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國學季刊(第8期)
定價:32.00元
作者:杜澤遜
齣版社:山東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209106719
字數:
頁碼:19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國學季刊》是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尼山學堂主辦的學術季刊,每年四期,繁體橫排,16開本,由山東人民齣版社齣版。
《國學季刊》季刊主要登載與我國古代傳統學術相關的各種專門性研究論文,內容涵蓋經、史、子、集四大部分。刊登文章一律以學術質量為標準,推崇實學,鼓勵創新,不拘形式,不限文體,字數一般在15000字以內。
《國學季刊》目的是按照古典學術自身的特點和發展規律,能夠培養齣一批學科基礎寬厚,能夠潛心中國古典學術研究,繼承、研究、創新中國古典學術和傳統文化,能夠“繼絕學、鑄新知”的拔尖人纔。
目錄
特稿
再談宋刻十行本《十三經注疏》
十六國時期河隴地區郭劉學派考論
《尚書·梓材》解讀三則
“黃泉”詞義演變考
論王念孫校《戰國策》“觸聾”之誤的意義
先秦西京博士製度考
《世說新語》的文本話語與被製造的女性意識覺醒
略論六朝佛意“神”與中國“形神”
南宋書棚本《唐女郎魚玄機詩》遞藏述略
山魈、木客與漢文化的異族敘事:宋前山魈傳說演變研究
邵雍評司馬光“九分人”考論
振興與僵化
——元仁宗時期國子教育的改革及其影響
楊慎事跡係年考辨
從弘光朝順案看明清之際的士人抉擇
整理《靈岩山誌》劄記
國學人物
學人的真實與學術的究竟
——尚永亮先生學術傳略
關於何孟春《孔子傢語注》八捲初刻暨孔胤植刻本非初刻本的補正
說明
《國學季刊》稿約
作者介紹
文摘
《國學季刊(第8期)》:
四
十六國時期河隴地區郭劉學派的發展演變,大緻如上所述。作為一個在特殊曆史時期對河隴文化的傳承發展産生遇較大影響的文士群體,該學派在發展過程中體現齣以下幾個方麵的特點,需要進一步補充說明。
首先,在處世方式方麵,該學派經曆瞭由避世隱居到積極齣仕的轉變。在該學派形成的初期,郭荷、郭璃等人都選擇隱居山林,私授門徒。史載郭荷以張掖束山為棲息授徒之地,前涼張祚以安車束帛徵至姑臧,郭荷隨即上疏辭還。郭荷卒後,郭瑪選擇更加偏僻的臨鬆薤榖隱居授徒,前涼張天锡、前秦苻堅重其聲名,前後遣使徵召,郭瑪均隱居不仕。前秦末年,郭瑀為支持前涼後裔張大豫奪取政權,起兵失利,發憤卒於酒泉南山。此後劉曬即長期隱居此地,講經授徒,直至李嵩建立西涼,劉曬纔率領弟子正式齣山,積極為西涼政權的政治文化建設服務。史載劉曬始任“儒林祭酒、從事中郎”,“遷撫夷護軍,雖有政務,手不釋捲”,“注記篇籍,以燭繼晝”①,實現瞭由隱而仕、由民間授學嚮官方授學的轉變。此後,河西雖然先後經曆瞭北涼取代西涼、北魏平定北涼等重大曆史轉變,但劉曬及其弟子索敞等再也沒有退迴隱居山林的傳統方式,無論王朝如何更迭,現實如何變化,總是以文化的傳承為己任,忍辱負重,孜孜不倦。
其次,在治學方法方麵,該學派經曆瞭由專治經學到融通百傢的轉變。根據文獻記載,郭荷、郭璃等人,傅承研修的主要是自東漢郭整以來的傳統經學,郭瑀的《春鞦墨說》和《孝經錯緯》,正是東漠經學思想(重政教大本即道德教化)的遣留或延續。但是到劉曬、程駿等人,治學範圍遠遠瞭經學藩籬,不僅經學、史學、諸子等均有涉略,而且對魏晉以來新興的玄學也錶現齣濃厚的興趣。劉曬注《人物誌》,承襲保存瞭曹魏時期的纔性論;程駿與其師劉曬之間,也有一段關於老莊學旨的精深討論,其晚年所著《得一頌》十篇,“始於固業,終於無為”,也是對老莊旨趣的闡發申述。總體來看,從郭荷到劉曬,該學派的治學領域逐漸擴大,治學方法也由專治經學轉變為融通百傢,個人身份也由隱居授徒的經師儒生轉變為群倫的一代宗師。
再次,從活動地域和影響範圍看,該學派興起於河隴地區,隨著聲名漸著,影響逐漸波及關中,終傳至平城,融入北魏多元一體的混閤文化之中,可謂經曆瞭從偏居一隅到遍及北方的轉變。根據文獻記載,郭劉學派早期的活動區域主要集中在以張掖東山、臨鬆為中心,北及酒泉、南至姑臧的河西走廊地帶,但因郭荷祖籍秦州略陽,而郭璃、劉曬、索敞等人又齣自敦煌,所以其實際的影響覆蓋瞭東起隴山、西至敦煌的整個河隴地區。前秦統一北方,苻堅遣使徵召郭瑀定禮儀,錶明其學術影響已經河隴,波及關中。北魏平定涼州,河隴士民大批束遷,雖然劉曬因年老留居河西,但其三子及索敞、程駿等大批弟子徙居平城及周邊地帶,河隴文化的精英分子遂曆史性地走齣西北邊隅,像種子一樣隨風撒播到以平城為中心的北魏京畿地帶,並且隨著仕宦及人口流動,終遍布北方。索敞在平城開館授學十餘年,程駿深受獻文帝、馮太後、崔浩等高層人士的賞識,進一步強化瞭該學派的影響,劉曬“德冠前世,蔚為儒宗”的地位,終得到北魏王朝的認同和肯定。這不是劉曬一個人的榮譽,而是在文化傳承中付齣艱辛努力的全體河隴士人的榮譽。
後,從興衰軌跡和曆史使命看,該學派興於亂世,終於治世,始於西晉末年的五鬍亂華,終於北魏孝文帝的太和改製,前後綿延近兩個世紀,承擔瞭傳承文化的特殊使命。具體來講,西晉末年,北方大亂,五鬍入侵,傳統文化的傳承遭遇嚴重挑戰,郭荷、郭璃、劉曬等人順應時代的需要,傳道授經,存亡繼絕,維係瞭河隴學脈。北魏統一北方,索敞、程駿等人將河隴文化傳輸至新的政治文化中心平城,使其與來自其他地區的文化碰撞融閤,經過反復整閤和重構,終融入“統一混閤之文化”。總之,郭劉學派是十六國時代的特殊産物,可以說是五鬍亂華時期河隴地區傳統文化的“擺渡人”,隨著北方的重新統一以及政治文化秩序的重新整閤和建構,其曆史使命已然完成,於是悄然退齣曆史舞颱,留下曾經的輝煌任憑後人評說。
綜上所述,十六國時期河隴地區的郭劉學派,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和曆史存在。五鬍亂華時期河隴地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固然與當時河隴世傢大族的傢學傳承密切相關,但郭劉學派的薪火相傳,也是當時河隴地區學術文化繁榮興盛的重要原因。其學術貢獻彪炳史冊,毋庸置疑。
……
序言
這期《國學季刊》的排版和設計風格讓我感到非常驚喜,它沒有走那種過度現代化的花哨路綫,而是保持瞭一種古典的、內斂的美感。字體選擇古樸典雅,字距和行距拿捏得非常舒服,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而且,它對於引文的標注非常規範和嚴謹,無論是文內注釋還是文末參考文獻,都清晰可查,體現瞭極高的專業素養。這一點對於我這種習慣於做讀書筆記和交叉引證的讀者來說至關重要,省去瞭我很多查找齣處的麻煩。書中穿插的幾幅古代書畫摹本,質感也相當不錯,與所討論的主題相得益彰,起到瞭很好的視覺引導作用。可以說,從硬件到軟件,《滿28包郵 國學季刊(第8期)》都傳遞齣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它不像某些齣版物僅僅是敷衍瞭事地堆砌文字,而是真正下功夫打造瞭一件值得珍藏的閱讀藝術品,讓人願意細細品味,慢慢研讀。
評分拿到這本《滿28包郵 國學季刊(第8期)》的時候,我主要是衝著它的“季刊”性質來的,期待它能帶來一些時效性較強的學術動態。果然,第八期在對當代新齣土文獻的研究綜述部分做得非常齣色。它細緻地分析瞭近年來在考古發掘中齣現的一些重要竹簡、帛書的初步解讀成果,並結閤已有的經典文本進行瞭交叉驗證。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其中一篇關於宋明理學中“心學”與“理學”分歧的考辨,文章不僅梳理瞭硃熹和陸九淵的核心差異,更重要的是,它引入瞭新的史料佐證,對傳統史學界長期爭論的某個焦點問題提齣瞭一個頗具顛覆性的新觀點。雖然有些論證的邏輯鏈條非常復雜,需要反復閱讀纔能完全領會其精髓,但這正是學術期刊的魅力所在——它強迫你思考,而不是簡單地接受結論。對於嚴肅的國學愛好者來說,這簡直是一次智力上的盛宴,讓人感覺自己也參與到瞭學術前沿的探索之中。
評分我一直覺得,好的國學讀物不應該隻停留在對古籍的翻譯和注解上,更應該探討如何讓這些古代的智慧“活”起來,融入我們當下的生活。這本《滿28包郵 國學季刊(第8期)》在這方麵做得非常成功,它有一闆塊專門探討古代的禮儀製度在現代社會中的重建與適應性。比如,文章深入分析瞭周代“禮”的層級結構,並將其與現代社會中的人際交往規範進行瞭有趣的類比。讀起來絲毫沒有那種“老學究”的迂腐氣,反而充滿瞭對傳統文化生命力的信心。我尤其欣賞它在語言運用上的功力,那些晦澀的典故,都被作者用現代人能夠理解的視角和生動的比喻串聯起來,使得原本高高在上的古典智慧變得親切可感。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兼具學術深度和人文溫度的刊物,它不僅教你“知古”,更引導你“用古”,對於想要在快節奏生活中尋找精神錨點的讀者來說,是份極好的精神食糧。
評分我通常對“季刊”這類定期齣版物抱有一種審慎的態度,總擔心內容質量難以持續穩定。但這本《滿28包郵 國學季刊(第8期)》完全打破瞭我的刻闆印象。它的編輯團隊顯然擁有極強的選題眼光和作者網絡。本期中關於魏晉風度與士人精神的探討,視角非常新穎,避開瞭傳統上對“竹林七賢”的簡單浪漫化敘事,而是深入挖掘瞭在特定曆史背景下,知識分子群體在政治高壓下麵臨的生存睏境與精神選擇。文章論證細密,充滿瞭洞察力,讓人在感嘆古人風骨的同時,也對自己身處的時代有瞭更深的思考。它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拋齣瞭更多值得深思的問題,這種開放式的學術探討,正是激發讀者自主研究興趣的最佳方式。閱讀完畢後,我立刻去查找瞭作者提到的其他相關著作,可以說,這本季刊起到瞭一個極佳的“學術導航”作用,是我近期閱讀體驗中收獲最大的一份齣版物。
評分這本《滿28包郵 國學季刊(第8期)》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我本來隻是隨便翻翻,沒想到裏麵的內容深度和廣度都遠超預期。尤其是對先秦諸子思想的梳理,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精妙。作者沒有采取那種枯燥的羅列觀點的方式,而是巧妙地將不同學派之間的辯證關係展現齣來,比如將道傢與儒傢的“無為”和“仁政”放在一起比較,讀起來仿佛在聽一場跨越韆年的思想對話。我特彆欣賞它對“格物緻知”的現代詮釋,它沒有陷入傳統考據的泥潭,而是將其與當代科學精神對接,讓人不禁思考,兩韆多年前的古人智慧,在今天依然擁有強大的生命力。裝幀設計也十分用心,那種淡雅的宣紙質感,拿在手裏就感覺沉靜下來,適閤靜心閱讀。我最近一直在尋找能真正沉浸其中的國學讀物,這本季刊無疑是近幾年來看過最值得推薦的一本,尤其適閤那些對傳統文化有一定基礎,但渴望獲得更深層次理解的讀者。它不像某些普及讀物那樣淺嘗輒止,而是提供瞭堅實的學術支撐,同時又不失可讀性,平衡得恰到好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