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静悄悄:俄罗斯无伴奏合唱精品曲选

田野静悄悄:俄罗斯无伴奏合唱精品曲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严良堃,黄培方 著
图书标签:
  • 俄罗斯合唱
  • 无伴奏合唱
  • 古典音乐
  • 艺术歌曲
  • 合唱音乐
  • 田野静悄悄
  • 俄罗斯音乐
  • 音乐欣赏
  • 合唱谱
  • 人声合唱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ISBN:9787103030844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5513
品牌:人民音乐出版社(PEOPLE’S MUSIC PIBLISHING HOUSE)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拿到这本合唱曲集,激起作者一连串难忘的回忆,它使作者回想起接触合唱的一段段往事。
  作者是在少年时期,因投身抗日救亡的歌咏运动而接触到合唱的。那时的“合唱”其实都是单声部的大齐唱。一次现场聆听合唱歌曲是1938年“武汉合唱团”的演唱会,当时是由夏之秋指挥“武汉合唱团”演唱黄自的《抗敌歌》。浑厚的和声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声组合的立体美,加上夏之秋激情洋溢的指挥,调动了舞台上各声部间此起彼伏的呼应,它深深地吸引着作者,震撼了作者。后来在歌咏干部训练班跟着星海学指挥,唱一些多声部的抗战歌曲,如:《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等。同时也到舞台上或街头唱给民众听,这时感觉更新鲜了,演唱时感到声部有主有次、有刚有柔。进入这样一个有秩序的组合,有突出特点的热情放歌,又有照顾大局的控制收敛;既去感动和激发听众,自己也浸融在那亲切近人的音乐流动中。
  1939年作者到了重庆,接触到一些专业的合唱音乐团体,其中有胡然领导的“抗敌歌咏团”,许多有造诣的年轻歌唱家都在里面,如:朱崇懋、胡雪谷等人。他们演唱了很多上海音专的音乐家们创作的抗战合唱曲。听他们的合唱,作者长了见识:唱合唱不能张口就来,还得要有科学的发声法作为演唱合唱的必备功底;高音不紧,低音不虚,各声部具有不同音色,既能表现不同的个性,又有和谐统一的整体。他们有两首歌唱得特别好:贺绿汀的《垦春泥》和张文纲的《战士骑马打仗去了》。

目录


1.金黄色的云朵过夜了
2.夜莺
3.不是布谷鸟在潮湿的针叶林中
4.黄昏
5.为什么过早地夭折
6.在荒凉的北方
7.黄昏
8.你看,这是什么样的云雾
9.日出
10.宣告
11.冬日之路
12.悬崖…
13.朋友们,勇敢前进(选自《十首叙事诗》)
14.流放时的会见(选自《十首叙事诗》)
15.致死难烈士(选自《十首叙事诗》)
16.一月九Ft(选自《十首叙事诗》)
17.五月之歌(选自《十首叙事诗》)
18.草原
19.冬天的早晨(选自合唱套曲《普希金的花环》)
20.梅瑞(选自合唱套曲《普希金的花环》)
21.回声(选自合唱套曲《普希金的花环》)
22.晨号吹响(选自合唱套曲《普希金的花环》)
23.起来,胆小的人啊(选自合唱套曲《普希金的花环》)
24.白肋喜鹊(选自合唱套曲《普希金花环》)
25.神圣的爱(据托尔斯泰悲剧《沙皇费耀德尔.伊万诺维奇》而作)
26.忏悔
27.沿着特维尔大街(选自长诗《叶甫根尼.奥涅金》第二部)
28.初冻
29.山泉
30.意大利波尔卡
31.晚钟
32.小铃铛
33.在森林的那一边
34.辽阔的草原
35. 当我走向那湍急的河旁
36.沿着伏尔加母亲河
37.青年歌(苏联电影《伏尔加.伏尔加》插曲)
38.草原
39.田野静悄悄
40.小羊羔
41.婚礼之舞
42.冬日摇篮曲(练声曲)
43.我们是熔铁匠
44.同志们,勇敢地前进
45.我们是红色战士
46.青年近卫军
47.远离河那边的地方
48.燕子
49.秋之梦
50.多瑙河之波
后记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巴洛克音乐的黄金时代:从蒙特威尔第到巴赫》的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您提到的《田野静悄悄:俄罗斯无伴奏合唱精品曲选》。 图书简介 《巴洛克音乐的黄金时代:从蒙特威尔第到巴赫》 本书深入探讨了欧洲古典音乐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巴洛克时代(约1600年至1750年)。这个时期不仅是音乐语言与表达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的阶段,更是一个充满戏剧性、情感张力和精妙结构美学的黄金时代。从早期歌剧的诞生,到协奏曲、奏鸣曲以及清唱剧的成熟,巴洛克音乐以其独特的“联结的激情”(Doctrine of the Affections)理论,构建了一个层次丰富、逻辑严谨而又极富感染力的音乐世界。 第一部分:黎明与奠基——巴洛克之初的创新(1600-1650) 巴洛克音乐的开端,标志着文艺复兴晚期复调音乐传统的终结与对单线条旋律和强烈情感表达的追求。本书首先聚焦于这一关键时期的先驱者,特别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第二室”(Seconda Prattica)运动。 1. 歌剧的诞生与早期发展: 我们详细剖析了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在这一时期的开创性贡献。蒙特威尔第的《奥尔费奥》(L'Orfeo,1607)被视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伟大歌剧,它成功地将戏剧性的宣叙调(Recitative)与富有表现力的咏叹调(Aria)融合,极大地拓展了音乐在叙事中的潜力。本部分考察了早期歌剧如何摆脱纯粹的室内娱乐,转变为具有公共影响力的戏剧形式。 2. 奏鸣曲与协奏曲的萌芽: 在器乐领域,早期的小提琴制作和演奏技术得到飞速发展。贾科莫·卡里西米(Giacomo Carissimi)等人对清唱剧(Oratorio)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室内乐则开始出现对位法与固定低音(Basso Continuo)的规范应用,为后来的大型器乐作品铺平了道路。 第二部分:盛期巴洛克的辉煌——风格的成熟与地域差异(1650-1720) 巴洛克风格在十七世纪下半叶达到了一个高峰,并开始展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法国的歌剧院体系、意大利的协奏曲传统,以及中欧的键盘音乐复兴,构成了这一时期的多元图景。 1. 法国路易十四宫廷的典雅: 让-巴普蒂斯特·吕利(Jean-Baptiste Lully)和让-菲利普·朗贝尔(Jean-Philippe Rameau,尽管其主要成就在稍晚,但早期工作也至关重要)塑造了法国歌剧独特的“悲歌剧”(Tragédie lyrique)风格。这种风格强调宏大的舞台场面、典雅的舞蹈节奏以及对法文音韵的精妙处理。本书分析了“法国序曲”的结构及其在欧洲宫廷音乐中的统治地位。 2. 意大利协奏曲的活力: 阿卡安热罗·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是这一时期器乐发展的核心人物。他完善了协奏曲的结构,尤其是“合奏协奏曲”(Concerto Grosso)的形式,确立了三乐章结构(快-慢-快)的范式。此外,阿尔维奥·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的出现,标志着“独奏协奏曲”的成熟,其标志性的快速乐章中的“力度对比”和“主题的反复出现”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3. 德国的融合与对位艺术的巅峰: 随着意大利和法国风格向德意志地区渗透,德国作曲家开始进行复杂的风格融合。这一时期,键盘音乐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迪特里希·布克斯特胡德(Dietrich Buxtehude)等人在管风琴曲的即兴性与结构严谨性上达到了极高水平,为巴赫的到来积蓄了能量。 第三部分:巅峰与终结——巴赫时代的伟大遗产(1720-1750)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巴洛克音乐的集大成者——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以及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的创作高峰。 1. J.S.巴赫:对位法的建筑师: 我们深入剖析了巴赫如何将所有巴洛克音乐语言的元素——意大利的活力、法国的优雅、德国的对位严谨性——熔铸于一炉。对《平均律键盘曲集》、《赋格的艺术》的分析,揭示了巴赫在音乐结构逻辑上近乎哲学的深度。同时,对《马太受难曲》和《约翰受难曲》的探讨,展现了他将神学内涵与精湛复调技巧完美结合的能力。 2. 亨德尔:宏大叙事与英格兰精神: 亨德尔的音乐更具公共性和戏剧张力。本书对比了他在意大利歌剧创作上的努力,以及他转向英格兰后所开创的“英式清唱剧”(English Oratorio)这一新形式。《弥赛亚》(Messiah)的分析,着重于其叙事节奏、合唱段落的庄严性,以及它如何成为跨越国界和语言的永恒作品。 结语:巴洛克遗产的深远影响 巴洛克时代在1750年巴赫逝世后逐渐退居幕后,让位于更注重清晰、平衡与自然情感的古典主义风格。然而,巴洛克音乐所确立的诸多音乐要素——特别是调性体系的完善、对位法的精细运用,以及器乐体裁的规范化——为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创作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石。本书旨在带领读者领略这一时期音乐的复杂性、情感的强度以及技术上的纯粹性,理解何以称之为“黄金时代”。 本书特点: 深入的音乐分析: 结合了历史背景与具体的乐谱元素,阐释特定音乐技巧(如通奏低音、对比手法)是如何服务于情感表达的。 跨地域的视野: 不局限于单一国家或学派,全面展现了巴洛克音乐在欧洲范围内的传播与变异。 丰富的历史插图: 包含大量作曲家肖像、早期乐谱样本以及相关历史场景的图像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阅这本书的目录,我立刻被其中对“经典重塑”的野心所吸引。它似乎并不满足于对传统文本的简单罗列,而是试图构建一个跨越时空的对话场域。我注意到作者在章节编排上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这种手法本身就充满了挑战性,它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才能捕捉到隐藏在不同篇章之间微妙的逻辑关联。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深度和探索性,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复杂的迷宫,每解开一个谜团,都能获得巨大的满足感。与我过去读过的许多历史或文学选集那种平铺直叙的风格截然不同,这里的逻辑像是音乐的变奏,有高潮,有休止,引人入胜。作者显然是一位对整体结构有着极高掌控力的叙事者,他引导着我们从一个点跳跃到另一个点,最终汇集成一条宏大的思想河流。

评分

这本书在处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上,展现出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性。作者似乎始终站在一个超然的视角,冷静地剖析着每一个场景或思想片段背后的深层驱动力。没有过多煽情的笔墨,也没有刻意的道德评判,一切都以事实和逻辑为基石,呈现出一种近乎科学研究般的严谨。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细节捕捉的敏锐度,那些常人容易忽略的环境描写,在这里却被赋予了强烈的象征意义,成为了理解人物内心世界的关键钥匙。这种抽离感,非但没有削弱情感的冲击力,反而通过留白,让情感以一种更持久、更具穿透力的方式渗透到读者的内心深处,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能久久回味。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初读之下略显疏离,但细品之后,便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巨大张力。它不使用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倾向于使用精准、凝练的词汇,像是用冰冷的凿子雕刻出清晰的轮廓。这种克制反而产生了一种强大的感染力,它迫使读者主动去填补文字之间的空白,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完成最终的意义构建。我发现作者在描述复杂概念时,惯用长句,但这些长句的结构却异常清晰,如同精密的机械装置,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这种“少即是多”的写作哲学,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非常具有思辨性,它不是让你被动接受信息,而是邀请你参与到思想的博弈之中。

评分

读完全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上的匠心独运。它并非是简单的知识点的堆砌,而更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星图,每一个章节都是一个星座,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隐秘的联系和引力。作者似乎深谙“融会贯通”的要义,他巧妙地将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进行横向的联系和纵向的深挖,从而形成一个自洽的、立体的认知框架。这种构建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让我意识到知识的真正力量在于其连接性,而非其孤立性。这本书成功地将信息转化为智慧,提供给读者的,不仅仅是答案,更是一套分析问题的全新视角和工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沉静而又不失厚重的质感,让人一上手就感觉到它并非寻常之作。封面那种略带磨砂的触感,配上那种克制的色彩搭配,立刻将读者的心绪导向一种深邃、内省的氛围。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排版上所下的功夫,字体选择的古朴与现代感拿捏得恰到好处,每一页的留白都像是在呼吸,给予文字足够的空间去诉说。内页的纸张选用了高克重的艺术纸,即便是简单的黑白印刷,也显得质感非凡,摸上去的细腻度让人爱不释手。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是对书中内容的最高敬意,它预示着里面收录的篇章定然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精品。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实体呈现,已经超越了一本普通阅读材料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可以长期珍藏的艺术品,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庄重的仪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