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家和思想导读丛书:导读德勒兹》针对20世纪激动人心和极富有挑战性的知识分子吉尔?德勒兹提供了一个总览性的导读。
  德勒兹的写作涵盖了文学、艺术、精神分析、哲学、基因学、电影与社会理论。他也创造了思考和写作的全新风格,他坚称新的思想模式能够转变生命。
  在本书中,克莱尔?科勒布鲁克通过德勒兹自身提及的目标和问题来解读他的著作,这些问题包括:创造的问题、未来的问题与生命的加强。
  在对德勒兹的概念和理念提供导读的同时,《导读德勒兹》还向学生们展示了他的著作是如何对文学文本提供新的解读方式的。因此,这本书对任何文学的学生来说都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导读。
  
  《思想家和思想导读丛书:导读德勒兹》将致力于追踪德勒兹对传统思考的批判和他对新思考方式的发明。一开始会考察德勒兹是如何定义哲学、科学和艺术的。他给出了严格的定义,这不是因为他想要将一种额外的系统强加于思考,而是因为他想要显示思考能够采取别样的(差异的)方式。
  在接下来的章节考察理念如何能够通过艺术中的新事件(例如电影)进行转变之前,本书将考察德勒兹如何定义理念和文学或艺术之间的关系。生成和差异的主题会不断地重复出现,并且应该随着这本书的推进而变得越来越清晰。这正好与德勒兹关于重复的概念相对应。我们应该重复差异和思考,每当我们觉得我们已经掌握了什么是思考和差异的时候,我们就恰好已经失去了差异的权力。重复不是同一者的不断重复发生,重复某物就是重新开始、更新、发问和拒绝保持同样。
  如果我们将德勒兹置于他的语境之中,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也就能够揭示他的理念是如何发生的或他如何回应特定的主导性的理念,但这将会是“非德勒兹”(unDeleuzean)的方法。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去历史地(historically)思考德勒兹。我们正好需要一种并非从一个单独的人类视角出发从而封闭了发展的可能性的历史概念。所以我们应该将德勒兹的著作看作是一种对多样化领域的诸问题的积极回应,而不仅是哲学内部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资本主义的问题以及我们如何思考革命的问题;“人”的问题以及我们如何思考进化的问题;思考的问题以及我们如何思考创造的问题。历史采取了共在的线(co�瞖xisting lines)、“高原”(plateaus)或生成的相异系列的形式。这与文化相异的时间之线无关,尽管德勒兹确实将原始社会描述为拥有一个永恒的地球的时间图像,而专制社会则推崇一种从神圣秩序衍生出来的统治规则。(所有这些不同文化对时间的理解相互重叠并且共同存在。)
   
  
克莱尔·科勒布鲁克,她在爱丁堡大学教英语文学,著有《新文学史》(1997)和《伦理学与再现》(1999)。她也发表了大量关于德里达、海德格尔、伊里格瑞、布莱克和福柯的文章。
  廖鸿飞,男,201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现为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文化分析研究院博士生,主攻电影与哲学研究。在国内外发表有若干中英文论文,在学术期刊及电影专业网站迷影网上发表有大量翻译文章。
  “这本书很罕见,它是一本对一个复杂的思想家著作的导读,它名符其实地展示了如何用德勒兹的思想去做新的事情。学生们会发现这本书是一个优秀的起点。”
  
——伊恩·布坎南
  
  “这本书对吉尔·德勒兹的思想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和富有洞见的总览,它特别成功地描绘出了德勒兹的哲学对于文学分析的意义。初次接触德勒兹的读者们会觉得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友好和值得信赖的导读。”
  
——罗纳德·伯格
  
  “这本书对于任何初次接触德勒兹著作的人来说都会是一个理想的起点。”
  ——玛丽·布莱登
  
  
我们今天为什么需要导读书?
译者前言
丛书编者前言
致谢
为什么是德勒兹?
关键思想
1思想的权力:哲学、艺术与科学
2电影:知觉、时间与生成
3机器、不合时宜和解域
4先验的经验主义
5欲望、意识形态与拟像
6少数文学:永恒回归的权力
7生成
德勒兹之后
进阶阅读书目
参考文献
索引
吉尔?德勒兹思想源流简图
概念—工具:为什么我们需要读德勒兹的概念?/九月虺
  为什么是德勒兹?在很多方面,这是吉尔?德勒兹(GillesDeleuze,1925—1995)本人可能会提出的一个问题。德勒兹不将任何东西看作理所当然的,他坚持生命的权力——所有的生命而不仅是人类的生命——在于产生问题,这是它自身的权力。生命提出问题——不仅是去思考存在物,而是去思考所有的生命。有机体、细胞、机器和声波全都是对生命的复杂和问题的力量的回应。哲学、艺术和科学的问题是生命提问权(questioningpoweroflife)的扩展,也是一种同样在较小的有机体和它们进化、变异(mutate)及变化(become)的倾向中表达出来的权力。德勒兹对生成(becoming)的坚持是20世纪晚期思想中后结构主义潮流的典型。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和思想家,例如雅克?德里达(JacquesDerrida)和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并非一个自觉的集团。他们都从不同方面对20世纪的现象学和结构主义事件进行了回应。现象学与两个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Husserl,1859—1938)和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889—1976)相关,它拒绝以前的知识体系,力图将生命仅仅作为它的表面(现象)来研究。结构主义,通常与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1857—1913)联系在一起,这是20世纪另一个试图用一种科学和严格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系统和语言的运动。这两个运动都拒绝那种认为知识能够以人或人类认知者为中心的想法;它们都致力于提供一个更为可靠的基础。对于现象学而言,这样一个基础就是经验本身,而不是谁或什么正在经验着的这样一个前设。对于结构主义而言,知识不应该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而应该建立在那些使经验成为可能的结构之上:即概念的结构、语言或符号。结构主义者坚持没有任何东西自身是有意义的,意义是由与其他的系统组成成分之间的联系所确定的,所以一个词语在它的语言之外就没有意义。后结构主义则认为无论将知识的基础建立在纯粹经验(现象学)或者系统结构(结构主义)之上都是不可能的。在德勒兹的案例里,就像其他的后结构主义者那样,这种将生命组织化到相关的结构中的不可能性并非一种失败或损失,而是一种值得庆幸的结果和解放。我们不能为知识建立一个可靠的基础的事实意味着我们被给予了发明、创造和实验的机会。德勒兹让我们抓住这个机会,去接受生命转变(transformlife)带来的挑战。
  经典语录
  不是所有的人类都会从事激进的思考,但是思考却是一种独特的人类力量。
  我们可以说哲学与任何艺术的关系不是提供一种艺术或美学的理论,而是哲学要回应艺术所产生的新的感知力量或感受。哲学在这种回应中创造新的概念,为思考开启一个未来。
  阅读文学文本同样不是将它置于它的语境之中,也不是考察它是如何曾经是新事物。……哲学产生概念,让我们思考概念的起源;艺术产生感受,使我们思考感受的新。……重复过去总是转变过去,因为过去跟现在一样都是处于生产中的。对过去的每一个表演或回忆都将开启不断更新的过去。
  ……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才勉强啃下了前三分之一的内容,坦白说,这绝对不是那种可以“快速扫过”的书。作者在处理康德与尼采的参照系时,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穿透力。他没有满足于简单的哲学史罗列,而是像一位高明的园丁,精准地剪除了枝蔓,只留下那些支撑起德勒兹宏大思想体系的关键节点。特别是关于“生成”与“差异”的讨论,以往的导读往往将其描述得如同高深莫测的玄学,但这本书的作者却硬生生地将那些抽象的概念,锚定在了具体的现象学体验上,让人第一次感觉,那些晦涩的词汇似乎真的可以被“触摸”到。我尤其欣赏他引入的那些非哲学的类比——比如某种音乐结构或视觉艺术的变迁——这些例子虽然只是蜻蜓点水,却像一把火,瞬间点亮了理解的盲区。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查阅名词解释,这既是挑战,也是一种享受,因为它强迫我跳出习惯的思维定势,去适应一种全新的认知架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处理“权力/知识”关系时的那种冷静的解构能力。它不像某些同类导读那样,急于将德勒兹塑造成一个反叛的英雄形象,而是非常务实地展示了其理论工具是如何在不同场域中发挥作用的。比如说,它对资本主义的“无形控制”的分析,简直像是一个高分辨率的X光片,直接穿透了现代社会中那些光鲜亮丽的表象,直指内在的逻辑断裂。我发现自己读完某个章节后,会不自觉地将日常生活中的场景代入进去进行“德勒兹式”的审视,比如对社交媒体上“身份构建”的观察,瞬间就变得清晰而尖锐。这种即时的实践性转化,才是优秀导读的价值所在。它不是让我们崇拜一个哲学家,而是教会我们如何使用他的“工具箱”,去改造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那种被赋予了新的分析视角的兴奋感,至今难以平复。
评分深入阅读之后,我开始思考这本书对“导读”这一体裁本身的贡献。它成功地避开了陷入对原著的“复述陷阱”,也没有沦为一种过度简化的“哲学入门读物”。作者的笔触始终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既保持了对原著深度的忠诚,又通过精妙的阐释和组织,将那些看似无法触及的、高度纯粹的思辨,转化成了一种可供呼吸的、具有情感共鸣的知识体系。这本书的最终效果,不是让你“了解”了德勒兹说了什么,而是让你深刻体会到“德勒兹”这个思想场域是如何运作的。它像一把精心打磨的钥匙,不是直接打开宝库的大门,而是让你学会了识别和使用那套特殊的开锁工具。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带宽”似乎被拓宽了一些,对那些涉及“运动”、“连接”和“非同一性”的概念,有了一种更本能、更直观的接受度。这是一部需要被反复阅读和对照的作品,因为它提供的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起点,一个更广阔的探索空间。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挑剔,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哲学重量感。封面那抽象的图案,初看似乎有些晦涩,但随着阅读的深入,反而觉得它精准地捕捉到了某种流动的、难以名状的思辨脉络。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页边距的处理恰到好处,留白既不显得空洞,又能让人在思绪纷乱时有片刻的喘息。 译者的功力也体现在细微之处,许多德勒兹式的长句,在他笔下没有变成诘屈聱牙的翻译腔,而是保留了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和力量感,读起来虽然依然需要高度集中精神,但那种“被引领着深入迷宫”的体验却是非常迷人的。这本书的字体选择也十分考究,清晰、有力,即使在昏暗的灯光下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于疲劳。总而言之,从物理层面来说,这是一次非常愉悦的阅读体验,它预示着即将进入的思维旅程,绝不会是那种敷衍了事的快餐读物,而是需要你全身心投入的“智力探险”。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对所探讨思想的一种致敬。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是极其跳跃的,甚至可以说是有些“跳脱”的,这与传统哲学导读的线性、线性的叙事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它更像是一系列精心编排的“遭遇”,而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有时候,你感觉自己正跟随作者在一个清晰的论证线上行走,突然间,笔锋一转,就跳到了一个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但几页之后,你会猛然惊觉,正是这个看似无关的“跳跃”,完成了对前一个论点的彻底深化与拓展。这种结构本身,似乎也在模仿德勒兹作品中那种不断生成、不断逃逸的内在动力学。对于初次接触这位思想家的读者来说,这种结构可能会带来初期的迷失感,但如果能熬过最初的几次“迷航”,你会发现,这种非线性的编排,恰恰是理解其“块茎式”思维的最好方式。它教会我们拥抱复杂性和多重连接,而不是寻求简单的因果链条。
评分很好的书,对我很有启发,京东买书又快又便宜,快递小哥很辛苦!
评分克里斯汀·达伊格尔还原了萨特思想的语境,并且细致地讨论了一系列萨特的重要观点,梳理了他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评分终于收到我需要的宝贝了,东西很好,价美物廉。再说宝贝,正是我需要的,收到的时候包装完整,打开后让我惊喜的是,宝贝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好!不得不得竖起大拇指。下次需要的时候我还会再来的。
评分物流一如既往的给力,包装也完美,赞!
评分布朗肖这种透过某位作者或某部作品来整体地思考文学的方式,是他留给批评理论最重要的遗产。如果一位读者想要完整地体验布朗肖文学批评的整体视野,那么他可以从《火焰之作》(1949)、《文学空间》(1955)和《灾异的书写》(1980)这三本书开始。
评分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德勒兹自身提及的目标和问题来解读他的著作,这些问题包括:创造的问题、未来的问题与生命的加强。在对德勒兹的概念和理念提供导读的同时,《导读德勒兹》还向学生们展示了他的著作是如何对文学文本提供新的解读方式的。
评分对于德勒兹的理论来说,导读还是可能有一定帮助的。配合德勒兹的《电影1:运动-影像》一起看,虽然还是吃力,多少相辅相成。
评分·作家的社会和政治职能
评分·人与人之间具体的关系、性的关系以及性别差异,特别关注了他者使人异化的注视的重要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