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蔡李拂是我國傳統武術流派之一,曆史悠久,享譽海內外。本書以介紹為主,梳理為輔,適當提煉。蔡李佛的形成、發展和變化以及對社會進步所發揮的作用,是蔡李佛的閃光點,作為本書介紹的主綫。蔡李佛技術門類齊全,內容廣泛,限於篇幅,僅選擇本拳係基本技術作為切入點,間以內容和意境更具“文化”味道的“小梅花拳”為套路介紹。陳享平凡與樸實的武學思想和拳法哲理,滲透於蔡李佛的生命曆程,適當的提煉有助於對中國武術文化的弘揚。
內容簡介
蔡李拂是我國傳統武術流派之一,曆史悠久,享譽海內外。廣東新會崖門鎮京梅村人陳享(1806—1875),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創立瞭蔡李佛拳派,後來在兩廣各地廣泛開設蔡李佛洪聖館,晚清時期發展成為廣東較大的拳派。蔡李佛拳肇始嶺南,足跡遍及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許多國傢和地區,曆經170多年的廣泛傳播,如今已成為中華武術的一大流派。2008年,蔡李佛拳被列為國傢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國務院國發(2008)19號,序號為808,編號項目IV363。蔡李佛拳的發展史,是一部鋤惡扶弱、保傢衛國、抵禦外侮、愛國愛傢的滄桑曆史。
作者簡介
陳耀佳,1953年10月生,廣東順德人,本科學曆,副教授。1980年至今供職於廣州體育學院,從事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與訓練工作。國際龍獅總會國際級教練員、裁判員、中國武術國傢級裁判員。武術七段位,中國龍獅運動協會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獲廣東省“武林百傑”稱號。廣東省非物質文化保護工作專傢委員會委員。
曾以南拳對打獲全國武術比賽對練冠軍。受聘執教過廣東武術隊和澳門武術隊。多次隨中國武術團齣訪丹麥、挪威、日本、泰國、斐濟、西薩摩亞、瑙魯、蘇聯等十多個國傢進行武術錶演。應日本、毛裏求斯、印度尼西亞、中國特彆行政區香港及澳門的邀請前往進行武術講學;1999年被派往澳門,擔任澳門慶迴歸《韆人南拳》節目的總編導與總教練。多次參加國內外重大武術和舞龍舞獅比賽的裁判工作。2000年和2005年分彆擔任全國武術教練員援外培訓班和全國高等院校舞龍舞獅培訓班的教學工作。
已齣版有《南拳對練》、《武術入門》、《南拳》、《中國南拳係列規定套路(初級南拳、高級南拳、南槍)》、《南獅運動教程》、《南獅》等專著和《武術技擊法》教學錄像片;為澳門電視颱“運動與健康”專題編導並主演瞭15集《武術》節目;已發錶武術和龍獅運動論文十多篇,其中“對廣東武術隊優秀運動員南拳風格特點的研究”入選首屆世界武術錦標賽論文報告會,“傳統南獅運動演練內容之研究”入選首屆中國龍獅運動論文報告會並獲一等奬。
林友標,1966年8月齣生,廣東饒平人,副教授。長期從事民族傳統體育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國傢武術一級裁判,中國舞龍、舞獅教練和裁判。
1985年入讀廣州體育學院,師從陳耀佳先生學習中國武術及南獅,爾後榮幸地成為先生學術研究的閤作者。1989年至今,供職於廣州大學體育學院,得到更為便捷的學術研究條件和機會。近年來,主持廳局級以上課題三項,其中“大型體育競賽市場的開放研究”獲得廣東省體育産業研究一等奬。在《中國體育科技》、《體育學刊》、《體育文化導刊》、《廣州體育學院學報》、《中國老年學雜誌》和《搏擊·武術科學》等期刊公開發錶武術、舞獅專業論文十多篇。論文成果曾獲得“第二屆世界傳統武術科研大會”一等奬、“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屆城市運動會科研大會”主題報告、“廣東省第六屆大學生運動會科研大會”三等奬。閤作專著有人民體育齣版社齣版的《南獅運動教程》和廣東科技齣版社齣版的《南獅》。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蔡李佛的起源
一、陳享的個人曆程
(一)拜師學藝
(二)艱辛曆程
二、陳遠護與佛傢拳
三、李友山與李傢拳
四、蔡福與少林拳
(一)南少林香花僧
(二)南少林與洪門
(三)蔡福與少林拳
五、陳享的武學思想
(一)文韜武略的發展觀
(二)“天人閤一”的自然觀
(三)重義守信的價值觀
六、蔡李佛形成的曆史背景
(一)社會內憂外患
(二)工商業的繁榮
(三)民俗文化興盛
(四)民間練武成風
第2章 蔡李佛的傳播
一、洪聖武館的建立
(一)洪聖的起源
(二)洪聖始祖館
(三)從洪聖到鴻勝、雄勝和北勝
(四)佛山鴻勝館
二、蔡李佛的繁衍
(一)蔡李佛枝繁葉茂
(二)蔡李佛曆史藩籬
三、海內外組織及主要活動
(一)蔡李佛社團組織
(二)蔡李佛社團活動
第3章 蔡李佛的影響
一、蔡李佛與林則徐的水勇
二、蔡李佛與天地會起義
三、蔡李佛在民國時期的革命活動
四、陳享後代對蔡李佛的弘揚
第4章 蔡李佛的啓示
一、蔡李佛的武德館規
(一)館規十則
(二)館規釋義
二、蔡李佛對武德建設的貢獻
(一)社會進步的原動力
(二)增強瞭民族的凝聚力
(三)為和諧社會樹立瞭文明競爭觀
(四)為和諧發展提供瞭文化基礎
三、蔡李佛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
(一)蔡李佛文化的溯源
(二)蔡李佛文化的內涵
(三)蔡李佛文化的演繹
(四)蔡李佛文化的價值
第5章 蔡李佛的醫術
一、蔡李佛“永勝堂”醫館
(一)湯劑
(二)酒劑
(三)膏劑
(四)丸劑
(五)散劑
二、蔡李佛與南少林武醫
(一)南少林武醫的特色
(二)蔡李佛的醫療保健
(三)蔡李佛的醫藥實踐
三、蔡李佛醫術的繼承
第6章 蔡李佛的技術
一、蔡李佛的內容
(一)蔡李佛套路
(二)蔡李佛樁法
(三)蔡李佛的技法
二、蔡李佛的特點
三、蔡李佛的基本拳理
(一)遲人後動,先人而至
(二)招即是打,打即是招
(三)連捎帶打,環環相扣
(四)呼吸吐納,純任自然
(五)自頂至踵,均須用勁
四、蔡李佛基本技術
(一)手型、手法
(二)步型、步法
(三)腿法
(四)跳躍
(五)樁步
(六)組閤
五、蔡李佛練拳秘要
第7章 蔡李佛小梅花拳
一、梅花拳的來源
(一)梅花暗閤五行
(二)梅花隱喻傳道
二、小梅花拳的學練概要
三、小梅花拳套路圖解
(一)小梅花拳拳譜
(二)小梅花拳套路分段圖解
(三)小梅花拳全套動作演示路綫圖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隨著清兵的追剿,皈依佛門之下的將士、文臣紛紛往南退卻,匯集閩、粵邊界山區。由於人數眾多,生計維艱,為謀活路和保存實力,也就齣現瞭中國禪宗有史以來獨一無二的特殊僧人——香花僧。香花僧分兩派,沿海的香花僧為“日”派,山區的僧人為“月”派。結閤為一則是“明”字,錶示誌在復明。這種休閑時是僧,參戰時是兵的特殊僧人即是南少林僧兵。香花僧人既可削發亦可留發,腥、葷無忌,娶妻生息不禁,三教閤一同祀。因為是特殊環境迫使他們遁人空門,所以也就成瞭特殊僧人,與其他禪派大相徑庭。香花僧文武同修,能文善武,所收傳人擇其長而教之,文臣教文,武將授武。山區好武功一直流傳至今。為瞭生計,他們化整為零,各尋棲處,連一些本非僧人居住的廟宇,如關帝廟、城隍廟、玄天上帝廟、聖王廟、媽祖廟等,都住上瞭香花僧。他們相互聯絡,在民間做法事,以為生計。法事科儀與佛教又不完全一樣,香花僧穿插有武功錶演,唱贊優美,配有鼓樂笛簫,音韻依然保留莆仙戲唱腔,因此這種僧人,在閩西南和粵東山區頗受人民喜愛。
所以南少林是天地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南少林又是香花僧的代稱,哪裏有香花僧,哪裏就有南少林,哪裏就有洪門。
洪門是中國源於明末清初的一個秘密組織,鄭成功為創始者,主旨為反清復明。洪門是聯閤所有山堂及所有反清組織的一個總名稱。它經曆瞭不同時期,但是反清復明(或反清復漢)的主旨不變。洪門名稱的由來,源於明太祖的年號是“洪武”,所以取洪為名。“洪”意指“漠無中土”——漠字除去中間“中土”二字,有漠失中土之意;以及“滿兌無頭”——取滿字之頭、剩下兌之腿,閤成“洪”字,有清廷滅亡之意。
前言/序言
蔡李佛是我國傳統武術流派之一,曆史悠久,享譽海內外。廣東新會崖門鎮京梅村人陳享(1806-1875),於道光十六年(1836年)創立瞭蔡李佛拳派,後來在兩廣各地廣泛開設蔡李佛洪聖館,晚清時期發展成為廣東較大的拳派。陳享曾先後拜陳遠護、李友山和蔡福為師,學成之後,於1836年迴到傢鄉,在“緣福陳公祠”設立“洪聖館”,開館授徒。蔡李佛的眾多門徒受陳享進步思想的影響,以“洪聖館”為主體的各地武館,成為晚清及民國時期不可忽視的地方民間武術組織。蔡李佛拳肇始嶺南,足跡遍及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許多國傢和地區,曆經170多年的廣泛傳播,如今已成為中華武術的一大流派。2008年,蔡李佛拳被列為國傢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①。蔡李佛拳的發展史,是一部鋤惡扶弱、保傢衛國、抵禦外侮、愛國愛傢的滄桑曆史。
以姓氏命名的武術拳種流派,多數采用單一姓氏,而蔡李佛以雙姓氏與信仰兼備,顯得尤為特彆,這也可以看齣陳享的思想境界。陳享將生平所學,“得李公之李傢技及蔡師之傳,投閤化之,自成一傢,且名之日:蔡李佛,以為紀念。”他不以族叔陳遠護之“陳”姓加入其中,而代之用“佛”,是因為三位師傅均為佛門弟子,此乃謙卑。技涵物之理,拳藏兵之謀,武有剛堅之嫌,拳有急勇之忌,不以武道、拳道之類命名,藉“蔡李佛”為拳之名,以彰顯陳享尊師、明理之底蘊。
蔡李佛與小梅花拳:一場跨越時空的武林傳承 在中華武術的浩瀚星河中,蔡李佛與小梅花拳,這兩支獨具特色的拳種,宛如兩顆璀璨的明星,各自閃耀著獨特的光芒。它們不僅代錶著精湛的技藝,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曆史傳承。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招式,而是深入挖掘這兩大拳種的源流、演變、哲學思想以及它們在中華武術發展史中的獨特地位。我們將一同踏上一段探索之旅,揭開蔡李佛與小梅花拳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體味其中蘊含的智慧與力量。 蔡李佛:剛柔並濟,氣勢磅礴的南派雄風 蔡李佛拳,誕生於嶺南大地,是近代中國南派拳術的傑齣代錶。它的創立,凝聚瞭三位武術大師的智慧與汗水:陳享集三傢之長,創蔡李佛。其拳法特點鮮明,剛勁有力,齣手迅猛,步法靈活,同時又不失陰陽相濟,剛柔並用。 起源與傳承: 本書將追溯蔡李佛拳的起源,從陳享公的生平及其拜師學藝的傳奇經曆說起。我們將深入研究陳享公是如何融閤瞭羅漢拳、過江龍、白毛等拳種的精華,並將其賦予新的生命力,最終形成獨樹一幟的蔡李佛拳。同時,我們將詳細介紹蔡李佛拳曆代傳承人的貢獻,他們如何將這門武藝發揚光大,並將其傳播到海內外。從早期在廣東的興盛,到後來遍布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蔡李佛武館,我們將描繪齣蔡李佛拳的傳播網絡,以及它如何成為海外華人重要的文化符號之一。 拳理與技法: 蔡李佛拳的拳理深邃,強調“以氣運身,以意導力”。本書將深入剖析其基本功訓練,如樁功、馬步、發力技巧等,這些是構成蔡李佛拳雄厚基礎的關鍵。我們將詳細講解其套路,如“洪拳”、“佛拳”、“蔡傢拳”等,並逐一分析其動作要領、攻防含義以及實用價值。對於其獨有的“佛字拳”、“五行拳”、“十八羅漢手”等特色技法,我們將進行深入的解讀,揭示其背後的攻防原理和哲學思想。本書將力求生動形象地展示蔡李佛拳的“起手不離天,動手不離地”的特點,以及其“以直為奇,以麯為功”的巧妙運用。 思想與精神: 蔡李佛拳並非僅僅是肢體的對抗,更蘊含著一套完整的哲學體係。它強調“練武先練德”,注重培養習武者的品德修養,如仁愛、忠誠、勇敢、堅毅等。書中將探討蔡李佛拳“以德為本,以武載道”的思想,以及它如何通過武術訓練,塑造習武者的內在力量和人格魅力。我們將解析其“內外兼修,神形閤一”的修煉理念,以及“身正則意正,意正則氣正,氣正則力正”的內在邏輯。 地域特色與文化意義: 作為一門根植於嶺南文化的拳種,蔡李佛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瞭嶺南人民的性格特徵:勤勞、勇敢、務實、開放。本書將探討蔡李佛拳與嶺南地區的地理環境、曆史變遷、民俗風情之間的緊密聯係,分析其如何成為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還將審視蔡李佛拳在近代中國反帝反封建鬥爭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成為民族精神的象徵。 小梅花拳:靈動精巧,步隨影移的北方奇葩 與蔡李佛的雄渾大氣不同,小梅花拳以其靈巧多變、步法精妙而著稱,是北方武術中的一朵奇葩。它的動作如行雲流水,變化萬韆,既有剛猛的進攻,又不乏細膩的防守,充分展現瞭北方武術的剛健與柔美。 起源與演變: 本書將深入探究小梅花拳的起源故事,追溯其最早的雛形和形成過程。我們將研究其可能與梅花樁、少林拳等拳種之間的淵源關係,以及它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吸納融閤各傢所長,不斷發展壯大。我們將梳理小梅花拳在不同地域的流派分支,例如山東、河北等地的特色差異,以及各流派的代錶人物及其貢獻。 拳理與技法: 小梅花拳的精髓在於其獨特的“梅花步”和“點打”技法。我們將詳細介紹其基本功訓練,尤其是步法訓練,如“梅花步”、“進步”、“退步”、“閃步”等,強調其靈活性、變化性和協調性。本書將深入剖析其套路,如“梅花拳”、“單劍”、“雙刀”等,並逐一解析其動作要領、攻防含義和實戰應用。我們將重點講解其“點打”、“挑打”、“劈打”等招式,以及如何運用“巧勁”、“順勁”來化解對方的力,並以更小的力發齣更強的攻擊。 思想與內涵: 小梅花拳的名稱本身就充滿瞭詩意和哲理。“梅花”象徵著堅韌不拔、傲雪淩霜的精神,也寓意著其招式的精巧和變化多端。本書將解讀小梅花拳“步隨影移,身隨意轉”的武術哲學,以及它所倡導的“動靜結閤,剛柔相濟”的修煉理念。我們將探討其“以柔剋剛,以巧取勝”的戰術思想,以及如何通過細膩的觀察和敏銳的判斷來把握戰機。 藝術性與文化傳承: 小梅花拳的動作優美,富有觀賞性,常被譽為“武術中的舞蹈”。本書將分析其動作的藝術美感,以及它在民間錶演、戲麯錶演等領域的應用。我們將探討小梅花拳如何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閤,以及它如何成為北方地區重要的民間文化遺産。 蔡李佛與小梅花拳的對話與融閤: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分彆介紹這兩大拳種,更將嘗試探討它們之間可能存在的聯係與影響。雖然它們分彆源於南北,地域差異明顯,但同為中華武術大傢庭的一員,在曆史的長河中,難免會産生相互的藉鑒與啓迪。 比較與鑒賞: 我們將從拳理、技法、訓練方法、哲學思想等多個維度,對蔡李佛和 Cài Lǐ Fó 進行細緻的比較分析。例如,在步法上,蔡李佛的步法沉穩有力,強調下盤的穩固;而小梅花拳的步法則更加靈活多變,強調身體的輕盈與移動。在發力上,蔡李佛更注重全身的整體發力,力量爆發力強;而小梅花拳則善於運用巧勁和順勁,以巧破力。 潛在的交流與影響: 盡管資料有限,但我們將基於對武術發展規律的理解,以及曆史事件的綫索,嘗試推測這兩大拳種在發展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相互影響。例如,南北武術的交流是否會在某些時期促進瞭技藝的傳播與融閤?某些名傢大師的遊曆是否會帶來不同拳種的碰撞? 中華武術的多元與統一: 通過對蔡李佛和 Cài Lǐ Fó 的深入剖析,本書旨在展現中華武術的博大精深和豐富多彩。它們各自代錶著一種獨特的武術風格和文化精神,而正是這些多元的風格,共同構成瞭中華武術宏偉的畫捲。本書將強調,盡管拳種不同,但殊途同歸,它們都追求人體的潛能開發,都強調身心的修煉,都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精神。 結語: 《蔡李佛與小梅花拳》並非一本簡單的武術教程,而是一次對中國傳統武術精神的深度探尋。它希望通過對這兩大拳種的細緻解讀,讓讀者不僅瞭解它們的招式動作,更能體會其中蘊含的哲學智慧、文化傳承與人文精神。它是一次跨越時空的武林對話,也是一次對中華民族寶貴文化遺産的緻敬。無論您是武術愛好者,還是對中華文化充滿興趣的讀者,本書都將為您打開一扇通往武術世界的大門,讓您領略中華武術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