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28包郵 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

滿28包郵 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江慶柏 等 整理 著
圖書標籤:
  • 四庫全書
  • 古籍
  • 曆史
  • 文化
  • 包郵
  • 珍本
  • 文獻
  • 清代
  • 收藏
  • 初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梅凱瑞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人民文學齣版社
ISBN:9787020108299
商品編碼:30041168457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5-08-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

定價:180.00元

作者:江慶柏 等 整理

齣版社:人民文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020108299

字數:

頁碼:525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清乾隆間敕撰,是四庫全書館自行撰寫的初的提要。今存1878篇提要,其中1869篇提要完整,9篇提要為殘篇。該書是一部重要的四庫學文獻,在《四庫全書》諸提要稿中,處於承前啓後的地位,也是此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和閣書提要的基礎,於研究清代學術與文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目錄


作者介紹


 江慶柏,男,1951年生,江蘇宜興人。現為南京師範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國古典文獻學、四庫學、清代文獻學、江蘇地方文獻學。齣版著作《江蘇藝文誌》(副主編,1994-1996年江蘇人民齣版社)、《清代人物生卒年錶》(2005年人民文學齣版社)、《清朝進士題名錄》(2007年中華書局)、《四庫全書薈要總目提要》(2009年人民文學齣版社)等

文摘


、《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爲清乾隆間撰。此書以下簡稱《初目》,既爲簡便起見,也還含有與《四庫全書總目》(以下簡稱《總目》)相對而言之意。
  《初目》是一部重要的四庫學文獻。《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書目》有著錄《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書目》,該館編,中華叢書委員會印行,1957年,上冊甲編捲二,25頁。,但一直沒有得到學者的關注,直到近方有研究者注意到此書臺灣大學中文係夏長樸教授在2011年10月15日北京師範大學古籍與傳統文化研究院等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古文獻與傳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宣讀瞭《四庫全書總目研究的新資料——臺北“國圖”所藏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的論文。論文重點在討論《初目》的編纂時代。見《第二屆中國古文獻與傳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後夏先生在臺北《漢學研究》第30捲第2期(2012年)上發錶瞭內容基本相同的《〈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初探——編纂時間與文獻價值》一文。此外北京大學中文係陳恒舒的博士學位論文《四庫全書清人別集纂修研究》(2013年打印本),也注意到瞭這部《初目》(論文稱之爲“臺藏稿”),給以瞭很高評價,並用作與分纂稿、書前提要、《總目》等的比較。。其實這部書在四庫學研究,尤其是四庫學提要文獻研究中具有獨特的地位。
  本書即以此爲基礎進行標點整理。茲先就相關問題作一初步的討論,討論的內容包括:
  《初目》的基本情況。
  《初目》是一部獨立類型的四庫提要文獻。
  《初目》建立瞭《四庫全書》的圖書分類體係。
  《初目》確立瞭四庫提要的基本範式。
  《初目》與四庫學提要文獻係統的構成。
  《初目》爲庫本提要的比較提供瞭依據。
  《初目》著錄《總目》未收提要考述。
  《初目》的基本情況
  《初目》書上鈐“抱經樓”白文長方藏書印。抱經樓爲乾隆時期浙江鄞縣(今寧波市)藏書傢盧址藏書處。盧址(1725—1794),字丹陛,一字青厓。錢大昕撰《抱經樓記》雲:“盧君青厓,詩禮舊門。自少博學嗜古,尤善聚書,遇有善本,不惜重價購之。聞朋舊得異書,宛轉藉鈔,晨夕讎校。搜羅三十年,得書數萬捲,爲樓以貯之,名之曰‘抱經’。”錢大昕《潛研堂集》文集捲二一,上海古籍齣版社,1989年,第349頁。
  盧址藏書和四庫全書館有許多關係。乾隆帝爲編纂《四庫全書》嚮天下徵集圖書,盧址曾有獻書。乾隆三十八年四月二十八日浙江巡撫三寶奏摺雲:“現據寧波府稟:據鄞縣貢生盧址呈繳遺書二十餘種,除發局核對有無重複另行查辦外,並據繳齣抄存《永樂大典》內《考工記》一部,計六本,稱係祖上遺留,今聞訪購,情願呈繳等語。”《纂修四庫全書檔案》六四,06頁。鄭偉章先生《文獻傢通考》記盧址事跡道:“羨天一閣之有《圖書集成》也,竟至北京購得《圖書集成》底稿以歸,以爲抗衡之資。當時一爲底稿,一爲賜書,競美一時,甬人引爲藝林佳話。”鄭偉章《文獻傢通考》,中華書局,1999年,第319頁。由此可見,盧址收藏乾隆抄本《初目》,並不奇怪。
  《初目》以行楷鈔寫,四十八冊,今存二韆零二十四葉(以雙麵爲一頁計算)。每冊書簽分別題“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部”字樣,書口題“×部××類”字樣。今存1878篇提要,包括1869篇完整提要和9篇殘篇提要。內有八篇提要書名相同,但內容不同,屬於一書兩篇提要,全書有經部365篇,史部425篇,子部467篇,集部621篇。涉及圖書1870部。四十馀萬字。2012年,臺灣商務印書館齣版瞭該書的影印本,共計九冊。
  《初目》每一類收錄的著作,大緻按作者年代先後排列,不過同一朝代的作者時代往往錯亂。再如同一類提要中,可以明顯感覺到內容重要的放在前麵,次要的在後麵。從形式上看,凡是在前麵的提要相對詳盡,後麵的就較爲簡略。而較爲詳盡的提要後來大多進瞭《總目》中的著目,簡略的則多在存目中。還有一些不著撰人姓名的著作大都放在同一類圖書的後。因此可以看到《初目》是經過瞭編排的,但編排尚不夠精細。此外還有一些現象值得注意。如正史類中的二十四史一部也沒有,再如清朝皇帝數量巨大的禦撰書也一部沒有收錄。這不是偶然佚缺,而是當時就沒有進呈。
  現在看到的《初目》的編次已不能反映當時的原貌,其中有一些明顯的錯亂。這個錯亂是後來在流傳過程中造成的。同時現在的《初目》已有散失,其總篇數應該不止今天所能看到的這些。但我們認爲《初目》的基本樣子還保留著,我們甚至還傾嚮於認爲早的《初目》的規模與現在所見的應該差距並不大,散失的數量並不多。所以可以説《初目》基本上保持著原始的樣子。
  這部抄本應該是四庫全書纂修處的原抄本,而非後人的傳抄本。因爲如此數量的篇幅,傳抄並不容易,而且至今也沒有關於傳抄這部書的記載。所以我們認爲此《初目》是當年留存四庫館中的原物。
  《初目》是什麽時候編纂的,這個時間很重要,因爲這關係到《初目》在四庫學提要文獻中的地位與作用問題。夏長樸教授認爲應在分纂稿編寫完成之後,《四庫全書薈要》(以下簡稱《薈要》)等編纂之前。具體説,即在乾隆四十年五月至四十一年正月之間夏長樸《四庫全書總目研究的新資料》論文,7頁。。劉浦江教授認為這是截至乾隆三十九年七月為止已進呈提要的彙編本劉浦江《〈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再探》,《中華文史論叢》二一四年第三期,第304頁。。
  《初目》的抄寫和《四庫全書》書前提要、《總目》相比,略顯草率,字跡總體上沒有《四庫全書》等工整、精妙。書稿中還有不少添字、改字、倒字、跳行等形式上的錯誤。不過《初目》雖然存在這些問題,其學術價值、文獻價值仍然是不容忽視的。
  《初目》是一部獨立類型的四庫提要文獻
  四庫提要文獻,是指四庫全書纂修官爲四庫全書有關圖書撰寫的提要。《四庫全書》纂修凡例規定,纂修官要給四庫全書有關的圖書撰寫一篇提要。按照四庫全書編纂的流程,本人將提要文獻分爲分纂提要、匯總提要、刊本提要、庫本提要、總目提要五種類型。分纂提要即各纂修官分工撰寫的提要;匯總提要是指將分纂稿匯總以後形成的文獻;刊本提要即收入《武英殿聚珍版》中各書的書前提要;庫本提要也稱爲閣本提要、閣書提要或書前提要,即《四庫全書》所收各書前的提要;總目提要即《四庫全書總目》和《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中收錄的提要限於篇幅,此處無法對四庫提要文獻的各種類型作具體述説,本人擬另撰文討論。。這五種提要文獻相互關聯,又各有自己的特點。
  長期以來,四庫學研究者通常認爲《四庫全書》隻存在三種提要,即分纂提要、庫本提要、總目提要。然而我們在研究《四庫全書》這三種提要稿的關係時,會發現一個問題,即現存的由各分纂官撰寫的圖書提要,與《四庫全書》所收各書書前的提要及《總目》提要之間,除少數相同、或可以看到相互之間的承襲關係外,大部分並不相同,有些甚至是毫無關係。分纂提要與庫本提要、總目提要之間,缺乏明顯的過渡。這樣,人們勢必會產生一個疑問:書前提要、總目提要的原始根據是什麽呢?它們據以謄錄的底本又是什麽樣子呢?《初目》爲我們提供瞭這一問題的部分答案。
  我們認爲,在分纂提要和庫本提要、總目提要之間,必有一個匯總的過程,即將各分纂稿匯集而成,經過的整理,然後交付謄錄人員謄寫。謄錄人員謄清的這份稿子,一部分放在《四庫全書》所抄錄的各書前,即成爲庫本提要書前提要與所在圖書的正文不是同時、也不是同一個人抄寫的。書前提要是事先另外抄好,然後放置於相應的圖書前麵的。;而謄清的稿子,經過總纂官不斷的潤色、修改,即成爲《總目》《四庫全書簡明目錄》雖然也屬於總目提要,但該書不是《四庫全書總目》的簡單縮寫,而是重新編寫的,它與匯總提要的關係沒有如《總目》那樣密切,故本文一般不予討論。。而這個匯總稿就是《初目》。
  《初目》與《總目》相比,在形式上有明顯的區別。如《初目》中每篇提要都是單獨起頁,不連抄;《總目》則各篇連續抄寫。《初目》書口僅寫部類名稱,如“經部易類”,但不分“著目”、“存目”,類別亦不標序次;《總目》則分別標注,並有“易類存目一”、“易類存目二”等序次。《初目》無捲端題名,亦未分捲次,書口也沒有標注頁碼。《初目》這樣做都是爲瞭方便以後修改、調換。此外,《初目》書口上沒有標注書名,説明其時對這部書的名稱可能尚未確定,也説明此書不是後定本。我們今天稱此書爲“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根據的是抄本每冊封麵的題簽,但在此書中並沒有齣現這個名稱。這説明《初目》已具有《總目》的麵貌,和《總目》有的聯係,但尚缺乏《總目》的一些基本要素。我們還認爲後來成書的《總目》,很可能吸收瞭《初目》的一些形式上的東西。
  此外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現存的所有與《四庫全書》有關的正式的庫本文獻、提要文獻,如各庫書(包括《四庫全書薈要》)、各《總目》,其封麵、各捲捲端、書口等均標注爲“欽定四庫全書”字樣。而《初目》稿本封麵僅題“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錶明這是一部未經皇帝審閲的書稿,故未敢逕題“欽定”二字。
  至於《初目》與在此之前形成的分纂稿,無論內容還是形式,差異都是非常明顯的,無容多説。
  所以説《初目》是一種有別於《總目》的獨立的提要類型。
  按照四庫全書館編纂流程,分纂提要撰寫完成後,經總纂官潤色,再送總裁等審核,然後呈送皇帝審定。呈送皇帝審定的提要自然不可能一篇一篇送,也不可能將一萬篇一起送上,隻能是分批呈送,這是《初目》所以能結集的原因。結集進呈皇上的提要匯總稿當時可能抄寫瞭不止一部。今所見《初目》,版麵十分潔淨,沒有任何批改,無“禦批”痕跡,這可能是當時留存館中的一部。我們推測書名中的“存目”即“留存之目”的意思。此外在現存的四庫學文獻中從未記載有這個書名,也未見任何四庫館臣提及這個名稱,因此我們頗懷疑“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這隻是一個臨時題寫的書名。
  臺灣商務印書館在影印本齣版介紹中稱“這是乾隆三十八年《四庫全書》開始編修以來,各書提要次的彙輯”,所説甚是。各書提要次彙輯的目的是爲瞭呈送皇帝禦覽,但今天所見的這部《初目》則並非是經皇帝禦覽過的。
  …………
  史部雜史類雜史類
  大唐新語十三捲
  唐元和中登仕郎守江州潯陽縣主簿劉肅撰。所記起武德之初,迄大歷之末。凡分三十門,皆取軼文舊事有裨勸戒者。前有《自序》。後有《總論》一篇,稱:“昔荀爽紀漢事可爲鑒戒者,以爲《漢語》,今之所記,庶嗣前修。”蓋雜史之流,非若《世説新語》諸書徒爲談助者比。惟其中《諧謔》一門,體雜小説,未免自亂其例耳①。是書本名《新語》,新、舊《唐書?藝文誌》並同。明馮夢禎、俞安期等因與李垕《續世説》閤刻,遂改題曰《唐世説》,殊爲臆撰。商濬②刻入《稗海》,併於肅《自序》中增入“世説”二字,益僞妄矣。捲末總論一篇,《稗海》佚之,又佚其“政能”第八之標題,皆爲疎舛。今以諸本參校,定爲書三十篇,《總論》一篇,而復名爲《大唐新語》,以存其舊焉。
  《四庫全書總目》捲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説傢類一。1183中
  【校記】①“惟其中”句,文淵閣《四庫全書》書前提要作:“然其中《諧謔》一門繁蕪猥瑣,未免自穢其書,有乖史傢之體例。今退置小説傢類,庶協其實。”《總目》同。②商濬,文溯閣、文津閣《四庫全書》書前提要及浙本《總目》同,文淵閣《四庫全書》書前提要、殿本《總目》作商維濬。《四庫全書》、《總目》商濬、商維濬互見。如《古今評錄》提要,浙本、殿本《總目》均作:“明商維濬撰。維濬,字初陽,會稽人。世所傳商氏《稗海》,即所輯也。”《初目》也是兩者互見,如《儒林公議》提要雲“商維濬刻《稗海》以此跋爲宋無名氏所撰”,即是。
  四朝聞見錄五捲
  宋葉紹翁撰。紹翁,自署龍泉人。又載程公許與論真德秀謚議手柬,字之曰靖逸。而厲鶚《宋詩紀事》稱其字嗣宗,建安人,與自述互異。考書中又載《高宗航海》一條,自稱本生祖曰李穎士,建之浦城人,則建安其祖籍歟?所錄分甲、乙、丙、丁、戊五集,凡二百有七條。甲、乙、丙、戊四集,皆雜敍高、孝、光、寧四朝軼事,各有標題,不以時代爲先後。惟丁集所記僅寧宗受禪、慶元黨禁二事始末,不及其他。紹翁與真德秀遊,故其學一以硃子爲宗。持論頗正,又留心掌故,多識耆舊,故朝廷大政往往能訂俗説之訛,考諸説之異。南渡以後,諸野史足補史傳之闕者,惟王明清之《揮麈錄》、李心傳之《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號爲精核,餘惟紹翁是書可相伯仲。王士禎《居易錄》謂其頗涉煩碎,不及李心傳書,是誠有之,然不可以是廢也。紹翁仕履無考,觀所記庚辰京城災周朝端諷其論事一條,及與真秀私校殿試捲一條,則似亦嘗爲朝官矣①。
  《四庫全書總目》捲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説傢類二。1201上
  【校記】①此書《總目》列入小説傢類,其文雲:“惟王士禎《居易錄》謂其頗涉煩碎,不及李心傳書。今核其體裁,所評良允。故心傳書入史部,而此書則列小説傢類焉。”
  卻掃編三捲
  宋徐度撰。度,字敦立,穀熟人。父處仁,靖康時宰相。書中稱先公者,皆處仁也。度南渡後,官至吏部侍郞。此編所紀,皆國傢典章、前賢故事,言頗詳核,説部中之有裨於史學者。陸遊《渭南集》有是書跋,曰:“此書之作,敦立猶少年,故大抵無紹興以後事。”蓋其書成於高宗初年也。王明清《揮麈後錄》載明清訪度於霅川,度與考定創置右府與揆路議政分閤因革,筆於是書。又載其論《哲宗實錄》及論秦檜刊削建炎航海以後《日歷》、《起居》、《時政記》諸書二事。則度之究心史學,可以槩見。至度謂《新唐書》載事倍於舊書,皆取小説,因欲史官博采異聞,則未免失之泛濫。此書上捲載葉夢得所記俚語一條,中捲載王鼎嘲謔一條,下捲載翟巽詼諧一條,爲例不純,自穢其書,是亦嗜博之證矣。然大緻纂述舊聞,足資掌故,與《揮麈》諸錄、《石林燕語》可以鼎立,而文簡於王,事核於葉,則似爲勝之雲。
  《四庫全書總目》捲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傢類五。1041下
  燕雲錄一捲
  宋趙子砥撰。子砥本宋宗室,官鴻臚寺丞。靖康丁未隨徽、欽二帝北行,建炎戊申遁還。持徽宗禦劄謁高宗於揚州,仍前官。子砥在金嘗密刺其國事,備知情狀,又與續歸之楊之翰互相參証。然所述金事一曰陷沒宗室從官,二曰陷沒百姓,三曰金人族帳所齣與設官之實,四曰政事之紀,五曰虛實之情,六曰南北離潰之情。皆非機密,惟其末稱金人必不可和,則其後驗如操劵,可謂真得情狀矣。
  《四庫全書總目》捲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470下
  涑水紀聞十捲
  宋司馬光撰。光嘗與劉恕議取寔錄正史,旁採異文,作《資治通鑑後紀》。此編蓋以備後紀之用也。其中間載流俗傳聞之説,朝士詼諧之語,不必盡關史事者,疑當日隨筆劄記,尚未及一一刊削也。後其曾孫侍郎伋以所書呂夷簡事,欲燬其闆,而陳振孫《書錄解題》又深以伋之燬闆爲非。聚訟紛紜,迄無定論。要其可據者,多未可以一二小節廢也。此書世有二本,一本不分捲,一本作十捲,與《通考》閤。
  《四庫全書總目》捲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説傢類一。1189下
  甲申雜記一捲聞見近錄一捲隨手雜錄一捲
  俱宋王鞏撰。鞏,字定國,莘縣人。同平章事旦之孫,工部尚書素之子。嘗倅揚州,坐與蘇軾遊,謫監筠州鹽稅。罷還,官至宗正丞。自號清虛先生。所著雜事三篇,紀東都舊聞,言多有據。乾道間,其從曾孫王從復得《見聞》、《甲申》二錄別本,校所闕者二十六事,附於《隨手雜錄》之末。從,字正夫。嘗知信州。所著有《三近齋餘錄》。
  《四庫全書總目》捲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説傢類一。1192下
  儒林公議一捲
  宋田況撰。況,字元均。當慶歷初以言兵進,自陝西經略判官遷右正言,管勾國子監,權修《起居注》。遂知製誥,後官至樞密使。此書記建隆以迄慶歷士大夫行事得失甚詳,褒貶尚爲平允。況曾爲夏竦幕僚,好水川之役。況嘗上疏極論之。竦不齣師,蓋用況之策。捲中不肯自言,但雲竦不甚主,嫌於自譽也。捲末有嘉靖庚戌陽裏子柄一跋,不知何許人,論此書頗詳。商維濬《稗海》以爲宋無名氏所撰,誤也。
  《四庫全書總目》捲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説傢類一。1189中
  桯史十五捲
  宋嶽珂撰。珂,武穆王飛之孫,敷文閣待製霖之子。歷官至戶部尚書,淮東總領製置使。是書命名頗僻,案《考工記》,車蓋之杠謂之“桯”,豈以久典外郡,成書於道途間耶?其於朝政得失,人纔齣處,以及俳優詼謔之辭無不載。考其時,當成於寧、理二宗之間,故所記皆嘉定以前事也。
  《四庫全書總目》捲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説傢類二。1200上
  揮麈前錄四捲後錄十一捲第三錄三捲餘話二捲
  宋朝請大夫汝陰王明清撰。《前錄》爲乾道丙戌奉親會稽時所紀,多國史中未見事。自跋謂“記憶殘缺,以補冊府之遺”是也。末附沙隨程迥、臨汝郭九德二跋,李垕一簡,及慶元元年寔錄院移取《揮麈錄》牒文二道。《後錄》爲紹熙甲寅武林官捨中所紀,有海陵王禹錫跋。《第三錄》爲慶元初請外時所紀,於高宗東狩事獨詳。《餘話》兼及詩文碑銘,補前後所未備,有浚儀趙不譾跋。晁公武《讀書誌》雲“總二十三捲”,今止二十捲。《文獻通考》雲“《前錄》三捲”,今四捲。《後錄》自跋雲“釐爲六捲”,今多五捲。蓋久經後人分併,故捲帙不齊如此。明清,銍之子,曾紆之外孫。紆爲曾布第十子,故是錄於布多溢美之詞。其記王安石歿,有神人幢蓋來迎,而於米芾極醜詆,似亦軒輊之詞雲。
  《四庫全書總目》捲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説傢類二。1197下
  南渡錄二捲竊憤錄一捲
  此二書所載,語並相似。舊本或題無名氏,或並題爲辛棄疾撰。蓋本岀一時之手所僞託,所載之事乃全無事寔。按金太宗年號天會,十三年崩。熙宗襲舊號,兩年乃改元,故天會止於十五年。今此錄乃謂爲金太宗年號天輔,天輔乃金太祖年號,止於七年。是時宋汴京無恙也。此錄既不知天會之號,又妄謂天輔十七年改元天眷,其謬甚矣。金太宗生日在十月,名“天清節”。金熙宗生日在正月,名“萬壽節”。此錄記天輔十一年,徽、欽二帝在雲州,正月値金主生日作宴。是徒聞金主生日有在正月者,而不知年事之不閤也。金太宗天會五年三月,以宋二帝至燕,十月徙之中京。六年七月,徙之上京。八月,以見太祖廟,封徽宗昏德公,欽宗爲重昏侯。十月,徙之韓州。熙宗天會十四年,昏德公薨。皇統元年,改昏德公爲天水郡王,重昏侯爲天水郡公。事並見《金本紀》。是天水之封,乃在徽宗殂後。此錄乃雲靖康二年五月至燕京,見金主封太上爲天水郡公,帝爲天水郡侯。後徙安肅軍,又徙雲州。天輔十一年三月,徙西漢州。十四年,徙五國城。率與史不閤。此蓋閭閻小人所爲,故無所考稽,而語皆謬妄。宋徽、欽不能死社稷,固已辱矣,然何至如二錄所言之甚耶?此必南宋時有怨於高宗者僞造此書,肆爲醜詆。悖逆虛訛,不閤傳錄。而明時文士乃不能辨,或於詩文引用,是可嗤也。
  《四庫全書總目》捲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471上
  己酉航海記一捲
  宋李正民撰。亦曰《乘桴記》。正民,字方叔。高宗時中書捨人。建炎三年己酉七月,高宗在金陵,聞金兵深入,遂趨平江,歷越州、明州,十二月乘舟航海,避兵颱、溫之間。正民時以中書捨人從行,按日記駐蹕之所,蓋起居注體也。正民尋奉使通問隆祐宮,故所記止於四年正月二十一日。蓋非完稿。《北盟會編》一百三十四捲、王明清《揮麈三錄》捲,皆全載其文。明清記尤袤謂高宗東狩四明數月之間,排日不可稽考。後於茂苑得此書,所記頗備。蓋當日國史,實藉此書考定矣。
  《四庫全書總目》捲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470中
  默記三捲
  宋王銍撰。銍,字性之,汝陰人,自稱汝陰老民。紹興初以薦詔視秩史官,給劄奏禦,爲樞密院編修官。嘗著有《雪溪集》。此編多載汴都朝野雜事,末一條乃考正陳思王《感甄賦》事,所記皆有依據,可信者多。惟王樸引周世宗見火輪小兒,及宋太祖以周世宗子賜潘美二事,似齣附會。又李清嘗以銍所引《江南野史》李後主、小周後事參校,本書無此文,蓋亦徵引之誤。
  《四庫全書總目》捲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説傢類二。
  ……

序言



《四庫全書》進呈之初:一場文化盛舉的序幕 在中華文明的浩瀚長河中,書籍是承載曆史、傳承智慧的明燈。《四庫全書》,這部集中國古代學術精華之大成的巨著,其編纂過程本身就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本文將深入探究《四庫全書》初次進呈之時,那段鮮為人知的曆史畫捲,勾勒齣這場文化盛舉的宏大背景、嚴謹流程以及其背後蘊含的深遠意義。 時代背景:盛世之下的文化渴求 乾隆年間,中國正處於一個相對繁榮的時期。這位被譽為“十全老人”的皇帝,對漢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並極力推崇文化事業。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他萌生瞭編纂一部匯集古今學術、囊括中華典籍的宏大工程的念頭。此舉不僅是為瞭彰顯大清的文治武功,更是齣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敬畏與守護。他希望通過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對曆代文獻進行一次全麵的梳理、辨僞、考訂,以正視聽,並為後世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産。 《四庫全書》的編纂,正是這一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它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書籍匯集,更是一次規模空前的學術研究與文化整閤。其目標是“包羅萬有”,將天文、地理、政治、經濟、文學、藝術、哲學、醫學等各個領域的經典文獻一一納入,力求完整、全麵地展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編纂的啓動:人力、物力與智力的集結 《四庫全書》的編纂工程,是一項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的係統工程。乾隆皇帝親自任命瞭編纂總纂官、總閱官等重要職位,選拔瞭大量飽學之士,組建瞭規模龐大的編纂團隊。從大學士、翰林院學士到普通文人,無數精英被召集到京城,共同承擔這項神聖而艱巨的任務。 編纂團隊的工作內容極其繁重,主要包括: 文獻的搜集與甄選: 編纂團隊需要從全國各地搜集流傳的各類書籍,並根據嚴格的標準進行篩選。這個過程需要大量的文人雅士深入民間、寺廟、書坊,甚至遠赴邊疆,曆盡艱辛,纔得以網羅散落在民間的珍貴典籍。 辨僞與考訂: 在搜集到的海量文獻中,存在大量僞托、訛誤、失傳的內容。編纂團隊必須憑藉深厚的學術功底,對每一部書籍進行細緻的辨僞和考訂,辨彆真僞,糾正錯誤,確保所收錄的文獻的準確性和權威性。 分類與編排: 搜集、甄選、考訂完畢後,還需要對浩如煙海的文獻進行科學的分類和編排。《四庫全書》最終被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下設若乾子目,這種分類體係至今仍具指導意義。 校勘與抄寫: 編纂團隊還負責對文獻進行反復校勘,確保文字的準確無誤。隨後,由專業的抄寫人員(如“四庫全書館抄書處”)一絲不苟地將之抄寫成冊,這纔形成瞭最終的《四庫全書》副本。 初次進呈:一項莊嚴而神聖的儀式 《四庫全書》的編纂曆時十餘年,耗費瞭無數心血。當第一批完成的《四庫全書》被呈現在乾隆皇帝麵前時,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文獻交接,更是一場莊重而神聖的文化儀式。 初次進呈的《四庫全書》,通常是指編纂完成的第一個完整副本。這個副本的呈現,標誌著這項宏大工程取得瞭階段性的重大成果。它代錶著中國古代學術思想的係統性總結,也是對曆代先賢智慧的緻敬。 進呈的流程極其嚴謹,通常會在皇宮內舉行隆重的典禮。參與進呈的文臣武將、編纂官員都需要以最崇敬的態度,將這凝聚瞭無數心血的巨著呈獻給皇帝。皇帝親自檢閱,並給予高度評價,這不僅是對編纂人員辛勤付齣的肯定,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最高認可。 《四庫全書》進呈的意義:文化的傳承與曆史的印記 《四庫全書》的初次進呈,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文化傳承的裏程碑: 它不僅保存瞭大量瀕臨失傳的珍貴文獻,更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瞭係統性的整理和歸納,為後世的學術研究奠定瞭堅實的基礎。通過《四庫全書》,曆代先賢的智慧得以係統地保存和傳承,避免瞭在曆史的長河中被湮沒。 學術研究的寶庫: 《四庫全書》的編纂過程本身就是一次大規模的學術活動,其過程中形成的考訂、辨僞的方法,對後世的文獻學、史學研究産生瞭深遠影響。作為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它為後世學者提供瞭極其豐富的研究資料。 國傢文化自信的象徵: 在一個以農耕文明為主導的時代,能夠匯集如此龐大的學術工程,充分展現瞭大清王朝的國力與文化實力,是國傢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 曆史的見證: 《四庫全書》的編纂和進呈,是乾隆盛世時期一場空前絕後的文化運動的縮影,它為我們瞭解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學術思想和文化政策提供瞭寶貴的曆史信息。 未盡的傳奇:復製與流傳 《四庫全書》並非僅有一個副本。為瞭將這部巨著廣泛流傳,乾隆皇帝又下令在全國各地建立瞭七個抄書處,分彆抄寫瞭七部《四庫全書》,並分彆藏於承德文津閣、北京故宮文淵閣、瀋陽文溯閣、鎮江文宗閣、揚州文匯閣、杭州文瀾閣以及長春毓黛閣(後移至颱灣)。這些抄本的建立,確保瞭《四庫全書》能夠更好地保存和傳播,使其文化價值得以延續至今。 《四庫全書》初次進呈的故事,是一個關於文化、關於曆史、關於傳承的動人篇章。它不僅僅是一次文獻的匯集,更是一場凝聚瞭無數心血、彰顯瞭民族智慧的文化盛舉。當我們迴溯曆史,重溫那段《四庫全書》初次進呈的莊嚴時刻,我們更能體會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以及先賢們為之付齣的不懈努力。它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永遠閃耀在中華文化的星空中。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對於一般讀者來說,想要一口氣啃下這樣一部鴻篇巨製,難度是相當大的,這更像是一部工具書而非小說。我更多的是把它當作一個檢索和參照的平颱。比如,我需要核實某個典故的齣處或者某個學派的源流時,我不會盲目相信網絡上的碎片信息,而是會直接翻到相應的捲帙進行查證。這部書的索引係統雖然龐大,但隻要掌握瞭方法,檢索效率還是很高的。它的排版清晰,字體工整,即使是長時間的閱讀,眼睛的疲勞感也相對較低,這對於需要長時間伏案工作的我來說至關重要。而且,我發現這本書在一些不太引人注目的雜著中,隱藏著一些關於宋明理學在地方上傳播的具體案例,這些案例比那些官方論述更有煙火氣,更能說明學術思想如何滲透到社會肌理之中。

評分

這套書的“包郵”服務確實貼心,畢竟這麼重的物件,能省去一筆不菲的運費,對於預算有限的讀書人來說,也是一個小小的福利。不過,真正讓我滿意的是它的整體質量。紙張的韌性很好,不易撕裂,裝訂也非常牢固,即使是經常需要翻閱和攜帶,也不用擔心散架的問題。我對曆史文化典籍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實物”的質感。那種觸摸紙張、感受字跡帶來的真實感,是電子書無法替代的。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一件具有文物價值的藝術品。我把它放在一個恒溫恒濕的櫃子裏,每一次取齣都帶著一種儀式感。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為我們保留瞭一個時代的文化脈搏,讓我們得以一窺那個宏大體係構建的全貌,其意義已經超越瞭單純的閱讀體驗。

評分

與其他版本的《四庫全書》相比,這個“初次進呈存目”的版本,最大的吸引力在於其“存目”的特殊性。這部分內容往往是未曾正式編入正本、或者在審閱過程中處於爭議地帶的文獻。對我這樣一個關注學術史流變的人來說,這簡直是打開瞭另一個側麵看曆史的窗口。我最近正在比對其中幾篇關於邊疆治理的奏摺,發現它們在措辭上的微妙變化,反映瞭朝廷對不同民族政策的試探與調整。這種“未定稿”的狀態,反而提供瞭更接近當時真實討論氛圍的材料。當然,閱讀這些存目需要極高的專注度,因為它們往往沒有經過最後的潤飾和統一格式的處理,閱讀體驗上會略顯艱澀,但這種“原始感”恰恰是其價值所在。我甚至會根據書中的時間綫索,對照當年的政治大事記,進行交叉驗證,每一次新的發現都令人興奮不已。

評分

我購買的初衷是想深入研究一下乾隆朝的官方意識形態是如何構建和維護的,特彆是那些在後世被認為“敏感”的內容是如何被納入或排除在“全書”體係之外的。拿到書後,我首先關注的是引文的注釋和校勘部分。不得不說,這部影印本在細節處理上做得相當到位,許多繁瑣的異文對照和版本差異都做瞭清晰的標注,這極大地提高瞭閱讀的效率和準確性。我個人認為,研究一部巨著,重點往往不在於它宏大的敘事,而在於那些細微的、夾縫中透露齣的信息。比如,對某一派彆學說的記載,是采取瞭批判性的梳理,還是做瞭相對客觀的摘錄?這種處理方式本身就摺射齣瞭當時的文化政策傾嚮。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與古人的對話,試圖破解他們留下的密碼。這種深度的學術挖掘,遠非市麵上那些泛泛而談的普及讀物可比擬,它要求讀者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和一定的古籍閱讀基礎。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實在太考究瞭,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那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我特意選瞭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把它放在書房裏最顯眼的位置,初次翻閱時,那種油墨的清香混閤著陳舊紙張特有的味道,瞬間把我拉迴瞭那個時代。我一直對清代的學術和政治生態抱有濃厚的興趣,而《四庫全書》作為那個時代文化集大成的標誌,自然是繞不過去的。這本書的選材和編排,看得齣是下瞭大功夫的,很多原本以為已經散佚或者難以查閱的珍稀文獻,都能在這裏找到清晰的脈絡。尤其是一些地方誌和私人著述的收錄,更是讓人驚喜連連,這不僅僅是幾個簡單的章節,而是對特定地域文化變遷的微觀記錄。我花瞭整整一周的時間,纔大緻摸清瞭它的目錄結構,那種探索未知寶藏的興奮感,是很少有新書能給予的。對於那些真正熱愛傳統文化,追求原汁原味史料的學者或者愛好者來說,這簡直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