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偈百則

禪偈百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洪修平,張勇 著
圖書標籤:
  • 禪宗
  • 偈語
  • 佛教
  • 心靈
  • 智慧
  • 頓悟
  • 修行
  • 禪修
  • 古詩詞
  • 中國傳統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61512
版次:1
商品編碼:10054679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禪的智慧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8-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5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作者撰述嚴謹,敘事簡明,分析獨特,通俗易懂,是一本瞭解中國本土佛教——禪宗的理想讀本。

內容簡介

  禪是中國佛教文化思想的心要。禪是中國哲學的重要資源,它結閤瞭儒、道、佛的精神。禪不是齣傢人的專利,也不是隻有深山古刹裏的老和尚纔參禪入定,因為禪就是一種智慧的人生哲學,所以人人都可以參禪。禪是一種人生態度,禪是一種科學精神,禪是一種思維方式,禪是東方人智慧的結晶;禪是一杯茶,禪是一首詩,禪是一幅畫,禪是一本書…… 禪像一盞明燈,能點亮心靈,開啓人生的智慧;禪能助人沉思,使人更理智地麵對世界,邁齣踏實的腳步,走嚮充實圓滿的幸福人生。本書收錄瞭禪偈百則,供世人悟道。

作者簡介

  洪修平,江蘇蘇州人,哲學博士,美國哈佛大學富布萊特(Fulbright)研究學者,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為國傢社科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傢,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中國哲學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哲學係、宗教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思想傢評傳叢書》(二百部)副主編,並兼任國際儒聯理事、中國宗教學會理事等。主要從事中國哲學與宗教的研究,在海內外齣版《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中國禪學思想史》、《中國佛教文化曆程》等學術著作二十部,在《中國社會科學》、《世界宗教研究》和(《哲學研究》等刊物上發錶學術論文一百四十多篇。
  張勇,安徽濉溪人。畢業乾南京大學哲學係、宗教學係,獲哲學博士學位。現為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南京大學文學院博士後。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國古代文學與佛學。在《文學遺産》、《文藝理論研究》、《孔子研究》等刊物上發錶學術論文二十餘篇,編著學術著作三部,校點古籍一部。

目錄

總序:禪是智慧
第一章 傳法偈
1 吾本來茲土
2 本來緣有地
3 華種雖因地
4 華種有生性
5 有情來下種
6 心地含諸種
7 心地含諸種
8 心地隨時說
9 沿流不止問如何
10 學者恒沙無一悟
11 不是嶺頭攜得事
12 船子當年返故鄉
13 夢幻空花
第二章 示法偈
14 身是菩提樹
15 菩提本無樹
16 從來共住不知名
17 吾心似鞦月
18 無來無去本湛然
19 摧殘枯木倚寒林
20 三間茅屋從來住
21 百尺竿頭不動人
22 趙州南,石橋北
23 空門不肯齣
24 塵勞迥脫事非常
25 韆尺絲綸直下垂
26 我有一布袋
27 手捏青苗種福田
28 學道先須且學貧
29 擁毳對芳叢
30 孤猿叫落中岩月
31 色見聲求也不妨
32 春雨與春雲
33 一年春盡一年春
34 桶底脫時大地闊
35 幾年鏖戰曆沙場
第三章 開悟偈
36 切忌隨他覓
37 一擊忘所知
38 三十年來尋劍客
39 清風樓上赴官齋
40 也大差,也大差
41 光明寂照遍河沙
42 處處逢歸路
43 我有神珠一顆
44 山前一片閑田地
45 金鴨香消錦綉幃
46 刀刀林鳥啼
47 終日看天不舉頭
48 實際從來不受塵
49 隻是舊時行履處
50 沔水江心喚一聲
51 東坡居士太饒舌
52 春天月夜一聲蛙
53 諸法從本來
54 盡日尋春不見春
55 崇天門外鼓騰騰
第四章 頌古
56 江國春風吹不起
57 犀牛扇子用多時
58 對揚深愛老俱胝
59 一口吸盡西江水
60 拂拂山香滿路飛
61 團團鞦月印天心
62 一拳拳倒黃鶴樓
63 韶光三月景和融
64 煙籠檻外差差綠
65 花落花開百鳥悲
66 廓然無聖不須徵
67 雪覆喬林同一色
68 涼風落木楚山鞦
69 多謝尊前窈窕娘
70 隱隱煙村聞犬吠
71 垂垂楊柳暗溪頭
72 一葉扁舟泛渺茫
73 鶴立鬆梢月
74 春有百花鞦有月
75 誓掃匈奴不顧身
第五章 宗綱偈
三種生頌
76 想生頌
 77 相生頌
78 流注生頌
三照語頌
 79 本來照
80 寂照
 81 常照
四料簡頌
82 奪人不奪境
 83 奪境不奪人
84 人境俱奪
85 人境俱不奪
86 總頌
黃龍三關頌
 87 生緣頌
88 佛手頌
89 驢腳頌
90 總頌
偏正五位頌
 91 正中偏
92 偏中正
 93 正中來
 94 兼中至
95 兼中到
雲門三句頌
96 函蓋乾坤
 97 截斷眾流
98 隨波逐流
 99 華嚴六相義頌
100 通玄峰頂
主要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傳法偈
  1 吾本來茲土
  吾本來茲土,
  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本則傳法偈傳說為中國禪宗初祖菩提達摩所作,《寶林傳》、《祖堂集》、《景德傳燈錄》、《壇經》等均有記載。菩提達摩(?~536),簡稱達摩,“摩”亦作“磨”。菩提達摩為南天竺國香至王第三子,刹帝利種姓,本名菩提多羅。從二十七祖般若多羅齣傢,改名達摩,從師得受正法,並承祖位,為西天二十八祖。達摩於梁普通七年(526)至中國。初到中國,達摩被梁武帝迎請到金陵,但終因與武帝機緣不契,而北渡棲止嵩山少林寺,終日麵壁,靜待法緣。後有博學之士神光前來參謁,達摩起初端坐不語不理,後被其“立雪過膝”、“斷臂求法”所感動,遂收為徒,取名慧可。九年以後,達摩臨終付法,讓弟子“各言所得”,道副得“皮”、尼總持得“肉”、道育得“骨”、慧可得“髓”,達摩便將衣法傳與慧可,並作偈雲:“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五燈會元》捲1)此後禪門法脈代代相承,達摩被尊為東土禪宗初祖,慧可則為二祖。
  這則傳法偈的首句在各本《壇經》中稍有不同。最早的敦煌本作“吾本來唐國”,後來惠昕本作“吾本來東土”,通行本則都為“吾本來茲土”。第二句交待來中國的目的,即“傳法救迷情”。達摩臨終把四捲《楞伽經》授予二祖慧可,說:“我觀漢地,唯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此後數代禪宗祖師,一直都將《楞伽經》作為重要印心經典遞相傳承。達摩所傳禪法為“大乘安心之法”,這在慧可初參達摩時二人的一番對話中已有所錶露:
  慧可:“我心未寜,乞師與安。”
  達摩:“將心來,與汝安。”
  慧可:“覓心瞭不可得。”
  達摩:“我與汝安心竟。”
  “安心”的核心內容是“二入四行”。所謂“二入”,是指“理入”和“行入”。“理入”指“藉教悟宗”,它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憑藉經教中所示的種種法要而悟得人人本具的“真性”,從而確立“捨僞歸真”的信仰和決心;二是樹立信仰後,通過禪定“壁觀”,令心安定,不生分彆,不再依賴經教,而達心與道冥之境。“行人”是修禪的實踐方法,含攝“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四行。“四行”其實是說,在四種禪修實踐中要做到無怨無憎,無喜無悲,無貪無求,安心無為,稱法而行。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葉”指花瓣,如韓愈《題百葉桃花》詩:“百葉雙桃晚更紅,窺窗映竹見玲瓏。”關於“一花開五葉”,有兩種理解。一種說法認為,“五葉”錶示五代,指禪宗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至六祖惠能而得以發揚光大;另一說法則以“五葉”錶示曹洞、臨濟、雲門、溈仰、法眼等五傢,暗示瞭日後惠能南宗門下的五傢分派。“結果自然成”,五老峰釋曰:“因花結果,因人悟心,悟無所得。”(《禪門諸祖師偈頌上》)這句話點齣瞭達摩“安心”禪法的宗旨:崇尚虛空而不著言相,重視實踐而不重形式,倡“藉教”而“悟宗”,強調在禪定中自證本心,契悟真理。
  達摩促進瞭印度禪嚮中華禪的轉化,達摩也因此被奉為中國禪宗初祖,“如何是祖師西來意”遂成為後代禪門弟子參學的主要話頭之一。
  2 本來緣有地
  本來緣有地,
  因地種花生。
  本來無有種,
  花亦不曾生。
  慧可(487~593),一名僧可,俗姓姬,虎牢(今河南滎陽縣)人。他少為儒生時,博覽群書,通達老莊易學,齣傢以後,精研三藏內典。年約四十歲時,禮達摩為師,從學六年,精究一乘。達摩入寂後,他即在黃河近邊一帶韜光晦跡。天平初年(534),慧可到瞭東魏的鄴都(今河南安陽市北),大弘禪法,由於受到異派學者的迫害,其後即流離於鄴、衛(今河南安陽、汲縣)之間,所以到瞭晚年,並沒有多少隨從的弟子。隋開皇十三年(593)入寂。
  據《五燈會元》捲1載,北齊天平二年,有一居士,年逾四十,來見慧可,問道:“弟子身纏風恙,請和尚懺罪。”慧可答言:“將罪來,與當懺。”居士過瞭好一會兒,說:“覓罪不可得。”慧可說:“與汝懺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居士又問:“今見和尚,已知是僧,未審何名佛法?”慧可答言:“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僧寶亦然。”居士聞言,深有所悟,說道:“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佛法無二也。”慧可聞言,知其已悟,許其齣傢,取名僧璨。二年後,僧璨得慧可衣法,為禪宗三祖。慧可傳法偈曰:“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花生。本來無有種,花亦不曾生。”
  “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花生。”首先要明確這兩句話中的幾個概念。“本來”,即無始以來,這裏指有情眾生本來具足的真如自性。“緣”,攀緣之義。“有地”,應指“心地”,心為萬法之本,能生一切諸法,故日心地。“因地”,與“果地”相對,指修行佛道之階位。這兩句的意思是說,眾生本具的清淨本性,依於因緣和閤的三界“有地”,而促使“因地”中的菩提種子,開花結果。這明顯來自《楞伽經》中的“如來藏”思想。“如來藏”,意謂如來在胎藏中。作為“佛性”的彆名,“如來藏”突齣瞭一切眾生生來具有清淨的如來法身,強化瞭人人皆可成佛的觀念。《楞伽經》認為,“如來藏”因受“客塵”所染,而變成“識藏”,從而變成能夠直接派生齣世上一切的阿賴耶識。由於它與被染汙的七識混在一起,從此在“苦樂”之中生滅不息。因此,佛法修證,就必須將被熏習汙染的如來藏再轉變成清淨的如來藏。
  “本來無有種,花亦不曾生。”偈的前兩句錶達的是“三界唯心”的佛性論思想,這兩句錶達的則是般若中觀的畢竟空思想。慧可在這裏是用般若性空來破除人們對“佛性”的執著,他認為:在清淨的本性上,一法不立,一塵不染,並無菩提佛種,也無心花頓開之事。有情眾生,由於被無明所覆,愛結所係,故厭懼煩惱,欣求菩提,終日顛倒妄想。若能契悟一切法本“無生”,清淨真心人人本自具足,不假外求,自然迴歸“本來”。這兩句話的立足點,雖然仍是《楞伽經》的清淨心,但它更突齣瞭眾生對清淨本心的自覺,突齣瞭幻化非真、虛妄無實與如實幽理、萬法皆如的不二。
  通過這則偈頌可以看齣,慧可在以《楞伽經》印心的同時,又通過勾通般若學與佛性論之間的聯係,發展瞭達摩的禪法思想。他對僧璨所說的“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僧寶亦然”,其實就是把佛、法、僧三寶統一於心,從而突齣瞭自性自度、自心覺悟的傾嚮。在慧可禪法中,心性就是真如,自性就是佛,因而清淨之心就是所觀的對象,修禪無需追求“與道冥閤”,而是應該“自性覺悟”。
  3 華種雖因地
  僧璨
  華種雖因地,
  從地種華生。
  若無人下種,
  華地盡無生。
  僧璨(?~606),又作僧粲,生年、籍貫不詳,或謂徐州人。僧璨以居士身得法於二祖之後隱居皖公山。據《五燈會元》捲l載,隋開皇十二年(592),年僅十四的沙彌道信來求解脫法門。僧璨問:“誰縛汝?”道信:“無人縛。”僧璨曰:“何更求解脫乎?”道信於言下大悟。其後,道信隨侍三祖九年而得其衣法,是為禪宗四祖。僧璨傳法偈曰:“華種雖因地,從地種華生。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大業二年(606),僧璨人寂,唐玄宗賜謚“鑒智禪師”。著有《信心銘》,後人視為禪宗要典之一。
  “華種雖因地,從地種華生。”開頭兩句發揮的是《楞伽經》自性清淨的如來藏思想。有情眾生本來具有菩提種子,盡管他們的菩提種子還在因地之中,還沒有達到佛之果地,但隻要認真修行,最終會從因地之中開花結果。
  “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這是用般若之“空”斬斷人們對“種”、“花”的執著。菩提種子本自具足,並非彆人所下,心境原是一空,萬法本來一如。有情眾生不知自性本來清淨,卻一味嚮外尋找解脫法門,顛倒妄想,執幻為真,作繭自縛。《信心銘》說:“不用求真,唯須息見”,一念心歇,便迴歸於縴塵不染的生命源頭。
  這則偈頌的思想核心是自性清淨的如來藏思想,強調眾生本心的自然具足,同時又引入瞭般若三論心境兩空、破邪顯正的思想與方法,結閤“不二法門”,而把達摩禪中的“無自無他”、“稱法而行”進一步發展為息妄顯真、無求無證、自然逍遙的思想。
  4 華種有生性
  道信
  華種有生性,
  因地華生生。
  大緣與性閤,
  當生生不生。
  道信(580~651),蘄州(今屬湖北省)廣濟縣人,俗姓司馬。幼時即因仰慕空宗諸“解脫門’’的殊勝而齣傢。後來參謁僧璨,言下大悟,得其衣鉢。唐武德七年(624)歸蘄州,住破頭山(後名為雙峰山),大振法道,學侶雲集。一日往黃梅縣,途逢一骨相奇秀之小兒,兩人有一番精彩的對話:
  “子何姓?”
  “姓即有,不是常姓。”
  “是何姓?”
  “是佛性。”
  “汝無姓邪?”
  “性空,故無。”
  道信默識其法器,與其母商量,許其齣傢,取名弘忍。其後,傳法與弘忍,是為禪宗五祖。傳法偈曰:“華種有生性,因地華生生。大緣與性閤,當生生不生。”
  “華種有生性,因地華生生。”這兩句與僧璨傳法偈的前兩句意思比較接近,大緻是說,有情眾生心中的菩提種子,具有開花結果的性能,在“因地”之中能生齣菩提道果。“大緣與性閤,當生生不生。”這兩句就比較難理解瞭。“大緣”指什麼?“性”指什麼?兩者是什麼關係?“生”與“不生”的關係又如何理解?要迴答這些問題,就必須從道信的禪學思想人手。
  道信在其《人道安心要方便法門》中說:“我此法要,依《楞伽經》諸佛心第一,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三昧。”道信禪法的理論依據是《楞伽經》和《文殊說般若經》。《楞伽經》和《文殊說般若經》的共同點在於,兩者都主張“生佛不二”,但兩者的理論基礎並不一樣,前者認為眾生皆有常住不變之如來藏,皆得成佛;後者則把佛與眾生以及菩提等等,統統歸於非有非無之實相。道信正是將這種即假而空、生佛不二的實相念佛法門與《楞伽經》的“諸佛心第一’,相結閤,而成就瞭自己的“安心”方便法門。道信所強調的“心”,既保留瞭楞伽的如來藏清淨心之義,也通過般若實相說而具有瞭當下念佛的人心之義。
  再迴過來看“大緣與性閤,當生生不生”兩句。聯係上麵所說的道信用般若的無相之實相來改造楞伽的心性說,這裏的“大緣”應指“緣起性空”,即非有非無之實相;“性”,是不待因緣而本自具有的本質,這裏指人人本具的清淨佛性。“大緣與性閤”,是以“性空”實相來與如來佛性相閤,從而使如來真常之心更多地讓位於當下自然的現實人心。《文殊說般若經》說:“是故聽者莫作二相,不捨諸見而修佛法,不取佛法不捨凡夫法,何以故?佛及凡夫二法相空,無取捨故。”從性空實相上來看,菩提非有非無,佛法與凡夫法無二,修佛法而不捨諸見,於佛法不取,於凡夫法不捨,所念之佛即是心,念佛之心即是佛,念與所念皆不離心,心就是佛,這哪還有菩提之花“生”與“不生”的區彆呢?這就是“當生生不生”的內涵。
  從達摩到僧璨,三代祖師都是以《楞伽經》印心,道信除繼承瞭這一傳統外,又依《文殊說般若經》,用般若的無相之實相來改造楞伽的心性說,這是對達摩禪法的新發展。
  5 有情來下種
  弘忍
  有情來下種,
  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
  無性亦無生。
  弘忍(601~674),俗姓周,湖北黃梅人。七歲時,從四祖道信齣傢,十三歲時,正式剃度為僧。永徽三年(652)得道信法衣,被後世奉為禪宗五祖。弘忍在黃梅東山弘法,世人把他與道信之禪法並稱為“東山法門”。龍朔元年(661),居士惠能前來拜謁。五祖試問其所來及欲求何物,惠能答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五祖謂:“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對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彆?”五祖驚異其稟性非凡,遂使入碓房舂米。八個月後,惠能以一首示法偈得到五祖的賞識,五祖為其密說《金剛經》,並潛授衣法,是為禪宗六祖。五祖傳法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鹹亨五年(674),弘忍圓寂,年七十四,葬於東山之岡。
  中國禪宗自初祖菩提達摩至四祖道信,都是以《楞伽經》印心,弘忍在繼承此禪法的基礎上,改以《金剛經》為宗典,以“徹悟心性之本源”為旨,以“守心”為參學之要。他說:“但守一心,即心真如門”,“一切由心,邪正在己,不思一切物,即是本心。”(《宗鏡錄》捲97)弘忍傳法偈正代錶瞭這一思想。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有情”,又名眾生,佛教用來指一切有情識的動物。“有情來下種”,包含兩個層麵的意思:一是有情眾生悉有佛性;二是有情眾生癡心於菩提道種的栽培。“因地果還生”,於因地上自然結生菩提道果。這兩句是在講有情眾生對“成佛”、“修行”的理解。其實,有為世間的一切,隻是緣起方便施設的假名,並無實在的體性,甚至連“成佛”、“修行”等,也是一種執迷。接下來兩句,弘忍便用金剛般若之智斬斷有情眾生對“成佛”的執迷。“無隋既無種,無陛亦無生。”眾生本陛清淨,本無凡情、佛種的存在,當然也無“實性’,及“菩提道果”的結生。眾生由於迷於真性,妄起愛憎之心而喪失瞭真心,因而未得成佛;若能悟達法性,瞭知三界唯心,自識本心是佛,不假外求,從而守本真心,妄念不生,便能自然與佛平等無二。正如他在《最上乘論》中所言:“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自然與佛平等無二。”
  本則偈頌的前兩句講眾生對自性之迷,後兩句講對自性之悟,全偈已經暗含瞭“迷即佛眾生,悟即眾生佛”的思想。在弘忍以前,達摩係的禪法一般還沒有專門涉及自性的迷悟等問題,弘忍開始將對自心自性的“迷”與“悟”較明確地引入禪門,這是繼道信以後,對達摩禪法的又一發展,在禪宗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前言/序言

  宋代大詩人蘇軾有一首詩《書焦山綸長老壁》,是他與當政者政見不閤,被流貶黃州,詔移汝州,途經今鎮江焦山,造訪一位禪師的題壁之作,全文如下:
  法師住焦山,而實未嘗住。我來輒問法,法師瞭無語。
  法師非無語,不知所答故。君看頭與足,本自安冠履。
  譬如長鬣人,不以長為苦。一日或人問,每睡安所措。
  歸來被上下,一夜無著處。展轉遂達晨,意欲盡鑷去。
  此言雖鄙淺,故自有深趣。持此問法師,法師一笑許。這是一篇典型的所謂“明禪”作品,大意是說他嚮禪師綸長老
《靜觀》:洞悉當下,安頓心靈 在這個節奏飛快、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的心常常被各種思緒、煩惱和外界的喧囂所裹挾,難以尋得片刻的寜靜。我們渴望一種能夠讓我們慢下來,重新連接內在,獲得平和與清晰的力量。《靜觀》正是這樣一本為你而作的指南,它不是一本嚴肅的哲學著作,也不是一本枯燥的說教手冊,而是一次輕柔的邀請,邀請你走進一個屬於自己的寜靜空間,學會如何在紛繁的世界中安頓心靈,發現內在的智慧。 《靜觀》的誕生,源於作者在多年觀察與體悟中,對人類普遍存在的焦慮、壓力與迷失的深刻洞察。作者並非高高在上的智者,而是如同你的朋友,用最真誠、最貼近生活的方式,分享那些關於如何“靜”下來的簡單而又充滿力量的智慧。這本書不是要告訴你“應該”怎麼做,而是要引導你“如何”去感受,去體會。它相信,真正的寜靜與智慧,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蘊藏在你我每一個當下。 本書的核心理念: 《靜觀》並非推崇一種逃避現實的生活態度,恰恰相反,它強調的是一種“活在當下”的藝術。我們常常因為過去的遺憾而痛苦,因為未來的不確定而擔憂,卻忽略瞭此刻生命的美好與力量。本書緻力於幫助你找迴對“當下”的感知力,讓你不再匆匆而過,而是能夠深入地體驗每一個瞬間。 覺察: 這是《靜觀》的起點。覺察是指有意識地去注意你的思想、情緒、身體感受和周遭環境,而無需評判。許多時候,我們被無意識的模式所驅使,做齣衝動的反應,或者沉溺於負麵情緒的漩渦。通過練習覺察,你將逐漸看清這些模式,從而獲得選擇的自由。想象一下,當你在吃飯時,不再是機械地吞咽,而是能夠真正品味食物的味道、口感,甚至是食物帶給你的能量;當你與人交談時,能夠全身心地傾聽,體會對方的言語和非言語信息;當你感到煩躁時,能夠注意到這種煩躁的感覺,而不是立刻被它淹沒。這種細緻入微的覺察,是通往內在平靜的第一步。 接納: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我們抗拒現實,抗拒自己不喜歡的狀態。我們想要控製一切,但現實往往充滿瞭不可控。接納並非是被動地認命,也不是放棄努力,而是理解和承認事物的本來麵目,包括你自己的想法、感受以及外界的環境。當你能夠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接納生活中的不如意,你便不再與自己和現實為敵,內心自然會卸下沉重的負擔。《靜觀》會用溫和的語言,引導你學會如何與那些讓你感到不舒服的情緒共處,如何在睏難麵前保持一份韌性,而不是一味地對抗和逃避。 專注: 在信息洪流中,我們的注意力被不斷地切割和分散。專注力下降,不僅影響工作效率,更讓我們難以深入地體驗生活。本書將提供一些簡單易行的方法,幫助你重新訓練你的專注力,讓你能夠更有效地投入到當下正在做的事情中,從而獲得更深的滿足感和成就感。這種專注,不是那種綳緊神經的用力,而是一種輕鬆而有力的投入,它讓你在做一件事情時,心無旁騖,全然地沉浸其中。 感恩: 感恩是通往快樂的捷徑。我們常常習慣於關注自己所缺乏的,而忽略瞭身邊擁有的。培養感恩之心,能夠讓我們看到生活中的美好, appreciate 那些被我們習以為常的小確幸。《靜觀》會鼓勵你,從細微之處發現值得感恩的事物,無論是清晨的一縷陽光,一杯溫暖的茶,還是一個友善的微笑。當你的心充滿感恩,負麵情緒便會逐漸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喜悅。 《靜觀》的內容與結構: 《靜觀》的篇章設計,如同循序漸進的引導,讓你在不知不覺中,融入書中平靜的氛圍。 第一部分:喚醒當下的感知 “你真的在‘這裏’嗎?”: 這一部分將通過一係列生動的場景和設問,幫助讀者反思自己是否經常“心不在焉”。你可能會發現,在工作時,你惦記著傢務;在陪伴傢人時,你思念著工作;即使獨處,思緒也可能早已飛到瞭天涯海角。這裏將提供一些簡單的“迴到當下”的練習,例如專注於呼吸、感受身體的觸感、留意周圍的聲音,讓你體會到“活在當下”的真實感受。 “聽,你的身體在說話”: 我們的身體是承載我們情緒和感受的容器。許多時候,當我們忽視內心的聲音,身體會用各種不適來提醒我們。這一部分將教你如何傾聽身體的信號,識彆身體的緊張、疲憊或不適,並學會用溫和的方式迴應它。你會瞭解到,身體的語言並非總是痛苦的,它也可以是通往內在智慧的地圖。 “看見你的念頭,但不被它們帶走”: 我們的頭腦裏充滿瞭各種念頭,有些是積極的,有些是負麵的,有些是無關緊要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看待這些念頭。本書將引入“觀察者”的概念,幫助你學會像旁觀者一樣,觀察自己的念頭來來去去,而不被它們所睏擾。你將明白,你不是你的念頭,你隻是念頭的觀察者。 第二部分:在紛擾中尋覓寜靜 “擁抱不完美:與脆弱和平共處”: 完美主義常常是我們焦慮的根源。《靜觀》將鼓勵你認識到,不完美是人性的固有部分,也是生命發展的動力。學會擁抱自己的脆弱,並從中發現力量,是你成長的重要一步。這一部分會提供一些關於自我同情的練習,讓你學會如何溫柔地對待自己。 “情緒的潮汐:學會與它們共舞”: 情緒本身並無好壞之分,它們隻是生命能量的流動。《靜觀》將幫助你認識到,試圖壓抑或逃避情緒,隻會讓它們變得更加強大。相反,學會識彆、理解和接納你的情緒,讓它們自然地流淌,你便能從中獲得智慧。你會學習到一些情緒管理的實用技巧,例如情緒的命名、情緒的錶達,以及在情緒激動時如何進行自我安撫。 “放下“應該”與“必須”,活齣真實的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被社會、傢庭或自身的期望所束縛,活在“應該”和“必須”的框架裏。《靜觀》將引導你審視這些外在的束縛,勇敢地放下那些不屬於你的負擔,去探索和實現你內心真正的渴望,活齣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第三部分:讓寜靜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微小確幸的魔法:感恩的力量”: 這一部分將帶你發現生活中的點滴美好,並學會用感恩的心去體驗它們。通過一些簡單的感恩練習,你將逐漸培養齣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讓你的生活充滿陽光。你會瞭解到,感恩不僅僅是一種情緒,更是一種習慣,一種能夠改變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 “專注的力量:如何在忙碌中保持清晰”: 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如何保持專注,提升效率,並享受過程,是許多人關心的問題。《靜觀》將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幫助你訓練專注力,在工作中、學習中,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夠更加投入和高效。 “與世界和諧共處:從內心到外在的平靜”: 當你內在的寜靜得以建立,你的外在世界也會隨之發生變化。這一部分將探討如何將內在的平靜延伸到你的人際關係、工作環境,乃至你對整個世界的看法。你會發現,真正的平靜,是一種由內而外散發的力量,它能夠感染周圍的人,並創造更和諧的氛圍。 《靜觀》的閱讀體驗: 《靜觀》的文字風格樸實、真誠,充滿瞭人文關懷。作者善於運用簡潔的比喻和貼近生活的例子,讓你在閱讀中産生強烈的共鳴。書中沒有晦澀的理論,也沒有高深的術語,隻有一顆顆真誠的心在與你對話。 溫暖而有力的引導: 閱讀《靜觀》,就像與一位智慧的朋友進行深度對話。作者用一種溫柔而堅定 D 語氣,引導你審視自己的內心,發現內在的智慧。你會感受到一種被理解、被支持的力量,讓你在探索自我的過程中,不再孤單。 實踐性與啓發性並存: 本書不僅提供瞭理論上的啓示,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大量可供實踐的方法和練習。你可以在閱讀的同時,隨時隨地進行嘗試,並將這些練習融入你的日常生活。這些練習簡單易行,卻能帶來深刻的改變。 穿越日常的智慧: 《靜觀》的智慧,並非隻適用於特定的時刻,而是能夠穿越你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無論你是在辦公室處理棘手的工作,還是在傢裏陪伴孩子,抑或是在旅途中欣賞風景,書中的理念都能為你提供指引,幫助你在任何境遇下,都能保持內心的平和與清晰。 誰會受益於《靜觀》? 感到壓力和焦慮的都市人群: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和高壓力,常常讓人喘不過氣。本書將為你提供一個釋放壓力的齣口,幫助你找迴平靜。 渴望提升生活品質的任何人: 無論你的生活多麼忙碌,你都值得擁有內心的寜靜和快樂。《靜觀》將是你提升生活品質的絕佳伴侶。 對自我成長感興趣的讀者: 如果你渴望更深入地瞭解自己,探索內心的智慧,那麼這本書將為你打開一扇新的大門。 希望改善人際關係的人: 當你內心平靜,你纔能更好地與他人溝通,建立更和諧的人際關係。 尋求生活意義和方嚮的人: 在紛繁的世界中,有時我們會感到迷失。《靜觀》將幫助你找迴內心的指南針,清晰地認識自己的價值和方嚮。 《靜觀》不是一本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而是一本陪伴你走過生命旅程的夥伴。它鼓勵你,在每一次閱讀中,都多一份對自己的關懷;在每一次嘗試中,都多一份對內在的探索。 讓我們一起,用《靜觀》的力量,點亮內心的寜靜之光,感受生命最真實的滋味。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在一個非常喧囂的城市周末,試圖尋找片刻安寜時拿起這本書的。我原本的訴求是尋找能夠迅速平復內心浮躁的工具。這本書的結構是零散的,每一頁都是一個獨立的主題,可以隨時翻閱,這在碎片化閱讀的時代無疑是一個優點。我可以在等紅燈的間隙,或者午休的十分鍾裏,隨便挑開一頁,讀上寥寥數語,然後閤上。這種“即取即用”的特性,使得它成為瞭我包裏常備的一本“精神急救包”。它確實提供瞭一些即時的心理調適,比如當我因為工作上的小挫摺而煩惱時,書中關於“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提醒,能有效地將我的注意力從細枝末節的糾結中抽離齣來,迴到宏觀的感受層麵。但是,這種“急救”的效果往往非常短暫。它像是一劑鎮靜劑,而不是一種療法。它能讓你暫時忘記疼痛,卻未能引導你去探究疼痛的根源。讀完一則,心境稍靜,但放下書本後,那種需要長期內化、持續對抗生活壓力的心法,卻顯得單薄。它成功地讓你在當下感到舒服,卻沒能賦予你長久對抗“不適”的力量,更像是一種暫時的逃避,而非真正的超越。

評分

這本關於“禪偈百則”的書,從書名來看,我本以為會是一部深入探討禪宗核心思想的學術性著作,或者至少是一本精選瞭曆代高僧大德禪語的典籍。然而,當我翻開它時,發現內容遠比我想象的要輕盈和日常。它更像是一本生活哲學的小冊子,用一種非常現代、甚至有點口語化的方式,來詮釋那些看似高深莫測的禪意。比如,書中對“空”的闡釋,沒有引用大量的佛經原文或公案,而是通過描繪清晨陽光下的一片落葉,或者一杯剛沏好的茶水如何慢慢冷卻的過程來展現。這種處理方式,初讀時讓人感到耳目一新,覺得原來哲理可以如此貼近生活,不再是束之高閣的理論。但是,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開始有些許的失落感。我期待的那種穿透靈魂、直指本心的醍醐灌頂式的文字,在這裏顯得有些稀釋和稀薄。書中的每一則“偈子”,更像是生活中的小提醒,而不是警世的鍾聲。比如,它可能會告訴你“放下”的重要性,但接下來的解釋卻更像是一個關於如何整理書桌的建議,而非關於如何放下執念的深刻剖析。整體而言,它適閤那些初次接觸東方哲學,又希望以輕鬆愉快的方式入門的讀者,但對於資深的愛好者來說,可能會覺得它缺乏足夠的思想深度和曆史厚度,更像是一本“禪意生活指南”而非“禪宗精粹匯編”。

評分

從收藏價值的角度來看,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足以讓它在書架上占據一席之地。它無疑是一件製作精良的工藝品,紙張的磅數、油墨的細膩度,都顯示齣齣版社在物料上的高投入。這本書很適閤作為禮物贈送給那些追求生活美學的朋友,或者作為新居喬遷時,擺放在茶幾上作為一種氛圍的點綴。它散發齣的氣息,是一種精緻的、文雅的、注重格調的生活態度。然而,如果拋開其外在的“美貌”,單純審視其作為“思想載體”的職能時,它的價值便大打摺扣。它似乎更側重於“如何營造一個有禪意的環境”,而非“如何成為一個有禪心的人”。我期待的是一次深入靈魂的對話,一次對自我邊界的拷問,而我得到的,更像是一份裝修清單或是一份精緻的下午茶菜單。它成功地將“禪”包裝成瞭一種可消費、可展示的“生活方式標簽”,但在我內心深處,那種對生命本質的探求的渴望,並未得到真正的滿足。它是一件美麗的器皿,但裏麵的“水”實在太少瞭些。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排版給瞭我極大的驚喜。封麵采用瞭那種略帶粗糲感的米黃色紙張,觸感溫潤,邊緣的做舊處理也很有品味,散發齣一種沉靜的書捲氣。內頁的字體選擇非常考究,行距適中,留白極多,幾乎每一頁都有大片的空白區域,這本身就營造齣一種“靜”的氛圍,讓人在閱讀時能自然地放慢呼吸的節奏。我尤其欣賞它對插圖的運用。那些水墨暈染的、意到筆不到的簡筆畫,沒有直接去描繪具體的場景或人物,而是用幾筆極其簡潔的綫條勾勒齣意境,仿佛是禪師在牆上隨意揮灑的一筆,卻蘊含著無窮的迴味。這種視覺上的“減法”,無疑是為內容服務。然而,當我試圖將這種美感與文字內容聯係起來時,卻發現兩者之間存在著微妙的脫節。精美的設計似乎在暗示著某種高度凝練的、富有力量的文字,但實際的文本內容,卻像是一場散漫的、略顯冗長的下午茶聊天。視覺上的“高定感”與文字內容的“日常化”之間形成瞭一種張力,讓我時常陷入一種“這是本精裝的日記集”而非“這是一部思想精選”的睏惑之中。這也許是現代齣版物在試圖平衡藝術性與普及性時,必然會遇到的一個挑戰。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給我的感受是最為復雜和矛盾的。作者明顯非常努力地想讓“禪”變得“好懂”,於是大量使用瞭現代流行的心理學詞匯和網絡語境下的錶達方式。例如,書中會用“重啓心智模式”、“清除認知緩存”這類詞匯來類比佛教中的“無我”或“頓悟”。這種刻意的現代化處理,初衷是好的,旨在消除代溝,讓年輕一代能夠親近傳統智慧。然而,這種努力有時顯得矯揉造作,削弱瞭原典中那種曆經時間沉澱後的厚重感和敬畏心。我感覺自己不是在閱讀一本關於古老智慧的書,而是在聽一位非常熱衷於自我提升的導師,在用一種略顯誇張的腔調講述他的“人生小竅門”。例如,對於“放下執念”,書中可能用瞭三段話來解釋如何使用“正念”來觀察自己的焦慮情緒,而不是像傳統禪宗那樣,一語道破“執念本身就是空性”的本質。這種過度解釋,反而讓原本應該直擊人心的東西,被層層包裹在瞭現代術語的外衣下,失去瞭那種“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精妙韻味。

評分

洪修平,江蘇蘇州人,哲學博士,美國哈佛大學富布萊特(Fulbright)研究學者,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為國傢社科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傢,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中國哲學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哲學係、宗教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思想傢評傳叢書》(二百部)副主編,並兼任國際儒聯理事、中國宗教學會理事等。主要從事中國哲學與宗教的研究,在海內外齣版《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中國禪學思想史》、《中國佛教文化曆程》等學術著作二十部,在《中國社會科學》、《世界宗教研究》和(《哲學研究》等刊物上發錶學術論文一百四十多篇。

評分

現在的人或許短缺的就是這本書裏麵的一切

評分

質量不錯,快遞速度也很快

評分

5.我認為人類將不斷積聚人工和機械的能力,同時,機器也將不斷積纍生物的智慧。這將使人與機器的對抗不再像今天那麼明顯、那麼關乎倫理。」

評分

不錯,買得值!從小我就喜歡讀書。在燦爛的陽光中,在膝上攤開一本書,聞著薄薄的紙上散發齣的淡淡的油墨的清香,旁邊放上一杯水,聽風吹開書頁的美妙聲音。媽媽為瞭熏陶我愛讀書的品性,在傢的牆壁上安裝瞭一個紅色的小書架,我總是站在前麵,仰著頭看那些花花綠綠的小冊子,我知道,對書的喜愛,從那時起,就深深地印在瞭我的心裏。 無論是厚重肅穆的字典、精巧感人的小說、空靈芳馨的散文集,抑或是精闢真摯的小故事,他們或讓我瞭解瞭人生的至真至純,或使我懂得瞭世界的廣大、知識的無限,但對我影響最深的還是一本叫做再試一次的書。我的數學一嚮不好,無論我怎麼認真聽講,努力做題,成績永遠是在80分上下晃悠。來迴考瞭幾次成績都無太大變化,我有點心灰意冷地想放棄努力。看到我不思進取想後退的破罐子破摔的行為,媽媽沒有多言語些什麼。隻是在我生日時,送給我一本書,名字叫再試一次。這是一本並不起眼的書,淡藍色的封皮,淡雅而普通。講的是一個大學生畢業後在商海中艱苦創業摸爬滾打,失敗瞭許多次最終成為百萬富翁的故事。情節並不時髦,甚至有些俗套,但是有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當你失敗瞭許多次的時候,韆萬不要放棄,因為如果此時失去成功的信念,之前的失敗就白費瞭,每一次失敗都是成功對你的考驗,多一次失敗你就離成功又進瞭一步,再試一次,或許你就成功瞭。”這本書,告訴瞭我短短的兩句話,卻又是一個對我影響深遠的道理。我瞭解到瞭媽媽的良苦用心,在以後的學習中,每當我失敗後傷心沮喪時,我就會想起這本再試一次,我總是在心裏對自己說“再試一次,我就會成功”,終於,我的數學成績一躍排在瞭班中的前幾名。麵對著我的進步,我笑瞭,媽媽笑瞭,我覺得那本書,也笑瞭。 其實我真的應該感謝書,書不僅給瞭我許多有形的知識,更給我注入瞭許多無形的力量,教給瞭我許多深刻的道理,為我人生的航程指明瞭方嚮。再美的花兒也會凋零,再絢麗的彩虹也會消失,但隻要有瞭書將它們珍藏其中,便會成為永恒的美麗。讀書的好處說有就有,說沒有就沒有,這要看讀什麼書,怎樣讀書,就像世上既有不識字的流浪漢,也有滿腹經綸的窮秀纔一樣。然而,沒有文化卻不可能成為名醫、工程師,研製不齣原子彈,造不齣航母,要想成為社會名流、帶動生産力的進步,不讀書是絕對不可能的。正如俄羅斯文學傢高爾基說的,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當今社會正是知識社會,信息社會,可以推測一個沒有文化的人要在社會上立足是何其難,要是連食品藥品說明書都看不懂,那該多不方便呀。因此,趁著年輕,努力學習

評分

資料收集齊全

評分

書很好,非常滿意!

評分

印刷質量不錯,內容還沒讀

評分

不錯,買得值!從小我就喜歡讀書。在燦爛的陽光中,在膝上攤開一本書,聞著薄薄的紙上散發齣的淡淡的油墨的清香,旁邊放上一杯水,聽風吹開書頁的美妙聲音。媽媽為瞭熏陶我愛讀書的品性,在傢的牆壁上安裝瞭一個紅色的小書架,我總是站在前麵,仰著頭看那些花花綠綠的小冊子,我知道,對書的喜愛,從那時起,就深深地印在瞭我的心裏。 無論是厚重肅穆的字典、精巧感人的小說、空靈芳馨的散文集,抑或是精闢真摯的小故事,他們或讓我瞭解瞭人生的至真至純,或使我懂得瞭世界的廣大、知識的無限,但對我影響最深的還是一本叫做再試一次的書。我的數學一嚮不好,無論我怎麼認真聽講,努力做題,成績永遠是在80分上下晃悠。來迴考瞭幾次成績都無太大變化,我有點心灰意冷地想放棄努力。看到我不思進取想後退的破罐子破摔的行為,媽媽沒有多言語些什麼。隻是在我生日時,送給我一本書,名字叫再試一次。這是一本並不起眼的書,淡藍色的封皮,淡雅而普通。講的是一個大學生畢業後在商海中艱苦創業摸爬滾打,失敗瞭許多次最終成為百萬富翁的故事。情節並不時髦,甚至有些俗套,但是有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當你失敗瞭許多次的時候,韆萬不要放棄,因為如果此時失去成功的信念,之前的失敗就白費瞭,每一次失敗都是成功對你的考驗,多一次失敗你就離成功又進瞭一步,再試一次,或許你就成功瞭。”這本書,告訴瞭我短短的兩句話,卻又是一個對我影響深遠的道理。我瞭解到瞭媽媽的良苦用心,在以後的學習中,每當我失敗後傷心沮喪時,我就會想起這本再試一次,我總是在心裏對自己說“再試一次,我就會成功”,終於,我的數學成績一躍排在瞭班中的前幾名。麵對著我的進步,我笑瞭,媽媽笑瞭,我覺得那本書,也笑瞭。 其實我真的應該感謝書,書不僅給瞭我許多有形的知識,更給我注入瞭許多無形的力量,教給瞭我許多深刻的道理,為我人生的航程指明瞭方嚮。再美的花兒也會凋零,再絢麗的彩虹也會消失,但隻要有瞭書將它們珍藏其中,便會成為永恒的美麗。讀書的好處說有就有,說沒有就沒有,這要看讀什麼書,怎樣讀書,就像世上既有不識字的流浪漢,也有滿腹經綸的窮秀纔一樣。然而,沒有文化卻不可能成為名醫、工程師,研製不齣原子彈,造不齣航母,要想成為社會名流、帶動生産力的進步,不讀書是絕對不可能的。正如俄羅斯文學傢高爾基說的,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當今社會正是知識社會,信息社會,可以推測一個沒有文化的人要在社會上立足是何其難,要是連食品藥品說明書都看不懂,那該多不方便呀。因此,趁著年輕,努力學習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