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四庫全書藝術類:庚子銷夏記
定價:88.00元
作者: 孫承澤
齣版社:中國書店
齣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4918823
字數:
頁碼:39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四庫全書藝術類:庚子銷夏記》八捲,清孫承澤撰。一至三捲為作者所藏晉唐至明代的書畫真跡,四至七捲為刻帖和石刻,共二百一十六件。第八捲為寓目記。內容以記述、評品、議論為主,大凡作者之生平、品性,作品之風格、得失、流傳、真僞等皆所關注,其所論述或承前人之論,或發己之所見,皆娓娓道來。又間插考據,羅列證據,疏通綫索,也多有知見。但《四庫全書藝術類:庚子銷夏記》僅為“銷夏”之作,所以考證之中多有舛誤,大約僅憑記憶,不及查閱資料所緻。雖然有所疏失,但其真知灼見仍為後人所重。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最近入手瞭一套關於古籍版本學的入門讀物,這套書的排版風格非常傳統,用的是竪排右起,字體選得古樸,墨色濃淡適中,整體感覺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藝品。這本書的核心內容是講解如何通過避諱字、捲末題跋以及印章痕跡來判斷一部古籍的真實年代和流傳版本。作者的論述邏輯嚴密,循序漸進,從最基礎的“紙張鑒彆法”講到高階的“雕版差異分析”。書中穿插瞭大量的圖例,用黑白照片清晰地展示瞭不同版本中同一頁文字的細微差異,這種直觀對比的學習方式效率極高。不過,有一點我必須指齣,這本書的“理論大於實踐”的傾嚮比較明顯。它教瞭我們很多鑒彆的方法,但卻沒有提供足夠多現成的案例來讓我們“實操”檢驗學習成果。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學到瞭一整套工具箱,但缺少一個可以立即使用的“工作颱”。總的來說,它更適閤已經有一定古籍基礎,想要係統梳理知識體係的讀者,對於完全的新手來說,可能會覺得有些枯燥和晦澀。
評分這套“包郵”係列裏,有一本關於明代服飾製度的研究專著,是我最近的心頭好。這本書的特彆之處在於,它沒有像其他同類著作那樣僅僅停留在服飾的樣式和顔色上,而是深入挖掘瞭“服章之美”背後的禮法和社會等級製度。作者花瞭大量篇幅去考證不同品級官員在特定場閤下冠帶的細微差彆,甚至連袖口和衣領的褶皺都在圖解中被標記齣來,這種鑽研精神令人佩服。特彆是關於“補子”圖案的演變那一章節,通過對幾十件實物和壁畫的交叉對比,清晰地勾勒齣瞭一個朝代中等級森嚴的視覺符號係統。然而,該書的插圖質量參差不齊,可能是受限於原始資料的年代久遠,有些彩繪圖的色彩已經嚴重失真,雖然文字描述得十分生動,但視覺上的衝擊力打瞭摺扣。如果能配閤更清晰、更現代化的復原圖,這本書的價值會得到更全麵的體現。它更像是一份嚴謹的學術報告,而非麵嚮大眾的科普讀物,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曆史和文化背景知識纔能完全領會其中精髓。
評分手頭這本《江南士人書信集》,是那種非常小開本的綫裝書,拿在手裏很有分量,一看就是老版重印的精品。這批書的共同特點是,它們的選材眼光都很獨到,往往能挖掘齣一些在主流史料中被忽略的“角落人物”。這本信劄集主要記錄瞭康熙年間幾位蘇州和杭州的士紳之間的往來。信件內容五花八門,從催討一筆舊賬到討論某位名妓的唱腔,再到對朝廷新政的私下議論,展現瞭一個極其立體的社會生活圖景。最吸引我的是其中幾封涉及到藝術品交易的信件,裏麵詳細描述瞭當時對一件宋代瓷器品相的鑒彆過程,用詞考究,充滿瞭行傢之間的“黑話”,讓人看得津津有味。然而,這套書的注釋實在太少瞭,很多典故和人名都需要讀者自己去查閱其他工具書纔能理解其深層含義,對於初學者來說門檻有點高。但對於我這種沉迷於細節的愛好者來說,這種“留白”反而給瞭我們更大的想象和考證空間,仿佛自己就是那個解密人,很有成就感。
評分這套“滿58包郵”的古籍影印本係列,我最近淘瞭好幾本,大多是些清末民初的舊鈔本或者稀見的地方誌。就拿我手上這本《清代文人筆記選輯》來說吧,裝幀還算精緻,紙張摸上去有種微微的糙感,挺有年代的味道。內容上,這本書收錄的都是些關於當時士大夫日常起居、詩詞唱和、甚至一些軼聞趣事的記錄,讀起來像是透過一個老舊的鏡頭在窺探那個時代的側麵。比如,其中一篇記述某位蘇州文人在雨天雅集的情景,筆法細膩得讓人仿佛能聞到那股濕潤的泥土和新沏的茶香。作者顯然是個生活在那個圈子裏的人,他的觀察既有局外人的清醒,又有局內人的那種不易察覺的溫情。不過,這本書的校勘工作似乎略顯匆忙,偶爾能看到一些明顯的錯字或斷句,這對於追求完美的讀者來說可能有點遺憾,但反過來想,這不也正是原貌的一種體現嗎?畢竟,拓印和謄抄的時代,齣點小差錯也是常有的事。總的來說,它提供瞭一個瞭解清代中期文人心態的絕佳窗口,值得那些對“生活史”感興趣的同好們細細品味,那種慢悠悠的韻味,是現代快餐文化裏找不到的寶藏。
評分我最近在研究明清之際的園林藝術,手頭剛好收瞭一本號稱是“珍稀園林畫譜”的影印本,說是從某私人藏書樓裏輯錄齣來的。這本畫譜的裝幀風格倒是挺樸實的,沒有太多花哨的裝飾,重點完全放在瞭那些手繪圖樣上。裏麵的構圖和筆法,展現瞭那個時期疊山理水的極緻匠心。尤其令人稱道的是,它不僅展示瞭完整的園林布局,還對一些關鍵的小品——比如亭颱的結構、漏窗的圖案、甚至一叢竹子的種植方式都有細緻的描摹和說明。我對比瞭幾種不同時期對同一類園林元素的描述,發現這座畫譜裏的觀點和技法,明顯帶著一種南方士大夫的精緻和內斂,注重“景中含情”,而非單純的“景外有景”。但說實話,有些圖樣的比例看起來似乎不太符閤現代力學結構,可能更多是一種意境上的錶達,而非嚴格的建築圖紙。翻閱時需要極大的耐心,因為圖頁之間缺乏現代書籍那種清晰的目錄和索引,得靠自己去摸索和建立聯係,但正是這種“尋寶”的過程,纔讓解讀變得充滿樂趣,也更能體會到古人那種“心手相應”的創作狀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