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分析

心的分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罗素(Russell B.) 著,贾可春 译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弗洛伊德
  • 精神分析
  • 潜意识
  • 人格
  • 性心理学
  • 人类学
  • 哲学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71857
版次:1
商品编码:10611936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心的分析》以信念-欲望的心理学为背景,分析了信念、欲望及情感等各类精神现象,并由此重建了一种新的心灵概念,也回答了通常所谓的意识及主观性实际为何物。

作者简介

罗素是现代英国著名的逻辑学家、数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及社会活动家。在哲学上,他是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及新实在论的创始人。在其哲学生涯的最初时期,罗素受当时的英国新黑格尔主义代表布拉德雷及麦克塔加特的影响,对黑格尔哲学抱有好感,相信内在关系说及真理一元论。但后来在另一位英国哲学家摩尔(也曾信奉德国唯心论)的带领下,从1898年开始,他逐步摆脱了新黑格尔主义的影响,并与后者一道创立了英国新实在论哲学。罗素的新实在论哲学,坚持外在关系说及与之相关的多元论,而反对内在关系说及与之相关的一元论,并认为心、物、共相及个体都是世界的终极实体。这种新实在论哲学的基本立场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他于1912年出版的《哲学问题》一书中。此书出版后不久,罗素就着手写一部知识论问题的著作,原计划完成的这本著作的基本立场仍然是实在论的。

目录


第一讲 近来对“意识”的批评
第二讲 本能与习惯
第三讲 欲望与感受
第四讲 生命有机体过去的历史对其当前事件的影响
第五讲 心理的及物理的因果律
第六讲 内省
第七讲 知觉的定义
第八讲 感觉与意象
第九讲 记忆
第十讲 词与意义
第十一讲 一般观念与思想
第十二讲 信念
第十三讲 真与假
第十四讲 情感与意志
第十五讲 精神现象的特征
索引

精彩书摘

我要做出的第一种批评是,行为似乎是不必要的,并且是虚构的。一种思想的内容的出现,构成了该思想的出现。从经验上看,我不能发现任何符合于该假定的行为的东西;而且从理论上看,我18不能发现它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说:“我想如何如何”(I think so-and-so),并且“我”这个词暗示着想是一个人的行为。迈农的“行为”是主体的幽灵,或是原先的纯粹的灵魂。人们猜想,思想不可能只是来来去去,而需要一个思考它们的人。当然,现在有一点是真的:思想可以聚集成束,以至于一束是我的思想,另一束是你的思想,再一束是琼斯先生的思想。但我认为,人不是单一思想中的一种成分:他是由思想与思想之间以及思想与身体之间的关系构成的。这是一个大问题,我们眼下无需全面地去关心它。此刻我所关心的全部东西是,如果认为“我想”、“你想”及“琼斯先生想”这些语法形式表明了对一个单个的思想的分析,那么它们就会产生误导。最好说“我心中产生了思想”(it thinks in me)——就像“这儿下雨了”(it rains here)一样;或者说“我心中有一种思想”(There is a thought in me),那就更好了。这只是因为,迈农所谓的思想中的行为,在经验上是不可发现的,并且也不可从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东西中逻辑地演绎出来。
第二点批评涉及内容与对象的关系。我认为,思想与对象的关联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必不可少的东西,而布伦坦诺和迈农则认为它是这样的。依我看,它是派生的,而且主要取决于这样的信念,即构成思想的东西与联合组成对象的各种其他成分是有联系的。比如说,你拥有圣保罗大教堂的意象(image),或者你只是在头脑中有“圣保罗大教堂”一词。你相信——不管怎样模糊而又晦暗——这与你去圣保罗大教堂时将会看到的东西或者你触摸其墙面时将会摸到的东西是有关联的;它与其他人的所见、所摸和礼拜、教长、全体教士及克里斯托弗·雷恩(Christopher wren)①爵士拥有另一种关联。这些事物并不只是你的思想,但你的思想与它们处于一种关系中,并且你或多或少觉知到了它们。对这种关系的觉知是另一种思想,并导致了你的这种看法,即原来的思想有一个“对象”。但在纯粹的想象中,你可以在没有这些相伴的信念的情况下获得非常相似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中,你的思想并不拥有对象,或似乎不拥有对象。因此,在这样的例子中,你拥有内容而没有对象。另一方面,在看或听的行为中,说你拥有没有内容的对象则较少使人产生误解,因为你的所见或所闻实际上是物理世界的一部分,尽管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物质。因而,关于精神事件与对象之关系的全部问题变得非常复杂了,而且不可能通过把其与对象的关联看作思想的本质而得以解决。以上的所有论述都只是初步的,并且将会在以后得以扩充。
用通俗而又非哲学的方式来讲,我们可以说,当你思考一种思想时,它的内容被假定为你的头脑中的某种东西,而对象通常是外部世界中的某种东西。人们认为,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是由它与对象的关系构成的,而知识之所以不同于自己所知道的东西,乃是因为它是经由内容而来的。我们能够开始借助内容与对象的对立来陈述实在论与唯心论的差别了。

前言/序言

《心的分析》是伯特兰·罗素(1872-1970)于1921年写成的一部著作,也是早期分析哲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罗素是现代英国著名的逻辑学家、数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及社会活动家。在哲学上,他是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及新实在论的创始人。在其哲学生涯的最初时期,罗素受当时的英国新黑格尔主义代表布拉德雷及麦克塔加特的影响,对黑格尔哲学抱有好感,相信内在关系说及真理一元论。但后来在另一位英国哲学家摩尔(也曾信奉德国唯心论)的带领下,从1898年开始,他逐步摆脱了新黑格尔主义的影响,并与后者一道创立了英国新实在论哲学。罗素的新实在论哲学,坚持外在关系说及与之相关的多元论,而反对内在关系说及与之相关的一元论,并认为心、物、共相及个体都是世界的终极实体。这种新实在论哲学的基本立场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他于1912年出版的《哲学问题》一书中。此书出版后不久,罗素就着手写一部知识论问题的著作,原计划完成的这本著作的基本立场仍然是实在论的。
《心的分析》并非一本探讨心理学理论、精神分析流派或是心灵疗愈方法的著作。它也不是一本揭示人心深处秘密、剖析情感模式,或是指导读者如何理解自我、改善人际关系的工具书。这本书,它更像是一张精美的地图,却不指向任何地理上的国度。它是一本关于“心”的物件,但这份“心”的概念,却回避了我们通常赋予它的那些情感、思维、意识的含义。 想象一下,你收到一份邀请,邀请你去探索一个从未被描绘过的领域,一个只存在于细微感受、转瞬即逝的触动、以及那些在日常喧嚣中被轻易忽略的质地的空间。《心的分析》正是这样一份邀请。它不期待你携带预设的心理学知识,也不要求你具备任何先验的哲学思考。相反,它邀请你放空,准备好接受一种全新的感知方式,一种将“心”视为一种物质、一种能量、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却又异常难以捕捉的“东西”的视角。 这本书的写作,并非建立在对过往心理学研究的总结之上,也不是对某种新兴理论的阐释。它更像是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热情,去挖掘那些隐藏在语言、艺术、甚至生活细节中的“心”的痕迹。这些痕迹,并非直接的文字表述,而是那些在特定情境下,能够激发某种特定“心”的触碰的诱因。例如,一篇描写雨后泥土芬芳的文字,一本记录老旧唱片磨损痕迹的图集,甚至是一段关于光线在空气中舞蹈的细致描述,都可能被视为“心的分析”过程中重要的“证据”。 作者并非意图去“解释”这些“证据”为何与“心”相关,而是以一种更加直观、更具体验性的方式,呈现这些“证据”本身,以及它们所能够激发的,一种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心”有所区别的感知。你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感官的延伸”,当你的感官被引导到这些特殊的“物件”上时,你会接收到一种不同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信息”,一种难以言喻,却又真实存在的“回应”。 《心的分析》的结构,并非线性推进的叙事,也不是逻辑严谨的论证。它更像是一系列独立的“观察笔记”或者“感悟的碎片”,每一章节,甚至每一段落,都可能独立存在,又相互呼应,共同编织成一个模糊却引人入胜的整体。读者可能需要反复阅读,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去体会那些看似平常的描述所蕴含的微妙之处。 举例来说,书中可能不会出现“抑郁症”、“焦虑症”这样的词汇,也不会探讨“童年创伤”、“依恋模式”等概念。但你可能会读到一段关于“凝固在空气中的叹息”的描写,或者“被遗忘在角落里,散发出微弱光芒的物件”的叙述。这些描写,并不是在“诊断”某种心理状态,而是在呈现一种“心的状态”的“形态”。这种形态,并非由心理学名词定义,而是由具体的、可感的、但又极其抽象的意象来传达。 这本书也并非在提倡某种“成功学”或者“心灵鸡汤”。它不提供“如何变得更快乐”、“如何找到人生意义”的答案。相反,它邀请你成为一个“观察者”,一个敏锐的“接收者”,去留意那些被忽视的,关于“心”的“物质性”的证据。你可能会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共鸣,一种似曾相识却又无法确切言明的触动。这种触动,并非来源于对作者观点的认同,而是源于一种“心”与“心”之间的,超越语言的,直接的“对接”。 《心的分析》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它开启了多少“感知”。它挑战我们固有的关于“心”的定义,将它从一个抽象的、精神的概念,拉回到一种可以被“感受”、“被触碰”、“被观察”的“实在”。它鼓励我们去关注那些“微小”的、那些“不显眼”的,那些在匆忙的生活中,常常被我们忽略的,但却可能蕴含着某种“心”的“呼吸”的瞬间。 阅读这本书,需要一种“耐心”,需要一种“开放”。它不像一本小说,让你沉浸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也不像一本哲学著作,让你在概念的迷宫中探索。它更像是一种“冥想”,一种“沉浸”,一种在字里行间,与作者一同“搜寻”那些关于“心”的“痕迹”。你可能会在阅读过程中,突然停下来,望着窗外,突然感受到一种与书中描写相似的,却又属于自己的“心的触动”。 这本书并非教导你如何“分析”他人的“心”,也不是告诉你如何“解读”自己的“心”。它更像是在分享一种“观察”的视角,一种“感知”的训练。它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物件”和“场景”,来引导你的注意力,去捕捉那些平时可能被我们忽略的,“心的”的“物质性”的迹象。 因此,如果你正在寻找一本关于心理分析、情感解读、或者自我成长方面的书籍,那么《心的分析》可能并非你的首选。但如果你对“心”的概念本身,持有某种超越常规的疑问,如果你愿意去探索一种全新的感知方式,一种将“心”视为一种可以被“观察”和“感受”的“存在”的视角,那么这本书,或许能为你打开一扇意想不到的大门。它不承诺答案,它只提供了一种可能,一种去“看见”那隐藏在事物之间,那不易被察觉的,“心的”的“形迹”的可能。它是一本关于“心的”的“物件”的记录,它邀请你用一种“非标准”的方式,去“读”它,去“感受”它,去“触摸”它。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此书,我的感受是压抑与迷惘,仿佛被裹进一张厚重的、灰色的丝绒幕布里。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那层“灰”并非绝望的象征,而是某种尚未被点燃的潜能的颜色。作者对“无意义感”的描摹极其到位,那种深入骨髓的虚无感,常常让我感同身受地叹息。然而,真正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没有让这种情绪主导全文。在最深的谷底,作者总能巧妙地植入一束微弱但坚定的光芒——可能是一个不经意的微笑,一次突如其来的善举,或是对某个微小真理的领悟。这种在黑暗中寻找希望的挣扎过程,远比一帆风顺的叙事来得更有力量。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勇气,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在深知一切终将消逝之后,依然选择去爱、去体验、去创造。这本书,与其说是文学作品,不如说是一次对生命韧性的深度致敬。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对我来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酣畅淋漓的辩论。它大量使用了精准而略带哲思的词汇,读起来有一种被“提升”的感觉,仿佛作者在用一种更古老、更纯粹的方式与你对话。它没有迎合大众的阅读习惯,甚至有些尖锐和疏离,但正是这种不妥协的姿态,让它拥有了强大的内核。我注意到作者在构建人物对话时,很少使用口语化的表达,更多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富有层次感的陈述,这使得每一次对话都像一场微型的心理战。对于追求文本深度和语言美感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盛宴。唯一让我略感吃力的,是某些关于历史典故的引用,需要时常停下来查阅,但这同时也拓展了我知识的边界,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次知识与思想的共同探险。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于时间流逝和记忆重塑的探讨。它没有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推进,而是采用了碎片化的手法,将过去、现在和假想的未来交织在一起,像打翻的彩色玻璃碎片,需要读者亲手将它们重新拼凑起来。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模拟了人类记忆的运作模式——混乱、跳跃,却又在不经意间形成某种清晰的图景。书中的角色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或恶棍,他们都在各自的时间线上挣扎着完成与自我的和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如何处理“遗憾”这个主题,它没有将遗憾描绘成一种需要被抹去的负面情绪,而是看作生命体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驱动角色前行的某种微妙力量。这本书记载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关于存在状态的深刻观察。

评分

翻开这本厚重的书,我立刻被它细腻入微的笔触所吸引。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雕塑家,用文字的刻刀,细致入微地勾勒出人内心最隐秘的角落。书中对情感冲突的处理尤为精彩,那种挣扎、徘徊、最终豁然开朗的历程,真实得让人心头一颤。我仿佛跟着书中的主人公一起经历了漫长的迷雾,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光亮。尤其欣赏它在探讨人性复杂性时的那种不偏不倚,既不美化,也不过度贬低,只是冷静地呈现“人之所以为人”的矛盾与伟大。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而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幽微难言的情绪波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让那些触动我的瞬间在脑海中回荡许久,那种深度的共鸣感是久违的阅读体验。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张弛有度,即使在情节相对平缓之处,文字的张力依然充沛,让人不忍释卷,迫切想知道角色下一步将如何应对命运的考验。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简直是一场精巧的迷宫设计,每一次转折都出乎意料却又合乎情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有些跟不上作者的跳跃性思维,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线性故事,而是像一幅多层次的壁画,需要读者不断地后退、靠近、侧视,才能捕捉到全貌。这种阅读的“挑战性”恰恰是它最迷人的地方。作者似乎深谙“留白”的艺术,许多关键的情感爆发点都没有被过度渲染,而是让读者自行脑补缺失的部分,这种互动的过程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我特别喜欢它在环境描写上的运用,那些雨夜的街道、被遗忘的阁楼,不仅仅是背景,它们本身就是情绪的延伸,是角色内心世界的物质化体现。读完最后一页,我没有感到故事的终结,反而觉得一切才刚刚开始,因为那些关于选择与后果的思考,已经在我心中生根发芽,继续生长。

评分

ok

评分

《心的分析》以信念-欲望的心理学为背景,分析了信念、欲望及情感等各类精神现象,并由此重建了一种新的心灵概念,也回答了通常所谓的意识及主观性实际为何物。

评分

搞活动买的,幸好抢到券了

评分

这套译本装帧素雅,印刷精美,性价比很高,所选作者也都值得一读再读。

评分

内容没什么问题,罗素的经典著作。就是装订是平装,排版也有点密集

评分

买回来慢慢读,以后分享

评分

内容没什么问题,罗素的经典著作。就是装订是平装,排版也有点密集

评分

具体不了解,买了看看,看完才会有真正的心得……

评分

翻译的很认真,但太呦囗了,一遍看不明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