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文件选编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文件选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文物局 编
图书标签:
  • 文化遗产
  • 国际保护
  • 遗产保护
  • 文化交流
  • 文物保护
  • 历史文化
  • 保护文件
  • 国际合作
  • 文化遗产保护
  • 遗产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23202
版次:1
商品编码:1008742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10-01
页数:38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文件选编》记录了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文件多编。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好文化遗产,挖掘、阐释它们的内涵,研究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国际社会的共识和责任。2007年5月在北京召开“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基于此,出版了这部中文版的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文件选编,这有利于国际合作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普及。

目录

前言
1959年以前
第一届历史纪念物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关于历史性纪念物修复的雅典宪章》(1931)
国际现代建筑协会《雅典宪章》(193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公约(海牙公约)》(195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适用于考古发掘的国际原则的建议》(1956)
1960-1969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景观和遗址的风貌与特性的建议》(1962)
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关于古迹遗址保护与修复的国际宪章(威尼斯宪章)》(196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受公共或私人工程危害的文化财产的建议》(1968)
1970-1979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197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在国家一级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建议》(1972)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关于历史性小城镇保护的国际研讨会的决议》(197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内罗毕建议)》(1976)
马丘比丘宪章(197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可移动文化财产的建议》(1978)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章程(1978)
1980-1989年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一国际历史园林委员会《佛罗伦萨宪章》(1982)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华盛顿宪章)》(198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建议》(1989)
1990-1999年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考古遗产保护与管理宪章》(1990)
与世界遗产公约相关的奈良真实性会议《奈良真实性文件》(1994)
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公约》(1995)
新都市主义协会《新都市主义宪章》(1996)
中国-欧洲历史城市市长会议《保护和发展历史城市国际合作苏州宣言》(1998)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澳大利亚国家委员会《巴拉宪章》(1999)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1999)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文化旅游宪章(重要文化古迹遗址旅游管理原则和指南)》(1999)
国际建筑师协会《北京宪章》(1999)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木结构遗产保护准则》(1999)
2000-2004年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国际会议《北京共识》(2000)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0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200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世界遗产的布达佩斯宣言》(200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蓄意破坏文化遗产问题的宣言》(2003)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建筑遗产分析、保护和结构修复原则》(2003)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壁画保护、修复和保存原则》(2003)
国际工业遗产保护联合会《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2003)
2005年至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2005)
世界遗产与当代建筑国际会议《维也纳保护具有历史意义的城市景观备忘录》(200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具有历史意义的城市景观宣言》(2005)
《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章程》(200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安草案——亚洲最佳保护范例》(2005)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宣言》(2005)
第二届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绍兴宣言》(2006)
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北京文件》(2007)
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城市文化北京宣言》(2007)
编后记

前言/序言


《全球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图书简介 第一部分:全球城市化浪潮的驱动力与演变轨迹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以来席卷全球的城市化浪潮,系统梳理了驱动这一巨变的宏观经济、社会结构、技术进步和政策导向等复杂因素。我们首先从历史的纵深考察了城市起源与早期发展的经验教训,继而聚焦于二战后,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及其对周边地域的“虹吸效应”。 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对城市人口增长率的简单描述,更侧重于探究城市化背后的结构性转型。这包括传统农业社会的解体、第二和第三产业的集聚效应,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基础设施的需求如何重塑了城市的空间布局。书中详细对比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前者侧重于老龄化、基础设施更新和“去工业化”带来的城市衰退问题;后者则聚焦于快速、无序扩张导致的贫民窟蔓延、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环境承载力透支。 我们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全球范围内城市群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通过对多个典型案例(如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欧洲蓝香蕉地带、东亚城市群)的深度比较研究,揭示了不同文化和制度背景下,城市如何通过基础设施投资、产业集群和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实现内生性增长。 第二部分:土地利用的动态演变与冲突 土地是城市化最核心的载体和最稀缺的资源。本卷的核心在于解析城市扩张过程中土地利用模式的复杂演变及其引发的结构性冲突。 2.1 城市蔓延(Urban Sprawl)的深入剖析: 我们不再将城市蔓延简单视为低密度、汽车依赖的郊区化,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经济地理学框架内考察。分析了土地价格梯度、交通成本和地方政府的税收激励机制如何共同作用,导致了功能混合度降低和生态空间侵蚀。书中包含对不同类型蔓延——分散式蔓延、填充式蔓延和跳跃式蔓延——的实证研究,并评估了其对通勤时间、能源消耗和基础设施维护成本的长期影响。 2.2 农业用地与城市发展的博弈: 农业用地是城市扩张的首要牺牲品。本书引入了“土地转换效率”的概念,量化了城市化对粮食安全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我们对比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土地征用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政策以及“永恒农业区”保护策略上的实践效果,强调了在保障城市发展的刚需与维护生态基底之间的动态平衡艺术。特别关注了城中村改造、都市农业(Urban Agriculture)的复兴及其在社会公平和食物链韧性中的潜力。 2.3 棕地(Brownfield)的再生与再开发: 随着城市中心区存量土地的开发殆尽,工业遗址和污染场地的再利用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本部分详细探讨了棕地开发的法律障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如土壤修复的成本效益分析)以及政府在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中激励开发商进行高标准再开发所需的政策工具包。这不仅是土地的物理更新,更是城市功能和形象的软性重塑。 第三部分:可持续性框架下的土地利用规划与治理创新 面对气候变化、资源短缺和社会不平等等全球性挑战,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范式亟待革新。本书致力于构建一个面向韧性和公平的综合性治理框架。 3.1 紧凑型城市与混合用途开发(Mixed-Use Development): 我们系统回顾了“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和“步行友好型开发”(TOD,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通过精细化的分区管制、街道设计和公共空间引导,实现土地利用强度与生活品质的协同提升,有效减少对私人汽车的依赖。重点讨论了在不同密度阈值下,实现功能混合的“临界点”问题。 3.2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空间规划: 引入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的生态足迹分析方法,为城市扩张划定不可逾越的生态红线。探讨了“绿色基础设施”——包括城市湿地、公园网络和生态廊道——如何被整合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以提供雨洪管理、净化空气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关键生态服务。这标志着土地规划从单纯的“空间分配”向“生态价值最大化”的范式转移。 3.3 土地治理的民主化与公平性: 土地利用决策往往涉及重大的利益分配。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规划过程中的权力结构,强调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和包容性。深入分析了土地增值税(Land Value Capture)的几种主要模式,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税收机制,将城市化带来的土地资本增值回馈给社区,以解决住房负担能力危机和社会隔离问题。此外,书中还研究了土地使用权和产权在原住民社区、弱势群体中的保障机制,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包容性的城市土地制度。 结论:面向未来的协同治理 本书的最终结论强调,成功的城市化和可持续土地利用,绝非单一技术或政策的功劳,而是需要跨部门、跨尺度、跨主体之间实现协同治理的复杂过程。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必须更加注重土地的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系统集成,以应对一个不断变化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环境。本书为政策制定者、城市规划师、环境科学家以及关注城市未来的读者,提供了一套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分析工具和政策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跨越时空,连接古今的物件或场所充满敬畏。这本书,恰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尤其对书中那些关于“遗产的定义”以及“如何进行价值判断”的文件感到好奇。毕竟,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什么被认为是“遗产”,其标准和侧重点可能会有很大差异。通过这些国际性的文件,我希望能够理解,在多元化的世界中,我们是如何努力寻求一种普适性的标准,来识别和保护那些对全人类都具有意义的文化财富。这本书的选编,应该不仅仅是罗列条文,更可能是在梳理一种思想的演进,一种人类对自身文化传承的认识是如何逐步深化和发展的。我期待看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遗忘或忽视的文化元素,是如何通过这些国际性的倡议,被重新发现和重视。此外,书中关于“遗产保护的责任分担”以及“国际援助机制”的内容,也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竟,许多珍贵的遗产面临着资源匮乏、技术落后等问题,国际合作在这种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揭示出,在维护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方面,国际社会是如何协同作战,共同应对挑战的。它不仅仅是一部“文件集”,更像是一份“行动指南”,指引着人类保护自身文明火种的道路,让我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与未来的希望交织在一起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厚重感,封面上“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文件选编”几个字,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静静躺在博物馆角落,承载着历史重量的古籍,或是那些跨越千年,依然屹立不倒的建筑奇迹。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严谨而专业的学术气息。尽管我并非遗产保护领域的专业人士,但光是目录里那些熟悉的、或是闻所未闻的公约、宣言、建议书的名字,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像《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这个名字我曾在纪录片和新闻报道里多次听闻,终于有机会能一窥其究竟。还有一些听起来就相当专业的术语,像是“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或许会模糊不清,但在书中,我期待能看到它们被清晰地界定和阐述,了解其背后的深刻含义以及在国际层面是如何被理解和实践的。我尤其想知道,在这些文件的背后,是否能感受到一种跨越国界、超越时代的共同价值追求,一种人类文明的集体记忆如何被珍视和守护的努力。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文件汇编,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人类在面对自身丰富而脆弱的文化遗产时,所展现出的智慧、责任和决心。它承诺为我打开一扇通往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宏大叙事的入口,而我,正迫不及待地想要踏入其中,去感受那份深邃的历史回响和人文关怀。

评分

我必须承认,最初拿到这本书时,我带着一种学习者的谨慎态度。毕竟,“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文件选编”这个标题,听起来就充满了学术的重量。我担心它会像很多同类书籍一样,充斥着晦涩的专业术语和枯燥的理论阐述,让一个普通读者望而却步。然而,随着我翻阅和初步了解,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我的想象。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储存着人类在漫长历史中,关于如何珍视和守护自己文明印记的智慧结晶。我看到了那些曾经影响深远的国际公约,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条文,更是人类共同体意识觉醒的标志。我尤其期待深入了解那些关于“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的文件,因为在我看来,保护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在安抚过去,更是在未雨绸缪,为未来抵御潜在的威胁。这本书,让我有机会直接接触到那些制定规则、引领方向的重要文本,去感受那些推动全球遗产保护事业向前发展的思想火花。我希望,通过阅读这些文件,我能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有些看似平凡的物品或场所,会被赋予如此重要的意义,以及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这些宝贵的遗产是如何被纳入一种全球性的保护框架之中。它给予了我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在面对共同的文化遗产时所展现出的决心和智慧。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第一印象,是一种被知识洪流包裹的冲击感。它并非那种轻松易读的消遣读物,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摆在你面前的是一套精心打磨的工具,等待你去学习如何使用。一开始,我被那些条款和细则弄得有些眼花缭乱,感觉像是置身于一片法律和政策的海洋。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捕捉到其中的逻辑和脉络。我尝试去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详细的规定,它们又是如何被制定出来的?我看到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代表们,是如何在会议桌前,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唇枪舌剑,最终达成共识。这种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它展示了国际合作的复杂性与重要性。书中出现的案例分析,即使只是在文件的注释里稍作提及,也足够让我脑海中勾勒出那些令人惊叹的遗产保护项目,或是令人扼腕叹息的破坏场景。我开始思考,这些抽象的文本背后,是无数鲜活的生命,是凝结了人类智慧和情感的实体。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保护什么”,更重要的是关于“如何保护”,以及“为什么我们要保护”。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并非仅仅是历史学家的任务,而是需要政治家、法律专家、社会学家、甚至每一位公民共同参与的宏大工程。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找到更多关于这种全球性合作的动人细节,以及这些文件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就,它们是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态度。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全新的视野,让我得以从一个更广阔的维度去理解“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关于历史建筑或古老文物,更是一种流动的、与当下息息相关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我尤其对书中涉及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文件感到着迷。在我的印象中,这个概念相对较新,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这些文件,我希望能够深入理解,为什么像口述传统、表演艺术、节日庆典、传统手工艺这些看似“无形”的文化表现形式,会被提升到与物质遗产同等重要的地位。我期待看到,这些文件是如何界定它们的范畴,如何评估它们的价值,以及如何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我猜想,这本书中可能会包含许多关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案例,这对我来说将是极具启发性的。它能让我看到,在多样化的全球文化图景中,人类是如何努力去保存那些易逝的、活态的文化传承。此外,我也对书中关于“遗产的普及教育”和“公众参与”的文件感兴趣。在我看来,真正的遗产保护,离不开每一个普通人的理解和支持。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揭示出,国际社会是如何通过各种途径,将遗产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成为遗产的守护者,而不仅仅是旁观者。它让我感受到一种跨越界限的共鸣,以及人类对于自身文化根脉的深切关怀。

评分

没啥说的,各种完美~XD

评分

据说在进入兵团前是首都地下街出名的混混,遇上艾尔文·史密斯团长(也有版本译为埃尔温·史密斯)后有所改变并加入调查兵团,相当信任团长艾尔文·史密斯。[5][7]

评分

书很新,没有缺页、漏页,纸质不错!内容也很好,听人推荐买的。

评分

做文化遗产保护必用的工具书。

评分

文化遗产专业必读 纸张好 但是就定价有点高

评分

29.艾伦回忆杀

评分

漫画

评分

格斗术一项为目前人类角色最高,超过表格上限达到11(女巨人格斗术亦为11,但因为其不是人类形态,故不作比较),位列第一。第二名为三笠、米克、阿尼三人并列,均达到格斗术满值10。

评分

书尚可,但送的效率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