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通识》为每一个对政治和公共事务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们而写。
这本书不是针对具体某个话题,而主要是进行政治学基本知识的普及,接地气地告诉读者“政治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它为什么重要、普通读者又怎么样参与政治和怎样用政治学的逻辑思维去思考身边的政治学问题。
较之于目前市场,《政治学通识》书名特立,更简明易懂,语言和逻辑思维上更适合中国读者特别是非专业读者阅读。
包刚升,浙江海宁人,执教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12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曾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从事访问研究,其学术专著《民主崩溃的政治学》获评“《新京报》2014年年度社科书”及“《纽约时报》2014年19本中文好书”。
目录
第1讲什么是政治?/ 1
1.1政治是国家兴衰的关键/ 3
1.2中国人的政治观/ 7
1.3孔子与韩非政治观的分野/ 9
1.4古希腊人如何理解政治? / 11
1.5西方的现实主义政治观/ 15
1.6理解政治的当代观点/ 19
【推荐阅读书目】/ 21
第2讲政治学: 智者如何思考?/ 23
2.1岛屿的寓言: 谁之统治?何种秩序?/ 25
2.2什么是政治学?/ 34
2.3古希腊与古罗马的传统/ 37
2.4从“黑暗时代”到启蒙时代/ 43
2.5经验研究范式的兴起/ 50
2.6从政治科学到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51
【推荐阅读书目】/ 58
第3讲意识形态大论战/ 59
3.1政治观点背后的意识形态/ 61
3.2现代意识形态的兴起/ 63
3.3什么是自由主义?/ 69
3.4古典自由主义的大师们/ 72
3.5自由主义的演进与嬗变/ 75
3.6新古典自由主义的复兴/ 79
3.7什么是保守主义?/ 84
3.8撒切尔夫人改革与里根革命/ 90
3.9什么是社会主义?/ 92
3.10从民主社会主义到新工党/ 94
3.11意识形态论战的场域/ 97
【推荐阅读书目】/ 104
第4讲政治生活中的国家/ 105
4.1世界版图上的国家/ 107
4.2国家起源的逻辑: 安全与暴力/ 109
4.3从封建主义到现代国家/ 111
4.4理解国家的不同维度/ 115
4.5国家理论的不同流派/ 118
4.6国家构建与国家能力/ 120
4.7国家能力的不同视角/ 123
【推荐阅读书目】/ 126
第5讲不同的政体: 民主、威权与极权/ 127
5.1全球视野中的政体类型/ 129
5.2什么是民主政体?/ 132
5.3民主政体的治理细节/ 137
5.4民主模式的多样性/ 139
5.5民主的悖论与被误解的民主/ 141
5.6威权主义政体的逻辑/ 147
5.7极权主义政体的逻辑/ 150
【推荐阅读书目】/ 154
第6讲政府结构与政治制度/ 155
6.1如何理解政府机构?/ 157
6.2政治系统与官僚系统的比较/ 160
6.3政府形式: 议会制、总统制与半总统制/ 163
6.4议会制“大战”总统制/ 168
6.5公民投票与选举行为/ 173
6.6不同选举制度的逻辑/ 178
6.7如何理解现代政党?/ 182
6.8政党体制的不同类型/ 186
6.9央地关系: 联邦制与单一制/ 189
6.10制度设计与宪法工程学/ 192
【推荐阅读书目】/ 194
第7讲法治与公民权利/ 197
7.1国王可以强拆吗?/ 199
7.2政府有权捕杀禽类吗?/ 200
7.3宪政与宪法的基本问题/ 202
7.4宪政与司法审查/ 209
7.5法律体系与司法系统/ 215
7.6公民权利与《世界人权宣言》/ 217
【推荐阅读书目】/ 220
第8讲民主转型的政治逻辑/ 221
8.1民主转型遭遇僵局?/ 223
8.2如何理解民主转型?/ 225
8.3民主史: 从雅典、英国到现代/ 226
8.4现代化导致民主化?/ 230
8.5驱动民主转型的阶级力量/ 233
8.6政治文化重要吗?/ 236
8.7影响转型的国际因素/ 241
8.8转型政治中的精英行为/ 244
【推荐阅读书目】/ 247
第9讲如何参与?为何抗争?/ 249
9.1什么是政治参与?/ 251
9.2政体类型与政治参与/ 253
9.3投票与选举权的普及/ 254
9.4独自打保龄?/ 258
9.5社会运动与非暴力抗争/ 259
9.6如何理解社会运动?/ 263
9.7市民社会理论/ 266
【推荐阅读书目】/ 269
第10讲政治文化真的起作用吗?/ 271
10.1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273
10.2托克维尔论政治文化/ 275
10.3阿尔蒙德与公民文化/ 278
10.4英格尔哈特: 政治文化的集大成者/ 280
10.5社会资本理论的兴起/ 289
【推荐阅读书目】/ 291
第11讲民族主义与族群政治/ 293
11.1什么是民族主义?/ 295
11.2民族主义的起源与理论/ 299
11.3民族国家与族群政治/ 300
11.4族群政治与政治发展/ 303
【推荐阅读书目】/ 307
第12讲暴力、革命与内战/ 309
12.1政治的两幅图像/ 311
12.2政治暴力与常见的暴力现象/ 312
12.3政治暴力的类型与逻辑/ 316
12.4国家与社会革命/ 319
12.5内战的理论解释/ 323
【推荐阅读书目】/ 328
第13讲经济增长与国家治理的政治学/ 329
13.1蛋糕政治定律/ 331
13.2作为微观基础的经济人假设/ 333
13.3私人部门治理/ 334
13.4公共部门治理/ 337
13.5激励结构与经济增长/ 339
13.6腐败的政治经济学/ 346
【推荐阅读书目】/ 348
第14讲如何做政治科学研究?/ 349
14.1你凭什么相信?/ 351
14.2新闻报道中的事实与观点/ 352
14.3社会科学研究的常见谬误/ 354
14.4什么是科学与科学方法?/ 356
14.5社会科学需要探索因果关系/ 357
14.6社会科学与变量语言/ 359
14.7比较研究的主要方法/ 361
14.8社会科学研究的不同类型/ 363
14.9“研究九问”与“洋八股”/ 368
【推荐阅读书目】/ 371
后记/ 373
为什么政治很重要?
(代序)
亲爱的读者朋友,很荣幸您能打开这本书!
本书是作者在复旦大学政治学课程讲义的基础上修改润色而成的,力求成为一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政治学普及作品,旨在让您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政治学的常识,加深对中国与世界政治的认知,逐步养成系统的政治思考能力。
为什么政治很重要?先从一个小故事说起——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后来出任第二任总统的约翰·亚当斯非常忙碌,他远离故乡和家人,整日忙于政治事务。1780年,亚当斯太太的来信对此多有抱怨。收到夫人的信件以后,亚当斯回了一封信,信中这样说:“为了我们的孩子们能够自由地研究数学与哲学,我必须研究政治与战争。”亚当斯用这句后来很出名的话强调了政治的重要性。在他看来,解决好政治问题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前提。实际上,约翰·亚当斯阐述的道理不仅对两百多年前的北美殖民地适用,而且对今天很多尚未完成现代转型的国家也同样适用。
在亚当斯看来,政治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那么,今天是否依然如此呢?
大家先来看几则新闻——
在中纪委十八届二次全会上,习近平说:“要从严治党,惩治这手绝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是1949年以后党的最高领导人首次明确表示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那么,怎样理解这句话呢?“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意指政治权力必须要受到制约,这种制约应该是有效的制度约束。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观点呢?一个实际的考虑是目前腐败现象还比较严重,控制腐败的主要办法应该是用制度约束政治权力。还可以进一步追问:什么是制度的笼子?如何才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些问题都离不开政治学。
第二个新闻事件与美国政府有关。巴拉克·奥巴马总统上任以来,就面临着美国政府债务上限是否要上调的问题。最近几年,国际媒体上频繁出现美国政府面临“财政悬崖”(fiscal cliff)的说法。2013年10月,奥巴马还不得不临时关闭了部分联邦政府机构。面对这一现象,很多重要报纸和媒体都刊发了评论,但一些评论对美国财政与公债问题缺少深入理解,因此就难以挖掘政治现象背后的真正问题。按照经合组织公布的数据,美国政府公债占GDP的比例已超过100%,日本的比例已超过200%,有的欧洲国家的比例高达120%~160%。这些都是惊人的数字!那么,发达国家的公债危机是如何造成的?政府公债固然是一个经济问题,但更是一个政治问题。要深入了解这些问题,就离不开政治学的思考。
有读者还注意到,在奥巴马政府临时关闭事件中,总统、参议院和众议院是主要的当事人。总统、参议院和众议院是何种政治机构?三者是何种关系?为什么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提案经常遭到国会的否决?这个新闻似乎还揭示出,美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但他们却有一个最缺钱的政府;奥巴马总统是世界上最具权势的政治家,但他在国内却处处受到掣肘。相比之下,英国就很少发生这样的事情。大家很少听到英国首相跟议会就提案或法案问题“打架”。这又是为什么呢?学过政治学,就会知道美国是总统制,英国是议会制,法国是半总统制。总统制是什么?议会制是什么?半总统制又是什么?不同政府形式的政治逻辑有何不同?这些问题都需要政治学来回答。如果一个人不了解这些,即便他整天看国际新闻,甚至本人到了华盛顿、伦敦或巴黎,很多事件也未必能看得清楚透彻。
再看两则环境新闻——
2013年初,北京《新京报》公布了一张照片,读者可以在照片近处看到国旗,但不远处的天安门就只是隐约可见了。有网友给这张照片留下的评论是:“您站在天安门广场,却看不见毛主席。”这说明当天北京雾霾极其严重,估计PM2.5已超过500。2012年华北地区的重度雾霾,标志着中国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引发的严重环境问题。更糟糕的是,2013年下半年开始,中国更大范围内频现重度雾霾,不少中西部城市都面临雾霾的困扰。
那么,如何治理雾霾呢?环境专家容易认为,这是一个技术问题。PM2.5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是从哪里来的?这两个问题搞清后,就不难拿出治理方案。具体怎么治理呢?技术上讲很简单,只要把构成PM2.5的几个主要成分通通干掉,把几个主要来源通通降下去,空气质量就能变好。的确,治理雾霾的技术原理是这样的,环境专家的说法并没有错。但是,环境专家的这种技术解决方案能否成为一种有效的公共政策呢?这就关系到政治问题。技术解决方案能否成为一种公共政策,是政策背后的政治决定的。比如,有些措施从技术层面来看是可行的,但是从政治层面来看却难以实施。这样,此种技术解决方案就会被否决掉。因此,治理雾霾貌似是一个技术问题,其实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另一个环境问题是地下水污染。最近两年,中国地下水污染一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那么,如何治理地下水污染呢?比如,假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一部新的立法,旨在治理地下水污染。政治学关心的一个问题是,这部新立法在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效果怎样?比方说,某省某县有一家年销售额达百亿规模的大型造纸企业,它是该县的GDP大户与纳税大户,这家企业的董事长可能还是全国人大代表或省政协委员。过去,这家企业为了降低污水排放成本,打了一根很深的污水排放管道,通过高压办法把污水排放到1000米深的地底下去了。但是,按照全国人大的新立法,这种污水排放措施属于重点整治和清查之列。这个企业经过计算发现,改造污水排放系统的一次性投资就需要一两亿,此后每年污水处理的成本还会增加数千万。显然,这样做会大幅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
那么,这家造纸企业会怎样做呢?一种可能的方案是逃避监管。改造和维持排污设施的成本是多少?逃避监管的成本又是多少?该企业会比较两种成本。经过权衡,企业可能会跟当地政府沟通以达成某种“交易”。通过这种“交易”,企业得到的好处是可以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经营绩效,地方政府得到的好处是更高的GDP指标、更多的税收和就业机会。当然,可能还会出现企业与政府官员——特别是直接监管机构官员——之间的权钱交易。这样的话,地方政府就更难阻止企业进行违法污水排放了,新立法在地方层面落实也就容易成为一句空话。这个假想的案例揭示,治理地下水污染不只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背后涉及一整套的政治体制与制度安排。
此外,媒体报道披露的大量新闻事件都跟政治有关。从奶粉质量、食品安全到医疗问题、养老保障,从农民工子女上学、异地高考到房价与土地财政、钓鱼岛与中日邦交,等等,都跟政治有关。实际上,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都离不开政治。无论是否喜欢,政治总在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出生的时候,生育当中就有政治;上学的时候,教科书当中就有政治;工作的时候,就业当中就有政治;落户的时候,户口当中就有政治;上网的时候,网络当中就有政治;就医的时候,医疗当中就有政治;投票的时候,选票本身就是政治;最后离开人世时,墓地可能也关乎政治。从摇篮到坟墓,政治对每个人不离不弃,更说明了政治的重要性。
既然政治如此重要,理解政治应该成为每个公民的必修课。政治学就是理解和研究政治现象的学科。政治学感兴趣的是在政治领域发生了什么、如何发生的以及为什么发生。前两个问题是描述性的。要了解政治现象,我们既可以通过报纸、电视和互联网去观察,也可以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去体验。通过这样做,我们就能了解到政治领域发生了什么以及如何发生的问题。有人不仅对中国政治感兴趣,也对外国政治感兴趣。除了借助媒体与网络,现在中国人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到国外去读书、访问、旅行、工作或定居,大家可以借助这些机会去观察外国的政治。
第三个问题是解释性的。“为什么发生”会更深奥一些,更多地涉及政治学理论与政治学研究。比如,为什么各国政治体制会如此不同、各国治理水平的差距如此之大?有人注意到,这个世界上有些国家被称为民主国家,有些国家被称为不民主国家,这是为什么?有人说民主能解决腐败问题,但现在仍然有不少民主国家没有很好地治愈腐败,那又是为什么?还可以在政治领域找出很多类似的问题去问“为什么”。试图解释一些重大的政治现象何以发生,是政治学研究的基本任务。
当然,本书作为一部政治学普及作品,受限于篇幅和难度,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具体来说,本书试图介绍和探讨政治学领域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与重大议题。比如:古希腊人如何理解政治?孔子与韩非的政治观有何不同?
身处荒岛的众人如何构建合理的政治秩序?从哲学思辨到博弈论,政治学走过怎样的路?
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社会主义分别主张何种政治观点?论战焦点何在?
如何理解现代国家?如何解读国家构建和国家能力等时髦概念?
全球范围内有哪些主要的政体类型?不同政体的政治逻辑是什么?
如何理解民主政治模式的多样性?为什么政治制度很重要?
国王可以强拆吗?宪法和法律在政治生活中扮演何种角色?
为什么有的国家实现了成功的民主转型,而有的国家则没有?
选民根据什么来投票?为什么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能奏效?
为什么不同国家的政治文化差异如此之大?民主可以跨文化移植吗?
什么是民族主义?怎样解读族群政治与族群冲突?
如何理解政治生活中的暴力现象?内战何以发生?
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如何实现有效治理?什么是经济增长的政治学?
如何理解政治科学研究的常见误区?什么是真正的政治科学研究?总之,这部书正是为那些对政治和公共事务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们而写的。现在,让我们一起开始现代政治学常识的探索之旅吧!
当我开始阅读《政治学通识》时,我预期会接触到各种政治理论和学派的梳理,然而,这本书却带领我进入了一个更加具象化的世界——近现代欧洲各个国家在历史洪流中的权力博弈。书中着重探讨了几个关键时期,例如法国大革命前后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冲突,以及之后拿破仑帝国崛起与衰落的过程中,不同政治力量如何相互角力。作者对“民族主义”兴起的描绘尤为生动,他引用了大量当时的书信、报刊文章和政治宣言,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那种激情澎湃的爱国热潮,以及它如何被统治者巧妙地用来凝聚民心。关于“议会制度”的演变,书中也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从最初的有限代表权,到逐渐扩大选举范围,再到政党体系的形成,每一步都充满了斗争与妥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的比较时,没有简单地下定论,而是通过对不同国家具体实践的案例研究,展现了政治制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本书让我明白,政治并非静态的理论,而是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塑造着国家的命运,也塑造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那些历史上的决策者,他们的选择,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评分《政治学通识》这本书,在我的阅读体验中,更像是一部关于“公民参与”与“社会运动”的实践指南。它并没有空谈理论,而是聚焦于普通人在政治进程中的作用,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来影响政策。书中大量引用了不同国家和社会运动的案例,从争取投票权到环境保护,再到劳工权益的保障,展现了公民力量的巨大潜力。我特别对关于“集体行动”的章节印象深刻,它详细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加入抗议活动,以及如何克服“搭便车”的心理。书中对于“信息传播”在社会运动中的作用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解释了社交媒体如何成为动员和组织人群的强大工具。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公民责任”的详细讲解,但它并非被动地履行义务,而是积极地参与公共事务,表达自己的声音。这让我联想到,很多时候,政治的改变,正是源于那些敢于发声、敢于行动的普通人。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政治学并非遥不可及的殿堂,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也有责任去参与其中,去塑造我们想要的社会。
评分《政治学通识》这本书,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看,更像是一部关于“非暴力沟通”与“冲突解决”的实用指南,只不过它的案例和理论框架,都巧妙地融入了政治学的语境之中。书中反复强调“倾听”的重要性,并且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求”,来化解僵局。我特别对关于“谈判策略”的章节印象深刻,它并非教你如何“赢”,而是教你如何“找到共同点”。作者列举了许多国际外交中的经典案例,例如冷战时期的危机谈判,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如何通过非语言的沟通来传递信息。书中对于“同理心”在政治决策中的作用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解释了为什么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需要具备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说服技巧”的详细讲解,但它并非操纵性的手段,而是建立在真诚与尊重基础上的有效沟通。这让我联想到,许多时候,政治上的分歧,源于信息的误解和情感的隔阂,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打破这些隔阂的钥匙。它让我意识到,政治学不仅仅是权力的游戏,更是关于如何与他人建立连接,共同解决问题的艺术。
评分读罢《政治学通识》,我不得不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国际关系”中“权力结构”与“全球治理”的深度剖析。书中没有回避现实的残酷,而是直言不讳地揭示了国际政治舞台上大国之间的博弈,以及中小国家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对关于“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两大理论流派的对比分析尤其感兴趣,作者通过梳理不同历史时期,例如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重建,来展现这两种思潮的碰撞与演变。书中对“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的运作模式,以及其面临的挑战,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尤其被关于“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之间权衡的章节所吸引,它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在复杂的国际事务中,达成共识如此之难。书中还讨论了“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影响,以及新兴力量的崛起如何重塑现有的权力格局。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动态和复杂的国际社会,而并非简单地由国家之间的条约和协议所构成。这本书让我对“世界秩序”的形成与变迁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也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国际新格局产生了更深入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扉页上赫然写着《政治学通识》,但翻开来,我却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社会早期治理雏形的百科全书。从部落联盟的形成,到原始宗教如何维系社群秩序,再到早期城邦的萌芽,书中详尽地描绘了人类在面对生存挑战时,自发形成的各种组织形式和规则。我特别被关于“氏族首领”决策机制的描述所吸引,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大量的史前遗迹和人类学研究,推测出当时人们如何通过协商、妥协,甚至是由更具智慧或武力的个体来领导群体。书中对“集体狩猎”背后隐含的沟通与协作模式的分析,也让我对“政治”的起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并非高高在上的抽象概念,而是深深根植于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中。读到关于早期“土地分配”和“资源分享”的章节时,我更是惊叹于古人对公平和秩序朴素的追求,这与现代社会的核心政治议题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当下的政治,必须回溯到它最原始的形态,去感受人类在漫长岁月中,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断探索和实践的智慧。它像一扇窗,让我窥见了人类文明的黎明,而那里的景象,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而充满生机。
评分很好的书 每章后有推荐书目
评分很好的书,体会很多
评分复旦的老师写的 粗略地读完了
评分好
评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包装完好,快递很给力。
评分质量可以,包装严实,送货也快,整体满意。如果再便宜点就好了。
评分北大出版社出的,还是很好的
评分2012年时包老师在微博上开过政治学通识书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