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校释译论(繁体版)(套装共4册) 9787101024258

尚书校释译论(繁体版)(套装共4册) 978710102425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颉刚,刘起釪 著
图书标签:
  • 尚书
  • 经典
  • 校释
  • 译论
  • 古代文献
  • 中国历史
  • 文化
  • 学术
  • 文献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24258
商品编码:3002389244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5-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尚书校释译论(繁体版)(套装共4册)

定价:248.00元

作者:顾颉刚,刘起釪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5-04-01

ISBN:978710102425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1.98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专释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以唐开成石经本为底本,参以唐以前的文献、出土文物及石刻中所涉及的相关资料,兼采段玉裁、陈乔枞、皮锡瑞诸家的研究成果,对《尚书》文本详加比勘校订而成。
  每篇均分校释、今译、讨论三项,几乎巨细无遗地汇集了有关尚书文字考释和专项问题研究方面的成果,堪称今文尚书注释的集成之作和有关尚书问题的百科全书。

目录



 序言
 凡例
 虞夏书
 堯典
 臯陶谟 
第二册
 禹贡
 甘誓
 商画
 汤誓
 盤庚
 高宗肜日
 西日戡黎
 微子
第三册
 周书
 牧誓
 洪重范
 金滕
 大诰
 酒诰
 梓材
 召诰
 洛诰
 多士
 无逸
 君奭
第四册
 多方
 立政
 顾命
 吕刑
 文侯之命
 费誓
 秦誓
主要引用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尚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多个方面,是研究中国古代史、思想史、文献学的重要依据。《尚书》以其篇章体例的独特、内容的博大精深,成为历代学者潜心钻研的对象。 《尚书》的价值与地位 《尚书》,又称《书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其内容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春秋时期,收录了上古时期帝王、诸侯的政令和策命。它以原始史料的形态,真实地反映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风貌。 历史的镜子: 《尚书》中的许多篇章,如《尧典》、《舜典》、《禹贡》、《甘誓》、《牧誓》等,都以近乎信史的笔触,记录了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制度。《尚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研究中国早期国家形态、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经济活动以及民族关系的第一手资料。例如,《禹贡》篇详细记述了古代中国的疆域、山川、河流、土壤、物产以及贡赋制度,是研究中国古代地理和经济的重要文献。 思想的源泉: 《尚书》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源泉。《尚书》中蕴含的“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民惟命官”等政治伦理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哲学、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学派将《尚书》视为“五经”之一,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和传承,使其成为塑造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学的瑰宝: 《尚书》的语言质朴、庄重,具有独特的古文风格。许多篇章的叙事手法、论证逻辑和修辞技巧,都展现了古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对后世的散文、政论文写作产生了启示。 《尚书》的传承与解读 《尚书》的流传并非一帆风顺,历经战乱、焚书等劫难,其文本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和混乱。这使得后世学者对《尚书》的整理、校勘、注释和解读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文本的艰难流传: 历史上的《尚书》经历了多次的传抄与整理。秦始皇焚书坑儒,《尚书》遭受重创。汉代,孔安国奉命重修《尚书》,发现了《古文尚书》,并作了传。然而,其真伪历来存疑。东晋梅赜所献《古文尚书》虽被奉为正统,但其文字与通行《今文尚书》差异甚大,引发了历代学者的争论。 校释译论的意义: 面对《尚书》文本的复杂性,学者们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进行“校释译论”。 校勘: 即通过比对不同版本的《尚书》,找出文本的异同,辨别真伪,考订讹误,力求恢复其原始面貌。例如,对《尚书》中出现的古今字、假借字、通假字进行辨析,是校勘工作的重要内容。 释义: 即对《尚书》中生僻的字词、典故、制度进行解释,阐明其含义。这需要深厚的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功底。 译文: 即将古奥的《尚书》文字翻译成易于理解的现代语言,使更多人能够接触和学习《尚书》。优秀的译文不仅要准确传达原文意思,还要尽量保留原文的韵味和风格。 论证: 即在校释译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尚书》的内容、思想、价值、历史地位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阐述,形成自己的学术见解。这包括对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意图、政治主张、哲学思想等进行细致的研究。 研究《尚书》的挑战与乐趣 研究《尚书》是一项充满挑战但同时也极具乐趣的工作。 挑战: 古奥的语言: 《尚书》的语言古朴,词汇、语法与现代汉语差异巨大,需要专门的文字学知识来理解。 缺失的文本: 许多篇章在流传过程中已经失传,仅存残篇,给研究带来困难。 真伪的争议: 《古文尚书》等篇章的真伪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需要审慎考证。 制度的复杂性: 《尚书》涉及的古代官制、礼制、经济制度等,都极其复杂,需要结合其他史料进行对照研究。 乐趣: 拨开迷雾见真章: 随着对《尚书》理解的深入,那些晦涩的文字会逐渐变得清晰,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体会他们的思想和智慧。 发掘历史的深度: 《尚书》是通往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扇窗户,通过深入研究,可以发掘出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和制度演变。 体悟先哲的智慧: 《尚书》中闪耀着古代先哲的政治智慧、道德修养和哲学思考,对我们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学术的探索与创造: 《尚书》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每一次的校勘、释义、论证,都可能为学术界带来新的发现和见解。 《尚书》研究的必要性 在当今时代,重温《尚书》的价值,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尚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尚书》的研究和传播,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借鉴历史经验,启迪治国之道: 《尚书》中关于治国理政的论述,如“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治国理政的智慧。 提升人文素养,丰富精神世界: 阅读和研究《尚书》,能够帮助我们拓展视野,提升人文素养,丰富精神世界,获得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推动学术发展: 对《尚书》的深入研究,可以不断深化我们对中国古代历史、思想、文化的认识,推动相关学术领域的发展。 总之,《尚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经典,其研究是一项艰巨而又充满意义的学术事业。通过严谨的校释译论,我们得以更好地理解这部古代文献,从中汲取智慧,传承文化,启迪当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古代建筑和园林艺术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最近淘到了这本《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术》。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像许多园林专著那样,将重点放在平面布局或结构分析上,而是着重探讨了“意境”——这个中国传统美学中极其抽象的概念,是如何通过具体的造园手段被物化的。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解析了“藏”与“露”、“曲”与“直”、“虚”与“实”这些对立统一的哲学观念在园林空间中的实践。比如,书中对苏州园林中“借景”手法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上升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探讨,让人明白为何一方小小的漏窗,能将远山近水纳入咫尺之内,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读来令人心神俱醉,仿佛身临其境,手中的书页也仿佛散发着苔藓与水汽的味道。这本书的插图和测绘图精美绝伦,更是为理解复杂的空间关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评分

拿到这套《红楼梦笺注汇通》的时候,说实话,内心是有点忐忑的,毕竟《红楼梦》的版本和注疏浩如烟海,想找到一本真正能令人心悦诚服的,着实不易。然而,初翻这套书,那种扑面而来的学养和细致,立刻就让我放下了疑虑。它并非简单地将各种旧注拾遗补缺,而是有其独到的“汇通”之道。编者对于早期曹雪芹原稿的考证,以及对不同批语的甄别与取舍,看得出是下足了功夫的。尤其是对书中那些看似闲笔、实则暗藏玄机的诗词曲赋的阐释,不再是流于表面的感伤,而是深入到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甚至与佛道思想的关联中去解构,让人对宝玉的“痴”和黛玉的“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脂砚斋批语时的态度,既不盲从,也不全盘否定,而是结合文本进行审慎的评析,这对于我们这些长期浸淫其中、又渴望获得新鲜见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指引。这套书,更像是一位功力深厚的引路人,带着我们重新走过大观园的每一处花木楼台,每一种人情冷暖。

评分

我最近在研究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思潮,尤其关注当时的玄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因此,我入手了这本《汉魏六朝诗歌流变史》。说实话,对于这类宏大的断代文学史,我通常持保留态度,因为要在一个有限的篇幅内,勾勒出近四百年的文学风貌,很容易流于概念化和扁平化。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和论证逻辑,却出乎我的意料。作者没有将六朝诗歌简单地视为盛唐之音的“过渡期”,而是深入挖掘了其中内在的张力,比如山水诗的自觉、永明体对声律的追求,以及道家思想在诗歌中的渗透与转化。他非常擅长将具体的诗歌篇章作为切入点,层层剖析其背后的时代精神,而不是空泛地谈论“风骨”或“清峻”。比如,他分析谢灵运山水诗时,不仅关注了其“以景为主”的特点,更深入探讨了这种审美取向与当时士人对世俗政治的疏离感之间的内在联系。读完之后,我对六朝诗歌的认识不再是零散的篇章记忆,而是一个有机的、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文学史”这一概念的理解。

评分

我是一名正在学习篆刻的爱好者,对古代金文和石鼓文的研究一直感到力不从心,总觉得隔着一层厚厚的历史迷雾。因此,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阅读了这本《古文字的审美发现与传承》。与其他着重于考据和释读的古文字书籍不同,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它着眼于古文字的“审美性”。作者以书法家的眼光,系统梳理了商周金文、秦系小篆到汉碑隶变过程中,线条、结构、章法所体现出的美学特征和演变规律。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书中对不同时期文字的“力度感”和“气韵”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分析,比如如何区分大盂鼎铭文的浑厚雄强与毛公鼎铭文的精细内敛。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像是对着一堆冰冷的符号进行“解剖教学”,让我开始理解那些古人是如何在书写中融入情感与意志的。这本书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古文字的直观感受力,为我的篆刻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审美基础。

评分

最近在为一篇关于明清小说中“人情练达”的论文收集资料,偶然间接触到了这本被学术界低估的《晚明士人交往录》。这本书的材料搜集工作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它不像一般的传记或史料汇编,而是聚焦于晚明时期文人、官员、商人之间那些充满人情世故的信件、往来诗作、以及宴饮记录。作者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对这些看似琐碎的私人交往进行道德审判,而是将它们视为理解当时社会权力运作和个人身份构建的“微观切片”。通过对王世贞、屠隆、李贽等人的书信往来分析,我看到了一个复杂的、充满张力的社交网络:既有文人间的惺惺相惜,也有利益交换下的互相扶持,更有在政治风波中迅速切割的冷酷现实。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它将历史人物从高高在上的塑像中拉了下来,还原成有血有肉、需要处理日常人情纠葛的鲜活个体。对于研究晚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人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