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诵经即是听佛说法,即是修行。以无分别心、实相心诵读,并思惟其义,依法奉行,则得大加持,获益无量。
内容简介
读诵佛经,属经中所示关于经典的“十法行”中披读、讽诵二行,披读谓阅读,讽诵谓背诵。诵经,乃佛弟子应常修的课目,是一种最安全有效的修行之道,亦可作为禅修法门,天台宗以诵经为五种法师行之一,日莲宗以称诵《法华经》经题为“本门之真言”。以“本佛宗经”为特质的汉传佛教,尤其重视读诵经典,历来毕生以诵经为主要修行者甚众,史传中载有许多诵经感应的故事。
经中特别是大乘了义经中,多处盛赞读诵受持是经的殊胜功德,诸如消除业障、增长福德、开发智慧等,以世间种种珍宝乃至身命多劫布施,也不及读诵是经乃至经中一四句偈功德无量分之一。因为大乘了义经所载乃出世间上上法,能令人获得出世间的利乐,其功德不可以世间的数量称计。
《常诵佛经十种》从汉传佛教诵经的传统及当今所弘扬的“人间佛教”宗旨着眼,选取适宜常诵的佛经十种,以现代汉语标点符号标点,以简化汉字排印,以便于读诵。
作者简介
陈兵,1945年生。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佛学著作十余种,总计六百万余字。
内页插图
目录
吉祥经 法句经卷下·吉祥品
佛说八大人觉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人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妙法莲华经
卷第一
卷第二
卷第三
卷第四
卷第五
卷第六
卷第七
佛说阿弥陀经
地藏菩萨本愿经
卷上
卷下
佛遗教经
精彩书摘
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宝掌菩萨、药王菩萨、勇施菩萨、宝月菩萨、月光菩萨、满月菩萨、大力菩萨、无量力菩萨、越三界菩萨、跋陀婆罗菩萨、弥勒菩萨、宝积菩萨、导师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
尔时释提桓因与其眷属二万天子俱。复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宝光天子、四大天王,与其眷属万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与其眷属三万天子俱。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光明大梵等,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有八龙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娑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德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钵罗龙王等,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有四紧那罗王,法紧那罗王、妙法紧那罗王、大法紧那罗王、持法紧那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有四乾闼婆王,乐乾闼婆王、乐音乾闼婆王、美乾闼婆王、美音乾闼婆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有四阿修罗王,婆稚阿修罗王、怯罗骞驮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罗喉阿修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有四迦楼罗王,大威德迦楼罗王、大身迦楼罗王、大满迦楼罗王、如意迦楼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韦提希子阿阁世王,与若干百千眷属俱。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
……
前言/序言
佛经,多数为佛陀说法的记录,其中长行(散文体)者,梵名修多罗,译为契经。佛陀说法,不同一般讲演宣传,是一种特殊的现场教学,引导众生依法修习,远离种种妄执,亲证不可言说的实相,安住究竟安乐的涅槃。其言教携带有佛陀智慧神力的信息,即便在千万年之后,也仍然具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能令读诵受持者获得正见,开发正智,乃至开悟见道。多数佛经结尾,都记载佛说法毕,听众中多少人当下证得声闻道果,最下者亦得法眼净,于佛法僧得决定信,或发菩提心,登菩萨位。后来佛弟子中,因读经、听经而开悟者,如南岳慧思、六祖惠能、西藏女成就者玛基洛准、现代太虚大师等,大有人在。
读诵佛经,属经中所示关于经典的“十法行”中披读、讽诵二行,披读谓阅读,讽诵谓背诵。诵经,乃佛弟子应常修的课目,是一种最安全有效的修行之道,亦可作为禅修法门,天台宗以诵经为五种法师行之一,日莲宗以称诵《法华经》经题为“本门之真言”。以“本佛宗经”为特质的汉传佛教,尤其重视读诵经典,历来毕生以诵经为主要修行者甚众,史传中载有许多诵经感应的故事。
经中特别是大乘了义经中,多处盛赞读诵受持是经的殊胜功德,诸如消除业障、增长福德、开发智慧等,以世间种种珍宝乃至身命多劫布施,也不及读诵是经乃至经中一四句偈功德无量分之一。因为大乘了义经所载乃出世间上上法,能令人获得出世间的利乐,其功德不可以世间的数量称计。
本书从汉传佛教诵经的传统及当今所弘扬的“人间佛教”宗旨着眼,选取适宜常诵的佛经十种,以现代汉语标点符号标点,以简化汉字排印,以便于读诵。
第一种《吉祥经》,出南传《小部》,为佛陀对在家众过好世俗生活、获得“现法安乐”的简明开示,在南传佛教界影响极大。今据三国译《法句经》第三十九吉祥品点校,适宜在家人读诵。
第二种《八大人觉经》,后汉安世高译,以简短的文字,开示佛弟子应经常觉知思念的八种法:觉悟世间无常、多欲、不知足、懈怠、愚痴、贫怨、欲过患、生死。其内容贯通三乘佛法,在《阿含经》《佛遗教经》《成实论》中均广有论说。
……
《常诵佛经十种》:一部引领心灵觉醒的清净之流 在这个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们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智慧,往往被外界的喧嚣所遮蔽。我们追逐物质的繁荣,却常常忽略了精神的滋养;我们渴望内心的平和,却在欲望的洪流中迷失了方向。《常诵佛经十种》的问世,恰如一股清澈的甘泉,为寻求心灵净土的读者提供了一条回归本真的道路。它并非一本简单的经书汇编,更是一份穿越时空的慈悲馈赠,一段连接凡俗与圣贤的心灵对话。 本书汇聚了十部历经岁月淘洗、广受尊崇的佛经经典,每一部都承载着释迦牟尼佛的无上智慧与普世关怀。这些经典的挑选,绝非偶然,而是基于其在佛教教义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其对信众修行生涯的深远指导意义。从佛教入门的基石,到究竟解脱的法门,本书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佛法学习脉络。 第一部:《佛说阿弥陀经》:西方极乐世界的绚丽描摹与往生净土的无上法门 《佛说阿弥陀经》是净土宗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庄严、殊胜、安乐的西方极乐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痛苦、衰老、死亡,只有无量的清净、喜悦与光明。经文详细介绍了极乐世界的庄严相好,如七宝池、八功德水、四十九万亿宝树、宝鸟、宝网、宝铃等,无不彰显着佛法的不可思议。更重要的是,它清晰地阐述了往生极乐世界的简单易行的方法——“执持名号”,即一心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句名号,不仅仅是一个代号,更是阿弥陀佛无量劫以来修行所积累的无边功德的凝聚,是引导众生脱离苦海、到达彼岸的慈悲誓愿。 本书对《佛说阿弥陀佛经》的阐释,将不仅仅是字面的翻译,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深层意义。我们将探讨“信”在往生净土中的关键作用,信阿弥陀佛的本愿,信极乐世界的真实存在,信自己能够往生。同时,也将详细解读“愿”的力量,如何通过发愿往生,将个人的生命能量与阿弥陀佛的宏大誓愿相结合。此外,对于“行”,即“持名念佛”,我们将从不同修行层次的角度,解析其方法与要领,包括信愿持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等,让读者明白,这句佛号并非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能够净化心灵、消灭业障、增长福慧的神奇咒语。本书将帮助读者理解,西方极乐世界并非遥不可及的虚幻境界,而是依靠阿弥陀佛的宏愿和我们自身真切的信愿行,可以抵达的真实净土。 第二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定善与散善的无上妙法,成就慈悲观照的智慧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是净土宗的另一部重要经典,它侧重于通过观想来修行,尤其是对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的观想。经文详细介绍了十六种观想法门,从最基础的“日想观”到最究竟的“佛观”,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众生在心中构建起庄严的佛国景象,从而引发对佛陀的真诚向往和对自身过错的深刻反省。 本书在解读《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时,将特别强调其“定善”与“散善”并重的修行理念。定善,即通过禅定观想,专注于一境,心不散乱,由此获得的修行利益。散善,则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行善积德,回向往生,同样能够积累资粮,引导往生。我们将详细解析十六观的观修方法,如何从外在的日、水、地等景象,逐渐观想到阿弥陀佛的相好庄严,乃至西方三圣的慈悲接引。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引导读者领悟观想背后所蕴含的“观照”智慧——观照自己的妄心,观照世间的无常,观照众生的苦难。通过观想,不仅能够培养定力,更能够生起慈悲心,深刻理解生命的本质,从而更加坚定地走上解脱之路。 第三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详尽阐释与往生净土的圆满因陀罗网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又称《无量寿经》,是净土宗三经中最详尽的一部,它详细阐述了阿弥陀佛过去因地修行的五劫思惟,发下的四十八大愿,以及成佛后的庄严相好和极乐世界的殊胜庄严。四十八大愿是阿弥陀佛宏大慈悲愿力的集中体现,每一愿都针对众生的某种苦难和缺陷,发愿摄受、救度。 本书对《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的解读,将围绕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展开。我们将逐一分析每一愿的含义,探究其为何如此发愿,以及它对我们往生净土的直接利益。例如,第一大愿“设我得佛,国有地狱,我终不成正觉”,展现了阿弥陀佛对众生苦难的深切悲悯;第十八大愿“诸有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此等,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则是对一切众生往生净土的最根本承诺。通过对四十八大愿的深入理解,读者将更清晰地认识到阿弥陀佛为何能够成为“无量寿佛”,为何能够救度一切众生。本书将揭示,往生净土并非是无因无缘的侥幸,而是阿弥陀佛无量劫以来发愿、修行、成佛的必然结果,是我们依教奉行、信愿念佛的圆满回报。 第四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除执着,彰显空性,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究竟法门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是大乘佛教般若思想的核心经典,以其精炼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一切皆空”的般若智慧。它反复强调“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以及“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的精髓在于破除我们对“我”、“法”的执着,认识到一切现象的虚幻性,从而达到“空”的境界,契合诸法实相。 本书对《金刚经》的阐释,将着重于其“破执”的精妙之处。我们将深入分析经文中“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的教诲,理解如何不被外境所转,保持内心的清净。同时,我们将详细解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真义,破除对色、声、香、味、触、法等世间万象的贪爱与执着。本书将帮助读者理解,“空”并非虚无,而是指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恒常的实体,它们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灭而灭。通过对《金刚经》的学习,读者将逐渐培养起“无所住”的心,不执着于过去,不忧虑未来,当下自在,从而真正地“心经无所得”,见性成佛。 第五部:《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精炼五蕴皆空,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究竟妙法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大乘佛教中最短小精悍却又意义最为深远的经典之一。仅以二百余字,便涵盖了般若思想的精要,阐述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甚深义理,以及“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修行目标。 本书对《心经》的解读,将深入探究其核心概念。我们将详细剖析“五蕴”(色、受、想、行、识)的构成,以及它们如何构成我们对“我”的感知。更重要的是,我们将理解“空”在《心经》中的真正含义,它并非否定事物的存在,而是指其本性是空的,是无自性、无常、无我的。本书将带领读者一步步理解,如何通过“照见五蕴皆空”,从而摆脱对五蕴的执着,达到“苦厄”的解除。我们也会探讨《心经》中“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等“无”的境界,并非是功能的丧失,而是超越了二元对立的分别心,达到一种更广阔、更自在的觉知。 第六部:《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消灾延寿,治愈身心,观照实相的慈悲光明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是药师佛的根本经典,药师佛以其十二大愿,誓愿在东方净琉璃世界,救度东方世界的众生,使他们免于疾病、灾厄、贫穷等痛苦,并最终导归无上菩提。经中详细阐述了药师佛十二大愿的功德,以及持诵药师佛名号、供奉药师佛圣像所能获得的种种利益。 本书对《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的阐释,将侧重于其“消灾延寿”与“治愈身心”的现实关怀。我们将深入分析药师佛的十二大愿,理解每一愿如何对应众生的具体苦难,以及佛陀如何以其无量智慧和慈悲来化解这些苦难。本书将引导读者认识到,药师佛的光明不仅能够驱散我们身心的疾病,更能照亮我们内心的无明,帮助我们摆脱烦恼的束缚。我们也将探讨如何通过至诚的供养、持咒、念佛,来获得药师佛的加持,从而改善自身的命运,积累福报,并最终导向解脱。 第七部:《地藏菩萨本愿经》:孝道精神的实践,慈悲救度的无尽功德,以及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宏大誓愿 《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教界广为流传的经典,它着重于地藏菩萨的孝道精神、慈悲救度以及其“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宏大誓愿。经文讲述了地藏菩萨在过去世,为了度化母亲而发下宏愿,在生生世世的轮回中,以种种善巧方便,救拔地狱及六道中的受苦众生。 本书对《地藏菩萨本愿经》的解读,将从“孝道”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受重视的价值出发,来理解地藏菩萨的慈悲。我们将深入探讨地藏菩萨如何以报父母恩为起点,将这份孝心扩展到一切众生。本书将详细阐述经文中提及的各种救度方式,如布施、供养、造塔、念佛等,以及它们对于超度亡灵、减轻罪业的功德。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揭示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悲心,理解其为何要深入幽冥,救度那些几乎被遗忘的众生。通过学习此经,读者将深刻体会到慈悲的力量,以及如何将这份慈悲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孝敬父母,关爱亲友,更进一步地,将这份关怀扩展到一切有情众生。 第八部:《普贤菩萨行愿品》:往生净土的助行,菩萨六度万行的大愿,以及成佛之道的圆满实践 《普贤菩萨行愿品》是《华严经》中的一部分,它以普贤菩萨的十种广大行愿为核心,是指导菩萨道修行,尤其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助行经典。这十种行愿,涵盖了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等方方面面。 本书对《普贤菩萨行愿品》的阐释,将重点放在其“行愿”的力量。我们将逐一解析普贤菩萨的十种行愿,理解每一愿的实践方法和深刻含义。例如,“礼敬诸佛”,不仅仅是形式上的顶礼,更是内心的恭敬与臣服;“广修供养”,则超越了物质的供养,包含了将一切善行回向给佛陀的智慧。“随喜功德”则教导我们不嫉妒他人的成就,而是真心赞叹;“恒顺众生”更是将慈悲心落实到与一切众生的和睦相处之中。本书将强调,这十种行愿,是成就菩萨道的基石,也是圆满往生净土的助缘。通过修持这十种行愿,我们能够不断净化自己的内心,积累福慧资粮,为最终证得菩提、往生净土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九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闻声悟入,得大势至,成就一心不乱的念佛法门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楞严经》中的一部分,它记录了大势至菩萨陈述自己如何通过“闻声悟入”而得大势至,最终成就“念佛圆通”的修行方法。大势至菩萨以其“不离念佛,不念外境”的修行境界,为我们开示了“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念佛要领,强调了“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的功德。 本书对《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解读,将聚焦于“闻声悟入”的修行方法。我们将深入理解“闻”的内涵,它并非仅仅是耳朵的功能,而是用心去听,去体悟。大势至菩萨的“闻”,是从声音的源头,逐渐体悟到“如来藏”的清净自性。本书将详细阐述“都摄六根”的具体操作,如何让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都摄归于念佛,而不被外境所染。我们将领悟“净念相继”的要义,如何保持念佛的纯净,绵密不断。本书将帮助读者理解,真正有效的念佛,是通过收摄散乱的心,专注于佛号,从而渐次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最终契合阿弥陀佛的宏愿,蒙佛接引。 第十部:《佛说阿难问事佛经》:佛陀对凡俗问题的慈悲开示,引导众生在生活中实践佛法 《佛说阿难问事佛经》是一部较为通俗易懂的经典,它记录了佛陀在日常生活中,针对阿难尊者以及其他弟子的种种世俗疑问所做的开示。这些问题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如何避免邪见、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面对生死等等。佛陀以其无碍的智慧和慈悲,一一为弟子们解答,引导他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净化心灵,增长智慧。 本书对《佛说阿难问事事佛经》的解读,将侧重于其“生活化”的佛法实践。我们将从经文中选取典型的问答,来解析佛陀关于因果报应、善恶业力、修行方法等方面的教诲。本书将帮助读者理解,佛法并非高高在上、脱离现实的理论,而是可以融入生活的智慧。通过对这部经典的研习,读者将学会如何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中,处处留心,净化自己的起心动念,避免造作恶业,积极行善,从而为自己积累福报,减少痛苦,并在生活中逐步体悟佛法的妙用。 结语: 《常诵佛经十种》所汇集的这十部经典,如同十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它们涵盖了净土法门、般若智慧、药师佛的慈悲、地藏菩萨的孝行、普贤菩萨的愿行,以及念佛圆通的法门。本书并非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一次与佛陀智慧的深度对话。通过对这些经典的反复诵读与深入理解,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够汲取其中的甘露,涤荡心灵的尘埃,升华生命的境界,最终,在诸佛菩萨的慈悲加持下,成就圆满的觉悟。愿此书成为您人生旅途中,最可靠的皈依,最明亮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