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韜晦書》極具具功效的學問:使隱忍具有智慧的至上心法
——韜晦術
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攫人噬人手段處。
——明?洪應明
楊慎乃“中國醬缸文化的代錶人物”。
——柏楊
內容簡介
韜晦術是中國曆代智謀人士的枕箱秘笈,是他們求生存、謀發跡的法寶。盡管人們對它心悅誠服,細加揣摩,並在政治爭鬥、官場角逐以及日常生活中不斷運用,卻沒有人把它付諸筆端,寫成一部專著,大有“君子遠庖廚”的意味。《韜晦書》是因為封建曆史中講究的是“代聖人立言”,韜晦術因此有瞭“陰謀”的嫌疑。鑒此,楊慎生前把這部凝聚其心血的重要著作不收入自己文集的苦心,就不難理解瞭。
作者簡介
楊慎,字用修,號升庵,明正德年間狀元,明朝三大纔子之一。為官後因年輕氣盛、稟性剛直,在著名的“撼門事件”中,險些惹下殺身之禍:後發憤研究韜晦之術,得以頤養天年,並有此奇書流傳於世。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要想打敗一個人,就要先想法讓他驕傲,驕傲就會使他變得很愚蠢;而一個既愚蠢又驕傲的人是zui容易被打倒的。
--新浪網友
養晦隻是一種手段,奮發其威纔是目的,養而不用就不是韜晦,而是隱逸瞭。
--人民網網友
“日用不足,月用有餘。”不在一事一處上見長,卻在每事每處上見長。這是古人謀世的至高境界。
--雅虎網友
目錄
隱晦捲一
要想看清自己周圍的形勢,最好的辦法是躲在暗處。
保身的第一要訣是隱身,絕不能讓自己成為彆人攻擊的靶子。
槍打齣頭鳥,切忌比彆人站得高。
以小人治小人固然未必好,但用小人的法術還治小人之身卻不僅有效,還且事半功倍。
要想齣人頭地,就要先學會矮人一頭。
處晦捲二
解除對手敵意的最好辦法是主動錶示友誼,而且一定要讓對手篤信不疑。
偶爾做迴小人也是保身之道。
鎮靜持重是處晦的必要手段,不能有絲毫的急躁心理。
如不想總是處於弱勢,示弱則是必須的。處晦方能嚮陽。
養晦捲三
“日用不足,月用有餘”。不在一事一處上見長,卻在每事每處上見長。這是古人治國的最高境界。
欲養晦先有韜,收斂自己的鋒芒,藏好自己的梭角,這是養晦的必由之路。
名與實相錶裏,名者皮也;有名無實者凶,有實無名纔吉。
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養晦的最佳狀態。
謀晦捲四
有謀方能有勇、有謀方能齣奇,謀是所有成功者的通行徵,無謀則是所有失敗者的墓誌銘。
晦非素有,則以謀成。
小事小節往往是大事大節的關鍵。
你能滿足彆人需要,彆人纔會滿足你的需要。
勸諫如同治病,對癥下藥纔能收到預期效果。
權力永遠是雙刃劍,使用不當便會自受其禍
詐晦捲五
使詐,使奇都是兵法中的正道,在非常情形下,使詐既是方不得已的最後一招,效果往往也能好得齣人意外。
小人使詐謂之奸,君子使詐謂之權。
詐如果隻是一種手段,無可非議,但如果是一個人的性格,就很可怕瞭。
詐而後復歸中正,如君子使詐無窮,必殃其身。
避晦捲六
忍辱方能負重,許多時候,忍辱是眾多賢人成就大業的先決條件。
忍錶麵上看很窩囊,實際是柄無往而不利的武器,運用好這柄利器,便能建功名,取富貴,甚至得天下。
小人往往比君子更能忍辱,但卻是無恥,事情雖相近性質卻截然相反。
古有避事者,也有避世者,專看事與世的凶險程序。
心晦捲七
要對付一個人,就要先想法讓他驕傲,驕傲就會變得很愚蠢;因為一個既愚蠢又驕傲的人是最容易被打倒的。
不要僅僅看到小人的無恥,要戰而勝之,更要看到他的纔能。
義重於生,捨生可也;生重於義,全生可也。
大智若愚,但一定要讓人發現這種智,否則就隻能是愚蠢瞭。
魚不可脫離水,龍不可脫於淵,人不可脫離權。
用晦捲八
養晦隻是一種手段,奮發其威纔是目的,養而不用就不是韜晦,而是隱逸瞭。
時機的把握是最重要的,早則火候不到,前功盡廢;遲則機會喪失,悔亦無及。
事事要為自己留後路,也要為彆人留後路。
精彩書摘
隱晦捲一
事典 一鳴驚人的楚莊王
春鞦戰國時期,楚莊王即位伊始,便受到內外的矚目,因為他的祖父、父親兩代國王都很有作為。楚國上下希望他能繼承父、祖遺誌,開疆拓土,使楚國更加強盛。而鄰近的小國則是戰戰兢兢,危不自安,甚至連中原的大國秦國、晉國也密切注意楚國的動嚮。
然而齣人意外的是,楚莊王即位後,根本不理國政,每日裏不是在宮中聽音樂,飲美酒,與妃婢們尋歡作樂,便是率領衛士去深山大澤打獵,一副標準的酒色荒淫國王的形象。
楚國的大臣們自然不甘心楚國前兩代國王奮鬥的成果就此毀滅,紛紛人宮勸諫。楚莊王置之不理,我行我素。後來聽得煩瞭,他乾脆在王宮外立一道牌子,上寫:敢入諫者死。嚴令之下,楚國的大臣們大概覺得還是保命要緊,真的沒人敢再勸諫瞭。
……
前言/序言
也許,真的像有人所說的,中國文化是一種謀略型的文化。但是,當下謀略類書籍的流行,卻似乎與所謂的“謀略型中國文化”並無太大的關係,起碼沒有本質的聯係。因為文化的深處未必是謀略,而“謀略”的深處一定是文化。
在中國曆史上,存在著儒、道、兵、法、墨、縱橫、陰陽等許多學派。這些主要的學派不僅都非常關心政治,還都不約而同地指嚮瞭“治人”;而治人就必須講究方法,講究方法就是智謀,就是謀略,就是權術。然而,當時的實際情形是智謀被提升為一種牢不可破的社會製度性的規範和原則,各種學派和文化都在智謀中找到瞭自己的定位,納入瞭謀略的範疇,成為智謀的不同組成部分。這樣以來,中國的智謀型文化就形成瞭。
在曆史上,對中國的智慧、謀略、政治有影響的學派雖有十幾傢,但影響最大的主要是儒、道、法三傢。中國的智慧和政治雖然常常呈現齣紛紜復雜的狀態,其實萬變不離其宗,隻要掌握瞭這三傢的思想精核,也就把握住瞭中國的謀略和智慧。
儒傢的智慧是極為深刻的。它是一種非智謀的大智謀,其運謀的方法不是謀智,不是像法傢或兵傢那樣直接以智慧迫使對方服從;而是謀聖,即從徵服人心著手,讓人們自覺自願地為王道理想獻身。用今天的話講,就是非常注重做“政治思想工作”,首先為人們描繪一幅美好的藍圖,並百摺不撓地到處宣傳這種理想,直到人們心悅誠服。其實,這已經不是儒傢謀略的高明,更不是儒傢謀略比彆的學派的謀略狡詐,在這裏,它已經上升到瞭人性、人道的範疇。這就是儒傢智謀的閤理性之所在,也是其成為真正的大智謀的根本原因。
法傢的智慧很特殊。法傢之法作為君主統治天下的手段,是建立在非道德的基礎上的。法傢之法的根源在於封建集權製,因此,它就特彆強調“勢”。“勢”就是絕對的權威,是不必經過任何詢問和論證就必須承認和服從的絕對的權威。有“法”無“勢”,“法”不得行;有“勢”無“法”,君主不安。但如何纔能保證“勢”的絕對性呢?這就需要“術”。“術”就是統治、防備、監督和刺探臣下以及百姓的隱秘的具體權術和方法。中國的“法製”最發達的地方就在於“法”與“術”聯手創造的禦臣、牧民的法術係統。“法”的實質是強力控製,“勢”的實質是強權威懾,“術”的實質則是權術陰謀。這些都是直接為維護封建王權服務的。
道傢的智慧是極為聰明的。黃老的有關著作處處流露齣智慧的優越感,處處顯示齣對彆的學派的鄙夷和不屑。黃老道術自以為是最聰明的學說,它認為天地萬物都受道的支配。道是絕對的,永恒的,是永遠不可改變和褻瀆的;世間的人是有限的,對於道隻可以體味、尊重和順應。那麼,如何體味和遵循道呢?黃老哲學認為,那就是要順應自然,要無為,然後纔能無不為。所謂“聖人無心,以天地之心為心”,說的就是聖人沒有自己的主張,萬物的自然運行就是聖人的主張。人如果不能體察道,就不能“知常”,不能順應自然,在現實中就容易招緻禍害。
當然,在具體的曆史進程中,這三傢的智慧從來沒有單獨存在過,總是相互融閤,甚至進而吸收其他學派的思想,隻是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不同的背景下各個學派的思想相互消長而已。
智謀型文化對於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有著很大的影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瞭我們民族的性格特徵。當然,這裏不僅有正麵的影響,也有負麵的影響。在一定意義上講,中國人的學問往往被理解成謀略,“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就是很有代錶性的話。有許多中國人把自己的一生都花在謀劃、算計彆人上,給社會帶來瞭極大的內耗。遺憾的是,謀劃和算計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不僅有用,而且早已上升為一種根深蒂固的為人們所稱許的處世態度。它已經不是一種“術”,而是人生的“道”,已成為中國人難以改變的文化精神。一般所說的中國人善於“窩裏鬥”,就由此而來。
然而,中國的智慧首先是道而不是術,也就是說,術隻是道的錶現形式,道則是術的根本,是術的決定因素。隻要掌握瞭道,術就會無師自通,就會自然而然地顯現齣來。無論是儒傢、道傢,還是法傢、兵傢,他們都是正大光明的“陽謀”學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要求首先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加強自己的人格修養,然後纔是智慧謀略。如果顛倒瞭這一關係,那就無論如何也弄不懂中國的智慧。
所以魯迅先生說:搗鬼有術也有效,然而有限,成大事者,古今未有。
因為,權謀決不僅僅是一種技術,中國權智在本質上是一種至為深刻的文化,隻有人的身心內外都滲透瞭這種文化,纔能自然而然地達到內謀謀聖、外謀謀智的境界,纔能成為真正的聖、智兼備的謀略傢。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冷成金
天下無謀之謎捲八書5:韜晦術(最具功效的學問),智慧熊圖書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