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电化学(原著第2版)》为Wiley-VCH公司出版的经典教科书《电化学》第二版。为了将现代电化学的概貌和前沿呈现给读者,作者对原著一版进行了全面和彻底的更新。《电化学(原著第2版)》介绍了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在不同科研领域中的延伸和拓展,例如半导体、生物电化学、电催化、新溶剂和新材料、新的理论研究方法以及电化学振荡体系等。贯穿《电化学(原著第2版)》的中心思想是突出电化学在当代工业中的新应用,例如燃料电池、锂电池、超级电容器和实用型电催化剂等。
《电化学(原著第2版)》全面而深入地介绍了电化学的各种研究方法,包括传统的电化学技术以及现代的光学、谱学、质谱和扫描探测技术。因此,《电化学(原著第2版)》可以作为化学、化工、材料学和物理学专业学生和科研工作者的参考资料。
内页插图
目录
书中采用的符号和单位
第1章 基础、定义和概念
1.1 离子、电解质和电荷的量子化
1.2 电化学池中从电子导电到离子导电的转换
1.3 电解池与原电池:分解电势与电动势(emf)
1.4 法拉第定律
1.5 量度单位制
参考文献
第2章 电导率和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2.1 电解质基础
2.1.1 电解质导电的基本概念
2.1.2 电解质溶液电导的测量
2.1.3 电导率
2.1.4 电导率值
2.2 电解质电导率的经验定律
2.2.1 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
2.2.2 摩尔电导率和当量电导率
2.2.3 科尔劳施定律和强电解质极限电导率的测定
2.2.4 自由离子独立迁移定律和弱电解质摩尔电导率的测定
2.3 离子迁移率和希托夫传输
2.3.1 迁移数以及离子极限电导的测定
2.3.2 离子迁移数的实验测定
2.3.3 迁移数和离子极限电导的数值
2.3.4 离子水化作用
2.3.5 质子异常的电导率,H30+的结构和质子水合数
2.3.6 离子迁移速率和离子半径的测定:瓦尔登法则
2.4 电解质电导理论(稀电解质溶液的德拜-休克尔-昂萨格理论)
2.4.1 模型描述:离子氛、弛豫效应和电泳效应
2.4.2 计算中心离子和离子氛产生的电势:离子强度、离子半径和离子云
2.4.3 适用于稀电解质溶液电导的德拜-昂萨格方程
2.4.4 交流电场和强电场对电解质电导的影响
2.5 电化学中的活度概念
2.5.1 活度系数
2.5.2 计算浓度依赖的活度系数
2.5.3 浓电解质溶液的活度系数
2.6 弱电解质性质
2.6.1 奥斯特瓦尔德稀释定律
2.6.2 电离受电场的影响
2.7 pH值的定义和缓冲溶液
2.8 非水溶液
2.8.1 非水溶剂中的离子溶化作用
2.8.2 非水溶液电解质的电导率
2.8.3 含质子非水溶液的pH-标度
2.9 电导率测量的应用
2.9.1 水的离子积的测定
2.9.2 难溶盐溶度积的测定
2.9.3 难溶盐溶解热的测定
2.9.4 弱电解质热力学电离平衡常数的测定
2.9.5 电导滴定原理
参考文献
第3章 电极电势和相边界的双电层结构
3.1 电极电势及其与浓度、气体压力和温度的关系
3.1.1 电池的电动势和化学反应的最大可用能量
3.1.2 电极电势的本质,Galvanic电势差和电化学势
3.1.3 电极电势以及金属与含该金属离子的溶液间的平衡电势差的计算——Nernst方程
3.1.4 氧化还原电极的Nernst方程
3.1.5 气体电极的Nernst方程
3.1.6 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的测定
3.1.7 原电池的示意表示
3.1.8 从热力学数据计算电池的电动势
3.1.9 电动势与温度的关系
3.1.10 电池电动势与压力的关系——水溶液电解时的残余电流
3.1.11 参比电极与电化学序列
3.1.12 第二类参比电极
3.1.13 非水溶剂中的电化学序列
3.1.14 非水溶剂的参比电极以及工作的电势范围
3.2 液接电势
3.2.1 液接电势的起源
3.2.2 扩散电势的计算
3.2.3 有或没有迁移的浓差电池
3.2.4 Henderson方程
3.2.5 扩散电势的消除
3.3 膜电势
3.4 双电层和电动力学效应
3.4.1 Helmholtz和扩散双电层:Zeta-电势
3.4.2 离子、偶极和中性分子的吸附——零电荷电势
3.4.3 双电层电容
3.4.4 电化学双电层的一些数据
3.4.5 电毛细现象
3.4.6 电动力学效应——电泳、电渗析、Dorn效应以及离子流电压
3.4.7 双电层的理论研究
3.5 半导体电极的电势及相边界行为
3.5.1 金属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
3.5.2 半导体电极的电化学平衡
3.6 电势差测量的应用
3.6.1 标准电势与平均活度系数的测定
3.6.2 难溶盐的溶度积
3.6.3 水的离子积的确定
3.6.4 弱酸的解离常数
3.6.5 热力学状态函数(ΔrG0、ΔrH0和ΔrS0)以及化学反应相应的平衡常数的确定
3.6.6 用氢电极来测量pH值
3.6.7 用玻璃电极测量pH值
3.6.8 电势滴定的原理
参考文献
第4章 电势与电流
4.1 流过电流时的电池电压与电极电势的概述
4.1.1 超电势的概念
4.1.2 超电势的测量:单电极的电流-电势曲线
4.2 伏安曲线中的电荷转移区
4.2.1 借助Arrhenius方程来理解电荷转移控制下的电流-电势曲线
4.2.2 交换电流密度j0与不对称因子β的意义
4.2.3 交换电流密度与浓度的关系
4.2.4 涉及多电子连续转移的电极反应
4.2.5 偶合化学平衡的电荷转移:电化学反应级数
4.2.6 有关电荷转移问题的进一步理论考虑
4.2.7 活化参数的确定以及电化学反应与温度的关系
4.3 浓差超电势——物质的传质对伏安曲线的影响
4.3.1 浓差超电势与Butler-Volmer方程式的关系
4.3.2 扩散超电势与扩散层
4.3.3 在恒电势和恒定表面浓度cs下的电流-时间关系
4.3.4 在恒电流条件下的电势-时间关系:恒电流电解法
4.3.5 对流传质与旋转电极
4.3.6 通过电迁移的传质过程:Nernst-Plank方程
4.3.7 球形扩散
4.3.8 微电极
4.4 同时发生的化学过程对伏安曲线的影响
4.4.1 反应超电势、反应极限电流和反应层厚度
4.5 吸附过程
4.5.1 吸附等温线的几种形式
4.5.2 吸附焓和Pauling公式
4.5.3 电流-电势行为和吸附极限电流
4.5.4 交换电流密度与吸附焓的关系,火山曲线
4.6 电化学结晶-金属的沉积与溶解
4.6.1 金属沉积的简单模型
4.6.2 螺旋位错存在下的晶体生长
4.6.3 欠电势沉积
4.6.4 金属溶解与钝化的反应动力学
4.6.5 电化学材料科学与电化学表面技术
4.7 混合电极与腐蚀
4.7.1 酸腐蚀的机理
4.7.2 氧腐蚀
4.7.3 电势-pH值关系图(Pourbaix图)
4.7.4 腐蚀防护
4.8 半导体电极上的电流
4.8.1 半导体上的光效应
4.8.2 光电化学
4.8.3 光伏电池
4.8.4 太阳光能的捕获利用
4.8.5 利用光电化学技术消毒
4.9 生物电化学
4.9.1 一种典型的氧化还原酶:葡萄糖氧化酶的生物电化学
4.9.2 几种生化物质的电化学研究
参考文献
第5章 电极/电解液界面的研究方法
5.1 稳态伏安曲线的测量
5.1.1 恒电位仪
5.1.2 利用电势阶跃法测量反应动力学数据
5.1.3 有效控制传质条件下的测量
5.1.4 利用湍流对快速反应进行稳态测量
5.2 准稳态测量方法
5.2.1 循环伏安法:研究电极吸附和电极过程的电化学谱学法
5.2.2 交流(AC)测量法
5.3 研究电极表面吸附层的电化学方法
5.3.1 测量流过的电量
5.3.2 电容的测量
5.4 谱学电化学及其他非经典研究方法
5.4.1 序言
5.4.2 红外谱学电化学
5.4.3 电子自旋共振
5.4.4 电化学质谱
5.4.5 其他重要的测量方法
5.4.6 扫描显微技术
5.5 纳米结构的制备,扫描隧道显微镜与向真空转移的结合
5.5.1 利用STM针尖制备纳米结构:SECM实验
5.5.2 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与向真空转移的结合
5.6 光学方法
5.6.1 椭圆偏振技术
5.6.2 XAS、SXS和XANES
参考文献
第6章 电催化与反应机理
6.1 电催化概述
6.2 氢电极
6.2.1 吸附中间产物对伏安曲线的影响
6.2.2 溶液pH值和催化剂表面状态的影响
6.2.3 铂电极上氢的氧化及氧的化学吸附
6.3 氧电极反应
6.3.1 利用旋转环-盘电极研究氧的还原反应
6.4 甲醇氧化
6.4.1 甲醇在酸性电解液中氧化的平行反应途径
6.4.2 甲醇吸附
6.4.3 甲醇氧化的反应产物及吸附的中间产物
6.4.4 表面结构及吸附阴离子的影响
6.4.5 甲醇氧化反应的机理
6.4.6 甲醇氧化的催化促进剂
6.5 CO在铂电极表面的氧化反应
6.5.1 吸附在Pt(111)表面上的CO的表面结构的确定
6.5.2 溶解CO存在时CO的氧化
6.5.3 CO氧化:Langmuir-Hinshelwood机理
6.5.4 CO在高过电势时的氧化、传质和氧覆盖度的影响
6.6 将乙醇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6.7 有机电化学中的反应机理
6.7.1 一般事项
6.7.2 有机电化学电极过程分类
6.7.3 氧化过程:电极电势、反应中间物和最终产物
6.7.4 还原过程:电极电势、反应中间物和最终产物
6.7.5 更多的电有机反应及电极表面的影响
6.7.6 电化学聚合
6.8 电化学体系中的振荡
参考文献
第7章 固体及熔融盐离子导体电解质
7.1 离子导电固体
7.1.1 固体中离子导电的原因
7.1.2 固体电极上的电流电压测量
7.2 固体聚合物膜电解质(SPE’s)
7.2.1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膜体系的电流/电压测量
7.2.2 其他聚合物膜
7.3 离子导体熔融物
7.3.1 导电性
7.3.2 电流-电压研究
7.3.3 高温熔融物的其他应用
7.3.4 室温熔融盐
参考文献
第8章 工业电化学过程
8.1 简介
8.1.1 电化学过程的特点
8.1.2 经典电解槽设计及空间-时间产额
8.1.3 电催化剂的形貌
8.1.4 活化超电势
8.2 电化学制备氯气和氢氧化钠
8.2.1 电解氯化钠水溶液过程中的电极反应
8.2.2 隔膜电解槽
8.2.3 汞齐电解槽
8.2.4 离子交换膜过程
8.2.5 用氧阴极的离子膜过程
8.3 金属材料的电化学提取与提纯
8.3.1 水溶液中的金属材料提取
8.3.2 水溶液中的金属材料提纯
8.3.3 熔盐电解
8.4 无机化合物的特殊制备方法
8.4.1 次氯酸盐、氯酸盐、高氯酸盐
8.4.2 过氧化氢和过二硫酸
8.4.3 传统水电解过程
8.4.4 现代水电解过程和制氢技术
8.5 电有机合成
8.5.1 工艺和特征综述
8.5.2 己二腈——Monsanto工艺
8.6 现代电解池设计
8.7 未来可能的电催化
8.7.1 异相化学反应中催化活性的电化学改性(NEMCA效应)
8.8 组分分离技术
8.8.1 废水处理
8.8.2 电渗析
8.8.3 电泳
8.8.4 核工业中的电化学分离步骤
参考文献
第9章 电池
9.1 基本概念
9.2 电池的性能、组件和特点
9.2.1 铅酸蓄电池的功能和结构
9.2.2 锌锰干电池的功能和构成
9.2.3 电解液和自放电
9.2.4 开路电压、比容和能量密度
9.2.5 伏安特性、功率密度和功率密度/能量密度图
9.2.6 电池放电特性
9.2.7 充电特性、电流效率、能量效率和循环次数
9.2.8 电能和电池装机功率的成本
9.3 二次电池体系
9.3.1 传统二次电池
9.3.2 最新进展
9.3.3 二次电池体系数据总结
9.4 锌锰干电池以外的其他一次电池体系
9.4.1 碱性电池
9.4.2 锌-汞氧化物电池
9.4.3 锂一次电池
9.4.4 一次电池体系中的电极和电池特性
9.5 燃料电池
9.5.1 使用气体燃料的燃料电池
9.5.2 最新进展
9.5.3 使用液体燃料的燃料电池
9.6 空气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
9.6.1 金属-空气一次电池
9.6.2 金属-空气二次电池
9.7 电池和燃料电池的效率
9.8 超级电容器
参考文献
第10章 电分析领域的应用
10.1 使用电化学指示剂的滴定过程
10.2 电分析方法
10.2.1 极谱法和伏安法
10.2.2 其他方法——库仑法、电重量法和计时电势法
10.3 电化学传感器
10.3.1 电导及pH值的测量
10.3.2 氧化还原电极
10.3.3 离子选择性电极
10.3.4 气体分析传感器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5章 电极/电解液界面的研究方法
研究电极反应过程的方法很多,本章将讨论其中最重要的几种。利用这些方法得到的数据,将提供有关反应速率、反应机理、可能中间产物的种类及相关吸附过程等方面的信息。
对任何电极反应,通过分析在稳态或准稳态下获得的伏安曲线,我们即可大致地了解相关过程。然而,要精确地测量电极动力学过程,则不仅需要仔细地控制传质过程,还必须校正在通电时在工作电极和参比电极末端间产生的欧姆电压降。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如果仅利用电化学方法研究吸附过程,能得到的有关电极膜或吸附的反应中间物的化学特性等信息往往十分有限。利用近年来发展的一系列新型光学技术(谱学技术,将在本章中介绍),大大促进了这方面的研究。然而,即使是对这些新型谱学技术,如果仅使用其中的任何一种,也同样很难得到非常明确的信息。这一点在研究复杂反应时尤为突出,因此,联合使用电化学和光谱技术十分重要。
5.1 稳态伏安曲线的测量
从原理上讲,可以使用4.3 节中讨论的那种带有可变电阻R的装置来控制电流。通过改变电阻R的值,测量工作电极上的电流和电势就能得到伏安曲线。但当电流密度较低时,该方法费时费力,并且误差较大,所以在现代电化学研究中基本都采用恒电位仪。
前言/序言
物理化学导论:从微观粒子到宏观现象的探索 作者: [此处可插入其他著名物理化学教材作者,例如:张定猷、Peter Atkins 等] 出版社: [此处可插入其他知名学术出版社,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John Wiley & Sons 等] 版次: 第X版 (例如:第三版) ISBN: [此处可插入一本完全不同的书籍的ISBN]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物理化学领域的初学者和有一定基础的学习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启发性的导论。物理化学是连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以及物理学之间的桥梁,它运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数学的工具来阐释化学现象背后的微观机制和宏观规律。本书的重点在于构建扎实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大量的实例和习题,培养读者运用物理化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全书内容涵盖了物理化学的四大核心支柱:热力学、统计力学、动力学和量子化学,并力求在各部分之间建立清晰的逻辑联系,展现出化学世界的内在统一性。 第一部分:化学热力学——能量、平衡与自发性 本部分聚焦于化学热力学的基础,这是理解化学过程能量变化和方向性的基石。我们将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如系统与环境的划分、状态函数与路径函数、功与热的定义,随后深入探讨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在化学过程中的体现。 核心内容包括: 1. 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焓变: 详细阐述内能、焓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测量或计算反应热、相变热。我们特别关注比热容、恒容反应热与恒压反应能在不同条件下的换算关系。 2. 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熵: 引入熵的概念,它是衡量系统无序度或信息缺失的度量。通过卡诺循环、热力学第三定律,我们量化了过程的方向性和自发性判据。重点讨论宏观可逆与不可逆过程的熵变计算。 3. 热力学第三定律与绝对熵: 阐释第三定律在确定物质绝对熵值中的重要性,并讨论其在低温下物质行为的推断。 4. 吉布斯自由能与化学平衡: 吉布斯自由能(G)是判断非恒温恒压下化学反应自发性的核心判据。本章详述了 $Delta G$ 与平衡常数 ($K$) 之间的定量关系,并探讨了温度、压力对平衡位置的影响(如范特霍夫方程、勒夏特列原理的现代视角)。 5. 相平衡: 深入探讨单组分和多组分系统的相图,包括蒸汽压、沸点、熔点等热力学性质。对于双组分系统,我们将引入相律,并分析共沸现象和共熔点等重要概念,这些在材料科学和分离工程中至关重要。 6. 化学势与平衡: 引入化学势这一关键的“推动力”概念,用以描述多相、多组分系统中的平衡条件,并为电化学和溶液热力学打下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统计力学——从微观到宏观的桥梁 统计力学是连接分子层面的行为与宏观可测量性质(如热力学函数)的桥梁。本部分将引导读者理解如何利用概率论和量子力学的结果来导出宏观热力学函数。 核心内容包括: 1. 配分函数(Partition Function): 统计力学的核心工具。详细介绍平动、转动、振动和电子能级与配分函数的数学表达。 2. 经典统计力学与玻尔兹曼分布: 阐述粒子在不同能级上的概率分布规律,并展示如何通过对配分函数的求导或对数运算来导出内能、熵和压力等热力学量。 3. 量子统计: 区分玻色-爱因斯坦统计(适用于玻色子)和费米-狄拉克统计(适用于费米子),特别关注在低温下电子和光子系统的行为,如电子在金属中的行为和黑体辐射的统计描述。 第三部分:化学动力学——反应速率与机理 化学反应的发生不仅取决于能量和平衡,更依赖于“速度”。本部分致力于研究反应速率的定量描述、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推断反应的微观历程(机理)。 核心内容包括: 1. 反应速率定律与级数: 定义反应速率,并介绍零级、一级、二级反应的积分式和半衰期。讨论反应的表观级数测定方法。 2. 反应速率理论: 深入探讨碰撞理论(Collision Theory)及其局限性,随后重点介绍过渡态理论(Transition State Theory, TST),使用热力学概念(如 $Delta G^ddagger$)来解释速率常数对温度的依赖性(如阿累尼乌斯方程的更深层次理解)。 3. 复杂反应机理: 分析连串反应、平行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介绍稳态近似法(Steady-State Approximation, SSA)和初态近似法(Pre-Equilibrium Approximation)在简化复杂反应机理中的应用。 4. 催化作用: 阐述催化剂如何通过提供新的反应路径来降低活化能,并概述均相和多相催化反应的基本特点。 5. 链式反应: 详细分析自由基链式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如引发、增长和终止步骤。 第四部分:量子化学基础与分子结构 虽然不深入复杂的计算方法,但本部分将引入必要的量子力学概念,以理解原子和分子结构与化学键的形成。 核心内容包括: 1. 基本假设与薛定谔方程: 介绍波函数、算符、本征值问题,以及定态薛定谔方程在化学系统中的意义。 2. 一维模型应用: 通过对理想气体模型(自由粒子)、一维无限深势阱(粒子在箱中)和简谐振子的分析,展示量子化能级的概念。 3. 氢原子结构: 定性描述氢原子能级和电子轨道(s, p, d 轨道)的形状和能量依赖性。 4. 分子键合: 简要介绍价键理论(VB)和分子轨道理论(MO)的基本思想,解释共价键的形成和分子几何构型对反应活性的潜在影响。 --- 本书特点: 严谨性与启发性并重: 在保持理论推导严谨性的同时,大量穿插“概念聚焦”、“深入探讨”等栏目,用贴近生活的实例(如燃烧、爆炸、酶促反应)来阐释抽象的物理化学原理。 数学工具的清晰梳理: 针对物理化学所需的高级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工具,提供了清晰的背景回顾,确保读者能够跟上推导过程。 跨学科视野: 强调物理化学在材料科学、环境化学、生物物理学中的应用前景,帮助读者建立宏大的学科认知。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化学、化工、材料、物理、生物科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教材或参考书使用。通过对本书内容的系统学习,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化学世界的物理本质,并为进一步研究更专业的领域(如电化学、光谱学、表面化学等)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