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做自己想做的父母
定價:29.80元
作者:隋曉明,魏東
齣版社:中國商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09-01
ISBN:9787504457349
字數:
頁碼:26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一本匯集中西方傢教的新理念;一本“與眾不同”的傢教典籍,正在悄然影響和造就中國的父母和孩子們。
本書提齣瞭許多既看起來很傳統但也是很新鮮的教育孩子的做法和嘗試。比如做父母的在需要發脾氣的時候沒有必要阻止自己的這點粗暴的情緒。其實,父母的脾氣是和孩子的親情教育聯係在一起的,這是種很好的交流方式。有的時候,父母必須要來點“”和“”,不能放任孩子哭泣和無理要求,總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進行那些沒有一點意義的事情。放縱和聽之任之的教育態度並不能發揮孩子的能力,需要父母齣手的時候要乾預。
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瞭孩子,孩子是父母的畢生希望,父母願意他們快樂,父母也願意他們健康,或許他們並不後都能夠成為人纔,但讓孩子在幼年時期接受好的教育和指引,讓他們長大成人能夠順利地立足社會,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和適應競爭的環境就是成功的。
內容提要
《做自己想做的父母》提齣瞭許多既看起來很傳統但也是很新鮮的教育孩子的做法和嘗試。比如做父母的在需要發脾氣的時候沒有必要阻止自己的這點粗暴的情緒。其實,父母的脾氣是和孩子的親情教育聯係在一起的,這是種很好的交流方式。有的時候,父母必須要來點“”和“”,不能放任孩子哭泣和無理要求,總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進行那些沒有一點意義的事情。放縱和聽之任之的教育態度並不能發揮孩子的能力,需要父母齣手的時候要乾預。
目錄
前言
章 為孩子的成長描繪藍圖
1.1 從小設計孩子的人生
1.2 給孩子找一個好老師
1.3 給孩子設定一個目標
1.4 榜樣的力量
1.5 生活是孩子自己的事
第二章 懲罰孩子不是一種罪
2.1 樹立父母的
2.2 父母要有鐵石心腸
2.3 必要時給孩子當頭一棒
2.4 給孩子必要的懲罰
2.5 讓孩子守規矩
2.6 孩子,你沒有理由驕縱
第三章 品質是孩子美好人生的基石
3.1 培養孩子誠信
3.2 培養孩子節儉的品質
3.3 培養孩子堅韌的性格
3.4 培養孩子熱愛勞動
3.5 培養孩子有競爭意識
3.6 培養孩子從小獨立自主
3.7 鼓勵孩子奉獻愛心
第四章 技能是孩子幸福生活的根本
4.1 讓孩子有一技之長
4.2 教會孩子理財
4.3 教孩子賺錢的方法
4.4 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4.5 培養孩子的想象力
4.6 幫孩子做個管理時間的高手
第五章 智慧是孩子成就大事的鑰匙
5.1 書籍是孩子好的朋友
5.2 讓孩子突破固定思維
5.3 讓孩子懂得揚長避短
5.4 培養孩子善於思考
5.5 學習沒有終點
5.6 擁有智慧就擁有財富
第六章 讓孩子對生活充滿激情
6.1 給孩子必要的鼓勵
6.2 讓孩子擁有積極的心態
6.3 發現並嗬護孩子的興趣
6.4 讓孩子經得起挫摺
6.5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6.6 寓教於樂
6.7 告訴孩子付齣纔有迴報
6.8 天生我纔必有用
第七章 使孩子成為受歡迎的人
7.1 讓孩子學會寬容
7.2 讓孩子學會感恩
7.3 讓孩子重視小節
7.4 鼓勵孩子和人交往
7.5 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7.6 培養孩子的閤作精神
7.7 讓孩子成為心胸博大的人
7.8 選準你的夥伴
7.9 要學會欣賞彆人
第八章 給孩子錶達自己的機會
8.1 給孩子的自由
8.2 傾聽孩子的聲音
8.3 讓孩子自己選擇
8.4 自強方能獲得尊重
8.5 命運在自己手裏
8.6 讓孩子勇於嘗試
第九章 和孩子一起尋找夢想
9.1 傢長要與孩子一起成長
9.2 帶孩子親近大自然
9.3 兌現給孩子的承諾
9.4 孩子不能沒有夢想
9.5 讓孩子在期待中成長
作者介紹
文摘
從小設計孩子的人生
人生設計,對每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都至關重要。從國傢到平民百姓,從百歲老人到青年少年,都離不開人生策劃。眾多成功者的經驗證明,人生是需要設計的,人生是可以設計的,有無人生設計對於一個人一生事業的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提高極為重要。有生涯設計的人未必都能成功,但成功者都有生涯設計。沒有生涯規劃的人如同斷綫的風箏摺瞭帆的船,一般來說是難以成就大業的。
在自己的10歲生日聚會上,高倩許瞭兩個宏大的願望,一個是去哈佛讀書,另一個是去做律師。7年過後,她進入哈佛大學讀曆史專業;11年後,她從哈佛畢業,隨即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攻讀法學博士學位。
大傢都知道哈佛大學是國際的大學,它的難以申請是可想而知瞭,但卻不知道在美國想成為律師更是難上加難。在美國,律師與醫生、職業經理人並稱為美國三大理想職業,被稱作美國“第四階級”,很多總統、參議員均為律師齣身,社會地位及收入都很高。一般的法學院的學生畢業即有6位數底薪,但入學門檻也非常高,學生要擁有至少3年工作的經驗,進入學校的平均年齡差不多是25歲。
那麼對於一個沒有顯赫的傢族背景和經濟支持的21歲的華裔女子,如何能一勝哈佛而再勝哥倫比亞?
這一切來自她童年就開始的人生設計。而她的父親高燕定則是這一案例的創造者。高燕定在他的新書《人生設計在童年——哈佛爸爸有話說》中對外宣稱,高倩的天纔的成功,依靠的是父親的人生設計和她自己在人生設計基礎上的努力。
在書中,我們感受到瞭一種豪邁的激情,一種類似於傳道者的豪邁激情——傳道者稱,聽從我吧,我給你上帝;而高燕定說,聽從我吧,你可以許孩子一個美好未來——“有瞭科學、理性的人生規劃,人們完全可以不憑機遇,不靠伯樂,按部就班地、可預見性地獲得自我認識意義上的、必然的成功”。
這種觀點,熱烈的擁護者莫過於新東方學校的徐,這位為無數位留學人員做過人生規劃,寫過網上廣泛轉貼的《圖窮對話錄》的人,人稱“留學規劃大師”的新東方留學谘詢的領頭人,曾就兒子升學問題求教於高燕定,對高燕定的觀點非常認同。此後,徐多次邀請高燕定到新東方做講座,闡釋高氏人生規劃理念。北京、上海、深圳的一些傢長,因為對高燕定的理念非常認同,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遠在美國德州的高傢,交與高燕定,任他一手包辦設計。
序言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常常被其中某些句子深深觸動,仿佛在照鏡子一般,看到瞭自己內心深處的掙紮和渴望。它以一種非常柔軟卻又極其有力的姿態,嚮我展示瞭成為一個“自己想做的父母”的可能性。過去,我總是被外界的聲音所裹挾,被各種育兒理論所睏擾,總是在糾結自己是否做對瞭,是否足夠好。這本書卻引領我將目光從外部轉嚮內部,去傾聽自己的心聲,去理解自己的需求,去認識到自己作為父母的獨特價值。它讓我明白,育兒的終極目標,並非是培養齣多麼優秀的孩子,而是如何與孩子建立起一段健康、深厚、充滿愛的關係,並且在這個過程中,讓我們自己也獲得成長和滿足。這本書沒有提供標準化的答案,它給予的是一種勇氣,一種力量,一種去探索、去實踐、去創造屬於自己育兒道路的信心。
評分這本書以一種非常獨特且引人入勝的方式,挑戰瞭我一直以來對“好父母”的刻闆印象。它並沒有直接告訴你應該怎麼做,而是通過一係列的引導和啓發,讓你自己去發現問題的根源,去找到屬於自己的解決方案。我記得我曾經因為孩子的一些行為而感到沮喪和焦慮,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達不到彆人的標準。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所謂的“標準”很多時候是外界強加的,而真正重要的,是內心的聲音和與孩子的聯結。作者用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瞭父母與孩子之間微妙的情感互動,以及這些互動對孩子成長的深遠影響。它讓我開始關注自己作為父母的感受,以及這些感受背後的需求。它鼓勵我放下那些不必要的包袱,勇敢地去嘗試不同的育兒方式,去擁抱那些不完美,去相信自己的直覺。我不再追求成為一個“完美”的父母,而是努力成為一個“真實”的父母,一個能夠與孩子一起探索、一起成長的父母。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改變,並非是知識上的增添,而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變。我過去常常陷入一種“如果……那麼……”的育兒模式,總想著通過某種方式,就能讓孩子變成我想要的樣子。然而,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這種模式的局限性。它讓我意識到,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的想法和發展軌跡,我們作為父母,能做的更多是創造一個支持性的環境,讓他們自由地去探索和成長,而不是將他們變成我們預設的“模型”。書中對於“放手”的探討,尤其讓我印象深刻。我一直以為放手就是撒手不管,但這本書讓我理解到,真正的放手,是建立在信任基礎上的,是給予孩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空間,同時又讓他們知道,身後永遠有一個堅實的後盾。它讓我重新思考瞭“管教”的意義,不再將其視為控製,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引導和賦能。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書名一樣,散發著一種溫暖而堅定的力量,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試圖傳達的核心理念。在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智慧的對話場景,作者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不帶批判的語氣,引導我重新審視自己在育兒過程中的一些固有認知和習慣。書中沒有販賣焦慮,也沒有提供標準化的“育兒秘籍”,而是鼓勵我嚮內探索,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需求,去發掘自己內心深處對“理想父母”的定義。它讓我意識到,所謂“做自己想做的父母”,並非是隨心所欲,而是建立在對孩子深刻的愛與尊重之上,是敢於打破陳規,找到最適閤自己傢庭的育兒方式。那些曾經讓我感到迷茫和無助的時刻,似乎都在這本書的字裏行間找到瞭答案,不是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點亮瞭我探索的路徑,讓我更有勇氣去嘗試、去調整,去擁抱那個不完美的自己,同時相信我正在以我力所能及的方式,成為孩子生命中最堅實的後盾。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在我育兒的旅途中,輕輕地推瞭我一把,讓我得以跳齣那些讓我倍感束縛的條條框框。我一直認為,父母就應該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要為孩子規劃好一切,替他們掃清障礙。然而,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另一種可能性:父母也可以是成長的陪伴者,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引路人,而不是那個製定所有規則的“權威”。我開始反思,自己是不是過於急於給孩子“答案”,而不是引導他們自己去思考?是不是過於擔心他們的“失敗”,而剝奪瞭他們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沒有空洞的理論,而是充滿瞭許多生動的故事和案例,讓我能夠感同身受,並且從中汲取靈感。它讓我明白,育兒不是一場考試,更像是一段共同的旅程,充滿瞭未知,但也充滿瞭驚喜。最重要的,是這段旅程中,我們如何保持真實,如何與孩子一起成長,而不僅僅是將他們塑造成我們期望的樣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