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美國刑事訴訟法精解:第1捲·刑事偵查(第4版)》作為美國Matthew Bender公司暢銷書係列“美國法解讀”之一,《美國刑事訴訟法精解:第1捲·刑事偵查(第4版)》全麵講述瞭美國刑事訴訟法的結構以及內容,匯集瞭美國刑事訴訟法中所有重要問題,並給予較為深入的分析,提綱挈領,讓讀者非常容易把握美國刑事訴訟法的脈絡。《美國刑事訴訟法精解:第1捲·刑事偵查(第4版)》在美國被許多法學教授推薦為學生的參考書,為學生理解掌握美國刑事訴訟法原理起到很大的作用。     
作者簡介
       約書亞·德霄斯勒,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莫裏茨法學院弗蘭剋·R.斯壯講席教授(Frank R.strong chair in Law)。美國刑法和刑事程序法領域最受尊敬的權威教授之一,享有極高的國際聲譽;曾榮獲美國著名的唐納德·H.高登傑齣教師奬(Donald H.Gordon Teaching Excellence Award)、俄亥俄州立大學傑齣學者奬(University Distingui shed scholar Award)等多項榮譽。
    艾倫·C.邁剋爾斯,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莫裏茨法學院院長、艾德文·M.科普曼專任教授(Dean and Edwin M.cooperman Professor of Law)。曾榮獲美國法學院協會評選的1998—1999年度優秀學術論文奬,並於1999年、2000年連續被俄亥俄州立大學評選為最佳教授。
    譯者簡介:
    魏曉娜,法學博上,副教授。1996年畢業於鄭州大學,獲哲學學士學位。1997年至2003年就讀於中國政法大學,獲法學碩士、法學博士學位。自2003年起,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任教。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交流訪問。迄今為止,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項目一項、校院級項目二項;主要著作有:《刑事正當程序原理》、《訴訟證明原理》(閤著),譯著有《比較法視角下的證據製度》(第二:譯者):並在《中國法學》、《法學研究》、《法學傢》、《比較法研究》、《法商研究》等期刊發錶學術論文二十餘篇。     
精彩書評
       德雷斯勒教授和邁剋爾斯教授閤著的《美國刑事訴訟法精解》一書,是綜覽美國刑事司法製度的最好教程之一。
    ——米爾建·R.達馬什卡  耶魯大學法學院斯特靈教授
    (Mirjan R.Damaska,Sterling Professm at Yale Law School)
    《美國刑事訴訟法精解》足一本齣色的著作,內容全麵準確並具有極強的可讀性。我推薦我的所有學生閱讀這本書,我本人也常常參閱它。我很高興該書中文版能夠問世;可以預見,該書中文版將會受到中國讀者的極大歡迎並産生深遠的影響。
    ——詹姆士·B.雅各布斯 紐約大學法學院首席大法官沃倫·伯格教席教授,犯罪與司法研究中心主任  (James B.Jacobs,Chief Justice Warren E.Burger Profess of Constitutional Law and the courts,NYU School of Law:Director of Center for Reseatch in Crime and Justice)
    《美國刑事訴訟法精解》一書全麵簡明扼要地論述瞭美國刑事訴訟法幾乎所有的重要規則。該書的寫法非常適閤非英美法國傢的學生:它清晰地描述瞭刑事訴訟法規則,厘清瞭憲法性規則的發展脈絡,避免瞭繁瑣的材料堆積,擺脫瞭美國法教材中依附司法論理過程的弊端。即使對於美國J.D.學生也是一本很好的參考教材。
    ——虞平博士  紐約大學法學院亞美法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Dr.Ping Yu,Senior Research Fellow,US-Asia Law Institute at NYU School of Law)     
目錄
   第一章 刑事訴訟法導論
第一節 “刑法”與“刑事訴訟法”的關係
第二節 刑事訴訟法的法律淵源
第三節 刑事訴訟的各個階段
第四節 研讀憲法判例
第二章 刑事訴訟程序的基本立法政策
第一節 刑事訴訟程序的價值標準
第二節 刑事司法的兩種模式
第三節 “事實真相”在刑事司法製度中的地位
第四節 彈劾式與糾問式
第五節 法律視野中的種族、性彆與經濟地位
第六節 應當由誰設計刑事程序規則?
第七節 刑事程序規則的形成:一些根本性分歧
第三章 權利法案的閤並問題
第一節 閤並問題:概述
第二節 關於閤並問題的各種理論
第三節 關於閤並問題的爭論
第四節 哪種理論贏得瞭“勝利”?
第四章 第四修正案:概覽
第一節 關於第四修正案之旅的一點忠告
第二節 第四修正案條文與一些(可能)有所裨益的初步觀念
第三節 第四修正案試圖保護什麼?——關於曆史發展和立法政策的簡要概述
第四節 一些入門知識
第五節 關於第四修正案的問題清單
第五章 第四修正案:“人身、住宅、文件和財産”
第一節 這些憲法錶述的含義
第二節 “人身”
第三節 “住宅”
第四節 “文件和財産”
第六章 第四修正案術語:“搜查”
第一節 有關“搜查”的法律規則為什麼重要?
第二節 “搜查”:卡茲案以前的分析方法
第三節 “搜查”:卡茲案的當代分析
第四節 卡茲案以後的“搜查”判例規則:概述
第五節 藉助“虛假朋友”對談話內容進行監控
第六節 開放區域
第七節 高空監控
第八節 警犬嗅尋以及其他“有限度的”偵查手段
第九節 技術性信息的收集
第十節 對垃圾進行檢查
第七章 第四修正案術語:“扣押”
第一節 “扣押”的憲法含義
第二節 扣押財産
第三節 扣押人身
第八章 第四修正案:“閤理根據”
第一節 “閤理根據”的憲法功能
第二節 閤理根據:一般原則
第三節 確定是否具有“閤理根據”:概述
第四節 阿貴拉案確立的雙叉標準
第五節 蓋茨案確立的綜閤全案情形標準
第六節 “行政搜查”案件中的閤理根據:閤理標準與凱默若原則
第七節 “閤理根據”要求多大程度的蓋然性?
第九章 逮捕
第一節 “逮捕”:概述
第二節 逮捕:普通法與製定法
第三節 針對輕微犯罪(minoroffenses)的羈押性逮捕
第四節 逮捕的理由:關於“截停並要求錶明身份”的製定法
第五節 逮捕令狀:憲法
第六節 令狀以外的要求:執行逮捕
第十章 搜查令狀:引論
第一節 搜查令狀的憲法功能及其爭論
第二節 令狀的申請程序
第三節 搜查令狀的要件
第四節 搜查令狀的執行
第十一章 無證搜查:緊急情形例外
第一節 緊急例外:一些必要的解釋
第二節 對人體內部的侵犯
第三節 對人身的體錶搜查
第四節 進入並搜查住宅
第十二章 附帶搜查
第一節 令狀例外:一般原則
第二節 令狀例外:詳述
第三節 戚莫爾案:該規則基本輪廓的確定
第四節 羅賓遜案:因交通違章而實施的逮捕
第五節 針對汽車的明確規則
第十三章 汽車搜查
第一節 汽車搜查例外:一般規則
第二節 汽車搜查例外:機動性理論
第三節 關於汽車搜查例外的新理論:較少的隱私
第四節 卡尼案:機動性與較少隱私期待的應用
第五節 特殊的問題:對汽車裏發現的箱包容器的搜查
第十四章 一覽無餘原則
第一節 一覽無餘:一般原則
第二節 “一覽無餘原則”:基本要件詳述
第三節 一覽無餘原則的應用:希剋斯案
第四節 “無意發現”:關於一覽無餘原則的爭論
第五節 一覽無餘原則的擴張適用:藉助其他感官而發現證據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刑事訴訟法導論
    第一節 “刑法”與“刑事訴訟法”的關係
    在某種意義上,刑事訴訟法與刑法的關係一目瞭然。刑事訴訟法由調整以下調查活動的規則所組成:違反刑法(即“實體”刑法,以區彆於“程序”刑法)的行為是否已經發生?被指控人是否實施瞭被指控的罪行?
    在邏輯關係上,實體先於程序。[1]實體刑法典規定瞭社會意欲威懾和懲罰的行為。訴訟程序法則發揮著手段的作用,即社會通過它來貫徹刑事實體法剛示。例如,假定刑法將持有可卡因的行為規定為犯罪;刑事訴訟法則為發現、裁判違反該刑事法規定的行為確立瞭相應的規則——如警察不得對犯罪嫌疑人實施不閤理的搜查、扣押或者強迫他進行自白。如果警察違反瞭這些程序或者其他規則,將會産生各式各樣的程序性後果,如在審判時證據被排除,起訴被駁迴。
    然而,與上一段的簡單描述相比,程序與實體的相互關係要復雜得多。第一,程序規則能夠阻礙特定社會實體目標的貫徹實施。例如,如果程序規則過度寬鬆,則警察可能會虐待犯罪嫌疑人,檢察官有可能會用不可靠的證據去證明被告人有罪,從而增大瞭不公正定罪與懲罰的可能性。另一方麵,如果程序規則過度妨礙警察和檢察官追究犯罪人,那麼一些理應受到懲罰的人就很容易逃避刑事製裁,刑法的威懾價值可能會因此而被削弱。
    第二,某些程序規則的存在,可能會影響到實體刑法的立法決策。尤其是,當刑事程序規則使得控方調查、追訴犯罪變得更加睏難時,為瞭減少程序規則的影響,立法機關可能會頒布更多的刑事法規,或者,規定更重的刑罰。      
前言/序言
     《美國刑事訴訟法精解》第四版具有諸多新的特徵。其中,最為顯著的特徵是,自這一版開始本書擴展成瞭兩捲本。第一捲所服務的刑事訴訟法課程主要或完全著眼於警察偵查活動。此類課程有著各式各樣的名稱,如:刑事訴訟程序I;刑事訴訟程序:偵查;刑事訴訟程序:警察活動;憲法性刑事訴訟程序;等等。鑒於此類課程有時也會涵蓋被告人在第一審程序與上訴程序中的律師辯護權問題,因此,我們在第一捲中也用專章討論瞭這一原本不屬於警察活動的內容(該章內容同樣也齣現在本書的第二捲)。
  《美國刑事訴訟法精解》第二捲涵蓋瞭警察偵查終結以後的刑事訴訟活動。該捲可以用於以下刑事訴訟法課程:刑事訴訟程序Ⅱ;刑事訴訟程序:審判;等等。該課程沿著刑事訴訟活動的發展進程依次展開,具體內容包括以下訴訟階段:從諸如提齣指控、審前保釋、證據開示等審前問題開始,然後是刑事審判程序,最後是定罪後程序(即,量刑和上訴)。
  《美國刑事訴訟法精解》主要適用於法學專業的學生。我們撰寫本教材的目的是:當學生們在使用該教材時,他們可以在它的幫助下滿懷信心地進行課前準備;當教授們將本書推薦或指定給學生時,他們可以滿懷信心地相信本教材將有助於師生之間的課堂討論。根據此前來自學生和教授們的評論,我們可以自信地預測,擴充後的《美國刑事訴訟法精解(第四版)》將會更好地滿足學生和教授們的需要。同樣,基於以前版本的經驗(包括對學術文獻和司法判決意見的大量引用),我們有信心說,這兩捲著作將對學者、執業律師和法院提供更大的幫助。
  本教材涵蓋瞭刑事訴訟領域內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做齣的最重要判例。同時,還涉及美國聯邦刑事訴訟規則、聯邦製定法的相關內容以及下級聯邦法院和州法院的相關判例。此外,本書還展示瞭刑事訴訟程序的基本立法政策問題;並就該領域的某些熱點問題進行瞭深入的、(我們自認為還算)客觀的討論。
 
 
    
				 
				
				
					好的,以下是為您的圖書《美國刑事訴訟法精解(第1捲):刑事偵查(第4版)》撰寫的、不包含該書內容的圖書簡介,旨在詳細介紹其他相關的法律或犯罪學領域內容。  ---   《全球犯罪學理論前沿與比較研究(第2捲):現代犯罪的社會學分析與治理》   深度剖析現代社會中的犯罪現象、成因機製及跨國治理策略  本書導言:  在二十一世紀的全球化背景下,犯罪形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演變。傳統的犯罪學理論在解釋網絡詐騙、跨國有組織犯罪以及新興的身份盜竊等復雜現象時,愈發顯得力不從心。本捲聚焦於當代犯罪學的核心議題——社會結構如何塑造犯罪行為、技術進步如何重塑犯罪空間,以及國際社會如何協同應對跨越國界的犯罪挑戰。本書旨在為研究人員、政策製定者以及法律專業人士提供一套係統、前沿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和應對當前世界麵臨的復雜治安睏境。  第一部分:現代犯罪學的理論重構與社會根源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在後工業化社會中,經典犯罪學理論(如社會解組理論、控製理論)如何與最新的社會學發現相結閤,形成更具解釋力的分析模型。  第一章:技術進步與犯罪生態的變遷  本章細緻考察瞭信息技術革命對犯罪行為的影響。我們不僅分析瞭網絡犯罪的結構性特徵,如“暗網”經濟的運作模式、勒索軟件攻擊的供應鏈分析,還探討瞭“社會工程學”在身份盜竊和金融欺詐中的應用機製。重點內容包括對去中心化金融(DeFi)領域新興洗錢手段的分類和案例研究,以及如何運用大數據分析來預測基於互聯網的犯罪熱點區域。  第二章:結構性不平等與邊緣化群體的犯罪化  深入研究社會經濟地位、種族和地域差異如何係統性地導緻某些群體更容易被捲入犯罪循環。本章藉鑒瞭批判犯罪學(Critical Criminology)的最新成果,討論瞭“製度性偏見”在司法係統中的體現,並側重於分析在城市化進程中,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與青年暴力犯罪之間的復雜關聯。特彆收錄瞭對“去工業化”社區中結構性失業與藥物濫用驅動的犯罪模式的長期追蹤研究。  第三章:全球化下的跨國有組織犯罪網絡  本章將視角拓展至國際層麵,剖析瞭跨國犯罪集團的運營邏輯。內容涵蓋瞭非法人口販運(特彆是針對弱勢群體的剝削)、假冒商品製造與分銷的全球供應鏈管理,以及武器走私的金融清算路徑。通過對國際刑警組織(Interpol)和聯閤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UNODC)數據的整閤分析,本章揭示瞭不同司法管轄區之間的法律衝突如何被犯罪網絡有效地利用。  第二部分:比較刑事治理:國際視角下的法律與實踐  本部分著眼於不同國傢和地區在維護社會秩序、預防和懲治犯罪方麵的製度差異與最佳實踐,強調跨文化交流在提升治理效率中的作用。  第四章:歐洲聯盟的共同安全與司法閤作模式  詳細介紹瞭歐盟內部為統一應對跨境犯罪所采取的法律工具和機構設置。重點解析瞭《歐洲逮捕令》(European Arrest Warrant)的實際操作障礙與成效,以及歐洲司法組織(Eurojust)在協調成員國間調查與起訴方麵的角色。同時,本章對比瞭英、法、德三國在處理網絡安全事件時,其情報共享機製與個人數據保護法規之間的張力。  第五章:東亞地區的威權治理與技術監控  本章提供瞭一個關於在高度集中化社會中,如何利用先進的監控技術進行犯罪預防和控製的案例分析。內容涉及高密度城市環境下的智能視頻分析係統的部署、基於麵部識彆技術的公共安全應用,以及相關技術在保障公民自由與社會穩定之間所引發的倫理和法律辯論。  第六章:拉丁美洲的毒品戰爭與腐敗的法律睏境  探討瞭在特定地區,毒品犯罪如何與國傢機構的腐敗深度交織,對法治基礎造成侵蝕的現象。本章重點分析瞭“受保護的監護”(Protective Custody)製度在打擊販毒集團中的局限性,以及國際反腐敗公約在這些高風險國傢實施過程中遇到的政治和法律阻力。  第三部分:未來趨勢與新興治理工具  本部分展望瞭未來十年犯罪學研究和治理實踐可能發展的方嚮。  第七章:量刑的公平性與替代性司法程序  探討瞭如何通過數據驅動的方法來識彆和減少司法判決中的隱性偏見。內容包括對“恢復性司法”(Restorative Justice)在全球範圍內的試點項目評估,以及在輕罪領域,社區服務、心理乾預等非監禁性懲罰措施的有效性驗證。我們探討瞭如何構建一個既能維護社會安全,又能實現個體矯正的綜閤性量刑體係。  第八章:人工智能在預測性警務中的倫理邊界  分析瞭預測性警務(Predictive Policing)技術(如犯罪風險評分模型)的實際應用案例,並對其潛在的歧視性後果進行瞭嚴格的法理學檢視。本章旨在為技術應用劃定清晰的倫理紅綫,確保技術工具服務於公共安全目標,而非強化既有的社會不公。  結論:構建韌性與適應性的犯罪治理體係  本書的結論部分總結瞭全球犯罪治理麵臨的共同挑戰,強調瞭跨學科閤作(社會學、技術科學、國際法)是應對未來復雜犯罪圖景的唯一有效途徑。我們呼籲政策製定者摒棄單一的懲罰導嚮,轉嚮更具預防性和社會包容性的治理戰略。  目標讀者:  犯罪學、社會學、國際關係、比較法學方嚮的學者、研究生;國傢安全機構、警察部門、司法行政部門的政策分析師;以及所有關注全球社會秩序與公共安全的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