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蔡李拂是我国传统武术流派之一,历史悠久,享誉海内外。本书以介绍为主,梳理为辅,适当提炼。蔡李佛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以及对社会进步所发挥的作用,是蔡李佛的闪光点,作为本书介绍的主线。蔡李佛技术门类齐全,内容广泛,限于篇幅,仅选择本拳系基本技术作为切入点,间以内容和意境更具“文化”味道的“小梅花拳”为套路介绍。陈享平凡与朴实的武学思想和拳法哲理,渗透于蔡李佛的生命历程,适当的提炼有助于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弘扬。
内容简介
蔡李拂是我国传统武术流派之一,历史悠久,享誉海内外。广东新会崖门镇京梅村人陈享(1806—1875),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创立了蔡李佛拳派,后来在两广各地广泛开设蔡李佛洪圣馆,晚清时期发展成为广东较大的拳派。蔡李佛拳肇始岭南,足迹遍及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历经170多年的广泛传播,如今已成为中华武术的一大流派。2008年,蔡李佛拳被列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务院国发(2008)19号,序号为808,编号项目IV363。蔡李佛拳的发展史,是一部锄恶扶弱、保家卫国、抵御外侮、爱国爱家的沧桑历史。
作者简介
陈耀佳,1953年10月生,广东顺德人,本科学历,副教授。1980年至今供职于广州体育学院,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国际龙狮总会国际级教练员、裁判员、中国武术国家级裁判员。武术七段位,中国龙狮运动协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获广东省“武林百杰”称号。广东省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曾以南拳对打获全国武术比赛对练冠军。受聘执教过广东武术队和澳门武术队。多次随中国武术团出访丹麦、挪威、日本、泰国、斐济、西萨摩亚、瑙鲁、苏联等十多个国家进行武术表演。应日本、毛里求斯、印度尼西亚、中国特别行政区香港及澳门的邀请前往进行武术讲学;1999年被派往澳门,担任澳门庆回归《千人南拳》节目的总编导与总教练。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武术和舞龙舞狮比赛的裁判工作。2000年和2005年分别担任全国武术教练员援外培训班和全国高等院校舞龙舞狮培训班的教学工作。
已出版有《南拳对练》、《武术入门》、《南拳》、《中国南拳系列规定套路(初级南拳、高级南拳、南枪)》、《南狮运动教程》、《南狮》等专著和《武术技击法》教学录像片;为澳门电视台“运动与健康”专题编导并主演了15集《武术》节目;已发表武术和龙狮运动论文十多篇,其中“对广东武术队优秀运动员南拳风格特点的研究”入选首届世界武术锦标赛论文报告会,“传统南狮运动演练内容之研究”入选首届中国龙狮运动论文报告会并获一等奖。
林友标,1966年8月出生,广东饶平人,副教授。长期从事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国家武术一级裁判,中国舞龙、舞狮教练和裁判。
1985年入读广州体育学院,师从陈耀佳先生学习中国武术及南狮,尔后荣幸地成为先生学术研究的合作者。1989年至今,供职于广州大学体育学院,得到更为便捷的学术研究条件和机会。近年来,主持厅局级以上课题三项,其中“大型体育竞赛市场的开放研究”获得广东省体育产业研究一等奖。在《中国体育科技》、《体育学刊》、《体育文化导刊》、《广州体育学院学报》、《中国老年学杂志》和《搏击·武术科学》等期刊公开发表武术、舞狮专业论文十多篇。论文成果曾获得“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科研大会”一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城市运动会科研大会”主题报告、“广东省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科研大会”三等奖。合作专著有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南狮运动教程》和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南狮》。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蔡李佛的起源
一、陈享的个人历程
(一)拜师学艺
(二)艰辛历程
二、陈远护与佛家拳
三、李友山与李家拳
四、蔡福与少林拳
(一)南少林香花僧
(二)南少林与洪门
(三)蔡福与少林拳
五、陈享的武学思想
(一)文韬武略的发展观
(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三)重义守信的价值观
六、蔡李佛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社会内忧外患
(二)工商业的繁荣
(三)民俗文化兴盛
(四)民间练武成风
第2章 蔡李佛的传播
一、洪圣武馆的建立
(一)洪圣的起源
(二)洪圣始祖馆
(三)从洪圣到鸿胜、雄胜和北胜
(四)佛山鸿胜馆
二、蔡李佛的繁衍
(一)蔡李佛枝繁叶茂
(二)蔡李佛历史藩篱
三、海内外组织及主要活动
(一)蔡李佛社团组织
(二)蔡李佛社团活动
第3章 蔡李佛的影响
一、蔡李佛与林则徐的水勇
二、蔡李佛与天地会起义
三、蔡李佛在民国时期的革命活动
四、陈享后代对蔡李佛的弘扬
第4章 蔡李佛的启示
一、蔡李佛的武德馆规
(一)馆规十则
(二)馆规释义
二、蔡李佛对武德建设的贡献
(一)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二)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三)为和谐社会树立了文明竞争观
(四)为和谐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
三、蔡李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一)蔡李佛文化的溯源
(二)蔡李佛文化的内涵
(三)蔡李佛文化的演绎
(四)蔡李佛文化的价值
第5章 蔡李佛的医术
一、蔡李佛“永胜堂”医馆
(一)汤剂
(二)酒剂
(三)膏剂
(四)丸剂
(五)散剂
二、蔡李佛与南少林武医
(一)南少林武医的特色
(二)蔡李佛的医疗保健
(三)蔡李佛的医药实践
三、蔡李佛医术的继承
第6章 蔡李佛的技术
一、蔡李佛的内容
(一)蔡李佛套路
(二)蔡李佛桩法
(三)蔡李佛的技法
二、蔡李佛的特点
三、蔡李佛的基本拳理
(一)迟人后动,先人而至
(二)招即是打,打即是招
(三)连捎带打,环环相扣
(四)呼吸吐纳,纯任自然
(五)自顶至踵,均须用劲
四、蔡李佛基本技术
(一)手型、手法
(二)步型、步法
(三)腿法
(四)跳跃
(五)桩步
(六)组合
五、蔡李佛练拳秘要
第7章 蔡李佛小梅花拳
一、梅花拳的来源
(一)梅花暗合五行
(二)梅花隐喻传道
二、小梅花拳的学练概要
三、小梅花拳套路图解
(一)小梅花拳拳谱
(二)小梅花拳套路分段图解
(三)小梅花拳全套动作演示路线图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随着清兵的追剿,皈依佛门之下的将士、文臣纷纷往南退却,汇集闽、粤边界山区。由于人数众多,生计维艰,为谋活路和保存实力,也就出现了中国禅宗有史以来独一无二的特殊僧人——香花僧。香花僧分两派,沿海的香花僧为“日”派,山区的僧人为“月”派。结合为一则是“明”字,表示志在复明。这种休闲时是僧,参战时是兵的特殊僧人即是南少林僧兵。香花僧人既可削发亦可留发,腥、荤无忌,娶妻生息不禁,三教合一同祀。因为是特殊环境迫使他们遁人空门,所以也就成了特殊僧人,与其他禅派大相径庭。香花僧文武同修,能文善武,所收传人择其长而教之,文臣教文,武将授武。山区好武功一直流传至今。为了生计,他们化整为零,各寻栖处,连一些本非僧人居住的庙宇,如关帝庙、城隍庙、玄天上帝庙、圣王庙、妈祖庙等,都住上了香花僧。他们相互联络,在民间做法事,以为生计。法事科仪与佛教又不完全一样,香花僧穿插有武功表演,唱赞优美,配有鼓乐笛箫,音韵依然保留莆仙戏唱腔,因此这种僧人,在闽西南和粤东山区颇受人民喜爱。
所以南少林是天地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少林又是香花僧的代称,哪里有香花僧,哪里就有南少林,哪里就有洪门。
洪门是中国源于明末清初的一个秘密组织,郑成功为创始者,主旨为反清复明。洪门是联合所有山堂及所有反清组织的一个总名称。它经历了不同时期,但是反清复明(或反清复汉)的主旨不变。洪门名称的由来,源于明太祖的年号是“洪武”,所以取洪为名。“洪”意指“漠无中土”——漠字除去中间“中土”二字,有漠失中土之意;以及“满兑无头”——取满字之头、剩下兑之腿,合成“洪”字,有清廷灭亡之意。
前言/序言
蔡李佛是我国传统武术流派之一,历史悠久,享誉海内外。广东新会崖门镇京梅村人陈享(1806-1875),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创立了蔡李佛拳派,后来在两广各地广泛开设蔡李佛洪圣馆,晚清时期发展成为广东较大的拳派。陈享曾先后拜陈远护、李友山和蔡福为师,学成之后,于1836年回到家乡,在“缘福陈公祠”设立“洪圣馆”,开馆授徒。蔡李佛的众多门徒受陈享进步思想的影响,以“洪圣馆”为主体的各地武馆,成为晚清及民国时期不可忽视的地方民间武术组织。蔡李佛拳肇始岭南,足迹遍及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历经170多年的广泛传播,如今已成为中华武术的一大流派。2008年,蔡李佛拳被列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①。蔡李佛拳的发展史,是一部锄恶扶弱、保家卫国、抵御外侮、爱国爱家的沧桑历史。
以姓氏命名的武术拳种流派,多数采用单一姓氏,而蔡李佛以双姓氏与信仰兼备,显得尤为特别,这也可以看出陈享的思想境界。陈享将生平所学,“得李公之李家技及蔡师之传,投合化之,自成一家,且名之日:蔡李佛,以为纪念。”他不以族叔陈远护之“陈”姓加入其中,而代之用“佛”,是因为三位师傅均为佛门弟子,此乃谦卑。技涵物之理,拳藏兵之谋,武有刚坚之嫌,拳有急勇之忌,不以武道、拳道之类命名,借“蔡李佛”为拳之名,以彰显陈享尊师、明理之底蕴。
蔡李佛与小梅花拳:一场跨越时空的武林传承 在中华武术的浩瀚星河中,蔡李佛与小梅花拳,这两支独具特色的拳种,宛如两颗璀璨的明星,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们不仅代表着精湛的技艺,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传承。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招式,而是深入挖掘这两大拳种的源流、演变、哲学思想以及它们在中华武术发展史中的独特地位。我们将一同踏上一段探索之旅,揭开蔡李佛与小梅花拳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体味其中蕴含的智慧与力量。 蔡李佛:刚柔并济,气势磅礴的南派雄风 蔡李佛拳,诞生于岭南大地,是近代中国南派拳术的杰出代表。它的创立,凝聚了三位武术大师的智慧与汗水:陈享集三家之长,创蔡李佛。其拳法特点鲜明,刚劲有力,出手迅猛,步法灵活,同时又不失阴阳相济,刚柔并用。 起源与传承: 本书将追溯蔡李佛拳的起源,从陈享公的生平及其拜师学艺的传奇经历说起。我们将深入研究陈享公是如何融合了罗汉拳、过江龙、白毛等拳种的精华,并将其赋予新的生命力,最终形成独树一帜的蔡李佛拳。同时,我们将详细介绍蔡李佛拳历代传承人的贡献,他们如何将这门武艺发扬光大,并将其传播到海内外。从早期在广东的兴盛,到后来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蔡李佛武馆,我们将描绘出蔡李佛拳的传播网络,以及它如何成为海外华人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拳理与技法: 蔡李佛拳的拳理深邃,强调“以气运身,以意导力”。本书将深入剖析其基本功训练,如桩功、马步、发力技巧等,这些是构成蔡李佛拳雄厚基础的关键。我们将详细讲解其套路,如“洪拳”、“佛拳”、“蔡家拳”等,并逐一分析其动作要领、攻防含义以及实用价值。对于其独有的“佛字拳”、“五行拳”、“十八罗汉手”等特色技法,我们将进行深入的解读,揭示其背后的攻防原理和哲学思想。本书将力求生动形象地展示蔡李佛拳的“起手不离天,动手不离地”的特点,以及其“以直为奇,以曲为功”的巧妙运用。 思想与精神: 蔡李佛拳并非仅仅是肢体的对抗,更蕴含着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它强调“练武先练德”,注重培养习武者的品德修养,如仁爱、忠诚、勇敢、坚毅等。书中将探讨蔡李佛拳“以德为本,以武载道”的思想,以及它如何通过武术训练,塑造习武者的内在力量和人格魅力。我们将解析其“内外兼修,神形合一”的修炼理念,以及“身正则意正,意正则气正,气正则力正”的内在逻辑。 地域特色与文化意义: 作为一门根植于岭南文化的拳种,蔡李佛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岭南人民的性格特征:勤劳、勇敢、务实、开放。本书将探讨蔡李佛拳与岭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民俗风情之间的紧密联系,分析其如何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还将审视蔡李佛拳在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小梅花拳:灵动精巧,步随影移的北方奇葩 与蔡李佛的雄浑大气不同,小梅花拳以其灵巧多变、步法精妙而著称,是北方武术中的一朵奇葩。它的动作如行云流水,变化万千,既有刚猛的进攻,又不乏细腻的防守,充分展现了北方武术的刚健与柔美。 起源与演变: 本书将深入探究小梅花拳的起源故事,追溯其最早的雏形和形成过程。我们将研究其可能与梅花桩、少林拳等拳种之间的渊源关系,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吸纳融合各家所长,不断发展壮大。我们将梳理小梅花拳在不同地域的流派分支,例如山东、河北等地的特色差异,以及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拳理与技法: 小梅花拳的精髓在于其独特的“梅花步”和“点打”技法。我们将详细介绍其基本功训练,尤其是步法训练,如“梅花步”、“进步”、“退步”、“闪步”等,强调其灵活性、变化性和协调性。本书将深入剖析其套路,如“梅花拳”、“单剑”、“双刀”等,并逐一解析其动作要领、攻防含义和实战应用。我们将重点讲解其“点打”、“挑打”、“劈打”等招式,以及如何运用“巧劲”、“顺劲”来化解对方的力,并以更小的力发出更强的攻击。 思想与内涵: 小梅花拳的名称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哲理。“梅花”象征着坚韧不拔、傲雪凌霜的精神,也寓意着其招式的精巧和变化多端。本书将解读小梅花拳“步随影移,身随意转”的武术哲学,以及它所倡导的“动静结合,刚柔相济”的修炼理念。我们将探讨其“以柔克刚,以巧取胜”的战术思想,以及如何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敏锐的判断来把握战机。 艺术性与文化传承: 小梅花拳的动作优美,富有观赏性,常被誉为“武术中的舞蹈”。本书将分析其动作的艺术美感,以及它在民间表演、戏曲表演等领域的应用。我们将探讨小梅花拳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及它如何成为北方地区重要的民间文化遗产。 蔡李佛与小梅花拳的对话与融合: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分别介绍这两大拳种,更将尝试探讨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与影响。虽然它们分别源于南北,地域差异明显,但同为中华武术大家庭的一员,在历史的长河中,难免会产生相互的借鉴与启迪。 比较与鉴赏: 我们将从拳理、技法、训练方法、哲学思想等多个维度,对蔡李佛和 Cài Lǐ Fó 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例如,在步法上,蔡李佛的步法沉稳有力,强调下盘的稳固;而小梅花拳的步法则更加灵活多变,强调身体的轻盈与移动。在发力上,蔡李佛更注重全身的整体发力,力量爆发力强;而小梅花拳则善于运用巧劲和顺劲,以巧破力。 潜在的交流与影响: 尽管资料有限,但我们将基于对武术发展规律的理解,以及历史事件的线索,尝试推测这两大拳种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相互影响。例如,南北武术的交流是否会在某些时期促进了技艺的传播与融合?某些名家大师的游历是否会带来不同拳种的碰撞? 中华武术的多元与统一: 通过对蔡李佛和 Cài Lǐ Fó 的深入剖析,本书旨在展现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它们各自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武术风格和文化精神,而正是这些多元的风格,共同构成了中华武术宏伟的画卷。本书将强调,尽管拳种不同,但殊途同归,它们都追求人体的潜能开发,都强调身心的修炼,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 结语: 《蔡李佛与小梅花拳》并非一本简单的武术教程,而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武术精神的深度探寻。它希望通过对这两大拳种的细致解读,让读者不仅了解它们的招式动作,更能体会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文化传承与人文精神。它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武林对话,也是一次对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致敬。无论您是武术爱好者,还是对中华文化充满兴趣的读者,本书都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武术世界的大门,让您领略中华武术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