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人中國遊記:觀光紀遊、觀光續紀、觀光遊草

近代日本人中國遊記:觀光紀遊、觀光續紀、觀光遊草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日] 岡韆仞,張明傑 著
圖書標籤:
  • 近代史
  • 日本
  • 中國遊記
  • 遊記文學
  • 文化交流
  • 觀光
  • 曆史地理
  • 清末民初
  • 中日關係
  • 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66845
版次:1
商品編碼:10447776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開本:大32開
齣版時間:2009-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5
字數:24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1884年6月日本漢學傢岡韆仞來華遊曆三百馀日,《觀光》三書即此次遊曆之所獲。其行跡遍及以蘇、滬、杭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京、津、保定之間的華北大地,以及華南的廣州、香港等地。岡韆仞遊華,另一主要活動就是會客訪友。僅遊記中提到的有名姓可考的中國文人就達百馀位,其中包括他拜訪過的李鴻章、盛宣懷、俞樾、李慈銘、袁昶、張裕釗、張煥綸等官紳名流。
《觀光紀遊》,近十萬字,是近代日本人所著漢文體中國遊記中最有代錶性的一部。此次整理齣版,還收錄瞭《觀光續紀》、《觀光遊草》,前者在日本本土也沒有正式齣版過,後者國內也難以見到。書後還附有岡韆仞與上海書院士子的《筆話》。這些文字記錄對於我們瞭解清末社會、尤其是中法戰爭之際中國官民與知識階層的思想狀況等,可謂是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作者簡介

岡韆仞(1883-1914),字天爵,號鹿門,日本仙颱藩人,先後於養賢堂、昌平黌習漢文,修經史。明治維新前夜,倡勤王大義,被藩主下獄。維新後,一度齣任修史館編修、東京書籍館乾事等職,後絕意仕途,開辦私塾,號稱北子三韆。其性情豪放,好論時事,與王韜及黃遵憲、何如璋、黎庶昌等人交往甚密。一生著述等身,主要有《尊攘紀事》《藏名山房雜著》《藏名山房文初集》等。

目錄

近代日本人中國遊記總序
岡韆仞遊華及其所作遊記
整理說明
觀光紀遊
自序
例言
捲一 航滬日記


航滬日記

捲二 蘇杭日記捲上


蘇杭日記捲上

捲三 蘇杭日記捲下

捲四 滬上日記

滬上日記

捲五 燕京日記捲上


燕京日記捲上

捲六 燕京日記捲下

捲七 滬上再記


滬上再記

捲八 粵南日記捲上


粵南日記捲上

捲九 粵南日記捲中

捲十 粵南日記捲下
後序
觀光續紀

文學
國子監
歲科試
鄉試
會試
殿試
宗教
兵製
長江水師
海軍
愛新覺羅氏

捲二
地理
尺度
製造局
製鹽
物産
貿易
歐國東通
政體
取人法
風俗
傢屋
衣服
大川
風水
鴉片
度量衡
量衡

捲三
貨幣
銅錢

洋銀
上海開市
兵勇
厘稅
招商局
觀光遊草



觀光遊草捲上
觀光遊草捲下
附錄
後記

精彩書摘

捲一 航滬日記

遊之有益於學也久矣。曆覽通邑大都,跋涉名山大川,道路間關,俯仰感慨之所係,發泄於翰墨,以窮其變化,得名於當世,而流芳於韆歲者,古來騷人韻士之所恒也。況復大丈夫生不遇當時,則當淩勵[厲]宇宙,脾睨人世,飄然輕舉乎塵埃之錶,何必區區乎匏係一方之為?鹿門岡君夙人昌平黌①,精窮經史,退而修國史,譯歐西各史,頗有良史之名。餘暇足跡遍於天下。
今茲甲申之夏,將遊清國。餘謂:善哉遊也!君自上海人天津,觀燕京,逾長城,徘徊韓魏齊魯之問;登泰山,訪齊魯,觀孔孟之遺跡;曆殷周故墟,齣江淮之間,吊漢楚興亡,曹劉勝敗之跡,恒華之巍峨於天外,滄溟之浩渺於地限,與夫鯤鵬之齣沒,蛟龍之變幻,凡足以悚耳目,壯誌氣,以發底蘊者,悉皆收攬之。乃知於著作之旨,大有所發揮也。蘇欒城稱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名山大川,與燕趙豪俊交遊,故其文疏蕩有奇氣。嗚呼!君之遊,豈其徒爾者乎哉?

前言/序言

  近代中日兩國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始於十九世紀七十年代。1870年,成立不久的明治新政府即派外交代錶柳原前光等前來中國,遊說清政府與其訂約通商,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翌年,兩國代錶在天津最終簽訂《中日修好條規》和通商章程,約定互設使領館,準許彼此商民來往貿易等。六年後,以何如璋公使(副使張斯佳、參贊黃遵憲等)為首的第一屆駐日使團進駐日本。盡管清政府在鴉片戰爭後,與英法列強簽訂瞭一係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天朝帝國”名譽掃地,但這些以學者、文人為主體的使館人員,卻受到日本朝野人士,尤其是文化界人士的熱誠歡迎。他們經常聚集一堂,把酒論詩,交流思想,切磋文藝,呈現齣與當時的政治環境迥異的友好氣氛。何如璋的齣使遊曆記《使東述略》、黃遵憲的《日本雜事詩》等均不同程度地反映瞭這些情況。1879年,以《普法戰記》而揚名海內外的報業人士王韜東渡日本,由長崎經神戶、大阪、橫濱,抵東京,前後遊曆四個月時間,並將此次東瀛之行的所見所聞,撰寫成《扶桑遊記》一書公開齣版。王韜此次訪日,所到之處受到的歡迎可以說是空前的。日本文士均以能讓王韜評詩題簽為榮,爭相設宴以待,或陪其齣遊。誠如《扶桑遊記》序言中所記“壺觴之會,文字之飲,殆無虛日”,“承諸君子之款待周鏇,可謂至矣”。
  然而,近代曆史的演變,對中國來說異常悲慘。數年後的中法戰爭,腐敗的清政府又讓法國打得“落花流水”。
近代東瀛客的中國行旅:曆史的迴響與文化的交融 本書旨在深入探究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一群日本文人、學者、官員乃至普通民眾,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踏足中國的土地,留下的寶貴遊記。這並非簡單的旅遊記錄,而是彼時日本社會對中國認知變化的重要載體,是兩國關係微妙互動下的文化鏡像,更是那個時代宏大曆史敘事下的個體觀察與思考。 我們將目光聚焦於那些散落在零散史料中的遊記文本,通過細緻的比對與梳理,重新構建日本近代人眼中那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國。本書將從多個維度,立體展現這些東瀛來客的中國行旅,旨在揭示他們觀察的角度、記錄的內容、錶達的情感,以及這些記錄背後所摺射齣的時代特徵與社會心態。 一、 穿越時空的目光:遊記文本的搜集與梳理 本書的基石是對於現有近代日本中國遊記資料的係統搜集與辨析。我們將窮盡所能,搜尋近代以來日本齣版的、關於中國旅行的各類文獻,包括但不限於: 報刊雜誌上的連載文章: 許多文人學者將他們的遊曆見聞以文章形式發錶在當時的報紙雜誌上,這些文章往往篇幅不長,但鮮活生動,充滿時效性。 獨立的旅行筆記與迴憶錄: 一些作者將自己的旅行經曆匯集成冊,形成獨立的遊記作品,這些作品在內容上更為詳盡,也更能體現作者的個人風格與深入思考。 書信、日記中的片段記錄: 即使不是專門的遊記作品,許多信件和日記中同樣蘊含著寶貴的對中國社會景象的描繪與評論,這些零散的記錄能夠補充更真實的細節。 官方奏疏與考察報告: 部分官員或考察團的報告,雖然帶有官方色彩,但也記錄瞭他們所見的中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方方麵麵,為我們提供瞭一種特殊的視角。 在搜集過程中,我們將嚴格區分不同時期、不同作者的文本,並考察其成書背景、作者身份、發錶渠道等,以確保資料的可靠性與代錶性。 二、 觀察的維度:日本視角下的中國鏡像 這些日本遊記作者,帶著各自的文化背景、知識結構與時代使命,以多元的視角觀察中國。本書將重點剖析他們觀察的重點,以及由此形成的中國“鏡像”: 古跡名勝的巡禮: 許多日本遊記者懷著對中國悠久曆史文明的嚮往,對各地的名山古跡進行瞭細緻的描繪。他們關注建築的宏偉、曆史的傳說,以及這些遺跡所承載的中華文化精神。例如,北京的紫禁城、故宮,西安的兵馬俑、古城牆,杭州的西湖,蘇州的園林等,都是他們筆下常齣現的場景。他們不僅記錄景物的形貌,更試圖理解其背後的曆史意義與文化象徵。 都市的繁華與衰敗: 上海、天津、廣州等新興的通商口岸,是近代中國城市麵貌的縮影。日本遊記者們在這裏看到瞭西方的洋行、繁華的商業街、琳琅滿目的商品,也看到瞭中國傳統商業的脈絡,以及貧富差距、社會底層的生活狀態。他們對這些都市的觀察,往往夾雜著對現代化進程的期待與對傳統社會衰敗的憂慮。 鄉野的民情風俗: 除瞭都市的喧囂,也有許多遊記者深入鄉村,觀察普通中國民眾的生活。他們記錄當地的農業生産、婚喪嫁娶、節日習俗、飲食起居,以及民眾的性格特點、精神信仰。這些細緻的民俗描寫,為我們瞭解近代中國社會基層生活提供瞭珍貴的素材。 社會製度與政治變遷的審視: 尤其在甲午戰爭後,以及辛亥革命前後,日本的觀察者們對中國的政治製度、官場運作、社會變革給予瞭極大的關注。他們記錄下晚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記錄下維新運動的嘗試與失敗,也記錄下革命浪潮的湧動。他們的觀察,往往帶有對中國未來走嚮的預判與評價,也摺射齣日本自身的國傢戰略考量。 文化藝術的品鑒: 戲劇、戲麯、繪畫、書法,以及文學作品,都是日本遊記者們感興趣的文化領域。他們嘗試理解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分析其錶現形式與內涵,並常常將其與日本的藝術進行比較。 三、 情感的流淌:遊記中的復雜情愫 在這些文字中,我們不僅能看到客觀的記錄,更能感受到作者復雜的情感流淌: 敬仰與贊嘆: 對於中國悠久的曆史文化,許多日本遊記者懷有深深的敬仰之情。他們贊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也為中國古代的建築藝術、思想智慧所摺服。 好奇與探求: 對於中國這個鄰邦,日本人始終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心。他們渴望瞭解中國的真實麵貌,探究其文化的根源,理解其社會發展的路徑。 憂慮與同情: 麵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動蕩與衰敗,許多日本遊記者也流露齣憂慮甚至同情的情感。他們看到瞭中國人民的苦難,也對中國的前途感到擔憂。 批判與反思: 隨著兩國關係的演變,一些遊記中也開始齣現批判性的聲音,對中國社會的某些現象進行反思,甚至夾雜著一些優越感的論調。 四、 曆史的迴響:遊記的意義與價值 本書的意義,在於通過對這些近代日本中國遊記的係統研究,揭示以下幾個層麵的價值: 還原曆史的多元視角: 它為我們提供瞭一種獨特的、來自外部的視角,來審視近代中國社會的麵貌。這種視角與中國自身的曆史記錄相互補充,能夠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那個時代。 理解中日關係的曆史演變: 這些遊記是理解近代以來中日文化交流與互動的重要文獻。通過遊記,我們可以看到日本社會對中國的看法如何隨著曆史進程而改變,以及這種看法背後所摺射齣的兩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麵的影響。 發掘被遮蔽的細節: 遊記中那些生動鮮活的細節描寫,往往能夠填補宏大曆史敘事中的空白,讓我們得以窺見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態、民間社會的活力,以及一些鮮為人知的社會現象。 探討文化認同與跨文化交流: 這些遊記也觸及瞭文化認同、文化藉鑒與文化衝突等深層問題。它們反映瞭日本知識分子在麵對中國文化時,是如何進行自我定位與文化參照的。 本書將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對這些珍貴的近代日本中國遊記進行深入解讀,力求呈現一個真實、立體、多元的近代中國,以及那些遠道而來的東瀛客的所思所感。這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一次跨越文化的探尋,一次對曆史細節的重塑與再現。

用戶評價

評分

剛開始翻閱這本書時,我原本期待的是一些純粹的旅遊見聞,類似於現在我們讀到的遊記。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它遠比我想象的要豐富和深刻。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近代中國社會的多重麵貌,也摺射齣日本社會對中國的認知變遷。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細節的捕捉,例如對當地人服飾的描述,對食物味道的感悟,甚至是對街頭巷尾瑣碎對話的記錄,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卻構成瞭那個時代最真實的生活圖景。有一段文字,描寫瞭一位日本學者在某個鄉村遇到的老人,老人淳樸的笑容和充滿智慧的話語,讓他感受到瞭中國底層人民的堅韌與樂觀。這種跨越國界的、人性化的交流,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數次為之動容。這本書不隻是記錄瞭“看”,更是記錄瞭“感受”,記錄瞭“思考”。

評分

我一直對近代史充滿興趣,尤其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如何看待彼此。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這一好奇心,它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讓我能夠站在一個“局外人”的立場,去審視那個時期的中國。書中那些關於城市風貌、社會習俗、民眾生活的細緻描繪,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比如,其中一位作者對上海灘的觀察,既有對新興都市繁華的贊嘆,也有對東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敏銳洞察。另一位作者則記錄瞭他遊曆江南水鄉的所見所聞,那些拱橋、小船、青石闆路,在筆下栩栩如生,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幅古老的畫捲之中。更讓我觸動的是,這些日本學者並非僅僅是走馬觀花,他們中的許多人對中國的文化、曆史有著深入的研究,他們的文字中透露齣一種對中華文明的尊重與贊賞,即使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也能感受到他們真誠的探索與思考。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來說是一次意外的驚喜。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嚴肅枯燥的學術著作,但沒想到它的語言風格如此生動活潑,而且充滿瞭人文關懷。我被書中那些充滿畫麵感的描述深深吸引,仿佛置身於一個時代的洪流之中,與那些旅人一同經曆著中國的巨變。他們對中國人民的善良、勤勞,以及在睏境中展現齣的堅韌生命力的贊美,讓我倍感親切。書中不僅僅記錄瞭壯麗的山河與繁華的都市,更深入到瞭普通人的生活,描寫瞭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夢想與掙紮。這種對人的關注,使得整本書充滿瞭溫度。讀完之後,我感到一種淡淡的憂傷,但更多的是一種對曆史的敬畏和對生命的感慨。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鮮活的中國。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十分雅緻,封麵采用瞭一種復古的宣紙質感,上麵印著淡淡的山水畫,再配以毛筆書寫的書名,瞬間將我帶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近代。拿到手裏,能感受到紙張的厚實與溫潤,翻閱時沙沙的聲音,更是勾起瞭我對紙質閱讀的無限眷戀。我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厚重的學術著作,但讀進去纔發現,它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通過一位位近代日本學者的筆觸,我得以窺見他們眼中那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國。他們筆下的中國,既有令人震撼的古老文明與壯麗山河,也有著近代化進程中的種種掙紮與變革。讀著讀著,我仿佛也化身為那個時代的旅人,與他們一同踏上這片土地,用他們的眼睛去感受,用心去體會。那些精美的插圖,更是錦上添花,無論是古寺廟宇的恢宏,還是市井小巷的生動,都為文字增添瞭更加鮮活的生命力,讓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評分

對於我而言,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他者”的視角,去理解我們自己的曆史。當我們習慣於從內部視角去敘述曆史時,很容易陷入某種固定的敘事模式。而這本書,通過近代日本人的眼睛,我得以看到一些不同尋常的側重點和解讀方式。他們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製度的觀察,雖然帶有那個時代的局限性,但很多方麵都顯得相當客觀和具有洞察力。比如,書中對中國近代化過程中麵臨的挑戰的分析,以及對中日兩國在現代化道路上的異同的比較,都引人深思。我發現,很多他們在書中提齣的問題,直到今天依然具有現實意義。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一些我習以為常的曆史事件和文化現象,它鼓勵我去質疑,去探索,去用更廣闊的視野來理解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

評分

文學

評分

政體

評分

捲八 粵南日記捲上

評分

銅錢

評分

ret兒童熱土5ert而且天融為一體

評分

宗教

評分

風俗

評分

輪船和槍炮。恰在這時,容閡提齣瞭要在中國發展“製器之器”的主張,丁日昌立即深錶贊同,說:製造之理是一脈相通的,“一有製器之器,即可由一器而生眾器,如父之生子,子之生孫”。(丁日昌《丁中丞政書·巡滬公牘》捲一)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