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四库全书艺术类:庚子销夏记
定价:88.00元
作者: 孙承泽
出版社:中国书店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4918823
字数:
页码:39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四库全书艺术类:庚子销夏记》八卷,清孙承泽撰。一至三卷为作者所藏晋唐至明代的书画真迹,四至七卷为刻帖和石刻,共二百一十六件。第八卷为寓目记。内容以记述、评品、议论为主,大凡作者之生平、品性,作品之风格、得失、流传、真伪等皆所关注,其所论述或承前人之论,或发己之所见,皆娓娓道来。又间插考据,罗列证据,疏通线索,也多有知见。但《四库全书艺术类:庚子销夏记》仅为“销夏”之作,所以考证之中多有舛误,大约仅凭记忆,不及查阅资料所致。虽然有所疏失,但其真知灼见仍为后人所重。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手头这本《江南士人书信集》,是那种非常小开本的线装书,拿在手里很有分量,一看就是老版重印的精品。这批书的共同特点是,它们的选材眼光都很独到,往往能挖掘出一些在主流史料中被忽略的“角落人物”。这本信札集主要记录了康熙年间几位苏州和杭州的士绅之间的往来。信件内容五花八门,从催讨一笔旧账到讨论某位名妓的唱腔,再到对朝廷新政的私下议论,展现了一个极其立体的社会生活图景。最吸引我的是其中几封涉及到艺术品交易的信件,里面详细描述了当时对一件宋代瓷器品相的鉴别过程,用词考究,充满了行家之间的“黑话”,让人看得津津有味。然而,这套书的注释实在太少了,很多典故和人名都需要读者自己去查阅其他工具书才能理解其深层含义,对于初学者来说门槛有点高。但对于我这种沉迷于细节的爱好者来说,这种“留白”反而给了我们更大的想象和考证空间,仿佛自己就是那个解密人,很有成就感。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一套关于古籍版本学的入门读物,这套书的排版风格非常传统,用的是竖排右起,字体选得古朴,墨色浓淡适中,整体感觉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讲解如何通过避讳字、卷末题跋以及印章痕迹来判断一部古籍的真实年代和流传版本。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纸张鉴别法”讲到高阶的“雕版差异分析”。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图例,用黑白照片清晰地展示了不同版本中同一页文字的细微差异,这种直观对比的学习方式效率极高。不过,有一点我必须指出,这本书的“理论大于实践”的倾向比较明显。它教了我们很多鉴别的方法,但却没有提供足够多现成的案例来让我们“实操”检验学习成果。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学到了一整套工具箱,但缺少一个可以立即使用的“工作台”。总的来说,它更适合已经有一定古籍基础,想要系统梳理知识体系的读者,对于完全的新手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枯燥和晦涩。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明清之际的园林艺术,手头刚好收了一本号称是“珍稀园林画谱”的影印本,说是从某私人藏书楼里辑录出来的。这本画谱的装帧风格倒是挺朴实的,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重点完全放在了那些手绘图样上。里面的构图和笔法,展现了那个时期叠山理水的极致匠心。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它不仅展示了完整的园林布局,还对一些关键的小品——比如亭台的结构、漏窗的图案、甚至一丛竹子的种植方式都有细致的描摹和说明。我对比了几种不同时期对同一类园林元素的描述,发现这座画谱里的观点和技法,明显带着一种南方士大夫的精致和内敛,注重“景中含情”,而非单纯的“景外有景”。但说实话,有些图样的比例看起来似乎不太符合现代力学结构,可能更多是一种意境上的表达,而非严格的建筑图纸。翻阅时需要极大的耐心,因为图页之间缺乏现代书籍那种清晰的目录和索引,得靠自己去摸索和建立联系,但正是这种“寻宝”的过程,才让解读变得充满乐趣,也更能体会到古人那种“心手相应”的创作状态。
评分这套“包邮”系列里,有一本关于明代服饰制度的研究专著,是我最近的心头好。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没有像其他同类著作那样仅仅停留在服饰的样式和颜色上,而是深入挖掘了“服章之美”背后的礼法和社会等级制度。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去考证不同品级官员在特定场合下冠带的细微差别,甚至连袖口和衣领的褶皱都在图解中被标记出来,这种钻研精神令人佩服。特别是关于“补子”图案的演变那一章节,通过对几十件实物和壁画的交叉对比,清晰地勾勒出了一个朝代中等级森严的视觉符号系统。然而,该书的插图质量参差不齐,可能是受限于原始资料的年代久远,有些彩绘图的色彩已经严重失真,虽然文字描述得十分生动,但视觉上的冲击力打了折扣。如果能配合更清晰、更现代化的复原图,这本书的价值会得到更全面的体现。它更像是一份严谨的学术报告,而非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完全领会其中精髓。
评分这套“满58包邮”的古籍影印本系列,我最近淘了好几本,大多是些清末民初的旧钞本或者稀见的地方志。就拿我手上这本《清代文人笔记选辑》来说吧,装帧还算精致,纸张摸上去有种微微的糙感,挺有年代的味道。内容上,这本书收录的都是些关于当时士大夫日常起居、诗词唱和、甚至一些轶闻趣事的记录,读起来像是透过一个老旧的镜头在窥探那个时代的侧面。比如,其中一篇记述某位苏州文人在雨天雅集的情景,笔法细腻得让人仿佛能闻到那股湿润的泥土和新沏的茶香。作者显然是个生活在那个圈子里的人,他的观察既有局外人的清醒,又有局内人的那种不易察觉的温情。不过,这本书的校勘工作似乎略显匆忙,偶尔能看到一些明显的错字或断句,这对于追求完美的读者来说可能有点遗憾,但反过来想,这不也正是原貌的一种体现吗?毕竟,拓印和誊抄的时代,出点小差错也是常有的事。总的来说,它提供了一个了解清代中期文人心态的绝佳窗口,值得那些对“生活史”感兴趣的同好们细细品味,那种慢悠悠的韵味,是现代快餐文化里找不到的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