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诗纪事(全四册) 9787806432549

清诗纪事(全四册) 978780643254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仲联 著
图书标签:
  • 清诗
  • 诗歌
  • 文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清代文学
  • 选本
  • 诗词
  • 文化
  • 经典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
ISBN:9787806432549
商品编码:30024402205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04-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清诗纪事(全四册)

定价:1300.00元

作者:钱仲联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4-01

ISBN:978780643254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诗歌之有,由来已久。以诗研史、汇录历代诗歌纪事文献,也就成了后世学人的一种自然追求。
文史专家钱仲联先生主编的大型清代诗歌纪事文献——《清诗纪事》,收7000多位诗人的作品,约1200万字。该书分为明遗民卷、顺治朝卷、康熙朝卷、雍正朝卷、乾隆朝卷、嘉庆朝卷、道光朝卷、咸丰朝卷、同治朝卷、光宣朝卷,以及烈女卷、释道卷、鬼诗梦诗卷、民歌谣谚卷等。各位诗人附有简历,纪事诗作之后汇集各家诗评,评论诗人的独特成就,兼及诗作优劣得失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诗词之韵,风雅之集:《清诗纪事》卷一至卷四 简介 《清诗纪事》,一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清代诗歌总集,历经数年精心编纂,如今呈献于读者面前,共分四卷,系统地梳理和呈现了自清初至清末近三百年间,中国诗歌发展的脉络与成就。本书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广博的选录范围、精到的考证校注,旨在为研究清代文学、历史、文化乃至社会风貌的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份珍贵而权威的资料。 卷一:肇启与勃兴(清初至康熙年间) 本书的开端,聚焦于清朝建立之初的诗歌创作。这一时期,经历朝代更迭,文人墨客心绪复杂,诗歌创作呈现出多元的面貌。既有对故国之思、家国情怀的抒发,亦有对新政权认同或观望的表达。同时,明代遗老遗少的诗风依然具有一定影响力,古典主义的诗歌传统在新的土壤中得以延续。 这一卷的选录,侧重于那些承接明末遗风,或在动荡时局中发出独特声音的诗人。我们将看到如顾炎武、王夫之等在民族气节和忧国忧民情怀上表现突出的大家,他们的诗歌慷慨激昂,充满了金石之声。而如纳兰性德,以其词章清丽、情感真挚,在诗坛独树一帜,其作品成为后世研究清初情感世界的重要文本。此外,康熙年间,随着社会渐趋稳定,宫廷文化与文人文化相互影响,诗歌创作呈现出更加繁荣的景象。一批学养深厚、才华横溢的诗人涌现,他们的作品或描摹山河壮丽,或歌咏太平盛世,或寄情于山水田园,展现了清初诗歌的初步勃兴。本卷的选录,力求展现这一时期的诗歌风格的多样性,既有沉郁顿挫的抒情,也有清新自然的写景,更有对社会现实的关照。 卷二:鼎盛与流变(雍正至乾隆年间) 进入雍正、乾隆时期,清代诗歌迎来了其发展的高峰。在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背景下,文人阶层壮大,诗歌创作呈现出空前的活跃态势。这一时期的诗歌,风格更加多样,流派纷呈,形成了许多重要的诗歌流派和学术思潮。 本卷的重点在于呈现这一时期诗歌的鼎盛与流变。我们将看到“吴江派”、“桐城派”等诗派的兴起,他们或以“神韵”为宗,或以“义法”为贵,在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袁枚的“性灵说”,在诗坛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乾隆年间,科举制度的成熟,使得许多寒门子弟有机会通过诗文走向仕途,也为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文人雅集、诗社活动风起云涌,进一步推动了诗歌的交流与发展。这一卷的选录,不仅包含了名垂青史的大家巨匠,如纪晓岚、赵翼等,更收录了大量在特定时期、特定区域具有影响力的诗人作品。我们将看到,在宏大的叙事和历史的洪流中,个体的情感、生活细节、审美情趣如何通过诗歌得以精致的表达。同时,随着满汉文化的交融,诗歌中也逐渐显现出一些新的文化元素和审美趣味。 卷三:转型与新声(嘉庆至道光年间) 嘉庆、道光年间,清朝国势开始显露颓势,内部矛盾加剧,外部压力增大。这种社会背景下的诗歌创作,也呈现出更为复杂和深刻的特质。一方面,许多诗人依然秉持传统的诗歌创作理念,追求艺术的精致与雅致;另一方面,部分敏感的文人开始以诗歌来反映社会现实的弊病,抒发对时局的忧虑,诗歌中逐渐涌现出新的声调。 本卷将深入探讨这一时期的诗歌转型与新声。我们将看到,一些诗人开始关注民生疾苦,描绘社会底层的生活状态,其作品充满了人道主义关怀。例如,林则徐、魏源等在禁烟运动和海防建设中,他们的诗歌不仅是政治抱负的抒发,也反映了民族危机意识的觉醒。同时,在一些边疆地区,诗歌创作也呈现出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丰富了清代诗歌的地域谱系。此外,这一时期的诗歌,在语言运用上,也开始显露出更加灵活和多元的趋势。一些诗人尝试借鉴民间文学的语言,使得诗歌更具生活气息和感染力。本卷的选录,旨在呈现诗歌在面对时代变迁时,所展现出的思想深度与艺术韧性。我们会看到,在传统与革新之间,诗人们如何用他们的笔触,记录下时代的变迁,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卷四:晚清的挣扎与展望(咸丰至宣统年间) 晚清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动荡和变革的时期。内忧外患,民族危机空前,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动荡。在这样的背景下,清代诗歌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既有对传统诗歌的继承与发扬,更有在时代巨变中产生的新的艺术探索和思想表达。 本卷的重点在于呈现晚清诗歌的挣扎与展望。我们将看到,在西方文化冲击和民族救亡的呼唤下,一些诗人开始反思传统,探索新的诗歌形式和表达方式。例如,维新变法时期,梁启超等人的诗歌,就充满了变革的激情和启蒙的色彩。他们用诗歌来鼓吹新思想,呼唤社会改革,其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前瞻性。同时,传统诗歌的创作依然延续,但许多作品中已经融入了对时局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一些描写战乱、民生凋敝的诗歌,充满了沉痛和悲凉。此外,晚清的诗歌,也展现出对异域文化和科技的关注,这在之前的诗歌中是较少见的。本卷的选录,力求展现晚清诗歌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所展现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们会看到,在民族危亡的关口,诗人们如何用他们的才情,书写下对国家民族的深切关怀,也为中国新诗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清诗纪事》的价值与意义 《清诗纪事》(全四册)的编纂,是一项规模宏大、意义深远的文化工程。本书以其包罗万象的选录,为我们勾勒出清代诗歌创作的全景图。从初期的承接与转型,到中期的繁荣与流变,再到晚期的挣扎与变革,本书系统地展现了清代诗歌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不同面貌和艺术特征。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丰富的诗歌文本,更在于其背后蕴含的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每一首诗歌,都是那个时代社会风貌、文人心态、审美情趣的生动写照。通过阅读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清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文人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世界。 《清诗纪事》的精良编校,也使其成为了一部可靠的学术工具书。严谨的考证,准确的校注,为读者提供了可靠的阅读保障。对于从事清代文学、历史、文化研究的学者而言,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本书则是一扇了解清代诗歌魅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的窗口。 总之,《清诗纪事》(全四册)是一部集学术性、资料性、艺术性于一体的鸿篇巨制。它不仅是对清代诗歌的一次系统性梳理和呈现,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重要传承和发扬。我们相信,本书的问世,必将为推动清代文学研究,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做出重要的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编排逻辑和整体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到位,它成功地将一个宏大而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让人在浩瀚的资料中找到了清晰的路径。作者在处理不同时间段的事件交织时,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时间线堆砌,而是巧妙地运用了主题式的串联,使得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史料陈述变得生动起来。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很容易就能进入作者构建的那个世界,仿佛跟着作者的思路在历史的迷宫中穿行,时而聚焦于某个关键的转折点,时而又放眼于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之下。这种流畅感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一领域的朋友,也能很快抓住重点,不会因为信息的过载而望而却步。这种高超的组织能力,无疑是这部作品最核心的价值之一。

评分

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简直就像是为这部厚重的题材量身定做的,它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充满了令人信服的文学魅力。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词造句间透露出一种沉稳而又不失灵动的气质。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板着脸孔,让人望而生畏;也不同于纯粹的通俗读物那样过于轻浮。它找到了一种绝妙的平衡点,使得那些深奥的理论和复杂的历史背景,都能以一种清晰、优美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出来。阅读时,我常常会因为某一句精辟的论断或是某个生动的比喻而停下来,细细品味,甚至会忍不住去默读几遍,那种文字的韵味是久久不能散去的,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文字驾驭上的功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上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质感,绝对是那种会让人忍不住想放在书架最显眼位置的精品。纸张的选用也相当考究,米白色的纸张,微微的纹理,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每一个汉字都仿佛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特别是在阅读那些涉及古典韵味的内容时,这种触感和视觉上的享受是无法替代的。尤其是考虑到这套书的篇幅和内容深度,能做到这样的印刷质量,实属不易,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上是下了大功夫的,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对于那些对实体书有情怀的读者来说,光是翻阅和触摸这些书页的过程,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它让阅读从一种单纯的信息获取行为,提升为一种充满仪式感的体验。每一次翻开,都像是与历史进行着一次郑重的对话。

评分

作为一位对阅读体验极为看重的读者,我非常欣赏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所展现出的匠心。比如,书中的注释体系做得非常完善,它们不是简单地堆砌在页脚,而是被策略性地安排在最需要它们出现的地方,既保证了正文阅读的连贯性,又为有深入探究意愿的读者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更值得称道的是,一些关键概念的解释或者人物关系的梳理,常常辅以清晰的图表或索引,这种设计极大地提升了信息获取的效率。很多时候,我只需要扫一眼旁边的辅助图示,就能立刻厘清复杂的头绪,这表明作者在创作之初,就将读者的实际阅读场景考虑进去了,这种以读者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在严肃的历史或学术类书籍中是难能可贵的。

评分

从知识体系的构建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覆盖面广度和深度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既有观点的重复阐述上,更重要的是,它展现出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框架。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罗列事实,而是更专注于挖掘事实背后的驱动力、不同流派之间的张力,以及历史事件在更长时间跨度上的后续影响。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思维的拓展训练,它不断地抛出新的视角,挑战读者既有的认知定势,引导我们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而非仅仅是“发生了什么”。这种启发性的阅读体验,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信息载体的范畴,真正达到了思想启迪的高度,让人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分析能力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