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美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著,寇鹏程 译
图书标签:
  • 美学
  • 哲学
  • 艺术
  • 审美学
  • 文化
  • 思想
  • 艺术史
  • 西方美学
  • 中国美学
  • 艺术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
ISBN:978722910987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794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文化伟人代表作图释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是经过多次修订和改版的畅销几十年的《美学》彩图本,是目前的至佳版本。


●这本《美学》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配有多幅精美插图,这些插图大部分为西方著名油画,给读者带来

一场唯美的视觉盛宴,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全书。


●这本《美学》对大量专业术语进行注释,为读者全面扫除阅读障碍。


内容简介

天生深邃的黑格尔以文化深度潜水的姿态,探索生命、人的行为的基本面目。他构建的哲学体系似乎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人是由一切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物质进化而来的,是除上帝以外的宇宙的至高形式。本书是其探索人类艺术行为的先导性经典,其中分析了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诗歌等众多艺术门类。其讲述,以令人惊叹的黑格尔式才智,结合叙述的精确性、可靠性与文化的深广性、可感性、弥散性,历经一百余年考验,几近成为美学的代名词。

作者简介

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年),德国伟大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对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和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推崇备至,且深受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影响。

黑格尔一生著述丰厚,主要有《精神现象学》《哲学全书》《美学》等。在《美学》中,黑格尔把人类全部的艺术阐释为一个运动着的整体系统,他以缜密的逻辑,探讨了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浪漫型艺术等艺术类型,并由此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美学体系。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史马克思思想的重要源头,他还创立了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不朽人物。


译者简介:

寇鹏程,西南大学教授,作品有《文艺美学新编》《拜伦 安徒生》》《马克思主义存在根基与实践美学》《古典、浪漫与现代:西方审美范式的演变——三联文博论丛》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读 / 1

第一卷??艺术美的概念

第一章 美的概念 / 2

无用的自然之美 3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5

滑稽说 6

内容决定形式 7

第二章 艺术美 / 23

艺术是人生的奢侈 24

艺术美的时代底蕴 26

理性艺术的“终结” 29

心灵的最高旨趣 31

绝对心灵 32

艺术的“医生”及柏拉图的空洞 34

静穆的艺术 47

第三章 艺术家 / 50

天才与才能 51

复现自我 52

康德、席勒的艺术原本 53

第四章 艺术美的理念和理想 / 62

艺术的目的 63

性格是理想艺术表现的中心 66

艺术美的各种特殊类型 68

各门艺术的划分 84

当艺术面向观众 89

论感觉与起源 91

第二卷??各个特殊类型的艺术美

第一章 象征型艺术 / 94

象征型艺术概况 95

不自觉的象征 97

意义和形象的直接统一 106

象征艺术中的崇高 110

象征的主要因素 114

论比喻 128

象征型艺术的消逝 134

第二章 古典型艺术 / 137

论古典型艺术 138

古典型艺术的形成过程 140

古典型艺术的理想 145

古典型艺术的解体 162

第三章 浪漫型艺术 / 165

精神与内在的深刻和解 166

宗教里的艺术 167

宗教艺术中的神与人 168

基督教的爱与其他本质 169

论浪漫型艺术的特质 188

论骑士文化 190

浪漫艺术的解体 202

第三卷??各门艺术的体系

第一章 建筑篇 / 214

论建筑的起源及特性 215

象征型建筑 216

独立的建筑到古典型建筑的过渡 223

古典型建筑 249

浪漫型建筑 260

特殊的建筑形体结构方式 262

第二章 雕刻篇/ 267

雕刻与建筑及其他艺术的精神差异 268

雕刻、诗与绘画 269

雕刻的精神和理想境界 278

论希腊的雕刻 281

论雕像的生命 283

雕刻的面部五官与头发 284

身体的姿势和运动 291

雕像的服装 292

雕刻的表现方式 299

雕刻的材料 302

雕刻的历史发展 305

第三章 绘画篇 / 320

浪漫型艺术的主体性 321

绘画的概念 324

绘画的一般本质 325

绘画空间的压缩 326

浪漫型绘画与绝对精神理想 327

光与色 342

着色 343

绘画与诗和音乐 344

布局 345

拜占庭绘画 346

意大利绘画 347

荷兰和德意志绘画 350

世俗生活的绘画 352

第四章 音乐篇 / 353

音乐的哲学分界 354

音乐与诗 357

时间之于音乐 359

音乐的效果 364

旋律 365

节拍 366

和声 368

振动数 370

音阶 371

伴奏的音乐 372

艺术的演奏 386

第五章 诗歌篇 / 388

诗是语言的艺术 389

诗的艺术本质 390

诗的艺术特征 392

诗人的角色转换 402

音律 404

史诗 405

史诗的发展 408

抒情诗 412

抒情诗人 414

抒情诗的种类 430

诗与歌 431

抒情诗的发展 432

戏剧体诗 436

戏剧体诗的发展 440

附录1:对黑格尔美学的评价 / 443


前言/序言


《诗学:对美与艺术的深层探求》 内容梗概 《诗学:对美与艺术的深层探求》并非一本浅尝辄止的泛美学入门读物,它是一部深入挖掘艺术本质、审美品格以及人类情感与理性在艺术创作与感知过程中交织奥秘的学术专著。本书以严谨的哲学思辨为基础,结合历史、文学、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门类,对“美”这一概念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剖析,旨在揭示艺术的永恒魅力及其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独特地位。 本书开篇即抛出了一个核心问题:美究竟是什么?它是否具有客观的标准,还是纯粹主观的体验?作者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出发,梳理了“形式”、“模仿”、“和谐”、“比例”等早期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并追溯了它们在西方美学思想史上的演变轨迹。作者认为,美的生成并非偶然,而是根植于人类认知结构与世界内在秩序的深刻联系之中。通过对古典美学范式的审视,本书指出,形式的完美、结构的均衡以及与真理的某种契合,是构成古典美学的基石。然而,作者并未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探讨了现代审美意识的觉醒,特别是浪漫主义思潮对“情感”、“个性”、“想象力”的强调,如何打破了古典美学的束缚,开辟了新的美学疆域。 本书的第二个重要章节聚焦于“艺术的本质与功能”。作者深入分析了不同艺术门类在表达方式、媒介特性上的差异,并试图寻找贯穿其中的共通性。例如,文学如何通过语言的精妙编织构建意境,音乐如何以声音的律动触动人心,绘画又如何运用色彩与线条描绘现实与想象?本书认为,艺术并非简单的对现实的复制或记录,而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艺术家通过过滤、提炼、重构,赋予作品独特的生命力和意义。作者特别强调了“表现”在艺术中的核心作用,认为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将艺术家内心的感受、思想的深度以及对世界的独特洞察,转化为一种可感知的形式,从而与观者产生共鸣。同时,本书也探讨了艺术的社会功能,它不仅是情感的宣泄渠道,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社会批判的利器,以及个体精神解放的可能途径。 在第三部分,本书着重探讨了“审美体验的心理机制”。作者引入了认知心理学和现象学的研究成果,试图解释人类在面对艺术作品时所发生的生理和心理活动。为何某些色彩搭配会引起愉悦,而另一些则令人不安?为何某种音乐旋律会勾起回忆,而另一段则让人心潮澎湃?本书认为,审美体验是一个复杂的身心互动过程,它涉及感知、想象、记忆、情感以及意义建构等多个层面。作者详细阐述了“移情”(empathy)在审美感知中的重要性,即观众如何将自身的情感投射到艺术作品中,从而获得更深的理解和体验。同时,本书也讨论了“形式感”、“好奇心”、“预期与惊喜”等因素如何影响审美愉悦的程度。作者还对“崇高”(the sublime)和“有趣”(the amusing)等不同类型的审美对象进行了区分,并分析了它们各自引发的独特审美感受。 本书的第四部分转向了“艺术的批评与解读”。作者认为,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并非仅限于感性层面的接受,更需要理性的分析和审视。本书梳理了西方艺术批评史上的主要流派,从新批评、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分析了不同批评方法在解读艺术作品时的侧重点和局限性。作者强调,有效的艺术批评应该是一种“对话”,它既要尊重作品的独立性,又要展现批评者自身的洞见与学养。同时,本书也讨论了“意图”(intention)与“接受”(reception)在艺术解读中的复杂关系,即艺术家创作时的意图是否完全等同于作品最终被接受和理解的方式。作者主张一种开放的、多视角的解读策略,鼓励读者在充分感受作品的同时,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批判。 在本书的最后部分,作者将目光投向“艺术的未来与当代挑战”。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艺术的定义和边界正在不断被拓展和模糊。数字艺术、观念艺术、跨界艺术等新兴形式的出现,对传统的艺术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本书作者对此进行了前瞻性的思考,探讨了新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方式的影响,以及人工智能是否会成为艺术的创造者或合作者。同时,作者也关注到当代社会中艺术面临的商业化、碎片化等问题,并呼吁在追求创新与突破的同时,不忘艺术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诗学:对美与艺术的深层探求》以其宏大的理论视野、精深的学术分析以及对艺术真谛的执着追求,为读者提供了一次深刻的美学之旅。本书并非一个简单的答案集,而是一个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主动探索的智性伙伴。它期望通过对美与艺术的系统梳理与深刻洞察,帮助读者更敏锐地感知周遭世界的艺术之美,更深刻地理解艺术在人类生命中的价值与意义。本书适合所有对哲学、艺术、文学、文化以及人类精神世界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它不是为某个特定学科领域设置的门槛,而是向所有渴望拓展认知边界、提升精神境界的求知者敞开的智慧之门。

用户评价

评分

与其说这是一本教科书,不如说它是一次关于“观看”的漫长而深刻的对话。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辨识度,他擅长运用反讽和微妙的幽默感来稀释沉重的理论负载。在描述某些历史上的审美冲突时,那种近乎戏剧性的描绘,让那些原本枯燥的学派之争变得生动起来,仿佛能看到十七世纪的沙龙里,不同阵营的学者们唇枪舌战的场景。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总结了多少既有的美学成果,而在于它成功地唤醒了读者自身沉睡的感知力。读完最后一页,我并没有急着合上书本,而是让它静静地躺在桌面上,仿佛书中的思考仍在空气中回荡。它让我意识到,美学不是高高在上的学院派理论,而是渗透在我们每一次呼吸、每一次选择中的底层逻辑。这是一次对自我感官世界的彻底重塑,受益匪浅。

评分

初读此书,我的内心涌起一股久违的震撼,那不是那种廉价的、直白的“顿悟”,而是一种缓慢渗透、逐渐清晰的理解之痛与喜悦的交织。作者的叙事逻辑极为严谨,仿佛一位技艺精湛的建筑师,层层递进地搭建起一个宏大的思维框架。他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耐心地引导读者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比如清晨第一缕阳光投射在光滑大理石地面上的光影变化,或是街角咖啡馆里那份精心拉花的拿铁,如何通过其形态、色彩和空间关系,在我们的感知系统中激起微妙的情绪涟漪。书中对于“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之间张力的探讨,尤其令人拍案叫绝。读到关于“阈限体验”的那一章时,我甚至停下了阅读,走到窗边,开始重新审视窗外行人和车辆的运动轨迹,试图捕捉那些稍纵即逝、难以言喻的“瞬间美感”。这本书迫使我超越了简单的“好看”或“不好看”的标签,转而深入探究审美经验背后的心理结构和文化根源,这是一种对思维惯性的有力颠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初拿到手时,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那抹恰到好处的留白,就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尤其欣赏它纸张的选择,那种微微泛黄、带着细腻纹理的触感,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直接与那些古老的思想对话。内页的排版也极为考究,字体大小、行距的把握都透露出一种克制而优雅的美学态度。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引用经典文献时,处理得非常巧妙,那些晦涩的理论被精心地融入到流畅的叙述中,使得整个阅读体验如同行走在一座精心规划的园林里,步步皆可是景,却又毫无堆砌之感。尤其是那些跨页的插图和图表,它们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对复杂概念的视觉提炼,深刻地辅助了读者的理解。这本书的实体书本身,就是对“物之美”的一种绝佳诠释,拿在手里,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每一处细节都体现了制作者对“形式追随功能”与“形式本身即意义”的深刻洞察。它成功地在“信息承载”与“审美愉悦”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固而美丽的桥梁。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算低,它需要读者付出相当的专注力,尤其是在涉及早期哲学思辨的部分,那些绕来绕去的定义和论证,初读时确实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感觉像是被丢进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但正是在这种反复的推敲和自我修正中,我体会到了智力搏斗的乐趣。作者的笔锋时而如冰冷的解剖刀,精准地剖析着艺术史上的每一个流派和运动背后的驱动力;时而又像一位充满激情的诗人,用极富画面感的语言描绘那些早已逝去的伟大创造。书中对“风格”这一概念的解构,尤其是它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地自我否定与再生,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开始带着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我日常接触的各种设计作品,不再满足于表面的模仿,而是去探寻其深层的“时代精神”和“技术限制”是如何共同塑造了最终的形态。这本书就像一位严苛的导师,不断地挑战读者的知识储备和批判性思维,让我在被“教导”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自我教育”。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成功地避开了传统理论著作的窠臼——那些僵硬的、只关注古典主义或某种特定艺术形式的论述。作者的视野极其开阔,他将笔触延伸到了流行文化、日常生活中的实用设计,甚至是对“丑陋”和“媚俗”现象的严肃探讨。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模仿的悖论”那一节,它精妙地分析了在数字化时代,图像的无限复制如何稀释了“原作”的光环,以及我们如何在这种泛滥的视觉信息中重新构建意义的机制。读到此处,我立刻联想到最近热议的某个网络热梗,书中对“符号的生成与消解”的论述,竟然能精准地套用到这个看似肤浅的现象中,这展现了作者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和普适性。这本书没有给我提供任何现成的答案,相反,它提供了一套极其强大的“提问工具箱”,让我有信心去解构任何出现在我眼前的视觉或感官经验,这比任何现成的“美学指南”都要珍贵得多。

评分

不错,纸张薄了一些,不是很精致,不过只是学习里面的内容,不影响

评分

写的比较好,推荐。

评分

一直想买的一本书,对于了解美学,西方美术方面的知识很有帮助,书中包含很多世界名画,都是彩的,没事翻翻看也很好

评分

满意很好物流快?

评分

哲学,美学,黑格尔,值得读,德国值得中国好好学习。

评分

满意很好物流快?

评分

很经典的书,多学习一下~

评分

送货的速度真是太给力了,给同事买了好多书,又快又便宜,发票也是北京的,真是不错

评分

好!很好,非常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