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经学通志 钱基博著作集 |
| 作者 | 钱基博 |
| 定价 | 18.00元 |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ISBN | 9787532558360 |
| 出版日期 | 2011-11-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大32开 |
| 商品重量 | 0.241Kg |
| 内容简介 | |
钱基博,近代文史学者。生平主要从事教学著述,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无锡国学专门学校、上海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学校。钱基博博学多才,在文学和文学史,经史诸子和文献等领域均有研究。本书为他的《经学通志》。全书通《易》、《书》、《诗》、《礼》、《春秋》、《小学》诸志,以阐述经学古今之流变而考论其得失,翔实精审,实为研治中国经学的要籍。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总志周易志第二尚书志第三诗志第四三礼志第五春秋志第六小学志第七 |
| 编辑推荐 | |
| 钱基博,近代文史学者。生平主要从事教学著述,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无锡国学专门学校、上海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学校。钱基博博学多才,在文学和文学史,经史诸子和文献等领域均有研究。本书为他的《经学通志》。全书通《易》、《书》、《诗》、《礼》、《春秋》、《小学》诸志,以阐述经学古今之流变而考论其得失,翔实精审,实为研治中国经学的要籍。 |
| 文摘 | |
| 序言 | |
四 装帧和排版设计上,这本书展现了一种朴素而庄重的气质,与内容本身的厚重感非常契合。纸张的选择偏向于哑光,触感温润,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也相对较轻。不过,我必须指出,注释体系的编排略显复杂。作者似乎将大量的考证细节和旁证材料都塞进了页脚的脚注中,虽然这保证了正文的流畅性,但频繁地在正文与脚注之间来回切换,对于追求一气呵成的读者来说,可能会造成阅读的阻碍。我个人倾向于将这本书视为一部工具书和案头参考书来使用,时不时地查阅某一引文的出处或某一概念的精确界定。它更适合学者或对某一特定领域有深入研究需求的读者,如果你只是想泛泛地了解一下古代学问的概貌,这本书的深度可能会让你望而却步。但反过来说,正是这种毫不妥协的深度,保证了它在学术价值上的不可替代性。
评分一 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古代文献整理和版本考证的古籍,里面的内容之详实,简直让人叹为观止。尤其是对于一些传世孤本的描述,作者似乎对每一页纸的纹理、每一处墨迹的深浅都有着近乎偏执的关注。书中对不同时期抄本之间的细微差异进行了令人信服的梳理,某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笔误,在作者的笔下却成了揭示抄写者身份和时代背景的关键线索。阅读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老到的文物修复师,小心翼翼地剥开历史的尘埃,层层深入到文本最原始的面貌。那种沉浸式的学术体验,让人感觉自己也参与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献寻踪之旅。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和审慎,绝不妄下结论,而是步步为营,用无可辩驳的证据支撑起每一个论断,对于研究古代经典流传史的同好来说,这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二 我得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颇具挑战性,它不是那种可以让你捧着热茶悠闲翻阅的小说。它的文字密度和专业术语的运用,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初读时,我甚至需要时常停下来,对照着手边的其他参考资料去理解一些晦涩的典故或特定的学术语汇。然而,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节奏,便会发现其内在逻辑的精妙之处。作者似乎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知识网络,每一个章节、每一段论述都是这个网络中不可或缺的节点。特别是当谈及特定学派的思想演变时,作者那种宏观视野与微观剖析的完美结合,让人不禁拍案叫绝。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深入挖掘了思想在地缘、政治和文化环境中的“生长”过程,读完之后,对那段历史的理解维度瞬间被拓宽了许多。这本书更像是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将那些看似浑然一体的古代思想体系,清晰地分成了可供研究的肌理。
评分五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内敛,仿佛作者时刻都在提醒自己:我只是历史的搬运工,我的任务是准确地呈现材料,而不是过度地渲染或主观臆断。这种克制的叙事力量,最终反而爆发出惊人的感染力。在介绍一些重要的学术争鸣时,作者展示了惊人的平衡感,他能清晰地勾勒出正反双方的论据链条,让读者在脑海中进行自己的判断,而不是被作者牵着鼻子走。这种高超的叙事技巧,在学术著作中是极为罕见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古代语境的敏感度,他从不轻易用现代概念去套用古代的实践,而是努力站在当时的知识分子立场去理解他们的困境和选择。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一种对待学问的谦逊和严谨的态度,这是比任何具体结论都更为宝贵的收获。
评分三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来自于其对传统义理阐释的颠覆性视角。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经典解读,在这位作者的笔下,似乎都经历了一次彻底的“去神圣化”的洗礼。他不是试图去神化古人,而是把他们当作鲜活的、会犯错、会受时代局限的知识分子来审视。例如,他对某一著名儒家人物晚年思想转变的分析,就非常犀利地指出了外在压力和内部矛盾是如何共同作用,塑造了最终的文本面貌。这种还原历史的“人样”的做法,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启发性。我不再觉得那些古代的圣贤高不可攀,反而觉得他们的探索过程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如何从这些“有血有肉”的论述中汲取智慧,而不是盲目地顶礼膜拜,这本书提供了极佳的范例。它鼓励读者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面对经典,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学术进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