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至今,新中国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六十年风雨砥砺,沧桑巨变。抚今追昔,展望未来,令人感慨万千。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废除了国民党的“六法全书”,全盘学习苏联,建立了权力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民主法治缺乏必要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因而法律工具主义(实用主义)、法律虚无主义盛行。共和国前30年,民主法治建设遭受严重挫折,“文化大革命”期间甚至出现了“无法无天”的局面。1978年十一届三申全会之后,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为民主法治建设奠定了必要的社会经济基础,而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则为民主法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政治条件,民主法治建设由此走上了正轨,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今天,我国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司法运行机制基本健全,公民法律意识普遍加强。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依法治国、保障人权虽然已经写进了宪法,但是离真正实现还有漫长的道路。
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进程相适应,我国法学理论发展大体上也以1978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的法学理论受到法律工具主义和国家意志主义的支配,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60年来,政府及其公务人员依法行政意识日益增强,法治政府的目标逐渐清晰。行政立法成果丰硕,立法方式、立法质量均有较大改进,社会主义行政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政府职能不断转变,行政执法能力明显提高,服务意识进一步加强。 本书选择中国行政法发展过程中的十个重要理论实务问题,从行政法的理论基础、行政主体、行政行为、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等方面忠实记录了各方观点和争鸣。本书秉承客观、中立的态度,力求真实再现论争的焦点,无意于对本书中提及观点的正误进行研判。
马怀德,1965年生,青海循化人。现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北 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法治政府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监察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应急专家组成员,教育部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向委员,“五五”普法国家中高级干部学法讲师团成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福建街政府等顾问或专家咨询委员。
直接参与《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等多部法律的起草论证工作。曾为中央政治局集休学习讲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经济法律制度”。
系人事部等七部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2001),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2006)获得第四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奖”(2004)。
总主编简介:
江平,1930年出生于大连,原籍浙江宁波。我国著名的法学家、法学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终身教授,兼任北京仲裁委员会主任。1948年至1949年就读于北京燕京大学新闻系;1951年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1956年毕业回国。曾任北京政法学院副院长,中国政法大学校长,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七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会氏。曾赴比利时根特大学、意大利第二罗马大学、日本青山学院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讲学,被授予比利时根特大学名誉法学博士,秘鲁天主教大学名誉法学教授。2008年入选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名杰出人物”。
初次接触《共和国六十年法学论争实录:行政法卷》,我便被其“论争实录”四个字所吸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地自我修正和发展,而论争正是这种动态过程的集中体现。特别是行政法,它直接关乎国家与公民之间的权力分配与相互制约,其理论的每一次进步,都可能深刻影响到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我十分好奇,在这六十年共和国的法治建设历程中,行政法学界都曾有过哪些惊心动魄的思想交锋?是关于行政权力的扩张与限制,还是关于公民权利的保障与救济?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现在看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观点,以及这些观点是如何在辩论中逐步成熟,甚至最终被吸纳进法律体系的?我期望能够从中看到法学研究的严谨与深度,也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进行有理有据的学术探讨。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给出现成的答案,而在于展示追寻答案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思想的火花。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部法律体系的成熟,离不开学界的深刻反思和激烈争鸣。《共和国六十年法学论争实录:行政法卷》这个书名,精准地抓住了我最感兴趣的点——“论争”。行政法作为调节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权力,以及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关系的行为的法律规范,其理论的每一次飞跃,都离不开学界智慧的火花碰撞。我想知道,在这六十年的光辉岁月中,行政法领域都曾有过哪些重大的学术议题?是关于行政主体地位的界定,还是关于行政行为的审查标准?是关于行政救济途径的完善,还是关于行政程序公正的保障?我更希望能看到,这些争论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展开,参与的学者们各自的立场和论证方式是什么,以及最终这些争论对我国行政法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这本书,如果能以一种生动、立体的方式呈现这些法学思潮的演变,那将是对我的一次宝贵启迪。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共和国六十年法学论争实录:行政法卷》立刻勾起了我的学术探究欲。作为一名在行政管理一线工作的基层干部,我深切感受到行政法在实践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理论的进步是指导实践的灯塔,而法学论争正是推动理论进步的强大引擎。我非常想知道,在共和国这六十年里,尤其是在行政法这个领域,究竟发生了哪些关键性的学术辩论?这些辩论的焦点是什么?参与其中的学者们是如何构建自己的论证体系的?又是什么样的社会背景和现实问题,促成了这些论争的发生?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能够展示不同时期,学界对行政权力边界、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监督等具体制度的理解和争论。这些内容不仅能够帮助我加深对行政法的理论认识,更能为我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复杂问题提供思考的维度和解决的思路。希望书中能有一些案例分析,将抽象的法学理论与鲜活的实践联系起来。
评分《共和国六十年法学论争实录:行政法卷》这个书名,就像一个召唤,把我引向了对一段波澜壮阔的法治史的探寻。行政法,这个与国家治理和公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在共和国的六十年里,无疑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发展。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理论堆砌,而是能真正还原那些“论争”的现场感。那些学者们是如何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针对某个具体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学者进行思想的碰撞?这些论争的背后,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思潮和现实需求?我尤其想了解,在国家发展不同阶段,行政法的侧重点和争议焦点有何变化。比如,在早期,可能更侧重于国家权力的建构;而在改革开放后,则可能更关注公民权利的保护和对行政权力的制约。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一个理解行政法演变逻辑的框架,让我明白今日的行政法是如何一步步走来的?
评分这套书名乍一看有些严肃,但翻开《共和国六十年法学论争实录:行政法卷》的扉页,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便扑面而来。我一直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充满好奇,特别是行政法作为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领域,其发展轨迹更是值得深入研究。这套书就好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大门,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决定行政法前进方向的激烈辩论。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碰撞,那种思想的火花,往往才能照亮理论发展的道路。不知道书中对于“公法与私法界限”、“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关系”等核心问题,是否有详细的论述和历史性的梳理。对于我这样一个法律门外汉,但又对国家治理充满兴趣的读者来说,能够看到这些论争的来龙去脉,理解它们如何影响了我们今天的法律条文,将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经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呈现那些深刻的法学思考,而不是仅仅堆砌枯燥的理论。
评分这套书质量很好,编者是法学权威,撰稿者林鸿潮文笔不多,读后对行政法的发展有了比较清晰的印象。
评分书很不错的,值得看。
评分这本关于行政法的总结性著作很好,尤其是其中涉及各地城管发展的段落很耐人寻味。
评分不错 很正常
评分好,期待书单更完善,专业性书籍更多更全
评分书很好,快递很给力!经典之作,不得不读~
评分不错 很正常
评分对于学术研究帮助很大
评分这本关于行政法的总结性著作很好,尤其是其中涉及各地城管发展的段落很耐人寻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