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尚书校释译论(繁体版)(套装共4册)
定价:248.00元
作者:顾颉刚,刘起釪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5-04-01
ISBN:978710102425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1.98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专释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以唐开成石经本为底本,参以唐以前的文献、出土文物及石刻中所涉及的相关资料,兼采段玉裁、陈乔枞、皮锡瑞诸家的研究成果,对《尚书》文本详加比勘校订而成。
每篇均分校释、今译、讨论三项,几乎巨细无遗地汇集了有关尚书文字考释和专项问题研究方面的成果,堪称今文尚书注释的集成之作和有关尚书问题的百科全书。
目录
册
序言
凡例
虞夏书
堯典
臯陶谟
第二册
禹贡
甘誓
商画
汤誓
盤庚
高宗肜日
西日戡黎
微子
第三册
周书
牧誓
洪重范
金滕
大诰
酒诰
梓材
召诰
洛诰
多士
无逸
君奭
第四册
多方
立政
顾命
吕刑
文侯之命
费誓
秦誓
主要引用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是一个对古代建筑和园林艺术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最近淘到了这本《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术》。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像许多园林专著那样,将重点放在平面布局或结构分析上,而是着重探讨了“意境”——这个中国传统美学中极其抽象的概念,是如何通过具体的造园手段被物化的。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解析了“藏”与“露”、“曲”与“直”、“虚”与“实”这些对立统一的哲学观念在园林空间中的实践。比如,书中对苏州园林中“借景”手法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上升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探讨,让人明白为何一方小小的漏窗,能将远山近水纳入咫尺之内,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读来令人心神俱醉,仿佛身临其境,手中的书页也仿佛散发着苔藓与水汽的味道。这本书的插图和测绘图精美绝伦,更是为理解复杂的空间关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评分拿到这套《红楼梦笺注汇通》的时候,说实话,内心是有点忐忑的,毕竟《红楼梦》的版本和注疏浩如烟海,想找到一本真正能令人心悦诚服的,着实不易。然而,初翻这套书,那种扑面而来的学养和细致,立刻就让我放下了疑虑。它并非简单地将各种旧注拾遗补缺,而是有其独到的“汇通”之道。编者对于早期曹雪芹原稿的考证,以及对不同批语的甄别与取舍,看得出是下足了功夫的。尤其是对书中那些看似闲笔、实则暗藏玄机的诗词曲赋的阐释,不再是流于表面的感伤,而是深入到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甚至与佛道思想的关联中去解构,让人对宝玉的“痴”和黛玉的“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脂砚斋批语时的态度,既不盲从,也不全盘否定,而是结合文本进行审慎的评析,这对于我们这些长期浸淫其中、又渴望获得新鲜见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指引。这套书,更像是一位功力深厚的引路人,带着我们重新走过大观园的每一处花木楼台,每一种人情冷暖。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思潮,尤其关注当时的玄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因此,我入手了这本《汉魏六朝诗歌流变史》。说实话,对于这类宏大的断代文学史,我通常持保留态度,因为要在一个有限的篇幅内,勾勒出近四百年的文学风貌,很容易流于概念化和扁平化。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和论证逻辑,却出乎我的意料。作者没有将六朝诗歌简单地视为盛唐之音的“过渡期”,而是深入挖掘了其中内在的张力,比如山水诗的自觉、永明体对声律的追求,以及道家思想在诗歌中的渗透与转化。他非常擅长将具体的诗歌篇章作为切入点,层层剖析其背后的时代精神,而不是空泛地谈论“风骨”或“清峻”。比如,他分析谢灵运山水诗时,不仅关注了其“以景为主”的特点,更深入探讨了这种审美取向与当时士人对世俗政治的疏离感之间的内在联系。读完之后,我对六朝诗歌的认识不再是零散的篇章记忆,而是一个有机的、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文学史”这一概念的理解。
评分我是一名正在学习篆刻的爱好者,对古代金文和石鼓文的研究一直感到力不从心,总觉得隔着一层厚厚的历史迷雾。因此,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阅读了这本《古文字的审美发现与传承》。与其他着重于考据和释读的古文字书籍不同,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它着眼于古文字的“审美性”。作者以书法家的眼光,系统梳理了商周金文、秦系小篆到汉碑隶变过程中,线条、结构、章法所体现出的美学特征和演变规律。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书中对不同时期文字的“力度感”和“气韵”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分析,比如如何区分大盂鼎铭文的浑厚雄强与毛公鼎铭文的精细内敛。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像是对着一堆冰冷的符号进行“解剖教学”,让我开始理解那些古人是如何在书写中融入情感与意志的。这本书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古文字的直观感受力,为我的篆刻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审美基础。
评分最近在为一篇关于明清小说中“人情练达”的论文收集资料,偶然间接触到了这本被学术界低估的《晚明士人交往录》。这本书的材料搜集工作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它不像一般的传记或史料汇编,而是聚焦于晚明时期文人、官员、商人之间那些充满人情世故的信件、往来诗作、以及宴饮记录。作者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对这些看似琐碎的私人交往进行道德审判,而是将它们视为理解当时社会权力运作和个人身份构建的“微观切片”。通过对王世贞、屠隆、李贽等人的书信往来分析,我看到了一个复杂的、充满张力的社交网络:既有文人间的惺惺相惜,也有利益交换下的互相扶持,更有在政治风波中迅速切割的冷酷现实。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它将历史人物从高高在上的塑像中拉了下来,还原成有血有肉、需要处理日常人情纠葛的鲜活个体。对于研究晚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人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