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作者靈心慧眼所觀察到的課堂種種,讓人眺望到瞭教育中迷人的風景。
內容簡介
《有效教學十講》是餘文森教授二十幾年來對課堂教學觀察、思考所積澱下來的智慧結晶,作者以“對人的成全”為內在尺度,通過對課堂教學耐心、細緻的省察,見微知著,道齣許多啓人心智的關於有效教學的獨特見解。
作者的睿智與幽默,讀者在《有效教學十講》中隨處都可感受到。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講 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的有效性究竟指什麼
新課程教學的有效性主要錶現在哪裏
如何剋服無效和低效的教學
怎樣從有效教學走嚮優質教學
第二講 教學的生成性
新課程為什麼凸顯教學的生成性
強調生成性是否意味著否定預設
當前教學實踐中存在哪些生成誤區
如何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係
第三講 三維目標
三維目標是三種目標嗎
強調三維目標是否意味著否定“雙基”
怎麼處理知識技能與過程方法的關係
怎樣在教學中關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第四講 教學情境
為什麼要創設教學情境,教學情境有什麼意義
教學情境有哪些主要類型
當前教學情境創設存在哪些誤區
如何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
第五講 教學關係
學生究竟具有哪些特性
教師的態度如何影響學生的成長
如何建立師生共同發展的教學關係
為什麼要提倡和強調對話
第六講 有效教學的三條“鐵律”
第一條鐵律:“先學後教”——以學定教
第二條鐵律:“先教後學”——以教導學
第三條鐵律:“溫故知新”——學會瞭纔有興趣
第七講 新課程教學改革成績與問題反思
第一方麵:三維目標確立與教學目標虛化
第二方麵:課程資源開發與教學內容泛化
第三方麵:學生主體性的凸顯與教師使命的缺失
第四方麵:教學方式的多樣化與教學過程的形式化
第八講 新課程學習方式的基本特性
主動性
獨立性
獨特性
意義性
交往性
體驗性
問題性
創新性
第九講 校本研究的三個基本要素
自我反思
同伴互助
專業引領
第十講 校本研究的三種基本類型
第一種類型:教學型教研
第二種類型:研究型教研
第三種類型:學習型教研
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講 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的有效性究竟指什麼
我想從關於有效性的一個隱喻開始講起,它是這樣的:
企業之間的競爭就好比穿越一塊玉米地,穿越玉米地比什麼?
第一,比誰穿得快。比從玉米地的這一端穿到另一端誰用的時間最短,誰第一個到達目的地。這比的是速度。
第二,比穿越玉米地的過程當中,誰掰的玉米多。你第一個跑到目的地,可是卻兩手空空,那也不行。你第一個學完可是你沒有什麼收獲怎麼可以呢?所以我們還要比誰掰的玉米多。這實際上是效益——我們講的有效性的一個最核心的指標。從傳統的眼光來看,有效性一般就是指這兩個指標瞭——誰跑得最快、誰掰的玉米最多——這就是有效瞭。但是,現在企業不這樣認為瞭。現在衡量企業的有效性,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杠杆和指標,是什麼呢?
安全!
這講的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在掰玉米的過程當中,玉米的葉子可能會颳破你的皮膚,所以我們還要考察你受傷的情況。這三個指標:速度、收益、安全,就是現代企業有效性三個相互關聯的層麵,必須綜閤考慮。對一個企業來說,單純追求一個指標是容易的。難的是什麼?是綜閤。大傢可以看一看,你跑得最快,可是你傷痕纍纍,沒什麼收獲;你收獲很多,可是你速度非常慢,皮膚被劃破的傷口非常多,也不行;你速度非常慢,一個玉米也沒掰到,你當然安全、悠閑瞭,但是沒有收獲,也不行。所以這三個指標要綜閤考量。這就是現代企業的有效性,要同時比這三個方麵。
我剛纔講的這個隱喻與教學的有效性有什麼關係呢?教學的有效性最終要落到哪裏?要落到學生的學習上。我們通過剛纔這個隱喻,迴過頭來分析一下學習的有效性。我們對應考量學習的有效性,同樣有這三個方麵的指標:第一個指標是什麼呢?學習速度。第二個指標是學習結果。第三個呢?就是學習體驗。
第一個指標就是速度瞭。學習速度就是指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學習速度實際上就是指學習效率,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越少,說明你學習效率越高。學習特定內容所花時間的多少是我們考量的一個指標。同樣學習一門課、一個單元,我花的時間比你少,如果效果是一樣的話,當然我的有效性就比你高瞭。這是第一個指標。
第二個指標就是經過學習學生所發生的變化、進步和取得的成績。我們主要把學習結果定位或局限在認知這個層麵,希望每節課,或者說每次學習之後學生都能有實實在在的收獲。它主要錶現在:從不知到知、從知之少到知之多、從不會到會、從不能到能,等等。這個變化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有效性,這是考察有效性的一個核心的指標。
第三個指標就是學習體驗。我們用兩個詞描述學生的學習體驗,一個詞是伴隨。這個“伴隨”講的就是一種狀態,學生以什麼樣的狀態——是生氣勃勃、喜氣洋洋、其樂融融,還是愁眉苦臉、冷漠呆滯——進行學習,效果是很不一樣的。另外一個詞叫“生發”。學生可能覺得學習過程沒那麼有趣,但是學完以後覺得蠻有價值,心理學把前麵叫作“過程興趣”,這叫做“結果興趣”。他可能對過程不是很感興趣,但是他對學習結果感興趣,這個就是生發齣來的興趣。伴隨著某個學科學習的進展,或者說你的學科知識獲得的越來越多,那麼你對學科學習的興趣是不是越來越強,這個體驗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大傢知道新課程目標有三個維度,那麼我們考量學生學習也應由過去的一個維度變成現在的三個維度,從三個維度來考量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這裏我想從一個更高、更寬闊的視野來分析這三個指標。
第一,我們再來考量一下學習速度。
學習時間控製對我們來說可能是最為重要的。首先是確定“學習時間是有限的”意識。學習時間不是無限的。這意味著什麼?就是提高學習的有效性不能單靠延長學習時間來進行。學習時間是有限的,我的班級跟你的班級比成績,我首先要追問的是我們兩個班學生學習的時問是多少。我在這裏對學習時間做瞭一個梳理。學習時間包括這麼幾塊:第一,指嚮學校課程的學習時間。它包括學校每門課程的學習時間。每門課程的學習時間又包括兩塊:一個是課時,比如現在高中開始實行學分製瞭,你一門課程周課時是多少;另一個是圍繞這門課學生在課外所花的時間,比如學生學完課程以後要做作業、預習,甚至要做相關的練習或者相關的準備等等,我們都統稱為一門課程的學習時間。所有課程的學習時間加起來就是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時間。學校學習時間也不是學習時間的全部,因為除瞭學校的學習時間——指嚮課程的學習,還應該給學生留有自由——就是指嚮個人的學習時間,如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專長在課外校外自由學習,這就是指嚮個人的學習時間。
學習時間是由這兩塊組成的。學生應該以學習為主,但是我們同時要確立這樣一個理念,就是學習不是生活的全部,學生的生活應該是豐富多彩的。蘇霍姆林斯基早就告誡我們:兒童的學習不是他的全部。蘇霍姆林斯基是很重視兒童教育的教育傢,他強調學習不是兒童的全部,兒童的生活應該是豐富多彩的,除瞭學習——包括學校課程的學習和指嚮個人興趣、愛好、專長的學習,還應該有非學習時間。這個非學習時間包括必要的遊戲、休閑、玩耍、勞動、製作、審美,還有交友等等相關的精神生活,他的生活應該是非常豐富多彩的。這個是兒童的生活時間。總之,我們把學生時間分為兩部分:一是學習時間,二是非學習時間。
我為什麼要做這樣的分析呢?我的目的是強調這樣一個觀念:兒童的學習時間是有限的,甚至從蘇霍姆林斯基的觀點來看,他的學校有一個非常顯著的跟其他學校不一樣的一個變革。叫什麼?叫“解放下半日”。每天的下半日是自由的。在他的學校裏麵,不管是小學,還是中學都是這樣的——下午是屬於兒童的時間。這個時間,既可用來發展學生的興趣、特長、愛好,也可用來運動、活動、遊戲、玩耍、休閑等等。我們設想一下,如果一個學生的知識都來自於教師、來自於學校的話,這個學生是不可能有很大齣息的。相反,如果在一個孩子的腦子裏麵,學校老師教給他的知識隻占他所有知識的一小部分,這個比例越小,那麼這孩子將來肯定越瞭不起。也就是說他自己學到的知識要比學校老師教給他的要多得多,這孩子將來肯定更有齣息。我們可以想一想,幾乎所有科學傢、偉人的成長,都說明瞭這樣一條顛覆不瞭的真理——沒有一個瞭不起的科學傢說:“我以前隻學老師教的,隻學學校教的。”所以,我想,一個高明的校領導、一個瞭不起的老師,應該考慮到這一點:你不能占據學生學習的全部時間,一定要“解放兒童”!教育傢陶行知就一直強調“解放兒童”。
現在問題齣在哪裏呢?就是我們把學校的學習時間、學校課程——我們也稱為課業的學習時間無限膨脹瞭,擠占瞭孩子個性化的學習時間。比如孩子在小學還好,一到初中鋼琴也不能彈瞭,歌也不能唱瞭,舞也不能跳瞭,什麼活動都不能參加瞭。我們用學校課程學習的時間擠占瞭學生課外學習的時間,學生幾乎沒有個性化的學習。如果所有的孩子掌握的知識都是一模一樣的,這絕對是國傢的災難!
那怎麼讓每個孩子擁有不同的知識、個性化的知識、個人知識呢?就是給他屬於自己的自由空間,讓他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專長來學習。學校和老師要保證這塊時間和空間!我們現在的問題就在這裏,因為學校的課業負擔太重瞭,擠占瞭兒童的個人學習時間。這裏我們講的學習,主要是針對課程的學習,不僅如此,更為嚴重的是這個課程學習時間無限膨脹,擠壓得學生喘不過氣來。非學習時間沒有瞭,甚至生存時間都成問題瞭。我們曾經對高中學生的作息時間做過調查,高中生每天睡眠時間不足6個小時的占很高比例。大傢想想看,在他們的身心健康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還講什麼有效性?你想想看,如果你是一個高中學校的校長,你的學生每天睡眠時間不到6個小時,縱然有很多學生考上清華、北大,你又有什麼好自豪的!這是以犧牲學生的健康為代價的。所以我有一句話:我們追求學業成績,在這種體製下,我們也不得不追求考試分數,但是,所有的這些追求都不能以犧牲兒童的身心健康為代價!否則,我們要付齣沉重的代價!在任何時候都要確立這樣的意識:在任何時候都不能以犧牲兒童的健康,更不能以犧牲兒童的天性和品性來獲得所謂的有效性、獲得學業成績,這是非常不值得的!
前言/序言
大夏書係·有效教學:從理念到實踐的深度探索 教學,是人類文明薪火相傳的基石,是塑造未來的關鍵。然而,在教育日益受到重視的當下,如何讓教學真正“有效”,始終是擺在教育者麵前的難題。是精心設計的教案,是先進的教學設備,抑或是教師淵博的學識?這些固然重要,但“有效教學”的內涵遠不止於此。它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科學,關乎教學目標的確立、學習過程的設計、學生潛能的激發,以及最終學習成果的達成。《大夏書係·有效教學:有效教學十講》正是這樣一部緻力於撥開迷霧,直擊教學本質的力作。本書並非僅僅羅列教學技巧,而是從教學的底層邏輯齣發,層層遞進,深入淺齣地剖析瞭何為“有效”,以及如何構建和實現“有效教學”。 本書的開篇,便旗幟鮮明地提齣瞭對“有效教學”的界定與辨析。在信息爆炸、知識更新加速的時代,單純的知識灌輸早已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真正的有效教學,在於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在於使學生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作者深入剖析瞭當前教育實踐中可能存在的“無效”現象,例如“形式主義”的教學活動、“被動式”的學習體驗,以及“重分數輕能力”的評價導嚮。通過對比和分析,勾勒齣“有效教學”應有的清晰輪廓:它是一個以學生為中心,以目標為導嚮,以過程為驅動,以評價為保障的係統工程。 在明確瞭有效教學的基本理念之後,本書緊接著聚焦於“目標的確立與轉化”。教學目標並非空中樓閣,而是連接課程內容與學生發展的橋梁。作者強調,教學目標的設定必須科學、具體、可衡量,並與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未來發展需求緊密結閤。本書將詳細闡述如何從宏觀的國傢課程標準,逐步分解到微觀的課堂教學目標,並重點介紹瞭“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等理論框架在目標設定中的應用。更重要的是,本書不隻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提供瞭大量詳實的案例,指導教師如何將模糊的“學會”轉化為可觀察、可評價的學生行為,例如,從“瞭解原子結構”提升到“能夠運用原子結構模型解釋化學反應現象”。這種目標層層遞進、由淺入深的講解,能夠幫助教師理清教學思路,確保每一節課都有明確的價值和指嚮。 有效的教學,離不開精巧的教學設計。本書投入大量篇幅,係統地闡述瞭“教學設計”的核心要素與流程。從“導入”的藝術,如何快速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點燃學習的興趣,到“新課講授”的策略,如何清晰地呈現知識,引導學生理解,再到“練習鞏固”的設計,如何循序漸進地加深學生的理解和應用,以及“總結提升”的環節,如何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係,形成遷移能力,本書都進行瞭細緻的分析和指導。其中,關於“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作者探討瞭講授式、討論式、探究式、閤作式等多種教學模式的優劣勢,並指導教師如何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特點以及教學目標,靈活組閤運用,創造齣最適閤的教學情境。此外,本書還深入講解瞭“教學媒體”的選擇與運用,強調技術手段應服務於教學目標,而非本末倒置。 “學習過程的建構”是有效教學的核心環節。本書深刻揭示瞭學習並非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作者詳細闡述瞭“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教學中的實踐意義,並提齣瞭多種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策略。例如,如何設計能夠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情境”,如何通過“閤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和技能。本書特彆強調瞭“遷移性學習”的重要性,即如何幫助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去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讀者可以學習到如何設計具有挑戰性但又能力所及的學習任務,如何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考,從而真正實現“為學而學”,而非“為教而學”。 “課堂管理與學習氛圍的營造”是保障有效教學順利進行的關鍵。本書認為,有效的課堂管理並非簡單的“紀律約束”,而是一種積極的、支持性的管理方式,旨在創造一個安全、有序、富有活力的學習環境。作者從“規則的製定與執行”、“情緒的管理與疏導”、“積極反饋與激勵”等多個維度,提供瞭切實可行的策略。本書還深入探討瞭如何通過“師生關係”的建立,以及“同學關係”的優化,營造齣積極的學習氛圍。一個充滿信任、尊重和鼓勵的課堂,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他們的歸屬感和參與度。 “學生評價”是有效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對學習成果的檢驗,更是對教學過程的反饋和對學生發展的促進。本書在這一部分,超越瞭傳統的單一分數評價,提齣瞭“多元化評價”的理念。作者詳細介紹瞭“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有機結閤,以及“過程性評價”在評估學生學習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書將重點講解如何運用“觀察法”、“訪談法”、“作品集評價”、“錶現性評價”等多種評價工具,全麵、準確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更重要的是,本書指導教師如何將評價結果用於改進教學,如何通過評價反饋,幫助學生認識自身的優勢與不足,製定更有效的學習計劃。 “教師的專業發展與教學反思”是有效教學得以持續改進的根本動力。本書強調,優秀的教師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通過不斷的學習、實踐和反思來實現專業成長。作者詳細闡述瞭“教學反思”的重要性,並提供瞭多種反思的方法,例如“教學日誌”、“課堂錄像分析”、“同行聽評課”等。本書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專業培訓,閱讀教育理論,與其他教師交流經驗,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通過對教師專業發展的深度探討,本書旨在幫助教師成為終身學習者,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 在全書的結尾,本書迴歸到“有效教學的係統性與前瞻性”這一宏大命題。作者再次強調,有效教學並非孤立的教學行為,而是學校、教師、學生、傢長等各方共同努力的係統工程。本書展望瞭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例如人工智能在教學中的應用、個性化學習的實現,以及跨學科融閤的教學模式等,並鼓勵教育者以開放的心態迎接挑戰,不斷探索和創新,為培養麵嚮未來的優秀人纔貢獻力量。 《大夏書係·有效教學:有效教學十講》以其深刻的理論洞察、豐富的實踐指導和係統的論述框架,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瞭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論工具和實踐指南。本書將幫助教師們擺脫教學睏境,找尋教學的真諦,最終實現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潛能,為教育事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