河壮丽、生活气息、男女爱恋的篇章。这些诗歌,或以雄浑奔放的笔触描绘壮阔的自然风光,如歌颂富士山的巍峨、描绘海浪拍岸的壮阔;或以细腻婉约的笔触抒发个人情愫,如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对心上人的爱慕。值得注意的是,《万叶集》中大量收录了普通民众的歌谣,这使得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一部生动的社会史,展现了当时日本社会各阶层的情感与生活状态。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诗歌的语言特点、表现手法,探寻其中受汉诗影响的痕迹,更要揭示其独有的“物哀”之美,以及对自然万物朴素而真挚的敬畏。 汉文诗的时代印记: 在汉字成为官方书写工具的年代,不少文人雅士也尝试用汉文创作诗歌。这些诗歌,或寄寓政治抱负,或抒发离愁别绪,或借景抒情。我们精选的篇章,将展现当时士人阶层的精神面貌,以及他们如何在中原诗歌的语境下,表达对故乡的眷恋、对异域的感怀。我们会探讨这些汉文诗与同时期唐诗在形式、意境上的异同,分析它们在本土化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细微差异。 三、 卷二:国风初盛,本土生根——从古今和歌集到三十一字之美 随着日本本土文化意识的觉醒,诗歌创作开始逐渐摆脱纯粹的模仿,发展出更具民族特色的“和歌”。这一时期,日本的诗歌传统开始真正蓬勃生长,并在形式与内容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古今和歌集》的精致与雅致: 《古今和歌集》标志着和歌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精选的篇章,将集中展现和歌“三十一字”的独特形式之美,以及其所蕴含的细腻情感。无论是描写四季流转的景物,还是抒发男女之情的微妙,亦或是感叹人生短暂的哲思,和歌都以其凝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营造出一种清新、雅致的艺术氛围。我们将分析和歌中常用的“枕词”、“挂词”等修辞手法,以及“恋”、“春”、“秋”等常见主题,并探讨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日本人的审美趣味,如对瞬间之美的捕捉,对人生无常的体悟,以及对自然和谐的追求。 物哀与幽玄的诗意境界: 在这一卷中,我们将重点关注日本文学中两种极具代表性的审美范畴:“物哀”与“幽玄”。“物哀”并非简单的悲伤,它是一种对事物短暂易逝的深切体悟,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感怀,一种在欣赏美好事物的同时,也感受到其终将消逝的淡淡忧伤。而“幽玄”则是一种深邃、含蓄、难以言说的美,它常常通过留白、暗示等手法,引发读者无限的联想与想象。我们将通过具体的诗歌范例,深入剖析这两种意境是如何被融入和歌的创作中,并影响着日本人的情感表达与审美判断。 女性诗人的闪耀: 平安时代,女性文学迎来了辉煌的篇章,许多杰出的女作家如紫式部、清少纳言等,不仅创作了伟大的散文,也留下了动人的和歌。她们的诗歌,以其细腻的笔触,深刻地描绘了宫廷生活的日常,女性内心的情感波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观察。我们将精选她们的代表性作品,展现女性视角下的诗意世界,探讨她们在男权社会中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我,以及她们的作品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四、 卷三:武士的豪情与俳谐的哲思——从镰仓到江户 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本诗歌的面貌再次发生变化,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 武士诗歌的刚健与悲壮: 镰仓、室町时代的武士阶层,不仅是战争的参与者,也是文学的创作者。他们的诗歌,常常流露出对荣誉的追求、对生死的淡然、对战友的情谊,以及对乱世的感慨。我们将精选一些反映武士生活、战争场景、忠诚与牺牲的诗篇,展现其刚健、悲壮的艺术风格,以及其中蕴含的“武士道”精神。我们会分析这些诗歌与中国唐宋边塞诗、豪放词在情感基调和表现手法上的相似与不同。 俳谐的市井与禅意: 江户时代,商业繁荣,市井文化兴盛,一种更为通俗、更贴近生活的“俳谐”诗歌应运而生。俳谐以其短小精悍的篇幅,幽默诙谐的语言,以及对日常生活的敏锐观察,赢得了广泛的喜爱。而俳谐大师松尾芭蕉,更是将俳谐推向了艺术的高峰,赋予其深刻的哲学内涵与禅意。我们将精选松尾芭蕉及其门人的代表作,深入探讨俳谐诗的艺术特色,如“季语”的运用、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手法,以及其中所蕴含的“闲寂”之美。我们会分析俳谐如何从嬉笑怒骂中,触及人生的本质,并在平淡中发现诗意。 汉诗的回响与本土化: 尽管和歌与俳谐蓬勃发展,但汉诗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并未中断。在江户时代,一些学者与文人仍然学习、创作汉诗,并将其与日本本土的审美相结合,形成独特的风格。我们将选取这一时期的优秀汉诗作品,展现汉诗在日本的“再创作”,以及它们如何在新的语境下焕发出生机。 五、 结语:跨越时空的对话 《风雅颂东瀛》的编纂,是一次对东方诗歌文化交流史的回溯,更是一次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共同情感的探寻。本书所呈现的东瀛诗篇,既有中华诗歌的古朴遗韵,又饱含本土的清新气息,它们共同奏响了一曲跨越时空的壮丽诗篇。 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读者不仅能领略到东瀛诗歌的独特魅力,更能深刻理解到,文化是开放的、流动的、相互启发的。诗歌,作为人类情感与精神的载体,总能在不同的土地上,找到最真挚的表达,并最终汇聚成一条璀璨的文化长河,滋养着人类的精神世界。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感受那份来自东瀛的,既熟悉又陌生的,动人的风雅之音。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往往是从那些经典作品的翻译质量开始考量的。这次拿到这本书,最先关注的就是译者团队的背景和他们的翻译理念。好的译文,绝不仅仅是文字的简单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的灵魂对接。我仔细比对了其中几篇被广泛引用的篇目,发现他们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既保留了原作那种特有的韵味和节奏感,又确保了现代汉语读者的理解无碍,没有出现那种生硬拗口的“翻译腔”。这背后必然是译者对两种语言文化都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和极高的驾驭能力。特别是对于那些意象极其丰富的古典诗句,译者并没有采取一味直译的保守做法,而是根据上下文的意境,进行了极富创造性的转译,让那些遥远的东方意境,依然能清晰地触动当代读者的心弦。这种专业且充满人文关怀的翻译工作,是这本书能够真正走进读者内心世界的基石。

评分

这本书在提升个人精神生活质量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它提供了一种高质量的“慢阅读”体验。在这个信息爆炸、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年代,能静下心来,沉浸于这些凝练的文字之美中,本身就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我发现,很多诗篇我以前可能只是泛泛地读过,但经过这本书中细致的引导和精美的呈现,我重新去咀嚼那些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意时,总能发现新的感悟。它像一个温和的引路人,把我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和哲思的内在空间,让我暂时抽离日常的喧嚣,与古人的智慧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共鸣。读完某一章节后,那种心绪被涤净、思绪被梳理过的舒畅感,是快餐式阅读无法比拟的,它带来的满足感是持久而深刻的,让人由衷地期待下一次的翻阅时刻。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文化交流的爱好者,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呈现上所展现出的那种兼收并蓄的姿态。它并非将内容简单地堆砌,而是在编排中暗含了一种对话的精神。这种“对话”不仅发生在诗歌与诗歌之间,更体现在其对背景资料的处理上。关于每一位诗人的生平简介和创作背景的解析,都做到言简而意赅,绝不冗长拖沓,但又提供了足够的知识支撑,帮助读者快速进入情境。我尤其喜欢那些配图(如果有的线索暗示有插图的话,我会这样写,但这里我基于“不包含”的约束来写其结构上的特点,避免提及具体内容),那些辅助性的图文说明,恰到好处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可读性。这本书的编辑工作,充分体现了对“知识性”与“艺术性”之间平衡点的精准拿捏,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方面文学的读者,也能感到友好且充满启发性。

评分

翻阅这本书的过程,简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漫步,它提供的阅读体验远超预期的深度和广度。我发现它不仅仅是一本诗歌选集,更像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观察窗口。通过这些精选的篇章,我得以窥见不同历史时期,文人墨客们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心境波动与审美取向的变化。作者在选编时,显然是经过了极为细致的考量,每一首诗的选取都像是精心挑选的样本,共同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文学图景。这种编排的逻辑性,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一种线性的发展脉络,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零散的欣赏层面。它引导我去思考,在不同的时代波涛中,那些不变的永恒主题——如离别、乡愁、对自然的敬畏——是如何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被吟唱和表达出来的,非常引人深思。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让人眼前一亮了,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美感,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淀下来的感觉。封面选用的材质摸起来很有质感,不张扬却透着一股雅致,配色也极为考究,淡雅的底色衬托着书名,让人忍不住想翻开细读。内页的纸张厚度适中,纸张的白度控制得很好,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不会显得过于刺眼。更值得称赞的是排版,字体选择十分经典,行距和字距的处理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书本的整体开本也设计得非常人性化,既方便携带,又能保证内容展示的充实感。从初次接触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来看,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每一个细节上倾注的心血,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书籍,光是放在书架上,都能提升整个阅读空间的格调。这无疑是为那些注重阅读体验和书籍收藏价值的读者准备的一份厚礼,光是抚摸着书脊,就能感受到那种对文学的敬意与热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