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典里,《佛说人胎经》(大宝积经卷五十六)有着特殊的地位。说其特殊,是指在这部经典里,释迦牟尼佛直观而又令人惊叹地描述了胚胎受孕(即入胎)及发育的各种情状,与现代科学在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胎儿入胎及发育的绝大多数情状,并无二致。在《人之初:佛说入胎经》里,李淑君女士创造性地将经文与现代人体胚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起来,辅以精心绘制的插图,叙事、佛经、说理巧妙结合,将二者客观地加以对比,分析和研究;至于经文中与现代科学相冲突的地方,笔者也予以存疑,并无“厚此薄彼”之处。——二千五西多年前,释迦牟尼如何得知这一切?是巧合还是科学?佛教是纯粹唯心的吗?南怀瑾先生力推的《人之初——《佛说入胎经)今释》给我们打开另一条思路。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周序
缘起
光中化缘痴情子○此情可待成追忆○无可奈何发落去○一进空门归不得一头雾水○欲海情天又
一转○一样梵行两样情○生天下地缘一念
入胎与不入胎
入胎前的中阴身○期水的奥妙○不能入胎面面观○入胎风情
胚芽的发展(第1周至第3周)
第一个七天○第二个七天○第三个七天
胚胎的变化(第4周至第9周)
第四个七天○第五个七天○第六个七天○第七、八个七天○第九个七天
胎儿的发育(第10周以后)
第十个七天○第十一个七天○第十二个七天○第十三个七天○第十四个七天○第十五个七天○第十六个七天○第十七个七天○第十八个七天○第十九个七天○第二十个七天○第二十一个七天○第二十二个七天○第二十三个七天○第二十四个七天○第二十五个七天○第二十六个七天○第二十七个七天○第二十八个七天○第二十九个七天○第三十个七天○第三十一至第三十四个七天○第三十五个七天○第三十六个七天○第三十七个七天○第三十八个七天
附录
佛说入胎藏会(二)○佛为阿难说处胎会○佛说胞胎经
胎教与胎养
上古至汉代的发展○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的发展○宋代到元代的发展○明代到清代的发展○现代的胎教○结论:胎教的研究与整合才刚开始
精彩书摘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注)在劫比罗城多根树园,与大比丘众无量人俱。尔时世尊有弟,名日难陀。身如金色,具三十相,短佛四指。妻名孙陀罗,仪容端正,世间罕有,光华超绝,人所乐见。难陀于彼缠绵恋著,无暂舍离。染爱情重,毕命为期。(注)梵文Bhagavat的译音,又译为薄伽婆。就是中文“世尊”的意思。释迦牟尼佛有个弟弟,名叫难陀。从小,在哥哥耀眼的光辉下,他没有引起太多的瞩目。事实上,他也是一表人才,那古铜色而泛着光泽的肌肤,衬托着端正的五官、挺拔的英姿,比释迦牟尼佛高昂的身躯略矮三寸。只要不和那长得无懈可击的世尊站在一起,任谁都要打心底赞上一声,好个美男子。
至于他的夫人孙陀罗,是全国闻名的绝色美女,不论她在哪里露面,总是吸引了数不清的人,想要一睹那千娇百媚的风姿。夫妻两人缠绵悱恻,恩爱逾常,相互许下了生生世世、永结连理的誓言。光中化缘痴情子世尊观知受化时至,即于晨朝,著衣持钵。将具寿(注)阿难陀为侍者,入城乞食。次至难陀门首而立,以大悲力放金色光。其光普照难陀宅中,皆如金色。于时难陀便作是念:“光明忽照,定是如来。”令使出看,乃见佛至。即便速返,白难陀日:“世尊在门。”闻此语已,即欲速出,迎礼世尊。(注)年长的出家比丘称呼年轻的出家比丘为“具寿”;年轻的出家比丘称呼年长的出家比丘为“大德”。
一个鸟语花香的季节,佛在劫比罗城的多根树园里,带领一大群的出家弟子们修行。世尊知道这个弟弟的出家因缘差不多到了。于是第二天大清早,就披上袈裟,拿着钵盂,叫了个年轻和尚,原本是他堂弟的阿难,一道去城里乞食。走到难陀的家门口,释迦牟尼佛停了下来,无限慈悲地放出金光。顿时,难陀的家中,不可思议地笼罩在一片祥和灿烂的金光里。正在屋里和孙陀罗卿卿我我的难陀,忽然看到这神奇的瑞相,心想,一定是成了佛的哥哥来了。于是,兴冲冲地赶紧起身,一边忙着披上衣服,一边吩咐仆人快去看个究竟。仆人赶到门口,果然见到世尊慈祥肃穆地站在一片光中。仆人匆匆地行了礼,又赶紧跑回屋里通报主人。难陀一听,满心欢喜,就要赶着出外迎接。时孙陀罗便作是念:“我若放去,世尊必定与其出家。”遂捉衣牵不令出去。难陀日:“今可暂放。礼世尊已,我即却回。”孙陀罗日:“共作要期,方随意去。”以庄湿额,而告之日:“此点未干,即宜却至。若迟违者,罚金钱五百。”孙陀罗眼见出家成道的世尊竟然来到家门口,施展神通,放出金光;而自己的丈夫对这位兄长,又如此倾倒,一股不安的直觉涌上心头--丈夫这么一去,多半要被拐了出家。如胶似漆的恩爱,怎么割舍得下。一阵心酸,禁不住泪水就如雨而下。哭哭啼啼地,怎么也不放难陀出去。难陀被娇妻哭得不忍,忙不迭地好言宽慰着说:“你不要担心,出家成道的哥哥难得光临,我总得出去接驾。行了礼,马上回来,绝不耽搁。”一边说着,一边温存地为孙陀罗擦拭满脸的泪水。孙陀罗这才勉强放开了难陀,拿起自己的胭脂膏,点了一滴在难陀的额上,半是忧虑,半是娇嗔地说:“既然你这么说,我就依了你。可是不许你和他多说话,这点胭脂没干之前,你就得回来。如果耽搁了,要罚你五百钱。”此情可待成追忆难陀曰:“可尔。”即至门首,顶礼佛足。取如来钵,却入宅中,盛满美食,持至门首。世尊遂去。即与阿难陀,世尊现相,不令取钵。如来大师威严尊重,不敢唤住,复更授与阿难陀。阿难陀问曰:“汝向谁边,取得此钵?”答曰:“于佛边取。”阿难陀曰:“宜授与佛。”答曰:“我今不敢轻触大师。”默然随去。对娇妻的约法,满口应承下来,然后忙不迭地赶到门口,见到久未晤面,已得大成就的兄长--释迦牟尼佛,正安详肃穆地站在一片光中。难陀情不自禁,毕恭毕敬地跪了下去,照印度当时礼拜出家人的规矩,顶礼了世尊。然后起身,接过世尊手中的钵盂,三步并作两步地跑回屋里,盛了满满一钵最精致可口的饭菜。为了赶在胭脂没干之前回去向娇妻报到,又连走带跑地捧到门口。正要恭恭敬敬地送到世尊手上,世尊忽地一转身,迈开步子走了。难陀弄不清怎么回事,愣住了。好在看见出家的堂弟阿难还站在门口,赶紧把这一钵盂丰盛的饭菜,往阿难手里送去。已经转身过去的世尊知道了,又运用隔空传音的神通,吩咐阿难,不要接过这钵饭菜。阿难遵照世尊的吩咐,不肯从难陀手中接过这个钵盂。难陀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很想把出家成佛的兄长叫住,问个究竟。但是慑于如来神圣肃穆的威严,又不敢贸然开口。情急之下,只得再一次把这钵饭菜,求阿难收下。阿难知道了世尊的心意,就问难陀:“方才你是从谁手里,取走这个钵盂的呢?”难陀答说:“世尊。”阿难于是说:“那就是了,你既然从他手里拿的,照佛家规矩,你就得再亲自送回他手上,这才是供养的礼数。”难陀急得叫苦连连:“哎呀,究竟怎么回事啊!原本欢欢喜喜地出来见他,怎么搞成这样!也不知怎的,每次见到世尊,我就没了主张。他转身走了,我也不敢叫住,生怕冒冒失失,触犯了他。罢了,罢了,这件事你既然帮不上忙,我也就不勉强了。”难陀无可奈何,只好硬起头皮,不声不响地跟着世尊,一步一步地,就走到了多根树园。园子里古树参天,一阵阵清风,间或传来几声鸟叫和虫鸣,洋溢着一股离尘出世的气氛。
只是难陀一路苦恼着娇妻的约法,所以对这座令人心旷神怡的道场,也就好像视若无睹。世尊至寺,洗手足已,就座而坐。难陀持钵以奉,世尊食已,告曰:“难陀,汝食我残不?”答言:“我食。”佛即授与。终于到了寺里,只见世尊对他还是不理不睬,自顾自地清洗了手脚,然后盘腿而坐。坐定后,这才不慌不忙地从难陀手里接过那钵饭菜。难陀总算把一路捧着的这钵饭菜交了出去,真是如释重负,好不痛快啊!可是不知怎的,碰到世尊,他似乎就傻了,整个人呆呆的,把钵交给世尊后,他就这么愣在原地站着。过了一会儿,释迦牟尼佛吃好了,钵里还剩了些饭菜,他就转过头问身边的难陀:“你吃不吃这些剩下的?”难陀一听,忙不迭地回说:“吃,吃。”恭恭敬敬地把钵捧了过来。里面的饭菜早就冷了,心里又焦虑地牵挂着孙陀罗,可怜的难陀,根本食不知味,就胡乱把那些剩菜剩饭,三口两口地塞进肚里。无可奈何发落去难陀食已,世尊告曰:“汝能出家不?”答言:“出家。”“然佛世尊昔行菩萨道时,于父母师长及余尊者所有教令,曾无违逆。故得今时,言无违者。”即告阿难陀曰:“汝与难陀剃除须发。”答曰:“如世尊教。”世尊等难陀把饭吃完了,就问他:“你能不能出家呢?”这突如其来的一问,问得难陀一头雾水。自己正要回家,怎么问起出家?他错愕茫然地朝世尊望去,只见这位成佛的尊长,洋溢着一片肃穆祥和的气氛。没敢多加思索,难陀随口就说:“好,我出家。”释迦牟尼佛听了,点点头。同时让他明白,历来的佛祖们,还没有成就之前,都非常努力地行菩萨道。对于父母师长的教诲,都牢记在心,不敢轻易违背。做了这番叮咛后,就交代阿难,准备为难陀剃度。即觅剃发人,为其落发。难陀见已,告彼人曰:“汝今知不?我当不久作转轮王。汝若辄尔剃我发者,当截汝腕。”彼便大怖,裹收刀具,即欲辞出。时阿难陀便往白佛,佛便自去,诣难陀处问言:“难陀,汝不出家?”答言:“出家。”是时,世尊自持瓶水,灌其顶上,净人即剃。便作是念:“我今敬奉世尊,旦为出家,暮当归舍。”没多少功夫,剃头的师父来了,把布包解开,里面是一样样剃头的工具。
难陀再也忍不住了,破口大骂地叫着,“你给我看清楚了!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王位的继承人,我很快就要作转轮圣王了。你敢动我一根头发,小心我把你的手给砍了。”剃头的吓得赶紧裹起布包,冲出门口。正要跑开时,世尊来了。原来,阿难在门口听到难陀的叫骂,早已飞快地跑去禀报世尊。世尊没有生气,也没有指责,只是平和地问难陀:“你不出家了吗?”难陀一看到世尊,只好又硬起头皮说:“出家。”
前言/序言
“讲到人道生命的来源,我们要再抽出《大宝积经》卷五十六的《佛为难陀说出家人胎经》,也就是《佛说人胎藏会》。一两千年来,古人从来没有把这部经当作重点来研究,大家也都没有留意。
其实这是很重要的,它涉及心物一元——尤其以人为本位的生命的大科学。同时和气脉的变化、习气的转化,都有关系。一般人学佛都想超凡人圣,但是自己身心改变不了,科学性的生命来源弄不清楚,那么不管你怎么修道、打坐,都是白费。所以我希望在座能有同学发心,根据原文把它写成白话;同时再配合现代医学的资料,把它们掺和起来,对于人本位的身心科学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上面二段话是一九九四年六月间,南怀瑾老师在“身心科学”这个系列讲座中,讲解《人胎经》时所作的提示。基于这个原因,笔者“困而行之”地做了这个尝试。试着在怀师精辟的开示下,将这部《人胎经》与现代医学结合,同时配合一部分传统中医的概念加以重新阐释。
人之初:一段关于生命起源的冥想与探索 “人之初,性本善。” 千古以来,这句启蒙的童谣便刻在了每个华夏儿女的记忆深处,也悄然拉开了我们对生命最本源的追问。然而,生命究竟是如何孕育的?一个鲜活的个体,是如何从虚无中凝聚,又如何承载着无尽的可能降临人世?“人之初:佛说入胎经”并非一本浅尝辄止的科普读物,它更像是一扇通往深邃智慧的窗户,邀请读者一同潜入生命最初的奥秘,以一种古老而又永恒的视角,去观照那份令人惊叹的创造过程。 本书的标题“佛说入胎经”本身便预示着它所蕴含的独特哲学与宗教背景。佛教,作为一个追求对生命本质洞悉的智慧体系,对于“生”的理解,并非仅仅局限于生理的交合与物质的堆积。它将生命的起源置于更宏大的业力轮回与因果相续的框架之下,试图揭示隐藏在肉眼凡胎之下的深层运作机制。因此,“人之初”并非简单地描绘精卵结合那一刻的生物学现象,而是深入探讨了在那个关键时刻,一股非物质的力量——业力,是如何引导着一个意识体(或称“中阴身”)进入母体,开始一段新的生命旅程。 本书的精髓,在于它对“入胎”这一过程的细致描绘。它并非以科学实验的精确性来丈量,而是以一种充满象征意义和精神指向的语言,勾勒出生命的孕育图景。我们将在书中看到,当一对男女因宿世的因缘而“结为夫妇”时,并非仅仅是身体的契合,更是两个业力场的相互吸引与碰撞。这种碰撞,如同宇宙中两颗星辰的引力作用,创造了一个能量的汇聚点,一个生命的萌芽之地。 书中对于“中阴身”的描述,是理解入胎过程的关键。佛教认为,生命并非一旦死亡便彻底消亡,而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中阴”状态后,根据其过往的业力,重新投生于新的生命体。这个中阴身,是一个游离于生死之间的意识体,它既有过去生留下的深刻印记,也对未来生的去向有着模糊的感知。当条件成熟,也就是父母的“缘”具足时,这个中阴身便会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投入到母体的子宫之中。 “佛说入胎经”所描绘的入胎过程,充满着慈悲与警示。它并非将此过程描绘得浪漫而纯粹,而是揭示了其中所包含的种种业力纠葛与生命辛酸。例如,书中可能会提及,父母双方的嗔恨、贪婪,或是其他负面情绪,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胎儿的业力性质,从而影响其未来的命运。反之,如果父母心怀慈悲、爱意绵绵,则更有可能孕育出善良、聪慧的生命。这种描述,无疑是对为人父母者的一种深刻提醒:在生命最初的孕育阶段,便已承担起塑造下一代生命品质的重大责任。 本书并非孤立地讲述入胎,而是将其置于整个生命流转的宏大叙事之中。它会引导读者思考,我们之所以会投生于特定的家庭、具有特定的根性,并非偶然,而是过往业力的必然结果。每一个来到世间的生命,都是带着前世的种子而来,这些种子在今生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最终展现出千姿百态的人生。 “人之初:佛说入胎经”的语言风格,往往是古朴而富有哲理的。它不追求现代语言的直白与简洁,而是运用譬喻、比喻等手法,将深奥的义理娓娓道来。例如,书中可能会用“水滴入海”来比喻中阴身融入母体,用“种子发芽”来形容生命的成长。这些意象化的语言,虽然不直接对应于科学的解剖学或生理学,却能触动人心最深处的感受,引发读者对生命本质的共鸣与思考。 阅读本书,也是一次对自身生命的深度反思。我们是否曾真正理解过自己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的?我们带着怎样的“业”来到这里?我们又将如何去面对接下来的生命旅程?“佛说入胎经”所提供的视角,远超出了短暂的肉体生命,它将生命置于无限的时空中,强调了每一个当下行动的意义,以及它们将如何塑造我们未来的命运。 对于那些对生命起源、生死轮回、业力因果等话题感兴趣的读者而言,“人之初:佛说入胎经”无疑是一本极具价值的读物。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抛出深刻的议题,引导读者自行探索。它鼓励我们以一种更为广阔、更为深刻的眼光,去审视我们自身以及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它提醒我们,生命是一场庄严的旅程,而旅程的起点,就蕴藏在“人之初”那不可思议的孕育之中。 本书所传达的,是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生命观。它告诉我们,生命的形成,并非仅仅是基因的组合与化学反应的堆积,更是一股来自智慧与业力的牵引。这份牵引,是宇宙运行的奥秘,也是生命最根本的驱动力。通过对“入胎”这一过程的深入解读,我们得以窥见生命是如何在物质与非物质之间,在可见与不可见之间,悄然展开其宏大的画卷。 “人之初:佛说入胎经”的价值,还在于它所蕴含的伦理指导。它并非高高在上地说教,而是通过对生命起源的洞悉,自然而然地引导出对生命应有的尊重与珍视。它提醒我们,每一个生命的到来,都来之不易,都承载着无尽的希望与责任。因此,无论是在孕育生命的过程中,还是在养育生命的实践中,都应怀揣一颗慈悲与智慧的心。 本书的阅读体验,或许会是一场宁静的冥想。在字里行间,读者将有机会放下外界的喧嚣,沉浸在对生命最深层本质的思考之中。它不提供娱乐性的情节,却能带来一种精神上的启迪与升华。它鼓励我们去探索那些超越日常经验的领域,去触碰那些关于存在与消亡的终极疑问。 最终,“人之初:佛说入胎经”所传递的,是对生命本质的敬畏,是对因果法则的尊重,以及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肯定。它邀请我们从“人之初”开始,重新认识生命,并以更为深刻的态度,去体验和创造我们的人生。这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场关于生命最根本的求索,一次触及灵魂深处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