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美国刑事诉讼法精解:第1卷·刑事侦查(第4版)》作为美国Matthew Bender公司畅销书系列“美国法解读”之一,《美国刑事诉讼法精解:第1卷·刑事侦查(第4版)》全面讲述了美国刑事诉讼法的结构以及内容,汇集了美国刑事诉讼法中所有重要问题,并给予较为深入的分析,提纲挈领,让读者非常容易把握美国刑事诉讼法的脉络。《美国刑事诉讼法精解:第1卷·刑事侦查(第4版)》在美国被许多法学教授推荐为学生的参考书,为学生理解掌握美国刑事诉讼法原理起到很大的作用。
作者简介
约书亚·德霄斯勒,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莫里茨法学院弗兰克·R.斯壮讲席教授(Frank R.strong chair in Law)。美国刑法和刑事程序法领域最受尊敬的权威教授之一,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曾荣获美国著名的唐纳德·H.高登杰出教师奖(Donald H.Gordon Teaching Excellence Award)、俄亥俄州立大学杰出学者奖(University Distingui shed scholar Award)等多项荣誉。
艾伦·C.迈克尔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莫里茨法学院院长、艾德文·M.科普曼专任教授(Dean and Edwin M.cooperman Professor of Law)。曾荣获美国法学院协会评选的1998—1999年度优秀学术论文奖,并于1999年、2000年连续被俄亥俄州立大学评选为最佳教授。
译者简介:
魏晓娜,法学博上,副教授。1996年毕业于郑州大学,获哲学学士学位。1997年至2003年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获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自2003年起,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任教。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交流访问。迄今为止,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校院级项目二项;主要著作有:《刑事正当程序原理》、《诉讼证明原理》(合著),译著有《比较法视角下的证据制度》(第二:译者):并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法学家》、《比较法研究》、《法商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精彩书评
德雷斯勒教授和迈克尔斯教授合著的《美国刑事诉讼法精解》一书,是综览美国刑事司法制度的最好教程之一。
——米尔建·R.达马什卡 耶鲁大学法学院斯特灵教授
(Mirjan R.Damaska,Sterling Professm at Yale Law School)
《美国刑事诉讼法精解》足一本出色的著作,内容全面准确并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我推荐我的所有学生阅读这本书,我本人也常常参阅它。我很高兴该书中文版能够问世;可以预见,该书中文版将会受到中国读者的极大欢迎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詹姆士·B.雅各布斯 纽约大学法学院首席大法官沃伦·伯格教席教授,犯罪与司法研究中心主任 (James B.Jacobs,Chief Justice Warren E.Burger Profess of Constitutional Law and the courts,NYU School of Law:Director of Center for Reseatch in Crime and Justice)
《美国刑事诉讼法精解》一书全面简明扼要地论述了美国刑事诉讼法几乎所有的重要规则。该书的写法非常适合非英美法国家的学生:它清晰地描述了刑事诉讼法规则,厘清了宪法性规则的发展脉络,避免了繁琐的材料堆积,摆脱了美国法教材中依附司法论理过程的弊端。即使对于美国J.D.学生也是一本很好的参考教材。
——虞平博士 纽约大学法学院亚美法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Dr.Ping Yu,Senior Research Fellow,US-Asia Law Institute at NYU School of Law)
目录
第一章 刑事诉讼法导论
第一节 “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关系
第二节 刑事诉讼法的法律渊源
第三节 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
第四节 研读宪法判例
第二章 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立法政策
第一节 刑事诉讼程序的价值标准
第二节 刑事司法的两种模式
第三节 “事实真相”在刑事司法制度中的地位
第四节 弹劾式与纠问式
第五节 法律视野中的种族、性别与经济地位
第六节 应当由谁设计刑事程序规则?
第七节 刑事程序规则的形成:一些根本性分歧
第三章 权利法案的合并问题
第一节 合并问题:概述
第二节 关于合并问题的各种理论
第三节 关于合并问题的争论
第四节 哪种理论赢得了“胜利”?
第四章 第四修正案:概览
第一节 关于第四修正案之旅的一点忠告
第二节 第四修正案条文与一些(可能)有所裨益的初步观念
第三节 第四修正案试图保护什么?——关于历史发展和立法政策的简要概述
第四节 一些入门知识
第五节 关于第四修正案的问题清单
第五章 第四修正案:“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
第一节 这些宪法表述的含义
第二节 “人身”
第三节 “住宅”
第四节 “文件和财产”
第六章 第四修正案术语:“搜查”
第一节 有关“搜查”的法律规则为什么重要?
第二节 “搜查”:卡兹案以前的分析方法
第三节 “搜查”:卡兹案的当代分析
第四节 卡兹案以后的“搜查”判例规则:概述
第五节 借助“虚假朋友”对谈话内容进行监控
第六节 开放区域
第七节 高空监控
第八节 警犬嗅寻以及其他“有限度的”侦查手段
第九节 技术性信息的收集
第十节 对垃圾进行检查
第七章 第四修正案术语:“扣押”
第一节 “扣押”的宪法含义
第二节 扣押财产
第三节 扣押人身
第八章 第四修正案:“合理根据”
第一节 “合理根据”的宪法功能
第二节 合理根据:一般原则
第三节 确定是否具有“合理根据”:概述
第四节 阿贵拉案确立的双叉标准
第五节 盖茨案确立的综合全案情形标准
第六节 “行政搜查”案件中的合理根据:合理标准与凯默若原则
第七节 “合理根据”要求多大程度的盖然性?
第九章 逮捕
第一节 “逮捕”:概述
第二节 逮捕:普通法与制定法
第三节 针对轻微犯罪(minoroffenses)的羁押性逮捕
第四节 逮捕的理由:关于“截停并要求表明身份”的制定法
第五节 逮捕令状:宪法
第六节 令状以外的要求:执行逮捕
第十章 搜查令状:引论
第一节 搜查令状的宪法功能及其争论
第二节 令状的申请程序
第三节 搜查令状的要件
第四节 搜查令状的执行
第十一章 无证搜查:紧急情形例外
第一节 紧急例外:一些必要的解释
第二节 对人体内部的侵犯
第三节 对人身的体表搜查
第四节 进入并搜查住宅
第十二章 附带搜查
第一节 令状例外:一般原则
第二节 令状例外:详述
第三节 戚莫尔案:该规则基本轮廓的确定
第四节 罗宾逊案:因交通违章而实施的逮捕
第五节 针对汽车的明确规则
第十三章 汽车搜查
第一节 汽车搜查例外:一般规则
第二节 汽车搜查例外:机动性理论
第三节 关于汽车搜查例外的新理论:较少的隐私
第四节 卡尼案:机动性与较少隐私期待的应用
第五节 特殊的问题:对汽车里发现的箱包容器的搜查
第十四章 一览无余原则
第一节 一览无余:一般原则
第二节 “一览无余原则”:基本要件详述
第三节 一览无余原则的应用:希克斯案
第四节 “无意发现”:关于一览无余原则的争论
第五节 一览无余原则的扩张适用:借助其他感官而发现证据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刑事诉讼法导论
第一节 “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关系
在某种意义上,刑事诉讼法与刑法的关系一目了然。刑事诉讼法由调整以下调查活动的规则所组成:违反刑法(即“实体”刑法,以区别于“程序”刑法)的行为是否已经发生?被指控人是否实施了被指控的罪行?
在逻辑关系上,实体先于程序。[1]实体刑法典规定了社会意欲威慑和惩罚的行为。诉讼程序法则发挥着手段的作用,即社会通过它来贯彻刑事实体法刚示。例如,假定刑法将持有可卡因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刑事诉讼法则为发现、裁判违反该刑事法规定的行为确立了相应的规则——如警察不得对犯罪嫌疑人实施不合理的搜查、扣押或者强迫他进行自白。如果警察违反了这些程序或者其他规则,将会产生各式各样的程序性后果,如在审判时证据被排除,起诉被驳回。
然而,与上一段的简单描述相比,程序与实体的相互关系要复杂得多。第一,程序规则能够阻碍特定社会实体目标的贯彻实施。例如,如果程序规则过度宽松,则警察可能会虐待犯罪嫌疑人,检察官有可能会用不可靠的证据去证明被告人有罪,从而增大了不公正定罪与惩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如果程序规则过度妨碍警察和检察官追究犯罪人,那么一些理应受到惩罚的人就很容易逃避刑事制裁,刑法的威慑价值可能会因此而被削弱。
第二,某些程序规则的存在,可能会影响到实体刑法的立法决策。尤其是,当刑事程序规则使得控方调查、追诉犯罪变得更加困难时,为了减少程序规则的影响,立法机关可能会颁布更多的刑事法规,或者,规定更重的刑罚。
前言/序言
《美国刑事诉讼法精解》第四版具有诸多新的特征。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自这一版开始本书扩展成了两卷本。第一卷所服务的刑事诉讼法课程主要或完全着眼于警察侦查活动。此类课程有着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刑事诉讼程序I;刑事诉讼程序:侦查;刑事诉讼程序:警察活动;宪法性刑事诉讼程序;等等。鉴于此类课程有时也会涵盖被告人在第一审程序与上诉程序中的律师辩护权问题,因此,我们在第一卷中也用专章讨论了这一原本不属于警察活动的内容(该章内容同样也出现在本书的第二卷)。
《美国刑事诉讼法精解》第二卷涵盖了警察侦查终结以后的刑事诉讼活动。该卷可以用于以下刑事诉讼法课程:刑事诉讼程序Ⅱ;刑事诉讼程序:审判;等等。该课程沿着刑事诉讼活动的发展进程依次展开,具体内容包括以下诉讼阶段:从诸如提出指控、审前保释、证据开示等审前问题开始,然后是刑事审判程序,最后是定罪后程序(即,量刑和上诉)。
《美国刑事诉讼法精解》主要适用于法学专业的学生。我们撰写本教材的目的是:当学生们在使用该教材时,他们可以在它的帮助下满怀信心地进行课前准备;当教授们将本书推荐或指定给学生时,他们可以满怀信心地相信本教材将有助于师生之间的课堂讨论。根据此前来自学生和教授们的评论,我们可以自信地预测,扩充后的《美国刑事诉讼法精解(第四版)》将会更好地满足学生和教授们的需要。同样,基于以前版本的经验(包括对学术文献和司法判决意见的大量引用),我们有信心说,这两卷著作将对学者、执业律师和法院提供更大的帮助。
本教材涵盖了刑事诉讼领域内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做出的最重要判例。同时,还涉及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联邦制定法的相关内容以及下级联邦法院和州法院的相关判例。此外,本书还展示了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立法政策问题;并就该领域的某些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我们自认为还算)客观的讨论。
好的,以下是为您的图书《美国刑事诉讼法精解(第1卷):刑事侦查(第4版)》撰写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其他相关的法律或犯罪学领域内容。 --- 《全球犯罪学理论前沿与比较研究(第2卷):现代犯罪的社会学分析与治理》 深度剖析现代社会中的犯罪现象、成因机制及跨国治理策略 本书导言: 在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化背景下,犯罪形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演变。传统的犯罪学理论在解释网络诈骗、跨国有组织犯罪以及新兴的身份盗窃等复杂现象时,愈发显得力不从心。本卷聚焦于当代犯罪学的核心议题——社会结构如何塑造犯罪行为、技术进步如何重塑犯罪空间,以及国际社会如何协同应对跨越国界的犯罪挑战。本书旨在为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以及法律专业人士提供一套系统、前沿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和应对当前世界面临的复杂治安困境。 第一部分:现代犯罪学的理论重构与社会根源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在后工业化社会中,经典犯罪学理论(如社会解组理论、控制理论)如何与最新的社会学发现相结合,形成更具解释力的分析模型。 第一章:技术进步与犯罪生态的变迁 本章细致考察了信息技术革命对犯罪行为的影响。我们不仅分析了网络犯罪的结构性特征,如“暗网”经济的运作模式、勒索软件攻击的供应链分析,还探讨了“社会工程学”在身份盗窃和金融欺诈中的应用机制。重点内容包括对去中心化金融(DeFi)领域新兴洗钱手段的分类和案例研究,以及如何运用大数据分析来预测基于互联网的犯罪热点区域。 第二章:结构性不平等与边缘化群体的犯罪化 深入研究社会经济地位、种族和地域差异如何系统性地导致某些群体更容易被卷入犯罪循环。本章借鉴了批判犯罪学(Critical Criminology)的最新成果,讨论了“制度性偏见”在司法系统中的体现,并侧重于分析在城市化进程中,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与青年暴力犯罪之间的复杂关联。特别收录了对“去工业化”社区中结构性失业与药物滥用驱动的犯罪模式的长期追踪研究。 第三章:全球化下的跨国有组织犯罪网络 本章将视角拓展至国际层面,剖析了跨国犯罪集团的运营逻辑。内容涵盖了非法人口贩运(特别是针对弱势群体的剥削)、假冒商品制造与分销的全球供应链管理,以及武器走私的金融清算路径。通过对国际刑警组织(Interpol)和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UNODC)数据的整合分析,本章揭示了不同司法管辖区之间的法律冲突如何被犯罪网络有效地利用。 第二部分:比较刑事治理:国际视角下的法律与实践 本部分着眼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维护社会秩序、预防和惩治犯罪方面的制度差异与最佳实践,强调跨文化交流在提升治理效率中的作用。 第四章:欧洲联盟的共同安全与司法合作模式 详细介绍了欧盟内部为统一应对跨境犯罪所采取的法律工具和机构设置。重点解析了《欧洲逮捕令》(European Arrest Warrant)的实际操作障碍与成效,以及欧洲司法组织(Eurojust)在协调成员国间调查与起诉方面的角色。同时,本章对比了英、法、德三国在处理网络安全事件时,其情报共享机制与个人数据保护法规之间的张力。 第五章:东亚地区的威权治理与技术监控 本章提供了一个关于在高度集中化社会中,如何利用先进的监控技术进行犯罪预防和控制的案例分析。内容涉及高密度城市环境下的智能视频分析系统的部署、基于面部识别技术的公共安全应用,以及相关技术在保障公民自由与社会稳定之间所引发的伦理和法律辩论。 第六章:拉丁美洲的毒品战争与腐败的法律困境 探讨了在特定地区,毒品犯罪如何与国家机构的腐败深度交织,对法治基础造成侵蚀的现象。本章重点分析了“受保护的监护”(Protective Custody)制度在打击贩毒集团中的局限性,以及国际反腐败公约在这些高风险国家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政治和法律阻力。 第三部分:未来趋势与新兴治理工具 本部分展望了未来十年犯罪学研究和治理实践可能发展的方向。 第七章:量刑的公平性与替代性司法程序 探讨了如何通过数据驱动的方法来识别和减少司法判决中的隐性偏见。内容包括对“恢复性司法”(Restorative Justice)在全球范围内的试点项目评估,以及在轻罪领域,社区服务、心理干预等非监禁性惩罚措施的有效性验证。我们探讨了如何构建一个既能维护社会安全,又能实现个体矫正的综合性量刑体系。 第八章:人工智能在预测性警务中的伦理边界 分析了预测性警务(Predictive Policing)技术(如犯罪风险评分模型)的实际应用案例,并对其潜在的歧视性后果进行了严格的法理学检视。本章旨在为技术应用划定清晰的伦理红线,确保技术工具服务于公共安全目标,而非强化既有的社会不公。 结论:构建韧性与适应性的犯罪治理体系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全球犯罪治理面临的共同挑战,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社会学、技术科学、国际法)是应对未来复杂犯罪图景的唯一有效途径。我们呼吁政策制定者摒弃单一的惩罚导向,转向更具预防性和社会包容性的治理战略。 目标读者: 犯罪学、社会学、国际关系、比较法学方向的学者、研究生;国家安全机构、警察部门、司法行政部门的政策分析师;以及所有关注全球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的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