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美尔战时文件 [The Rommel Papers]

隆美尔战时文件 [The Rommel Paper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德·哈特 著
图书标签:
  • 二战
  • 隆美尔
  • 军事历史
  • 德国
  • 北非战役
  • 战争回忆录
  • 历史
  • 传记
  • 军事将领
  • 战略战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978751390611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992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二战德军三大文件
外文名称:The Rommel Paper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4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沙漠之狐”隆美尔与英美盟军在北非和欧洲战场出神入化的战斗!
  ★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著名军事理论家李德?哈特整理,“沙漠之狐”隆美尔亲述制胜秘诀与为将之道!
  ★任正非推荐阅读的战略思维经典。
  宏观思维建议看一点历史和哲学。有三位德军著名将领、元帅留下的三本书,对德国二战战略有非常深入的思考。一本:古德里安的《闪击英雄》,二本:隆美尔的《战时文件》,三本:曼施泰因的《失去的胜利》。
  让听到炮火的人呼唤炮火!让一线直接决策!

内容简介

  

英国军事思想家李德·哈特整理隆美尔二战战时文档,讲述隆美尔在法国战场、非洲战场和盟军诺曼底登陆前在法国负责防御作战的经历。罕见披露沙漠之狐的内心世界,揭示轴心国同盟还有希特勒的军队高层之间的运转内幕。

作者简介

李德·哈特(B.H.Liddell Hart),英国军事记者、军事理论家、战略学家。生于法国巴黎。早年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任步兵团军官,并曾在战斗中负伤。后来加入英国皇家军事教育协会。一战结束后,先后服务于《英国每日电讯报》(1925-1935)和《英国泰晤士报》(1935-1939),从事军事记者工作。李德·哈特同时也是著名的军事战略家,在军事学上提出了“间接路线”的观念以及涵盖军事以外领域的“大战略”概念,同时他也是现代战争“装甲兵”作战的鼓吹者。李德?哈特与克劳塞维兹同时被誉为西方战略思想史中的两位现代战略大师。主要著作有:《隆美尔战时文件》《大战略——间接路线》《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等。1966年被英国皇家授予爵士勋章。

精彩书评

  

宏观思维建议看一点历史和哲学,我曾推荐看三本书。有三位德军的著名将领留下的三本书,对德国二战战略有非常深入的思考。一本:古德里安的《闪击英雄》,对如何用新技术改变战争模式以及德国进攻苏联的战略有细致的思考和讨论;第二本:隆美尔的《战时文件》,这个日记是英国大战略家李德?哈特亲手整理的,看这些内容才能琢磨出如何在运动中集中兵力,在点上突破进而取得全局胜利,以及领会当将军的真谛;第三本:曼施泰因的《失去的胜利》,要领悟他决战欧洲大陆的战略是怎么构想出来的,马奇诺防线是怎么被废掉的,他构想这个战略所依据的战略原则是什么。
  ——华为总裁任正非
  
  隆美尔对于世界的影响,固然是由他的“剑”所造成的,可是其影响的威力却要靠他的“笔”来加以发挥。在历史上再找不到另外一位指挥官,其对于战役的记载,可以和隆美尔的记载同样的生动有力和有价值。
  ——李德·哈特

目录

出版说明 003
编者赘言 005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三大名将回忆录重印前记 007
德国三大名将再版前记 009
导言 015
本书地图代号对照表 022
隆美尔文件的故事 023
第一部 1940 年的法国战役
第一章 马斯河上的突破 002
第二章 合围 028
第三章 索姆河上的突破 044
第四章 向瑟堡追击 066
第二部 非洲战争的第一年
第五章 格拉齐亚尼失败的前因后果 086
美尔战时文件012 THE ROMMEL PAPERS
第六章 第一回合 093
非洲之行 093
昔兰尼加的出击 102
第一课 112
向托布鲁克进攻 114
边界上的战斗 126
第七章 1941 年的英军夏季攻势 133
塞卢姆之战的经过 133
塞卢姆之战的评述 139
第八章 1941 年的冬季战役 147
英军的进攻 150
“死亡星期天” 的战车会战 154
向埃及进击 156
回到托布鲁克 160
从昔兰尼加退却 166
反攻 174
冬季战役总评 177
第三部 非洲战争的第二年
第九章 加扎拉和托布鲁克——作战的准备 184
实力的平衡 187
沙漠战争守则 189
争取主动 193
沙漠中的胜利 202
第二次托布鲁克之战 212
攻克托布鲁克 215
第十章 向埃及境内追击 220
第十一章 主动权的丧失 228
在阿拉曼受阻 228
静态的前线 238
回顾 245
第十二章 与时间赛跑 249
双方整顿的对比 249
新的突破计划 257
第十三章 成败关头——阿兰哈法 260
阿兰哈法之战 260
三度空间 266
第十四章 无希望的会战——阿拉曼 270
防御计划 280
风雨欲来 283
寸土必争 292
“不成功便成仁” 300
第十五章 阿拉曼的回顾 310
第十六章 大撤退 318
一步步地撤退 318
退出昔兰尼加 329
第十七章 在欧洲的会商 338
第十八章 回到突尼斯 348
经过苏尔特 351
布拉特的喘息 358
的黎波里塔尼亚的末日 363
从阿拉曼到马雷斯 373
第十九章 在两条火线之间 376
“非洲集团军”的成立 387
非洲的末日 396
第四部 意大利
第二十章 1943 年的意大利 406
第五部 侵入战
第二十一章 1944 年的侵入战 436
雷阵 442
滩前障碍物 444
空降障碍物 445
隆美尔从西线寄发的信件 446
对于侵入战的准备 451
盟军侵入的日子 458
第二十二章 末日 485
第二十三章 天已经黑了 498
近代军事领导能力 507
非洲战役的回顾 511







精彩书摘

沙漠战争守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所有战场上,也许只有在北非,战争可以采取最“进步”的形态。双方都使用完全摩托化的部队,在一望无涯、毫无障碍的沙漠上,可以获得梦想不到的最大可能性。只有在这个战场上,摩托化和战车战争的原理才得以充分应用,甚至还可以做进一步的发展。只有在这个战场上,双方的主要部队曾经进行过纯粹的战车战。虽然偶尔也有静态的战斗,但是无论如何,运动战总是整个战争中主要的阶段——它完全以机动的原理为基础。
就军事方面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事实。因为当我们在波兰和西欧作战时,敌人都是受累于他们的非摩托化步兵师,因而在战术的自由上受到了许多牵制——尤其是退却的时候。当我们在法国实行突破之后,敌人的步兵就完全被我们的摩托化兵力迂回消灭了。因此,他们毫无其他办法,只好让预备队在我们的攻击兵团压迫之下消耗殆尽,勉强争取时间好让他们的步兵可以撤退。
对于一个摩托化和装甲化的敌人,非摩托化的步兵师只有在占领预设的阵地时,才派得上用场。一旦这个阵地被透入或是被迂回,逼得他们非退却不可,那么就变成了摩托化部队任意屠杀的对象——因此他们只好死守阵地,战到只剩一人一弹为止。在全面的撤退中,步兵会引起很多的困难。在1941—1942 年间的冬季,当我们撤出昔兰尼加时,许多的步兵单位就都成了我们的包袱。若非我方装甲部队特别英勇的表现,则这些步兵早已断送在大沙漠里。这就是以前格拉齐亚尼失败的原因:当时大部分的意军都是非摩托化的步兵,在摩托化的英军追击之下,马上就溃不成军。而意军的摩托化部队,为了保护他们的步兵,遂不得不与英军交战,结果也是同归于尽。
在这种纯粹摩托化的战争当中,可以归纳出一些原理,这和其他一般战场上所用的原理完全不同。这些原理在将来也可以当作一种规范,只要在使用全部摩托化部队时就可以应用。
在一个平坦而便于驾驶的沙漠地形中,包围住了一个完全摩托化的敌人后,接着就会想把他们围歼掉,但这是作战中不易达到的一个目标。因为任何一个完全摩托化的部队,假使他们的编制实力还算完整,而且又位于一个适当的地形上,那么要想突破这个临时的包围圈并不会很困难。由于他们机动性强,指挥官可以马上集中兵力,在包围圈上选定一个适宜的地点攻击突围。在沙漠中曾经有很多这样的战例。
所以,假使要想使被围的敌人毁灭的话,其可能的条件有下列三项:
(一)因为燃料缺乏,使摩托化部队丧失了机动性,或者是被围部队中包括着非机动化的单位,且又是必须加以顾虑的。
(二)指挥不当,或是指挥官已经决定牺牲某一部分的实力,以救出其他的部分。
(三)战斗力早已瓦解,有崩溃和解体的现象。
除了(一)(二)两项是其他战场上常有的现象以外,要想把被围的敌人消灭在包围圈内,其唯一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先在交战中予以重大的打击,瓦解他们的组织力量。我想把一切以消耗敌人抵抗力量为目的的作战,都定名为“消耗战”(Battles of Attriton)。在摩托化战争中,对敌军物资的消耗和对敌军组织的破坏,才是一切作战的直接目标。
在战术方面,进行消耗战时,必须用最高度的机动性,下列几点特别值得注意:
(一)最主要的努力就是要在空间和时间方面,使己方的兵力能够集中,同时更要设法找到敌人的“空隙”,趁机分割敌人的兵力,以便把他们逐一消灭。
(二)补给线特别敏感,因为所有的燃料和弹药,以及一切战斗所必需的物资,都得经过它运到战场上去。所以,一方面应该尽可能地保护自己的补给线;另一方面更应该尽可能扰乱敌人的补给线,甚至切断它们。因为物资的补给是战斗的最基本先决条件,所以必须加以最优先的保护。
(三)装甲(战车)部队是一个摩托化军团的核心。其他的部队只是辅助性质,都跟着它转。所以对于敌人装甲兵力的消耗战,应该尽可能地使用战防单位来担负。自己的装甲兵力应该留作最后打击之用。
(四)侦察报告应该在最短的时间之内送到指挥官的手里。他应该马上做决定,并且尽快付诸实行,因为反应的速度足以决定会战的结果。摩托化部队的指挥官在作战时,应该尽量接近他们的部队,而且应该把通信工具带在身边。
(五)为了获得奇袭的效果,使敌人感到迅雷不及掩耳,我方的意图一定要尽量保密。为了使敌人的指挥官狐疑不决、犹豫不前,应该善用一切欺敌的手段。
(六)一旦敌人被击败,应该尽量追击以扩张战果,速度第一。并设法彻底摧毁敌人的战力,使敌人永远没有重整兵力的机会。关于技术和组织方面,在沙漠战争中最应该注意的有下列三点:
(一)在战车方面,最基本的要求是它的运动性能、速度和长射程火炮——火炮的射程越长,我们的手臂也就越长,可以先打倒敌人,使敌人无法还击。装甲的厚度并不能代替缺乏的火力,因为装甲越厚,则运动性能和速度必然受到影响,而这两者却又是战术上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炮兵要有长的射程,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极大的机动能力,并能携带大量的弹药。
(三)步兵的用途仅限于占领和据守阵地,其目的是为了阻止敌人从事某种行动,或是迫使敌人从事某种行动。一旦这个目标达到之后,步兵就应该迅速撤走,转用到其他的方面去。所以步兵也必须机动化,其装备应能使他们迅速赶到战术性要冲的地位,占领必要的防御阵地。
根据我的经验,果敢的决定常能获得最大的成功。不过一个人在战略上和战术上的果敢,与所谓“军事性赌博”之间的差别是:果敢的行动不一定有十足成功的把握,但即使失败之后,也一定会留下足够的兵力,来应付一切未来的情况。反过来说,赌博的结果不是完全的胜利,就是完全的毁灭。
当攻势开始发动时,在加扎拉防线中的意大利步兵师首先对英军第五十师和南非部队实行正面攻击。我派遣了一支强大的炮兵支援这次攻击。在防线的后面,战车和卡车夜以继日地绕圈子奔跑着,让敌人以为这个地区集中了大量的机动部队。
我们要设法欺骗敌人,使他们相信我们的主要攻击是在加扎拉防线的中部和北部,我们希望能够引诱他们把装甲兵力配置在这些地区的步兵阵地后面。当然我们并不敢希望德军的正面攻击即足以牵制住英军的全部装甲兵力,但是我们都认为我们准备绕过比尔哈基姆的右面冒险钩击,仍然大有成功的可能。因为英军的装甲兵力不一定都会集中在这一个地区中,但是至少会使他们集中一部分兵力在那里,这样可以分散他们的打击力量。
白天,我的摩托化兵力的一切行动都是指向意大利步兵攻击的地点。天黑之后,就迅速移到他们的集中地区。这一支打击兵力包括德国非洲军(第十五装甲师和第二十一装甲师)、意大利第二十摩托化军(特里埃斯特师和阿里埃特师)和第九十轻装师,另加三个侦察营。最先的运动是绕过比尔哈基姆实行迂回,出发时间定为22 点。从比尔哈基姆起,非洲军和意大利第二十摩托化军,经过艾克罗马以达海岸。其目的是要切断和毁灭在加扎拉防线上的英军及在它后方的装甲兵。
第九十轻装师连同那三个侦察营,其任务是冲进阿代姆,以防止托布鲁克方面的英军守兵撤退,并向艾克罗马地区增援,此外并切断英军的补给线——因为他们在托布鲁克以东的地区中,曾经建立了很多的补给中心。第九十轻装师为了欺敌,特别造了几辆“扬尘车”——我们在卡车上面安装大风扇,吹得漫天沙尘,从英军方面看就好像是大批战车在对面集结的样子。我们希望这一方面的英军不来干预艾克罗马的会战,以便我们的装甲部队进行决定性的一击。
在迈尔迈里卡地区的英军全部毁灭之后,我们的意图就是迅速攻克托布鲁克。我的行动自由受着意大利元首的限制,最远只能到埃及的边境。
在这次攻势发动以前,曾经有利用德意两国的空降部队袭取马耳他岛的计划。可是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理由,德国的最高统帅部放弃了这个意图。我曾要求把这个任务交由我们执行,但被拒绝了。
攻占马耳他岛的作战计划代号为“赫拉克里斯”(Hercules)。1942年4 月底,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决定于7 月进行这场作战——隆美尔在北非的攻势也得暂停,使轴心国部队抽调兵力支援马耳他岛作战。但不久希特勒又变了卦:他怀疑意大利人的保密能力,怀疑他们的海军有没有实力和勇气去抵抗英国地中海舰队,怀疑意大利人能否及时给予德国伞兵支援,怀疑意大利人会丢下德国人一走了之。最后,5 月21 日,希特勒宣布:“赫拉克里斯”作战的准备仅限于纸上作业,如果隆美尔攻占托布鲁克,此计划即永久搁置。
由于英军的兵力正在不断增加,我们遂决定在1942 年5 月26 日开始进攻。

前言/序言

导言
隆美尔对世界的影响,固然是由他的“剑”所造成的,可是其影响的威力却要靠他的“笔”来加以发挥。在历史上再找不到另外一位指挥官,其对战役的记载,可以和隆美尔的记载同样生动有力和有价值。这些记录的大部分现在都已经从秘藏的地方发掘了出来,于是才编成了这一本书。
没有其他的指挥官,曾经对自己的作战经过和指挥方法,做过这样栩栩如生的描写。对闪击战的机动性和装甲部队运动的速度,没有第二个人的文笔可以比得上他。行动的迅速和决定的敏捷,使人在阅读的时候为之神往——隆美尔好像是把读者一同带上他的指挥车中作战一样。
伟大的指挥官多数都是笔拙的作者,同时他们也都有一种故意卖关子的习惯,不把自己的心思老实地说出来。换言之,他们都不肯把“如何”和“为何”(How and why)告诉人家。
隆美尔的记载不仅清楚,而且客观。当解释事实的真相时,他却表现出一种求真的精神,这是因为他对战役的军事教训,具有热烈的兴趣。他的叙述经得起严格的考验,并且可以和其他的史料互相印证。虽然其中也不免会有少数的错误,但是却比许多在战后所写的回忆录还要正确。书中有某些论断固可置疑,但是却绝非故意的歪曲。尤其要考虑到隆美尔的作战,是在沙漠地带中使用快速的战车部队,战局是混乱而瞬息万变的。
隆美尔之所以能够做如此清楚的记录,其主要的原因却与他自己的指挥方式有关——他总是习惯于身临前线,并且在最紧张的时候,在最重要的地点指挥。
隆美尔不仅在沙场上立下赫赫战功,而且更是在文笔上也扬名于后世。在他成为名将之前,便已根据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验,写了一本非常优秀的步兵战术教科书。多数战术教科书的内容都是死气沉沉,毫无趣味可言,可是他这一本书却与众不同,显得异常活泼。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争更趋于机动性,他个人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所能写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他充分地利用了这个机会。他是一个天才的作家,也是一个天生的战士。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中,他随时都在准备写一本巨著,为了这个目的,他不断记笔记——而且只要一有喘息的机会,他就开始把这些笔记改写成正式的记载。
由于希特勒的命令,他被迫自杀,所以这个伟大的计划并未完成。但是他所遗留下来的手稿,已经足以编成一本无与伦比的书。它可能在文字上还缺乏修饰,但是它在文学上的表现力量已非常地惊人,此外许多附带的评论更增加了它的价值。例如他的“沙漠战争守则”一节就是一篇军事思想上的杰作。这本书里充满了许多含有哲学意味的见解——例如他认为时间的集中重于空间的集中;速度足以抵消数量的优势;弹性可视为奇袭的工具;虚张声势可用来自保;对“经理官心态”A 的抨击;不要囿于旧规范,敢于建立新的准则;制人而非制于人;制空权对地面作战的重要性;以及“原则”与“权变”间的分界;等等。在我尚未看到隆美尔的私人文件之前,我只认为他是一个优秀的战术家和野战指挥官,但是却没有想到他具有那样深厚的战略素养。像他这样一个猛将,这么富有思想,一切都是谋定而后动,真使人拍案称奇,有时他的行动看似太冒险,但那绝不是赌徒式的盲目瞎撞。仔细分析一下,有些行动对他自己固然造成了损失,但是却往往使他的敌人们受到更大的打击。此外,有时他虽不免于败北,但是他一定早已为他的军队安排好了一个逃脱的机会。
要衡量一个指挥官的才能,最可靠的标准之一就是他在敌人心目中的印象。从这一方面来说,隆美尔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数百年来在英国人的心目中,只有拿破仑的伟大可以和隆美尔相提并论,但是拿破仑的成就表现在许多方面,不像隆美尔是完全在军事方面的。
甚至隆美尔已经由英国人的“敌人”变成了“偶像”。他的敌人——英国第八军团的士兵们,对他视若神明。当他们中间若是谁有什么好表现,大家马上就会恭维他:“和隆美尔一样伟大!”
对敌方的将领产生如此强烈的敬爱心理,势必会使英军的士气为之动摇。因此,英国的当局不惜花了许多的工夫,想要肃清这种“隆美尔神话”的影响力量。他们故意做种种反宣传,去贬低他的军事成就。不过是非功过的重新评定,那却向来是后世史学家的责任。汉尼拔、拿破仑等都是战争中的败将,可是在历史的天平上,却都胜过了战胜他们的敌人。
当对一个指挥官的表现做公正的评判时,一定要考虑到许多客观的条件,那是他本人所无法控制的。在隆美尔的诸多卓越成就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总是以寡敌众,以弱敌强,而且还是在没有制空权掩护的情况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无论是同盟国或轴心国,从来没有第二个将领,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还能够打胜仗。也许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大战初期的韦维尔将军(Gen. Wevall)——不过他的对手却是最无用的意大利人。
隆美尔的表现当然也并非毫无瑕疵,曾有好几次失败都是可以避免的——不过,当和一个优势的强敌作战时,一失手就可能铸成大错,而兵力强大的那一方,却可以用实力来补救他们一次又一次的错误。但是隆美尔在这种困难的环境当中,却眼明手快,靠着欺敌和快速运动摆脱敌人,总是不太吃亏。拿破仑曾经说过:“最伟大的将军就是那个犯错误最少的人。”隆美尔似乎可以当之无愧。
拿破仑这种说法其实太消极了,我们可以把它改为:“最伟大的将军就是那个能使敌人犯最多错误的人。”若是用这句话来作为测验的标准,那么隆美尔就更显得光芒万丈了。
要对各个不同时代的名将做一个比较,最好的标准就是他们的“作战艺术”,这与随着时代改变的“作战技术”完全是两回事。我们可以借着他们在达到目标的表现上来研究他们的高下,也可以看出他们“知彼”的功夫,究竟深到了什么程度。
也正和具有活力的名将一样,隆美尔很难容忍反对者的意见。他对哈尔德和凯塞林等人,都有很多的批评,但是有许多地方都并不一定正确。在非洲战役的末期,他因为生病的缘故,所以脾气就更坏。不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当他的火气发泄完之后,便很少对人心存怨恨,对别人的表现也能做公道的论断,例如他后来对凯塞林的赞扬。此外,他对敌军的评价——不管是法国人、英国人、美国人,完全不受仇恨心理的影响,的确表现出了他“知彼”的功夫。
很多人不了解隆美尔何以甘于向希特勒这样的暴君效忠如此长久的时间。我们只有在明白一个职业军人——尤其是德国军人——的养成教育和了解他们的思想习惯之后,才可能客观地正视这个问题,获得一个完全的视野。从这本书里面,可以归纳出影响他的态度的两个因素:隆美尔是一个活力充沛的人,他最初对希特勒表示同情。不过等到他与希特勒有了密切的接触之后,一切又都使他感到灰心失望了。同时因为他在非洲,向来都是独当一面,处理问题范围愈大,对于盟军的物质优势,愈有深刻的认识。因此他的眼界也就愈宽,而使他的思想逐渐发生了基本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过程,他当然不敢记录在纸面上,不过却也可以找到很多的暗示。他的儿子和他的部下,曾经补充了一些证据,说明了他的确是因为决心推翻希特勒,才丢了性命。
不过,这本书中最重要的地方,还是对隆美尔的军事领导能力的详细说明。现在,他的实际观念和思考的方式,都已经公开在这里,任凭大家批判,一切都可以证明他的成功绝非偶然。这些文件都是“隆美尔是军事天才”的真正铁证。
本书并没有为隆美尔的一生事业,做一个传记性的检讨——杨格(Desmond Young)A 的《隆美尔传》,在这一方面可说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补充材料。我在这里只想把隆美尔在“将道”方面的主要特征和它们与战争一般经验的关系,加以简略地讨论。
在许多方面,天才都是与发明创造有关系的。可是对一般号称“军事名家”的人,这种情形却反而很少见。其中多数的人,都只是以善于应用普通的武器和工具而获得了成功,只有极少数的人才会寻求新的工具和方法。这实在是很奇怪,因为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在兵器和战术(尤其是后者)彻底地改变之后,才足以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
不过这种发展通常是由纯粹的学者所创始,而逐渐获得军界开明之士的注意,至于高级将领反而多是麻木不仁的。在战争史上,伟大的观念要比伟大的将军为数更少,但其影响范围却要大得多。所以我们就有了两种不同的军事天才——一种是创造性的,一种是执行性的。
对于隆美尔的情形而言,这两种天才却合二为一了。当闪击战的理论在英国萌芽的时候,他还没发迹,不过很快他就抓到了这种理论的要点,并且别出心裁地发展成了他本人的新观念。除了古德里安以外,他变成这种新观念的第二个代表人。尤其令人佩服的,就是他在1940 年2 月出任第七装甲师师长之前,对战车还毫无经验。他只花了不到3 个月的时间,就学会了一切理论,接着马上就开始参加行动了。他在法国战役中的优异表现,使他获得在非洲应用这种新观念的机会,尤其难得的是,他具有独立的指挥权——这种机会是古德里安在欧洲战场上所从来没有的,那也真是德国敌人的万幸。而在非洲,他把这种理论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
隆美尔总是能充分利用机会。要了解他在这一方面的功力,我们就应该先检讨历史上许多名将所具有的共同性格——虽然每个人可能在这些性格中各有所长。
古代从事战争的人数很少,而所用的武器射程也极短。一位将领作战的范围只是一个“战场”,而不是一个“战区”。这时指挥官最重要的特质就是独具“慧眼”(Coup d’oeil)——这是一个生动的法国名词,即指一种敏锐的观察力和迅速可靠的直觉。所有的古今名将都具有这种慧眼,他能够在一刹那之间,认清当前情况的要点。隆美尔毫无疑问是具有这种慧眼的。在非洲战场上,由于战争的机动性和兵力有限,使得这种能力更显得重要。
到了近代,由于兵器的射程延长和军队的数量增加,所以战争的范围日益扩大,指挥官所需要的才能相对也提高了。威灵顿(Wellington)A 曾经形容它是一种“透视的能力”,这比所谓“慧眼”境界更高。指挥官一定要能看透敌人的战线,晓得山那一面的事情(The other side of the hill),甚至还要能透入敌人的内心。在今天,身为指挥官对心理学一定要有很深入的研究,尤其是要善于揣摩敌方指挥者的心理。隆美尔对此道也极为拿手,在他的文件当中,随时都可以找到证据。
这个料敌的能力又成为另一重要因素的基础。那就是用奇的能力,随时都能够出其不意,使敌人惊慌失措。这也可以说是军事天才中的最积极主动的一面。诚如历史所证明的,要充分发挥奇袭的威力,就一定还需要下列诸因素的补充:敏感的时间观念和极高度的机动性。速度和奇袭是一对双生子,也是将才战力的主要代表。必须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才足以语此。
就上述的几个因素来说,除了“闪击英雄”古德里安以外,近代似乎再找不到另外一个人,足以与隆美尔相提并论。往前追溯,历史上懂得用速度来达到奇袭目的的人也不多,不过塞德利茨(Seydlitz)、拿破仑、弗里斯特(Beaford Forrest)和成吉思汗等,真是屈指可数。至于有什么能真正阐释这种结合的奥秘,隆美尔的文件就更可以说是独步古今了。
一方面要使敌人丧失平衡,另一方面自己却绝不可以丧失平衡。一个指挥官一定要能够临危不乱,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都要保持头脑的冷静。大将必须具有这种品性,才能使计算合理,谋而后动。
在这一方面,隆美尔似乎有一点问题。他固然具有超人的勇气,但是也有一点艺术家的脾气,常常会从兴高采烈的情绪中突然变得心灰意冷——这从他的私人信件中可以得到印证。
最后在一切其他能力之上的,即一个伟大的指挥官一定要具有领导的才华。这就像是战车的马达,不管驾驶的技术如何高明,若是马达出了毛病,仍然是走不动的在伟大的领袖领导之下,军队可以完成普通人所认为是不可能的任务,而完全超出了敌人的“正常”估计之外。
在这一方面,毫无疑问,隆美尔具有一个大将所应该具有的将才。他成为全军官兵所崇拜的对象,大家把他视若神明,愿意为他效死。虽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所以他们的成就,才会远超过任何“合理”的估计之外。
李德·哈特



《隆美尔战时文件》:硝烟中的智慧与人性,一段传奇将领的真实映照 这并非一本关于战术理论的枯燥论述,亦非一段歌颂胜利的史诗。它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得以窥见二战中一位最富传奇色彩的军事指挥官——埃尔温·隆美尔,在其硝烟弥漫的岁月里,内心的挣扎、战略的思考、以及作为一个人所经历的种种。本书所收录的,是这位“沙漠之狐”在烽火连天之际,以其独特视角所撰写的战时记录、私人信件、以及他对战局的深切剖析。这些文字,穿越时空的阻隔,向我们展现了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家,是如何在残酷的战争机器中,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对人性的尊重。 隆美尔,这个名字本身就足以唤起无数关于沙漠战场的鲜活记忆。在北非那片炙热而广袤的土地上,他以一支兵力相对劣势的德军部队,屡屡创造以少胜多的奇迹,令盟军闻风丧胆。他的装甲兵战术,特别是那种大胆而迅速的突击,改变了当时战场的主流思想,被后世广泛研究和学习。然而,比他的战术更加引人入胜的,是他身上所散发出的那种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军事素养。他不仅仅是一位严谨的指挥官,更是一位对战场有着深刻洞察力的思想者。 《隆美尔战时文件》的价值,恰恰在于其非凡的真实性。这些记录,非经他人转述,而是出自隆美尔本人之手。在最真实的语境下,他记录下了战争的每一个细节:前线的炮火、士兵的呐喊、战略的制定、以及战场之外的思考。他不会回避战败的挫折,也不会夸大胜利的荣光。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一个指挥官在极端压力下的冷静分析,对自身决策的审慎反思,以及对全局的宏观把握。当我们翻开这些泛黄的纸页,仿佛能听到他低沉的声音,讲述着那些决定战局走向的瞬间,那些让他辗转反侧的战略抉择。 本书的内容,并非仅仅聚焦于军事行动本身。隆美尔在战时文件中,同样展现了他作为一名将军,对战争的伦理和人性的思考。他曾多次在信件中表达对战争残酷性的厌恶,以及对士兵生命安全的关切。即便是在敌对双方的战场上,他也努力维持着一种相对“绅士”的作战风格,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杀戮和破坏。这些细节,使得这位以“沙漠之狐”著称的德国将领,在历史的复杂图景中,多了一层令人动容的人文色彩。他并非冷酷无情的战争机器,而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努力坚持自己原则和良知的个体。 对于军事史的研究者而言,《隆美尔战时文件》无疑是一份无价之宝。书中细致入微的战役描述,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北非战场的宝贵一手资料。从隆美尔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当时双方的战略意图、兵力部署、以及战场上的实际情况。他的战术分析,充满了创造性和前瞻性,很多思想至今仍对现代军事理论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例如,他对闪电战的应用,对敌后穿插的运用,以及他对装甲部队协同作战的精妙构想,都足以令军事爱好者们津津乐道。通过阅读他的亲笔记录,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这位将领是如何一步步将他的军事思想付诸实践,又是如何在一系列复杂的战场博弈中,展现出他卓越的指挥才能。 然而,《隆美尔战时文件》所能带给我们的,远不止于军事层面的认知。它更是一部关于领导力、决策、以及战争对人性的影响的深刻探讨。隆美尔在文件中,毫不避讳地记录下了他的疑虑、他的压力、以及他在困境中的挣扎。他如何平衡来自高层的政治压力与前线军事需求?他如何在高强度的作战中,保持团队的士气?他如何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做出艰难的抉择?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蕴藏在他朴实而真诚的文字之中。通过他的经历,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一个真正的领导者,其责任之重大,其内心之复杂。 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直抒胸臆,没有刻意的雕琢,也没有矫揉造作的辞藻。这恰恰是其最迷人的地方。在宏大的战争背景下,隆美尔以一种近乎自述的方式,记录下了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种真诚,使得读者能够轻易地与作者产生共鸣,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与这位传奇将领一同经历战争的洗礼。他描述战场时的冷静与客观,分析局势时的犀利与深刻,反思决策时的坦诚与自省,都构成了一幅鲜活而立体的军事人物画卷。 《隆美尔战时文件》的出现,也极大地纠正了许多关于隆美尔的误解和神话。历史的书写,往往充满了主观的评判和刻意的塑造。而通过这份原始文件,我们得以绕开那些复杂的历史解读,直接聆听当事人的声音。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真实、更复杂、更具人情味的隆美尔。他并非不败的战神,也并非全然的战争罪魁。他是一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努力尽职尽责,同时又保有个人良知和思考的军事指挥官。他对德国的忠诚,对国家的责任,与他对战争的反思,对士兵的关爱,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复杂形象。 阅读本书,也是一次对历史的重新审视。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痛的一页。而了解战争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参与者的真实想法,对于我们深刻理解战争的根源,警惕战争的重演,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隆美尔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窗口,让我们能够从另一个维度,去理解那个时代,去反思战争的本质。他的记录,不仅仅是关于一场特定战役的陈述,更是关于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状态,以及在道德与责任之间的艰难抉择。 总而言之,《隆美尔战时文件》是一本值得每一位对历史、对军事、对人性感兴趣的读者深入品读的书籍。它以其非凡的真实性、深刻的洞察力、以及饱含人性的温度,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藩篱,走进一位传奇将领的内心世界,感受战争的残酷与复杂,也领略人性的光辉与挣扎。它让我们看到了,即便在最黑暗的时代,依然有人在用理智和良知,去审视和记录这一切。它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对军事策略的理解,更是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它是一份历史的馈赠,一份值得我们珍藏和体悟的宝贵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隆美尔战时文件》给我带来的震撼,远超我对一本军事历史读物的预期。我一直对二战北非战场有着浓厚的兴趣,也读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它们大多侧重于宏观的战略部署,或是对战役过程的客观陈述。这本书则截然不同,它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战争现场的密道,让我身临其境地体验了那位“沙漠之狐”的戎马生涯。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对战场细节的敏锐洞察,他对地形地貌的精妙运用,以及他如何在这种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凭借超凡的智慧和勇气,与数量占优的敌人周旋。更令我着迷的是,书中不仅仅展现了他作为指挥官的果断与魄力,更流露出他作为一个人,在面对生死抉择时的思考,在承受压力时的坚韧,以及在胜利和失败面前的坦诚。他的文字,时而激昂,时而沉郁,将一个立体而饱满的形象呈现在我眼前。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战争的背后,是无数个鲜活的生命,是错综复杂的决策,以及无数个不为人知的瞬间。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深陷其中的书。初拿到《隆美尔战时文件》时,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冰冷枯燥的军事报告集,充斥着战术分析和部队调动。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这本书以一种极其个人化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进了二战时期北非战场的一位传奇人物——隆美尔的心脏。书中的文字,或细致描绘了沙漠中午烈日下的煎熬,或是黎明前寂静的紧张,甚至是炮火轰鸣间隙的短暂喘息。我仿佛能闻到硝烟的味道,感受到战车引擎的轰鸣,听到士兵们疲惫却坚定的呼喊。他对于战局的判断,对于部下的关怀,甚至是他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疑惑,都以一种近乎赤裸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这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将军的视角,而是一个身处乱世,肩负重任,却又有着凡人情感的个体。读到他对自己战略部署的反复推敲,对失败的深刻反思,以及在绝境中依然不放弃一丝希望的顽强,我被深深地打动了。这本书并非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得以窥探那个时代,那个人的内心世界,感受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复杂。

评分

坦白说,在翻阅《隆美尔战时文件》之前,我对隆美尔的印象可能更多地来源于一些刻板的军事评论。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非同寻常的方式,将我引入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鲜活的隆美尔的世界。我仿佛能够听到他与参谋们低语讨论的战术,感受到他骑在马背上巡视战场的风沙,甚至能够体会他身处困境时内心的焦灼。书中对于战局的分析,虽然涉及军事术语,但都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让我能够跟随他的思路,一同经历那些惊心动魄的时刻。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他对于战争的反思,对于人性光辉与阴暗面的观察,以及他对未来命运的隐约预感。这本书并非是一部歌功颂德的传记,而是一份真诚的记录,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战士的成长、辉煌以及最终的无奈。这让我对战争的理解,从单一的军事对抗,上升到了对政治、人性、命运等多维度的思考。

评分

《隆美尔战时文件》带给我的阅读体验,可以用“身临其境”来形容,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沉浸式”的感官冲击。我不是在阅读一本冰冷的史书,而是在与一位鲜活的人物进行深入的交流。书中的每一句话,都仿佛带着那个时代的温度和气息。我能够想象出他在酷热难耐的沙漠中,如何指挥他的坦克部队,如何在复杂的地形中寻找破敌之道。他的文字中,既有战略家的远见卓识,也有普通士兵的辛勤付出。他对于战役的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对每一次失利都进行深刻的剖析。这种严谨的态度,这种对使命的执着,深深地吸引了我。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也透露出他作为一个人,面对战争带来的巨大压力和生命威胁时的真实情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非凡军事家的养成过程,也让我对战争的残酷和复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关于胜利和失败,更是关于勇气、智慧、牺牲以及最终的命运。

评分

我必须承认,刚开始接触《隆美尔战时文件》时,内心曾有过一丝犹豫,担心这是一本过于专业,难以入门的军事读物。然而,一旦翻开,我就被它独特的魅力所俘获。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战役的记录,更是关于一个传奇人物的内心独白。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对于战场的敏锐嗅觉,他对于战术的精妙运用,以及他在极端环境下所展现出的超凡指挥才能。他的文字,充满了对战况的细致描绘,对士兵们的关怀,以及对未来走向的忧虑。我仿佛能够置身于北非的广袤沙漠,感受着炮火的硝烟,聆听着战车的轰鸣,体味着胜利的喜悦与失败的痛苦。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指挥官的智慧与勇气,也看到了一个凡人在战争洪流中的挣扎与坚持。它让我对战争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宏观的战略层面,而是深入到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决策,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评分

还可以,值得学习研究哦,隆美尔不错!!!!

评分

这本书很好,价格也是非常划算的,不错不错。

评分

书本质量很好 内容丰富多彩 引人入胜

评分

对军事迷来说,这是研究学习的好教材。

评分

四:学习伴侣——知识不理解,清单来解决,学习路漫漫,清单作陪伴;

评分

研究二战战史,特别是研究隆美尔作战思想和指挥艺术的必读经典,慢慢看,京东物流很快!

评分

沙漠之狐隆美尔!

评分

这么好的宝贝不给全五分真的是脑子坏掉了,顶起!

评分

2018不买纸书了,就等一本同济大学的《圣经阅读指南:旧约》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