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偈百则

禅偈百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洪修平,张勇 著
图书标签:
  • 禅宗
  • 偈语
  • 佛教
  • 心灵
  • 智慧
  • 顿悟
  • 修行
  • 禅修
  • 古诗词
  • 中国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1512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4679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禅的智慧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作者撰述严谨,叙事简明,分析独特,通俗易懂,是一本了解中国本土佛教——禅宗的理想读本。

内容简介

  禅是中国佛教文化思想的心要。禅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资源,它结合了儒、道、佛的精神。禅不是出家人的专利,也不是只有深山古刹里的老和尚才参禅入定,因为禅就是一种智慧的人生哲学,所以人人都可以参禅。禅是一种人生态度,禅是一种科学精神,禅是一种思维方式,禅是东方人智慧的结晶;禅是一杯茶,禅是一首诗,禅是一幅画,禅是一本书…… 禅像一盏明灯,能点亮心灵,开启人生的智慧;禅能助人沉思,使人更理智地面对世界,迈出踏实的脚步,走向充实圆满的幸福人生。本书收录了禅偈百则,供世人悟道。

作者简介

  洪修平,江苏苏州人,哲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富布莱特(Fulbright)研究学者,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为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二百部)副主编,并兼任国际儒联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等。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宗教的研究,在海内外出版《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禅学思想史》、《中国佛教文化历程》等学术著作二十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世界宗教研究》和(《哲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四十多篇。
  张勇,安徽濉溪人。毕业干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与佛学。在《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孔子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编著学术著作三部,校点古籍一部。

目录

总序:禅是智慧
第一章 传法偈
1 吾本来兹土
2 本来缘有地
3 华种虽因地
4 华种有生性
5 有情来下种
6 心地含诸种
7 心地含诸种
8 心地随时说
9 沿流不止问如何
10 学者恒沙无一悟
11 不是岭头携得事
12 船子当年返故乡
13 梦幻空花
第二章 示法偈
14 身是菩提树
15 菩提本无树
16 从来共住不知名
17 吾心似秋月
18 无来无去本湛然
19 摧残枯木倚寒林
20 三间茅屋从来住
21 百尺竿头不动人
22 赵州南,石桥北
23 空门不肯出
24 尘劳迥脱事非常
25 千尺丝纶直下垂
26 我有一布袋
27 手捏青苗种福田
28 学道先须且学贫
29 拥毳对芳丛
30 孤猿叫落中岩月
31 色见声求也不妨
32 春雨与春云
33 一年春尽一年春
34 桶底脱时大地阔
35 几年鏖战历沙场
第三章 开悟偈
36 切忌随他觅
37 一击忘所知
38 三十年来寻剑客
39 清风楼上赴官斋
40 也大差,也大差
41 光明寂照遍河沙
42 处处逢归路
43 我有神珠一颗
44 山前一片闲田地
45 金鸭香消锦绣帏
46 刀刀林鸟啼
47 终日看天不举头
48 实际从来不受尘
49 只是旧时行履处
50 沔水江心唤一声
51 东坡居士太饶舌
52 春天月夜一声蛙
53 诸法从本来
54 尽日寻春不见春
55 崇天门外鼓腾腾
第四章 颂古
56 江国春风吹不起
57 犀牛扇子用多时
58 对扬深爱老俱胝
59 一口吸尽西江水
60 拂拂山香满路飞
61 团团秋月印天心
62 一拳拳倒黄鹤楼
63 韶光三月景和融
64 烟笼槛外差差绿
65 花落花开百鸟悲
66 廓然无圣不须征
67 雪覆乔林同一色
68 凉风落木楚山秋
69 多谢尊前窈窕娘
70 隐隐烟村闻犬吠
71 垂垂杨柳暗溪头
72 一叶扁舟泛渺茫
73 鹤立松梢月
74 春有百花秋有月
75 誓扫匈奴不顾身
第五章 宗纲偈
三种生颂
76 想生颂
 77 相生颂
78 流注生颂
三照语颂
 79 本来照
80 寂照
 81 常照
四料简颂
82 夺人不夺境
 83 夺境不夺人
84 人境俱夺
85 人境俱不夺
86 总颂
黄龙三关颂
 87 生缘颂
88 佛手颂
89 驴脚颂
90 总颂
偏正五位颂
 91 正中偏
92 偏中正
 93 正中来
 94 兼中至
95 兼中到
云门三句颂
96 函盖乾坤
 97 截断众流
98 随波逐流
 99 华严六相义颂
100 通玄峰顶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传法偈
  1 吾本来兹土
  吾本来兹土,
  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本则传法偈传说为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所作,《宝林传》、《祖堂集》、《景德传灯录》、《坛经》等均有记载。菩提达摩(?~536),简称达摩,“摩”亦作“磨”。菩提达摩为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刹帝利种姓,本名菩提多罗。从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出家,改名达摩,从师得受正法,并承祖位,为西天二十八祖。达摩于梁普通七年(526)至中国。初到中国,达摩被梁武帝迎请到金陵,但终因与武帝机缘不契,而北渡栖止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静待法缘。后有博学之士神光前来参谒,达摩起初端坐不语不理,后被其“立雪过膝”、“断臂求法”所感动,遂收为徒,取名慧可。九年以后,达摩临终付法,让弟子“各言所得”,道副得“皮”、尼总持得“肉”、道育得“骨”、慧可得“髓”,达摩便将衣法传与慧可,并作偈云:“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五灯会元》卷1)此后禅门法脉代代相承,达摩被尊为东土禅宗初祖,慧可则为二祖。
  这则传法偈的首句在各本《坛经》中稍有不同。最早的敦煌本作“吾本来唐国”,后来惠昕本作“吾本来东土”,通行本则都为“吾本来兹土”。第二句交待来中国的目的,即“传法救迷情”。达摩临终把四卷《楞伽经》授予二祖慧可,说:“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此后数代禅宗祖师,一直都将《楞伽经》作为重要印心经典递相传承。达摩所传禅法为“大乘安心之法”,这在慧可初参达摩时二人的一番对话中已有所表露:
  慧可:“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达摩:“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我与汝安心竟。”
  “安心”的核心内容是“二入四行”。所谓“二入”,是指“理入”和“行入”。“理入”指“藉教悟宗”,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凭借经教中所示的种种法要而悟得人人本具的“真性”,从而确立“舍伪归真”的信仰和决心;二是树立信仰后,通过禅定“壁观”,令心安定,不生分别,不再依赖经教,而达心与道冥之境。“行人”是修禅的实践方法,含摄“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四行。“四行”其实是说,在四种禅修实践中要做到无怨无憎,无喜无悲,无贪无求,安心无为,称法而行。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叶”指花瓣,如韩愈《题百叶桃花》诗:“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玲珑。”关于“一花开五叶”,有两种理解。一种说法认为,“五叶”表示五代,指禅宗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至六祖惠能而得以发扬光大;另一说法则以“五叶”表示曹洞、临济、云门、沩仰、法眼等五家,暗示了日后惠能南宗门下的五家分派。“结果自然成”,五老峰释曰:“因花结果,因人悟心,悟无所得。”(《禅门诸祖师偈颂上》)这句话点出了达摩“安心”禅法的宗旨:崇尚虚空而不著言相,重视实践而不重形式,倡“藉教”而“悟宗”,强调在禅定中自证本心,契悟真理。
  达摩促进了印度禅向中华禅的转化,达摩也因此被奉为中国禅宗初祖,“如何是祖师西来意”遂成为后代禅门弟子参学的主要话头之一。
  2 本来缘有地
  本来缘有地,
  因地种花生。
  本来无有种,
  花亦不曾生。
  慧可(487~593),一名僧可,俗姓姬,虎牢(今河南荥阳县)人。他少为儒生时,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出家以后,精研三藏内典。年约四十岁时,礼达摩为师,从学六年,精究一乘。达摩入寂后,他即在黄河近边一带韬光晦迹。天平初年(534),慧可到了东魏的邺都(今河南安阳市北),大弘禅法,由于受到异派学者的迫害,其后即流离于邺、卫(今河南安阳、汲县)之间,所以到了晚年,并没有多少随从的弟子。隋开皇十三年(593)入寂。
  据《五灯会元》卷1载,北齐天平二年,有一居士,年逾四十,来见慧可,问道:“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慧可答言:“将罪来,与当忏。”居士过了好一会儿,说:“觅罪不可得。”慧可说:“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居士又问:“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慧可答言:“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居士闻言,深有所悟,说道:“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慧可闻言,知其已悟,许其出家,取名僧璨。二年后,僧璨得慧可衣法,为禅宗三祖。慧可传法偈曰:“本来缘有地,因地种花生。本来无有种,花亦不曾生。”
  “本来缘有地,因地种花生。”首先要明确这两句话中的几个概念。“本来”,即无始以来,这里指有情众生本来具足的真如自性。“缘”,攀缘之义。“有地”,应指“心地”,心为万法之本,能生一切诸法,故日心地。“因地”,与“果地”相对,指修行佛道之阶位。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众生本具的清净本性,依于因缘和合的三界“有地”,而促使“因地”中的菩提种子,开花结果。这明显来自《楞伽经》中的“如来藏”思想。“如来藏”,意谓如来在胎藏中。作为“佛性”的别名,“如来藏”突出了一切众生生来具有清净的如来法身,强化了人人皆可成佛的观念。《楞伽经》认为,“如来藏”因受“客尘”所染,而变成“识藏”,从而变成能够直接派生出世上一切的阿赖耶识。由于它与被染污的七识混在一起,从此在“苦乐”之中生灭不息。因此,佛法修证,就必须将被熏习污染的如来藏再转变成清净的如来藏。
  “本来无有种,花亦不曾生。”偈的前两句表达的是“三界唯心”的佛性论思想,这两句表达的则是般若中观的毕竟空思想。慧可在这里是用般若性空来破除人们对“佛性”的执著,他认为:在清净的本性上,一法不立,一尘不染,并无菩提佛种,也无心花顿开之事。有情众生,由于被无明所覆,爱结所系,故厌惧烦恼,欣求菩提,终日颠倒妄想。若能契悟一切法本“无生”,清净真心人人本自具足,不假外求,自然回归“本来”。这两句话的立足点,虽然仍是《楞伽经》的清净心,但它更突出了众生对清净本心的自觉,突出了幻化非真、虚妄无实与如实幽理、万法皆如的不二。
  通过这则偈颂可以看出,慧可在以《楞伽经》印心的同时,又通过勾通般若学与佛性论之间的联系,发展了达摩的禅法思想。他对僧璨所说的“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其实就是把佛、法、僧三宝统一于心,从而突出了自性自度、自心觉悟的倾向。在慧可禅法中,心性就是真如,自性就是佛,因而清净之心就是所观的对象,修禅无需追求“与道冥合”,而是应该“自性觉悟”。
  3 华种虽因地
  僧璨
  华种虽因地,
  从地种华生。
  若无人下种,
  华地尽无生。
  僧璨(?~606),又作僧粲,生年、籍贯不详,或谓徐州人。僧璨以居士身得法于二祖之后隐居皖公山。据《五灯会元》卷l载,隋开皇十二年(592),年仅十四的沙弥道信来求解脱法门。僧璨问:“谁缚汝?”道信:“无人缚。”僧璨曰:“何更求解脱乎?”道信于言下大悟。其后,道信随侍三祖九年而得其衣法,是为禅宗四祖。僧璨传法偈曰:“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大业二年(606),僧璨人寂,唐玄宗赐谥“鉴智禅师”。著有《信心铭》,后人视为禅宗要典之一。
  “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开头两句发挥的是《楞伽经》自性清净的如来藏思想。有情众生本来具有菩提种子,尽管他们的菩提种子还在因地之中,还没有达到佛之果地,但只要认真修行,最终会从因地之中开花结果。
  “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这是用般若之“空”斩断人们对“种”、“花”的执著。菩提种子本自具足,并非别人所下,心境原是一空,万法本来一如。有情众生不知自性本来清净,却一味向外寻找解脱法门,颠倒妄想,执幻为真,作茧自缚。《信心铭》说:“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一念心歇,便回归于纤尘不染的生命源头。
  这则偈颂的思想核心是自性清净的如来藏思想,强调众生本心的自然具足,同时又引入了般若三论心境两空、破邪显正的思想与方法,结合“不二法门”,而把达摩禅中的“无自无他”、“称法而行”进一步发展为息妄显真、无求无证、自然逍遥的思想。
  4 华种有生性
  道信
  华种有生性,
  因地华生生。
  大缘与性合,
  当生生不生。
  道信(580~651),蕲州(今属湖北省)广济县人,俗姓司马。幼时即因仰慕空宗诸“解脱门’’的殊胜而出家。后来参谒僧璨,言下大悟,得其衣钵。唐武德七年(624)归蕲州,住破头山(后名为双峰山),大振法道,学侣云集。一日往黄梅县,途逢一骨相奇秀之小儿,两人有一番精彩的对话:
  “子何姓?”
  “姓即有,不是常姓。”
  “是何姓?”
  “是佛性。”
  “汝无姓邪?”
  “性空,故无。”
  道信默识其法器,与其母商量,许其出家,取名弘忍。其后,传法与弘忍,是为禅宗五祖。传法偈曰:“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
  “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这两句与僧璨传法偈的前两句意思比较接近,大致是说,有情众生心中的菩提种子,具有开花结果的性能,在“因地”之中能生出菩提道果。“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这两句就比较难理解了。“大缘”指什么?“性”指什么?两者是什么关系?“生”与“不生”的关系又如何理解?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从道信的禅学思想人手。
  道信在其《人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中说:“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道信禅法的理论依据是《楞伽经》和《文殊说般若经》。《楞伽经》和《文殊说般若经》的共同点在于,两者都主张“生佛不二”,但两者的理论基础并不一样,前者认为众生皆有常住不变之如来藏,皆得成佛;后者则把佛与众生以及菩提等等,统统归于非有非无之实相。道信正是将这种即假而空、生佛不二的实相念佛法门与《楞伽经》的“诸佛心第一’,相结合,而成就了自己的“安心”方便法门。道信所强调的“心”,既保留了楞伽的如来藏清净心之义,也通过般若实相说而具有了当下念佛的人心之义。
  再回过来看“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两句。联系上面所说的道信用般若的无相之实相来改造楞伽的心性说,这里的“大缘”应指“缘起性空”,即非有非无之实相;“性”,是不待因缘而本自具有的本质,这里指人人本具的清净佛性。“大缘与性合”,是以“性空”实相来与如来佛性相合,从而使如来真常之心更多地让位于当下自然的现实人心。《文殊说般若经》说:“是故听者莫作二相,不舍诸见而修佛法,不取佛法不舍凡夫法,何以故?佛及凡夫二法相空,无取舍故。”从性空实相上来看,菩提非有非无,佛法与凡夫法无二,修佛法而不舍诸见,于佛法不取,于凡夫法不舍,所念之佛即是心,念佛之心即是佛,念与所念皆不离心,心就是佛,这哪还有菩提之花“生”与“不生”的区别呢?这就是“当生生不生”的内涵。
  从达摩到僧璨,三代祖师都是以《楞伽经》印心,道信除继承了这一传统外,又依《文殊说般若经》,用般若的无相之实相来改造楞伽的心性说,这是对达摩禅法的新发展。
  5 有情来下种
  弘忍
  有情来下种,
  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
  无性亦无生。
  弘忍(601~674),俗姓周,湖北黄梅人。七岁时,从四祖道信出家,十三岁时,正式剃度为僧。永徽三年(652)得道信法衣,被后世奉为禅宗五祖。弘忍在黄梅东山弘法,世人把他与道信之禅法并称为“东山法门”。龙朔元年(661),居士惠能前来拜谒。五祖试问其所来及欲求何物,惠能答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五祖谓:“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对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惊异其禀性非凡,遂使入碓房舂米。八个月后,惠能以一首示法偈得到五祖的赏识,五祖为其密说《金刚经》,并潜授衣法,是为禅宗六祖。五祖传法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咸亨五年(674),弘忍圆寂,年七十四,葬于东山之冈。
  中国禅宗自初祖菩提达摩至四祖道信,都是以《楞伽经》印心,弘忍在继承此禅法的基础上,改以《金刚经》为宗典,以“彻悟心性之本源”为旨,以“守心”为参学之要。他说:“但守一心,即心真如门”,“一切由心,邪正在己,不思一切物,即是本心。”(《宗镜录》卷97)弘忍传法偈正代表了这一思想。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有情”,又名众生,佛教用来指一切有情识的动物。“有情来下种”,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有情众生悉有佛性;二是有情众生痴心于菩提道种的栽培。“因地果还生”,于因地上自然结生菩提道果。这两句是在讲有情众生对“成佛”、“修行”的理解。其实,有为世间的一切,只是缘起方便施设的假名,并无实在的体性,甚至连“成佛”、“修行”等,也是一种执迷。接下来两句,弘忍便用金刚般若之智斩断有情众生对“成佛”的执迷。“无隋既无种,无陛亦无生。”众生本陛清净,本无凡情、佛种的存在,当然也无“实性’,及“菩提道果”的结生。众生由于迷于真性,妄起爱憎之心而丧失了真心,因而未得成佛;若能悟达法性,了知三界唯心,自识本心是佛,不假外求,从而守本真心,妄念不生,便能自然与佛平等无二。正如他在《最上乘论》中所言:“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自然与佛平等无二。”
  本则偈颂的前两句讲众生对自性之迷,后两句讲对自性之悟,全偈已经暗含了“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的思想。在弘忍以前,达摩系的禅法一般还没有专门涉及自性的迷悟等问题,弘忍开始将对自心自性的“迷”与“悟”较明确地引入禅门,这是继道信以后,对达摩禅法的又一发展,在禅宗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前言/序言

  宋代大诗人苏轼有一首诗《书焦山纶长老壁》,是他与当政者政见不合,被流贬黄州,诏移汝州,途经今镇江焦山,造访一位禅师的题壁之作,全文如下:
  法师住焦山,而实未尝住。我来辄问法,法师了无语。
  法师非无语,不知所答故。君看头与足,本自安冠履。
  譬如长鬣人,不以长为苦。一日或人问,每睡安所措。
  归来被上下,一夜无着处。展转遂达晨,意欲尽镊去。
  此言虽鄙浅,故自有深趣。持此问法师,法师一笑许。这是一篇典型的所谓“明禅”作品,大意是说他向禅师纶长老
《静观》:洞悉当下,安顿心灵 在这个节奏飞快、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心常常被各种思绪、烦恼和外界的喧嚣所裹挟,难以寻得片刻的宁静。我们渴望一种能够让我们慢下来,重新连接内在,获得平和与清晰的力量。《静观》正是这样一本为你而作的指南,它不是一本严肃的哲学著作,也不是一本枯燥的说教手册,而是一次轻柔的邀请,邀请你走进一个属于自己的宁静空间,学会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安顿心灵,发现内在的智慧。 《静观》的诞生,源于作者在多年观察与体悟中,对人类普遍存在的焦虑、压力与迷失的深刻洞察。作者并非高高在上的智者,而是如同你的朋友,用最真诚、最贴近生活的方式,分享那些关于如何“静”下来的简单而又充满力量的智慧。这本书不是要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要引导你“如何”去感受,去体会。它相信,真正的宁静与智慧,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蕴藏在你我每一个当下。 本书的核心理念: 《静观》并非推崇一种逃避现实的生活态度,恰恰相反,它强调的是一种“活在当下”的艺术。我们常常因为过去的遗憾而痛苦,因为未来的不确定而担忧,却忽略了此刻生命的美好与力量。本书致力于帮助你找回对“当下”的感知力,让你不再匆匆而过,而是能够深入地体验每一个瞬间。 觉察: 这是《静观》的起点。觉察是指有意识地去注意你的思想、情绪、身体感受和周遭环境,而无需评判。许多时候,我们被无意识的模式所驱使,做出冲动的反应,或者沉溺于负面情绪的漩涡。通过练习觉察,你将逐渐看清这些模式,从而获得选择的自由。想象一下,当你在吃饭时,不再是机械地吞咽,而是能够真正品味食物的味道、口感,甚至是食物带给你的能量;当你与人交谈时,能够全身心地倾听,体会对方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当你感到烦躁时,能够注意到这种烦躁的感觉,而不是立刻被它淹没。这种细致入微的觉察,是通往内在平静的第一步。 接纳: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抗拒现实,抗拒自己不喜欢的状态。我们想要控制一切,但现实往往充满了不可控。接纳并非是被动地认命,也不是放弃努力,而是理解和承认事物的本来面目,包括你自己的想法、感受以及外界的环境。当你能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生活中的不如意,你便不再与自己和现实为敌,内心自然会卸下沉重的负担。《静观》会用温和的语言,引导你学会如何与那些让你感到不舒服的情绪共处,如何在困难面前保持一份韧性,而不是一味地对抗和逃避。 专注: 在信息洪流中,我们的注意力被不断地切割和分散。专注力下降,不仅影响工作效率,更让我们难以深入地体验生活。本书将提供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帮助你重新训练你的专注力,让你能够更有效地投入到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中,从而获得更深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种专注,不是那种绷紧神经的用力,而是一种轻松而有力的投入,它让你在做一件事情时,心无旁骛,全然地沉浸其中。 感恩: 感恩是通往快乐的捷径。我们常常习惯于关注自己所缺乏的,而忽略了身边拥有的。培养感恩之心,能够让我们看到生活中的美好, appreciate 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小确幸。《静观》会鼓励你,从细微之处发现值得感恩的事物,无论是清晨的一缕阳光,一杯温暖的茶,还是一个友善的微笑。当你的心充满感恩,负面情绪便会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喜悦。 《静观》的内容与结构: 《静观》的篇章设计,如同循序渐进的引导,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书中平静的氛围。 第一部分:唤醒当下的感知 “你真的在‘这里’吗?”: 这一部分将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场景和设问,帮助读者反思自己是否经常“心不在焉”。你可能会发现,在工作时,你惦记着家务;在陪伴家人时,你思念着工作;即使独处,思绪也可能早已飞到了天涯海角。这里将提供一些简单的“回到当下”的练习,例如专注于呼吸、感受身体的触感、留意周围的声音,让你体会到“活在当下”的真实感受。 “听,你的身体在说话”: 我们的身体是承载我们情绪和感受的容器。许多时候,当我们忽视内心的声音,身体会用各种不适来提醒我们。这一部分将教你如何倾听身体的信号,识别身体的紧张、疲惫或不适,并学会用温和的方式回应它。你会了解到,身体的语言并非总是痛苦的,它也可以是通往内在智慧的地图。 “看见你的念头,但不被它们带走”: 我们的头脑里充满了各种念头,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负面的,有些是无关紧要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这些念头。本书将引入“观察者”的概念,帮助你学会像旁观者一样,观察自己的念头来来去去,而不被它们所困扰。你将明白,你不是你的念头,你只是念头的观察者。 第二部分:在纷扰中寻觅宁静 “拥抱不完美:与脆弱和平共处”: 完美主义常常是我们焦虑的根源。《静观》将鼓励你认识到,不完美是人性的固有部分,也是生命发展的动力。学会拥抱自己的脆弱,并从中发现力量,是你成长的重要一步。这一部分会提供一些关于自我同情的练习,让你学会如何温柔地对待自己。 “情绪的潮汐:学会与它们共舞”: 情绪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它们只是生命能量的流动。《静观》将帮助你认识到,试图压抑或逃避情绪,只会让它们变得更加强大。相反,学会识别、理解和接纳你的情绪,让它们自然地流淌,你便能从中获得智慧。你会学习到一些情绪管理的实用技巧,例如情绪的命名、情绪的表达,以及在情绪激动时如何进行自我安抚。 “放下“应该”与“必须”,活出真实的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被社会、家庭或自身的期望所束缚,活在“应该”和“必须”的框架里。《静观》将引导你审视这些外在的束缚,勇敢地放下那些不属于你的负担,去探索和实现你内心真正的渴望,活出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第三部分:让宁静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微小确幸的魔法:感恩的力量”: 这一部分将带你发现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并学会用感恩的心去体验它们。通过一些简单的感恩练习,你将逐渐培养出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让你的生活充满阳光。你会了解到,感恩不仅仅是一种情绪,更是一种习惯,一种能够改变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 “专注的力量:如何在忙碌中保持清晰”: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如何保持专注,提升效率,并享受过程,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静观》将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你训练专注力,在工作中、学习中,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够更加投入和高效。 “与世界和谐共处:从内心到外在的平静”: 当你内在的宁静得以建立,你的外在世界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一部分将探讨如何将内在的平静延伸到你的人际关系、工作环境,乃至你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你会发现,真正的平静,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力量,它能够感染周围的人,并创造更和谐的氛围。 《静观》的阅读体验: 《静观》的文字风格朴实、真诚,充满了人文关怀。作者善于运用简洁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例子,让你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共鸣。书中没有晦涩的理论,也没有高深的术语,只有一颗颗真诚的心在与你对话。 温暖而有力的引导: 阅读《静观》,就像与一位智慧的朋友进行深度对话。作者用一种温柔而坚定 D 语气,引导你审视自己的内心,发现内在的智慧。你会感受到一种被理解、被支持的力量,让你在探索自我的过程中,不再孤单。 实践性与启发性并存: 本书不仅提供了理论上的启示,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大量可供实践的方法和练习。你可以在阅读的同时,随时随地进行尝试,并将这些练习融入你的日常生活。这些练习简单易行,却能带来深刻的改变。 穿越日常的智慧: 《静观》的智慧,并非只适用于特定的时刻,而是能够穿越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论你是在办公室处理棘手的工作,还是在家里陪伴孩子,抑或是在旅途中欣赏风景,书中的理念都能为你提供指引,帮助你在任何境遇下,都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清晰。 谁会受益于《静观》? 感到压力和焦虑的都市人群: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高压力,常常让人喘不过气。本书将为你提供一个释放压力的出口,帮助你找回平静。 渴望提升生活品质的任何人: 无论你的生活多么忙碌,你都值得拥有内心的宁静和快乐。《静观》将是你提升生活品质的绝佳伴侣。 对自我成长感兴趣的读者: 如果你渴望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探索内心的智慧,那么这本书将为你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希望改善人际关系的人: 当你内心平静,你才能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寻求生活意义和方向的人: 在纷繁的世界中,有时我们会感到迷失。《静观》将帮助你找回内心的指南针,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价值和方向。 《静观》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一本陪伴你走过生命旅程的伙伴。它鼓励你,在每一次阅读中,都多一份对自己的关怀;在每一次尝试中,都多一份对内在的探索。 让我们一起,用《静观》的力量,点亮内心的宁静之光,感受生命最真实的滋味。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一个非常喧嚣的城市周末,试图寻找片刻安宁时拿起这本书的。我原本的诉求是寻找能够迅速平复内心浮躁的工具。这本书的结构是零散的,每一页都是一个独立的主题,可以随时翻阅,这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无疑是一个优点。我可以在等红灯的间隙,或者午休的十分钟里,随便挑开一页,读上寥寥数语,然后合上。这种“即取即用”的特性,使得它成为了我包里常备的一本“精神急救包”。它确实提供了一些即时的心理调适,比如当我因为工作上的小挫折而烦恼时,书中关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提醒,能有效地将我的注意力从细枝末节的纠结中抽离出来,回到宏观的感受层面。但是,这种“急救”的效果往往非常短暂。它像是一剂镇静剂,而不是一种疗法。它能让你暂时忘记疼痛,却未能引导你去探究疼痛的根源。读完一则,心境稍静,但放下书本后,那种需要长期内化、持续对抗生活压力的心法,却显得单薄。它成功地让你在当下感到舒服,却没能赋予你长久对抗“不适”的力量,更像是一种暂时的逃避,而非真正的超越。

评分

这本关于“禅偈百则”的书,从书名来看,我本以为会是一部深入探讨禅宗核心思想的学术性著作,或者至少是一本精选了历代高僧大德禅语的典籍。然而,当我翻开它时,发现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轻盈和日常。它更像是一本生活哲学的小册子,用一种非常现代、甚至有点口语化的方式,来诠释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禅意。比如,书中对“空”的阐释,没有引用大量的佛经原文或公案,而是通过描绘清晨阳光下的一片落叶,或者一杯刚沏好的茶水如何慢慢冷却的过程来展现。这种处理方式,初读时让人感到耳目一新,觉得原来哲理可以如此贴近生活,不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有些许的失落感。我期待的那种穿透灵魂、直指本心的醍醐灌顶式的文字,在这里显得有些稀释和稀薄。书中的每一则“偈子”,更像是生活中的小提醒,而不是警世的钟声。比如,它可能会告诉你“放下”的重要性,但接下来的解释却更像是一个关于如何整理书桌的建议,而非关于如何放下执念的深刻剖析。整体而言,它适合那些初次接触东方哲学,又希望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入门的读者,但对于资深的爱好者来说,可能会觉得它缺乏足够的思想深度和历史厚度,更像是一本“禅意生活指南”而非“禅宗精粹汇编”。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的感受是最为复杂和矛盾的。作者明显非常努力地想让“禅”变得“好懂”,于是大量使用了现代流行的心理学词汇和网络语境下的表达方式。例如,书中会用“重启心智模式”、“清除认知缓存”这类词汇来类比佛教中的“无我”或“顿悟”。这种刻意的现代化处理,初衷是好的,旨在消除代沟,让年轻一代能够亲近传统智慧。然而,这种努力有时显得矫揉造作,削弱了原典中那种历经时间沉淀后的厚重感和敬畏心。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关于古老智慧的书,而是在听一位非常热衷于自我提升的导师,在用一种略显夸张的腔调讲述他的“人生小窍门”。例如,对于“放下执念”,书中可能用了三段话来解释如何使用“正念”来观察自己的焦虑情绪,而不是像传统禅宗那样,一语道破“执念本身就是空性”的本质。这种过度解释,反而让原本应该直击人心的东西,被层层包裹在了现代术语的外衣下,失去了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妙韵味。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给了我极大的惊喜。封面采用了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米黄色纸张,触感温润,边缘的做旧处理也很有品味,散发出一种沉静的书卷气。内页的字体选择非常考究,行距适中,留白极多,几乎每一页都有大片的空白区域,这本身就营造出一种“静”的氛围,让人在阅读时能自然地放慢呼吸的节奏。我尤其欣赏它对插图的运用。那些水墨晕染的、意到笔不到的简笔画,没有直接去描绘具体的场景或人物,而是用几笔极其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意境,仿佛是禅师在墙上随意挥洒的一笔,却蕴含着无穷的回味。这种视觉上的“减法”,无疑是为内容服务。然而,当我试图将这种美感与文字内容联系起来时,却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脱节。精美的设计似乎在暗示着某种高度凝练的、富有力量的文字,但实际的文本内容,却像是一场散漫的、略显冗长的下午茶聊天。视觉上的“高定感”与文字内容的“日常化”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让我时常陷入一种“这是本精装的日记集”而非“这是一部思想精选”的困惑之中。这也许是现代出版物在试图平衡艺术性与普及性时,必然会遇到的一个挑战。

评分

从收藏价值的角度来看,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足以让它在书架上占据一席之地。它无疑是一件制作精良的工艺品,纸张的磅数、油墨的细腻度,都显示出出版社在物料上的高投入。这本书很适合作为礼物赠送给那些追求生活美学的朋友,或者作为新居乔迁时,摆放在茶几上作为一种氛围的点缀。它散发出的气息,是一种精致的、文雅的、注重格调的生活态度。然而,如果抛开其外在的“美貌”,单纯审视其作为“思想载体”的职能时,它的价值便大打折扣。它似乎更侧重于“如何营造一个有禅意的环境”,而非“如何成为一个有禅心的人”。我期待的是一次深入灵魂的对话,一次对自我边界的拷问,而我得到的,更像是一份装修清单或是一份精致的下午茶菜单。它成功地将“禅”包装成了一种可消费、可展示的“生活方式标签”,但在我内心深处,那种对生命本质的探求的渴望,并未得到真正的满足。它是一件美丽的器皿,但里面的“水”实在太少了些。

评分

好评非常好的书!

评分

禅偈百则禅偈百则禅偈百则

评分

好好看看,增长一点智慧。

评分

印刷质量和内容都很好。

评分

作者从禅宗传法、示法、开悟、颂古、宗纲等几个方面,在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佛教典籍中遴选出一百则禅宗诗偈,对作偈之主要禅宗人物进行了简单扼要的介绍,对偈子产生的情况进行了故事化的转述,并对其中包括的禅宗义理进行了独到深入的解析,使读者在赏析的同时深刻体会禅宗的智慧。

评分

禅偈百则 不错的书

评分

洪修平,江苏苏州人,哲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富布莱特(Fulbright)研究学者,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为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二百部)副主编,并兼任国际儒联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等。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宗教的研究,在海内外出版《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禅学思想史》、《中国佛教文化历程》等学术著作二十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世界宗教研究》和(《哲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四十多篇。

评分

书是很不错,值得好好研究

评分

商品不错,卖家服务态度挺好的,快递小哥很给力,辛苦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