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如《后现代状况》、《歧争》、《力比多经济学》和《非人》等作品中,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激进地改变了人们思考当代文化的方式。他对知识、艺术、政治和历史关系的研究组成了后现代思想中最具影响力的文本。
这本导读介绍了利奥塔作品的核心思想,包括现代性、后现代、伦理、崇高和“不可呈现”等概念。西蒙·莫尔帕斯将重要的文本放在它们的知识背景中,从而追溯了它们在当代思想中深远的影响力。这样,他不仅让利奥塔的作品变得易于进入,同时也让读者能对这些作品作出他们自己的判断。
利奥塔的作品对于任何研究当代文学文化的学者来说都是无法忽略的。本书对于进入利奥塔范围广阔的批判作品是一个理想的指引。
《思想家和思想导读丛书:导读利奥塔》将从详细阅读《后现代状况》这一重要文本开始,力图清晰地阐明后现代性讨论的意义。在随后的章节中将会展开在这个分析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更为细致地探索利奥塔关于我们该如何通过哲学、伦理和政治的严格方式回应后现代状况的观点。
第2章通过细读利奥塔关于当代艺术与文化的重要文章《对何为后现代的一个回答》,分析利奥塔作品中一个重要概念:“崇高”,并阐明利奥塔如何将后现代性的社会观点和文化的后现代主义联系起来。由于利奥塔是一个致力于政治与伦理的思想家,因此第3章通过考察他的《正义游戏》和《岐争》以理清他在这些领域的核心论述。
第4章考察在后现代中历史的状况,从而考察利奥塔对此的回应。
第5章回归到艺术,探索利奥塔对一系列艺术家和作家的解读,并描述他关于艺术政治的结论。
第6章考察利奥塔关于批判工作的观点,以及他对后现代批评任务的思想。
尽管这本书逐步建立了利奥塔作品的总体概观,但读者可因对某一特定主题感兴趣而跳到某一章节。
阅读《导读利奥塔》并不能取代阅读利奥塔文本的工作,它的目标只是让读者带着更多自信与启发走进利奥塔的文本。这将是十分有益的训练。阅读利奥塔不仅让人振奋,而且他的思想对于理解我们当今世界的文化、社会和政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西蒙·莫尔帕斯,爱丁堡大学英语文学系高级讲师。《后现代争论》编辑及《新美学主义》合作编辑。
译者简介
孔锐才,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批判理论,艺术研究等。在学术期刊、杂志、报纸等大量发表文章。
“这是关于利奥塔对当代思想贡献的出色介绍。它清晰、扼要、具有说服力”
——汉斯·伯顿斯
“这是对利奥塔思想各个主要方面清晰而简要的介绍。它证明了为什么利奥塔对于当代生活具有如此深刻的影响力。”
——斯图亚特·西姆
我们今天为什么需要导读书?
丛书编者前言
致谢
为什么是利奥塔?
关键思想
1《后现代状况》
2艺术、崇高与后现代
3短语与岐争:利奥塔的政治思想
4历史、政治与再现
5艺术、非人与事件
6批评家的任务:重写现代性
利奥塔之后
进阶阅读书目
参考文献
索引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思想源流简图
利奥塔的碎片/曹小杰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现代感,那种简洁中蕴含深意的留白处理,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内页的装帧也看得出是用心了,纸张的质感很不错,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值得细品的重量感。我一直对后现代思潮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那些概念太晦涩、太高深,不是普通人能轻易触及的。然而,这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就在于,它没有一开始就给我丢出那些哲学巨著中的术语陷阱,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叙事方式,将那些宏大议题铺陈开来,仿佛在跟你进行一场深入的、但绝不枯燥的对话。尤其是开篇对于“宏大叙事”的解构,那种层层剥笋般的分析,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日常生活中所依赖的那些“真理”的结构。它不是那种堆砌辞藻的学术论文集,更像是一本精心策划的文化漫游指南,指引我们如何在一个信息爆炸、意义消解的时代,保持清醒的思考而不至于迷失方向。读完第一部分,我已经觉得自己的思维框架被轻微地拓宽了一点点,那种感觉很奇妙,像是找到了一个观察世界的全新角度。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体现出一种对读者的尊重,阅读体验极为舒适。我是一个非常注重阅读手感的读者,如果一本书在长时间阅读后让人感到眼睛疲劳或者握持不适,我很难坚持下去。这本书的行间距和字号搭配得恰到好处,即便是深夜在昏暗的灯光下阅读,也不会有太大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它在关键概念的呈现上,采用了巧妙的视觉区分,比如用斜体或小标题来强调核心术语的引入和解释,这使得我在回顾或者查找某个特定理论点时,效率大大提高。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反映了编辑团队对学术普及工作严肃认真的态度。它不是一本匆忙上架的快餐读物,而是经过反复打磨的作品,确保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阅读本身带来的宁静和愉悦。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整体考量,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
评分我对哲学导读类的书籍通常抱有一种怀疑态度,因为它们常常陷入一个陷阱:要么为了追求通俗而牺牲了原著的精髓,变成了肤浅的介绍;要么就是过度依赖原作者的语言,结果只是换了个包装的二手资料。然而,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深谙此道,他/她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晦涩的理论与普通读者的理解力。最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在阐释复杂概念时,总能找到极具画面感的类比,比如他/她对“元叙事”衰落的描述,那种感觉就像是宏伟的古典建筑突然找不到支撑的基石,开始缓慢地坍塌,这比任何抽象的定义都要来得深刻和震撼。这种叙述技巧让那些原本难以捉摸的观念变得鲜活起来,仿佛它们不再是书架上沉睡的文字,而是正在我们周围发生的现实。特别是对于当代艺术和政治话语中“终结”与“断裂”的探讨,简直是神来之笔,让我对当前社会现象的理解立刻提升了一个层次,不再是简单的好恶判断,而是进入了对结构性问题的深层剖析。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近乎诗意的逻辑美感。作者在构建论证链条时,并不像传统学术写作那样刻板,而是融合了一种近乎文学性的表达。它的句式结构多变,时而长句铺陈,层层深入,时而短句戛然而止,掷地有声,给人留下回味的空间。这种富有韵律感的文字组织,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认知负担。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总结某个思想段落时,所采用的那些精炼的、带有哲理意味的收尾句,它们往往像定海神针一样,将之前那些跳跃的思绪稳稳地固定住。它迫使你停下来,不只是理解了“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体会了“为什么会这样思考”的内在驱动力。对于一个希望在繁忙生活中偷得浮生半日闲,却又不愿放弃深度思考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种绝佳的平衡点,它让你在享受文字的流畅感中,同时完成了一次智力上的小小的攀登。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与时代脉搏的关联性上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将理论家困在历史的某一特定时段,而是不断地将那些上世纪的论断拉回到我们眼下的生活场景中进行检验。比如,书中对“差异性”的论述,在讨论到身份政治、网络社群极化等当代议题时,显得尤为尖锐和贴切。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更精密的分析工具,让读者能够自己去拆解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社会规范和文化标签。这种“授人以渔”的导读方式,比那种直接灌输“你应该相信什么”的书籍更有价值。读完相关章节,我下意识地就开始观察我自己的社交媒体动态,审视那些转发和点赞背后隐藏的符号游戏和权力关系,这种即时的、带有反思性的参与感,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评分作者肖恩·霍默(Sean Homer)把拉康的作品定位在了当代法国思想与精神分析历史的语境之中,因而他的这本书是对于这位极具影响的理论家的一部理想的导读。
评分·作家的社会和政治职能
评分·萨特理论的遗产及其和结构主义还有心灵哲学的关系
评分不要对别人的喜好说长道短,因为兴趣没有好坏之分。只要自己喜欢那就干吧。一如既往地支持京东。喜欢京东物流的速度。
评分布朗肖这种透过某位作者或某部作品来整体地思考文学的方式,是他留给批评理论最重要的遗产。如果一位读者想要完整地体验布朗肖文学批评的整体视野,那么他可以从《火焰之作》(1949)、《文学空间》(1955)和《灾异的书写》(1980)这三本书开始。
评分理论书籍,老师指定阅读的,经典大家的著作,需要好好钻研一下。
评分内容简介
评分京东图书优惠的力度实在是很大,以前纠结要不要出手的书,现在面对这种力度根本毫不犹豫。京东的物流也是超级快,很满意。具体到书上,这本书很厚,字体大小也很适宜,经典就是经典,值得一本纸质书在身边。
评分其实利奥塔本身就不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