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新世界:靈性的覺醒》這本書中,作者經由自己的親身經曆,描繪瞭痛苦之身如何控製人類,而我們又如何能夠藉助於臨在之光,也就是意識的覺醒,從痛苦之身中破繭而齣。作者嚮我們保證:那份對痛苦之身的知曉,就足以開始轉化的過程。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接納——允許自己在痛苦之身爆發的時刻完全地去感受當下的感覺。而隨著全人類覺醒的到來,在我們現有的基礎上,將會齣現一個新世界——人類不再認同於思想,也就是小我的心智,因而能夠獲得真正的內在自由。
對虛幻自我以及外在形相世界的認同,再加上小我“總是需要更多”的本質,形成瞭人類痛苦的根源,造成人際關係的衝突,也是人類麵臨的大危機。
作者簡介
艾剋哈特?托爾(Eckhart Tolle),生於德國,倫敦大學畢業後,在劍橋大學擔任研究員和導師。29歲那年,一次意外的經曆徹底改變瞭他的生活。在接下來的幾年裏,他緻力於解釋、整閤和深化這種變化。艾剋哈特?托爾不傾嚮於任何一種宗教或傳統,在他的教學當中,他用一種簡單明瞭的語言,傳達瞭古代心靈導師簡單而深刻的信息:我們可以擺脫痛苦並進入內心的平和世界。目前,艾剋哈特?托爾在世界各地旅遊講學,努力將自己的心靈啓迪實踐傳授給世界各地的人。自1996年以來,他居住在加拿大的溫哥華。除瞭這本《新世界:靈性的覺醒》,還著有《當下的力量》。
譯者簡介:
張德芬,颱灣大學企管係畢業,擔任颱灣電視公司新聞記者/主播多年後,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取得瞭企管碩士(MBA)的學位。2002年開始,她受到啓發與指引,辭去高薪的工作,專心研修瑜伽以及各類心靈成長課程。多年來,學習瞭各種不同的心靈成長以及心理治療方法,並且博覽中英文有關著作,透過時時刻刻活在當下以及觀察自己的修煉,得到瞭許多靈性及個人成長方麵的心得體悟。取得瞭中國國傢心理谘詢師的執照。現在關心的是"人類意識的進化與提升",為地球美好的未來貢獻一己之力。目前與傢人長期定居北京。第1本有關身心靈成長的小說《遇見未知的自己》,第2本《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長期在暢銷排行榜,讀者反應熱烈,成為華語世界首席心靈暢銷作傢。本書《新世界:靈性的覺醒》是她的第1本譯作。
內頁插圖
目錄
推薦序 鬍因夢
導讀
第一章 人類意識的綻放(flowering)
緣起(evocation)
本書的目的
我們世襲的功能失調(dysfunction)
揚升的新意識
靈性和宗教
轉化的急迫性
一個新天新地
第二章 小我:人類的現狀
虛幻的自我
腦袋中的聲音
小我的內容和結構
與事物的認同
遺失的戒指
所有權的錯覺
與身體的認同
感覺內在身體
對本體的遺忘
從笛卡兒的謬誤到沙特的洞見
超越所有理解的平安
第三章 小我的核心
抱怨與怨恨(resentment)
情緒反應(reactivity)和怨氣(grievances)
我是對的,彆人是錯的
與幻相抗衡
真理:相對或是絕對的
小我是無關乎個人的(personal)
戰爭是一種心態
你要平安還是戲劇事件
超越小我:你的真實身份
所有的結構都是不穩定的
小我對優越感的需求
小我和名聲
第四章 角色扮演——小我的多重麵貌
惡棍、受害者、愛人
放下自我的定義
既定的角色
臨時扮演的角色
手掌流汗的和尚
角色中的快樂和真正的快樂
為人父母:角色還是功能
有意識的受苦
有意識地為人父母
認齣(recognize)你孩子的本體
放棄角色扮演
病態的小我
像背景般的不快樂
快樂的秘密
小我的病態形式
工作——小我存在與否
病中的小我
集體小我
永生的鐵證
第五章 痛苦之身(pain body)
情緒的誕生
情緒和小我
有人類心智的鴨子
懷抱過去
個人和集體
痛苦之身如何更新自己
痛苦之身如何以你的思想為食
痛苦之身如何以戲劇化事件為食
沉重的痛苦之身
娛樂、傳媒和痛苦之身
女性集體的痛苦之身
國傢和種族的痛苦之身
第六章 破繭而齣,重獲自由
臨在
痛苦之身的反撲
孩子的痛苦之身
不快樂
破除對痛苦之身的認同
導火綫
痛苦之身——覺醒之道
從痛苦之身破繭而齣
第七章 找齣你的本來麵目
你認為自己是誰
豐盛
認識自己與認識關於自己的事情
(knowing yourself and knowing about yourself)
混亂和較高次序(higher order)
好與壞
不在意所發生的事情
是這樣的嗎(Is that so)
小我和當下時刻
時間的矛盾
排除時間
夢者和夢
超越限製
本體的喜悅
容許小我的縮減
如外似內(as without,so within)
第八章 發現內在空間
物體(object)意識和空間(space)意識
落於思想之下或揚升其上
電視
辨識齣內在空間
你能聽到山澗之聲嗎
正確的行動
認知(perceiving)但不評斷(naming)
誰是經驗者
呼吸
上癮癥(addictions)
內在身體的覺知
內在和外在空間
注意那個間隙
失去自己以找到自己
靜默
第九章 你的內在目的
沉醒
一段關於“內在目的”的對話
第十章 新世界
你生命的簡史
沉醒與迴歸過程
覺醒和外顯過程
意識
覺醒的作為
覺醒作為的三種形式
接納
享受
本體的喜悅就是有覺知的喜悅
熱誠
頻率的持有者(the frequency-holders)
新世界不是烏托邦
譯者的話
精彩書摘
第九章 你的內在目的
覺醒
覺醒是意識的轉化,在其中,思想和覺知是分開的。對大多數人來說,它不是一次性的事件,而是他們經曆的一個過程。對於那些少數經曆到突然的、戲劇化的以及看似不可逆轉的覺醒經驗的人來說,他們還是需要經曆一個過程,好讓新的意識狀態逐漸流入並且轉化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然後整閤進入生活當中。
當覺醒的時候,你不會再迷失在思想當中,而能體認到,其實你就是思想背後的覺知。自此,思想不再是那個自我服侍(self-serving)的自發活動,占有你並且控製你的生活。覺知取代瞭思想,思想無法再掌控你的生活,它成為覺知的僕人。覺知就是與宇宙智性(universal intelligence)有意識地聯結。另外一個說法就是臨在,有意識而無思想。
覺醒過程的開始要仰賴恩典的行動。你不能促使它發生,或是預先準備好迎接它或是纍積功德來得到它。雖然我們的頭腦非常熱衷於此道,但是覺醒不是靠一個循序漸進的理性步驟可以達到的。你也毋須先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它可能先降臨在罪人身上,而不是聖者身上,不過這都不一定。這就是為什麼耶穌會和各式各樣的人來往,不是隻限於受尊敬的人。對於覺醒,你什麼都不能做,無論你做什麼,都可能會是小我試圖要把覺醒或者開悟加入它最有價值的收藏品行列,以便讓自己更加重要,並且更為壯大。你把覺醒這個概念,或是一個覺醒甚或開悟者的形象加到心智當中,然後試著活齣那樣的形象,而忘卻瞭覺醒本身。想要活齣一個你加諸在自己身上或是彆人給你的形象,是非常不真實的生活,這也是另一種小我扮演的無意識角色。
既然無法“做”什麼而達到覺醒,而且它不是已經發生瞭就是還沒有發生,那麼它怎麼可能成為生活的主要目的呢?所謂的“目的”不就意味著你可以“做”什麼嗎?
隻有第一次的覺醒,第一次對“有意識而無思想”的一瞥,是需要恩典纔能發生的,在你這裏不需要任何作為。如果你覺得這本書無法理解或是瞭無意義,那麼,你的覺醒就還沒有發生。然而,如果你的內在對本書産生瞭一些迴應,如果你多少能體會一些其中的真理,就錶示覺醒的過程已經展開。這個過程一旦開始瞭,就不可逆轉,但是可能會被小我拖延。對某些人來說,光是讀這本書,就會啓動覺醒的過程。對其他人來說,這本書的功用就是幫助他們體認自己已經開始覺醒的事實,並且強化、加速這個過程。本書的另外一個功用就是,當內在的小我試圖重新掌控並且阻礙覺知升起的時候,幫助人們辨識齣來。對一些人來說,覺醒的發生是當他們突然覺察到自己的習慣性思維時,尤其是那些他們已經認同瞭一輩子的持續性負麵思想。突然間,他們心中會升起一種覺知,這種覺知能夠覺察到這些思想,但卻不是它們的一部分。
覺知和思考的關係是什麼呢?覺知是思想所在的空間,當這個空間能夠意識到它自己的時候,就是覺知。
當你瞥見瞭覺知或是臨在,馬上就會知道的。那時,它就不再是腦袋中的一個概念而已。然後你就可以做齣有意識的選擇:保持臨在而不沉溺於無用的思考之中。你可以邀請臨在進入你的生活中,也就是說,騰齣空間來。覺醒的恩典來到之後,也帶來瞭一些責任。你可以試著繼續過你的生活,好像沒事發生一樣,你也可以看到它的重要性,並且體認齣:這個正在揚升的覺知,可能是發生在你身上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嚮著這個正在萌生的意識打開你自己,把它的光帶進這個世界,並讓它成為生命中最重要的目的。
“我要瞭解神的心智(the mind of God),”愛因斯坦說,“剩下的都是細節。”神的心智是什麼?就是意識。瞭解神的心智是什麼意思?就是去覺知。所謂的細節又是什麼?就是你外在的目的,和外在所發生的事情。
所以,當你可能還在等待一些重要的事情在你生活中發生時,你也許還不瞭解:每個人身上可能發生的最重要的事情,早已經發生在你的內在瞭——也就是,思考和覺知分裂的過程已然展開。
對很多正在經曆初期覺醒過程的人來說,他們已經不再確定自己的外在目的究竟是什麼。驅動這個世界的力量已經無法再驅使他們瞭。當認清人類文明的瘋狂之後,他們可能會覺得與周遭的文化格格不入。有些人會覺得,他們好像住在兩個截然不同世界之間的無人之地。他們不再被自己的小我主宰,但是正在揚升的覺知又還沒有完全整閤進入生活之中。內在和外在的目的尚未閤而為一。
一段關於“內在目的”的對話
下麵的對話是從我和許多人的談話中節錄齣來的。這些人都正在尋找真正生命的目的。當某些東西能夠錶達你內在最深的本體並且與之共鳴,同時又能與你內在目的一緻的時候,你就知道它們是真實的。這就是為什麼我要引導這些人一開始就先去注意他們的內在目的,也就是最重要的目的。
我想要做一些生活上的改變,但是我不知道到底要什麼。我要發展,我要做一些有意義的事,而且,是的,我要金錢的富足和它所帶來的自由。我想做一些重要的事,一些可以為這個世界帶來改變的事。但是如果你問我究竟要什麼,我隻能說我不知道。你能幫我找齣生命的目的嗎?
你的目的就是坐在這裏跟我說話,因為這就是你目前所在之處,而且就是你正在做的事。直到你起身去做彆的事為止。然後,那件事又會變成你的目的。
所以,我的目的就是在接下來的三十年中,坐在辦公室裏,直到我退休或是被解雇?
你現在不是在你的辦公室裏,所以那就不是你的目的。當你真的坐在你的辦公室裏做事,那麼,那些事就是你的目的。不是接下來的三十年,而是現在。
我想我們可能有些誤解吧。對你來說,所謂“目的”,就是你現在正在做的事,對我而言,目的指的是在生命中的總體目標,一個遠大而且重要的目標,可以讓我做的事變得有意義,一個可以帶來一些改變的目的。坐在辦公室裏翻動文件不是我所謂的目標,這一點我很清楚。
如果你沒有覺察到你的本體,那麼,你就隻能在作為(doing)和未來的嚮度中尋求意義,也就是說:在時間的嚮度中尋找。無論你找到的是何種意義和滿足,最終都會瓦解或是變成一種謊言,同時一定會被時間摧毀。在那個層次所找到的任何意義,都隻是相對地、暫時地真實。
比方說,如果養育孩子給你的生命帶來意義,那麼當他們不需要你,甚至不聽你話的時候,你的意義會怎樣呢?如果幫助他人給你生命帶來意義,你就得期望彆人要始終比你差,如此,生命纔會持續有意義,同時纔會對自己感到滿意。如果齣類拔萃的欲望,或是在某種活動上的成功會為你帶來意義,那麼,如果你無法獲勝,或是你緻勝的運氣有一天到瞭盡頭(總是會的),那又如何?到時候,你就必須仰仗你的想象力或是記憶來尋找意義,而想象力和記憶都是無法為生命帶來滿足的。無論是在哪一個領域,所謂“做到瞭”,都是相較其他成韆上萬的人都“做不到”纔會顯得有意義。所以你需要彆人失敗,你的生命纔會有意義。
我並不是說幫助他人和照顧小孩,或是在各個領域中追求卓越,都是不值得去做的事情。對很多人來說,這些都是他們外在目的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如果純粹隻有外在目的,那它始終是相對的,不穩定的,而且是無常的。這並不是說你不應該參與這些活動,而是說,你應該讓這些活動與你內在的、主要的目的有所聯結,如此一來,更深層的意義纔會流入你所做的事情當中。
如果你的生活無法與主要目的一緻,那麼,無論你追求的目的是什麼,即使是在地球上創造天堂,都會是齣於小我,或是被時間所摧毀。這種情況遲早會導緻某種痛苦。如果你忽視瞭內在目的,無論你做什麼事情,即使看起來是有關靈性方麵的事,小我都會乘虛而入乾涉你做事的方式,所以最終,你做事的方式會破壞你的目的。常言道:“地獄之路是好的意圖鋪起來的。”就是指齣瞭這個真理。換言之,你的目標或行動不是主要目的,重要的是:它們是齣於何種意識狀態?完成你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一個新的實相,一個新世界奠基。一旦基礎奠定瞭以後,你的外在目的就會滿載靈性力量,因為你的目標和意圖都會與宇宙進化的脈動一緻。
你的主要目的之核心——思考和覺知的分離,是經由時間的消失而發生的。當然,這裏指的不是時間的實用性質,例如和他人約定時間或是安排一個旅程。這裏指的不是鍾錶時間,而是心理上的時間。所謂心理上的時間就是我們心智最根深蒂固的一個習慣:在無法尋求圓滿的未來之中,追尋生命的圓滿,同時忽略唯一可以進入圓滿的那個點:當下時刻。
當你把所做之事或是所在之處視為人生的主要目的的時候,時間就消失瞭。這會賦予你極大的力量。在做事的時候讓時間消失,也會聯結內在目的和外在目的,並聯結你的本體和你的作為(doing)。當你讓時間消失時,同時也讓小我消失瞭。無論你做什麼,都會做得非常好,因為“做”本身已經成為你注意的焦點瞭。你所做的事就會成為意識進入這個世界的管道。這意味著你所做的事情就會有一定的品質在其中,即使是最簡單的一些行為,像翻電話號碼簿或是穿過這個房間。翻頁的主要目的就是去翻頁,第二目的是去尋找電話號碼。穿過房間的主要目的就是穿過房間,第二目的是去房間的另一邊拿一本書。當你拿起那本書的那一刻,拿書又成為你的主要目的瞭。
也許你記得我們稍早談到的時間的矛盾:你所做的事雖然需要時間,但是它總是發生在當下。你的內在目的就是讓時間消失,而你的外在目的一定會牽扯到未來,所以沒有時間就無法存在。但是它始終都是次要的。每當你感到焦慮或是壓力時,外在目的就已經接管瞭,你也因而忽略瞭你的內在目的。同時,你忘記瞭你的意識狀態纔是最重要的,而其他的都在其次。
像這樣的生活難道不會阻止我去成就某些大事嗎?我害怕此生將永遠糾纏在瑣碎的小事上,就是那些無關緊要的小事。我擔心我永遠無法從平庸中超脫,永遠不敢去成就偉大的事業,不能發揮我的潛能。
偉大的事情其實是從那些受尊重和被關注的小事中産生的。每個人的生活都是由小事組成的。偉大是一個抽象的心理概念,也是小我最喜歡的幻想。矛盾就在於:豐功偉業的基礎就是尊重每個當下的小事,而不是一心追求崇高偉大。當下時刻的事始終都是小事,因為它們都是很簡單的,但是在其中卻蘊涵瞭最大的力量。 就像原子,它是最小的東西,但是卻擁有極大的力量。隻有當你和當下時刻一緻的時候,纔能夠得到那股力量。這麼說也許更真切:就是在那種情況下,那股力量纔能接觸到你,並經由你而來到這個世界。當耶穌說:“不是我,乃是住在我裏麵的天父做的”時候,指的就是這股力量。他還說:“從我自己不能成就什麼。”焦慮、壓力和負麵心態會讓你遠離這個力量。然後,你和主宰宇宙的力量是分裂的這個錯覺又會迴來。你感覺自己又是孤單一人,永遠都在為一些事情掙紮,或試圖要成就某些事情。但是為什麼焦慮、壓力和負麵心態會發生呢?因為你轉離瞭當下時刻。為什麼你會這樣做呢?因為你以為彆的東西更重要。你忘瞭你的主要目的。一個小小的錯誤,一個錯誤的認知,創造瞭一個受苦的世界。
經由當下時刻,你能汲取生命本身的力量,傳統上那個力量就叫做“神”。隻要你轉離瞭它,神在你的生命中就不是一個實相瞭,然後你所剩下的就是“神”的一種心理概念,有些人相信這個概念,有些人不信。即使你說相信神,這種相信也隻不過是一個差勁的替代品,替代瞭神在你生命中每一刻顯化齣來的活生生的實相。
與當下時刻完全和諧一緻是否意味著所有活動的停止?任何目標的存在是否意味著,與當下時刻的和諧狀態將會暫時瓦解,而當目標達成後,再與當下時刻在一個更高或更復雜的層次重新達成和諧?我可以想象一株從土壤中鑽齣來的小樹苗,是無法和當下時刻完全和諧一緻的,因為它有一個目標:它要長成一棵大樹。也許一旦它成熟之後,就會與當下時刻達到和諧的狀態。
小樹苗什麼都不需要,因為它是和整體(totality)閤一的,而這個整體經由它而行動。“看看野地裏的百閤花是如何生長的,”耶穌說,“它們既不勞苦,也不紡綫,但即使所羅門王極其榮華的時候,他身上所穿戴的,都還不如它們呢。”我們可以說:那個整體,也就是至一生命(Life),要那個小樹苗成為一棵樹,但是這個小樹苗並不視它自己與至一生命是分離的,因此它自己什麼都不需要。它與至一生命所要的是一樣的,這就是它既不擔憂也不焦慮的原因。而如果它早夭瞭,它會安詳地死亡。它臣服於死亡,就像它臣服於生命一樣。它可以感受到(即使有些不明就理)它是深植於本體之中,也就是那個無形的、永恒的至一生命之中。
就像中國古代道傢的聖人一樣,耶穌喜歡吸引我們去注意大自然,因為在大自然中,他看到一股人類已經失去聯係的力量在運作,那就是宇宙的創造力。耶穌接著說,連簡單的花朵,神都將它們裝扮得如此美麗,那麼神為你的裝扮,將不止於此。也就是說,既然大自然是宇宙進化脈動的美麗彰顯,當人類能夠與蘊涵其中的智性一緻時,就會在一個更高、更奇妙的層次把同樣的脈動彰顯齣來。
所以,經由誠實地麵對內在目的,誠實地麵對生活。當你能夠臨在,並完全投入所做的事情當中時,你的行動就會滿載靈性的力量。剛開始,在你做的事情中,可能不會産生明顯的改變——隻有做事的方法可能會改變。你的主要目的就是在當下時刻,讓意識流進所做的事情之中。次要目的,就是你打算經由所做之事而達成的目標。在過去,“目的”這個觀念始終與未來有關,而現在,更深一層的目的隻能經由拒絕時間,而在當下求得。
不論你在工作場所或是任何其他場閤與人相見時,請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他們身上。如此一來,你在那裏就不僅僅是一個人而已,而是覺知的場域(field),一個警醒而臨在的場域。一開始和某人互動的初衷,例如買賣東西、交換資訊等等,現在都變成次要的瞭。此時,在你們彼此之間形成的覺知場域,就成為來往互動的主要目的瞭。覺知空間比你們談論的內容更重要,也比實體或思想的對象來得重要:人的存在變得比世上所有事物都重要。這並不錶示你忽略在現實層麵上應該做的事情,事實上,當本體的嚮度被體認到,而且成為最主要的目的之後,你不但比較容易施展你的作為,同時也會更有力量。這種在人們之間所升起的聯閤(unifying)覺知場域,就是新世界裏人際關係當中最重要的因素。
前言/序言
推薦序/鬍因夢
艾剋哈特·托爾在《當下的力量》這本書裏曾經提到過一段生命經驗,他說自己在三十歲之前一直處在持續性的焦慮狀態,由潛意識深處升起的對空寂和“不存在”的渴望,強烈地淹沒瞭想要活下去的求生本能。某日淩晨時分,他在極緻的恐懼中驚醒過來,心中不斷地湧齣一個念頭:“我活不下去瞭,我再也受不瞭自己瞭。”
就在這瀕臨崩潰的時刻,他突然覺察腦子裏的念頭很值得再探究一下,於是質問自己說:“如果我受不瞭自己,那麼必然存在著兩個我,‘我’和我受不瞭的那個‘自己’?而且他們之中應該隻有一個是真的。”當這段自我對話結束時,他的心突然空瞭,變得萬念俱寂,自我怎麼也起不瞭作用瞭,接著便捲進一股鏇渦式的能流中。
這股能量的鏇轉速度變得越來越快,令他整個身體開始震動不已,然後他聽到胸腔內傳來一個聲音,囑咐他“不要抗拒”,接著就被吸進一個虛空裏,但這虛空感覺上並不在外麵,而是在身心的內部。當他從這種傳統所謂的“深定”狀態中齣來時,閉著的雙眼卻看見一顆寶石的影像(印度瑜珈係統稱之為“藍珍珠”,代錶內在的自性或神聖的原型)。當他把眼睛睜開時,房間裏的一切變得齣奇明亮,就像鍍上瞭光似的,充滿著生機。接下來的五個月裏,他持續地處在深定和至福中,但幾年之後他纔藉由靈修經典和某些精神導師,得知自己已經有瞭見性開悟的體證。
這種悟境令托爾不再執著於物質次元,他放下瞭所有關係,沒有任何工作,也沒有任何身份,就在加拿大某座公園的長凳上度過瞭兩年的歲月。在一部近期發行的靈修紀錄片裏,托爾嚮采訪者描述那段完全安住於“當下”的日子:他每天無所事事地坐在長凳上,看著來來往往的行人、天空的飛鳥和遠方的渡輪,心中充盈著最強烈的至樂感。
但即使是世間最美好的經驗,也仍然是無常易變的;他的至樂感逐漸地轉化成持續性的祥和與寜靜。那種感覺連旁人都能接收到,於是經常有人前來求教於他,希望也能達成同樣的心境。就這麼自自然然地,托爾變成瞭歐美近十年來最重要的精神導師之一。
雖然托爾的教誨和其他傳遞終極真理的係統並無二緻,但是他的文字和語言的確能啓動我們細胞記憶裏深埋的“本慧”,幫助我們從曆史、宗教、科學、生態及身心靈等各個層麵,去契入內在最深的實相。也隻有成就這樣的體悟,人類纔可能創造齣一個有彆於現狀的“新世界”。
在綫試讀
《新世界-靈性的覺醒》第一部分
雖然托爾的教誨和其他傳遞終極真理的係統並無二緻,但是他的文字和語言的確能啓動我們細胞記憶裏深埋的“本慧”,幫助我們從曆史、宗教、科學、生態及身心靈等各個層麵,去契入內在最深的實相。也隻有成就這樣的體悟,人類纔可能創造齣一個有彆於現狀的“新世界”。
《新世界:靈性的覺醒》 序言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人們普遍感受到一種深刻的疏離感和空虛感,仿佛迷失在現代生活的洪流中。我們被物質世界的喧囂所裹挾,追逐著外在的成功和認同,卻常常忽略瞭內心深處的渴望。然而,總有一些聲音在低語,提醒著我們,生命中存在著更深層次的意義和超越。 《新世界:靈性的覺醒》正是一本旨在引導讀者踏上這條探索內在真實與心靈自由之路的旅程。它並非一本告訴你“應該”如何生活的教條手冊,也不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哲學論著。相反,它更像是一位溫和而睿智的嚮導,邀請你審視當下,洞察自我的局限,並發現內心深處那份未被擾動的寜靜與智慧。 本書的核心,在於探討“覺醒”這一概念。覺醒,並非某種神秘的頓悟,而是一種逐漸清晰的認知,一種從深層沉睡中蘇醒過來的過程。它意味著擺脫思想的束縛,認清自我的幻象,以及與生命本體建立深刻的連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將有機會超越那些由恐懼、欲望、評判和身份認同所構築的狹隘自我,進入一個更廣闊、更自由的存在狀態。 第一章:意識的陷阱——囚禁於思想的牢籠 我們的日常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我們的思維所塑造和定義的。然而,我們很少停下來反思,這些想法從何而來?它們真的代錶瞭我們真實的存在嗎?本書將深入剖析思維的運作模式,揭示它如何成為我們認知和體驗世界的過濾器。 我們將看到,思維常常會陷入一種“局限性自我”的模式,這個狹隘的自我通過不斷地比較、評判、擔憂和執著來維持其存在。它製造齣“我”與“非我”的二元對立,並將我們與他人、與當下、與生命本身隔離開來。這種思維的慣性,就像一個無形的牢籠,限製瞭我們的視野,也阻礙瞭我們體驗到更豐富、更真實的生命。 通過細膩的描繪和深刻的洞察,本書將引導讀者認識到,我們的思維並非我們本身。我們是那個能夠觀察思維的意識,是那個超越思維的寜靜空間。理解這一點,是走嚮覺醒的第一步。我們將學會識彆思維中的自動反應,不再被其無休止的喋喋不休所控製,而是開始培養一種有意識的覺察力。 第二章:看見“我”的幻象——身份認同的本質 我們常常將自己與各種身份標簽綁定:我是某個職業、某個傢庭角色、某個國籍、某個信仰的追隨者,甚至是某個特定的人生故事的敘述者。這些身份認同,在某種程度上幫助我們在社會中定位自己,但也可能成為我們認識和體驗生命更深層真實的巨大障礙。 本書將挑戰我們對“我”的傳統理解。我們將探索,這些由過去經驗、社會文化、他人評價所構建的身份認同,是否真正代錶瞭我們本質的存在?或者,它們僅僅是思維編織齣的一個虛幻的麵具,用來抵禦對消逝和無常的恐懼? 通過對自我概念的審視,我們將開始解構這些層層疊疊的身份認同。這並不是要抹去我們的個性或經曆,而是要看見,在所有這些標簽之下,存在著一個更深邃、更廣闊的意識核心。當我們將目光從這些變幻不定的身份移開,便有機會接觸到那個永恒不變的“存在”。 第三章:放下匱乏感——通往豐盛的鑰匙 在我們許多人的內心深處,都潛藏著一種莫名的匱乏感。我們總覺得有所欠缺,總是在追尋著某個缺失的拼圖,希望通過獲得更多來填補內心的空洞。這種匱乏感,驅動著我們不斷地嚮外索取,卻往往適得其反,讓我們離真正的滿足越來越遠。 本書將深入探討匱乏感的根源。我們將看到,它常常源於一種不完整的自我認知,源於對“擁有”的依賴,以及對“失去”的恐懼。這種匱乏感,不僅體現在物質層麵,更體現在情感、精神層麵。我們可能匱乏愛,匱乏認可,匱乏平靜。 然而,真正的豐盛,並非來自無止境的索取,而是源於內在的圓滿。我們將學習如何培養一種“存在性豐盛”——認識到生命本身就是一種恩賜,我們已經擁有瞭生命所需要的一切。通過放下對“擁有”的執著,以及對“失去”的擔憂,我們便能打開心扉,接納當下,體驗到生命本自具足的喜悅與寜靜。 第四章:臨在的力量——迴歸當下的錨點 時間,是我們最常用來衡量和組織生活維度的概念。然而,我們的大部分生命,卻在對過去的追悔和對未來的擔憂中流逝。我們很少真正地“活在當下”,體驗生命最真實、最鮮活的時刻。 本書將強調“臨在”的力量,即全然地專注於此刻的能力。臨在,是將我們的意識從過去的迴憶和未來的設想中拉迴到眼前的這一刻。它不是逃避,而是一種深度參與生命的方式。當我們將全部注意力投入當下,我們便能更清晰地感知周圍的世界,更深刻地體驗情感,也更能敏銳地捕捉到生命細微的脈動。 我們將學習具體的練習和方法,來培養臨在感。這可能包括對呼吸的覺察,對身體感受的關注,以及對周圍環境的細緻觀察。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迴歸當下,我們將逐漸擺脫思維的糾纏,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平靜和清晰。臨在,是連接內在智慧與外在現實的橋梁。 第五章:活齣平靜——內在衝突的化解之道 生活中的許多痛苦和煩惱,源於我們內心的衝突。我們可能與自己的情緒對抗,與他人的行為不滿,與現實的遭遇掙紮。這些內在的衝突,消耗著我們的能量,擾亂著我們的心緒,讓我們無法體驗到真正的平靜。 本書將深入探討內在衝突的本質。我們將看到,許多衝突的根源在於我們對事物“應該”如何的固執看法,以及我們對“不想要”事物的排斥。當現實與我們的期待不符時,衝突便應運而生。 我們將學習一種接納的態度,去擁抱生命中的一切,包括那些我們認為不完美、不愉快的部分。接納,並非軟弱或放棄,而是一種智慧的認知,一種對事物本然狀態的尊重。通過放下抵抗,我們便能化解內心的衝突,體驗到一種深層的平靜。這種平靜,不依賴於外在環境的改變,而是源於內在狀態的轉化。 第六章:愛與關係的轉化——從分離到連接 在人際關係中,我們常常感受到挑戰和痛苦。誤解、衝突、失望,這些都可能讓我們對關係感到疲憊和疏離。然而,關係也是我們學習愛與成長的最重要場域。 本書將審視我們與他人互動中的模式。我們將看到,許多關係問題都源於我們攜帶的內在匱乏感、恐懼和局限性自我。當我們將這些投射到他人身上時,便容易製造齣誤解和隔閡。 真正的愛,並非占有或控製,而是全然的接納與尊重。我們將學習如何以一種更開放、更慈悲的心態去麵對關係。通過看見他人背後同樣的脆弱和渴望,以及放下評判與期待,我們便能建立起更真誠、更深入的連接。愛,將不再是索取,而是一種流淌,一種分享,一種共同的成長。 第七章:超越痛苦——從創傷到智慧 生命中難免會經曆痛苦和創傷。這些經曆,如果得不到妥善的處理,可能會在我們的內心留下深刻的印記,影響我們對生活方方麵麵的感知。 本書將以一種溫和而深刻的方式,探討如何超越痛苦。我們將看到,痛苦本身並非“壞事”,它可能是一種信號,一種指引,一種讓我們認識到局限性自我的契機。當我們不再抗拒痛苦,而是以一種覺察的、接納的態度去麵對它,痛苦便有機會轉化為智慧。 通過釋放那些被壓抑的情緒,以及重新解讀過去的經曆,我們將有機會療愈內心的創傷。這並非遺忘,而是以一種更成熟、更寬廣的視角去看待過去,從而獲得內心的自由。 第八章:靈性的實踐——活齣內在的豐盛 覺醒並非終點,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它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將這些內在的領悟付諸實踐,讓靈性的覺知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本書將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靈性的建議。這可能包括:保持覺察,感恩當下,培養慈悲心,以及以一種服務的心態去對待他人和世界。 靈性的實踐,並非要我們脫離世俗,而是要我們在世俗中活齣靈性。這意味著,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們也能找到內心的寜靜;在挑戰麵前,我們也能保持平和;在付齣中,我們也能體驗到喜悅。 結語 《新世界:靈性的覺醒》是一場內在的探索之旅,它邀請你放下那些不再服務於你的舊有模式,去發現一個更真實、更自由、更充滿喜悅的自己。這條道路可能充滿挑戰,但沿途的風景,將是你生命中最寶貴的收獲。 願這本書成為你覺醒之路上的溫暖陪伴,願你在這場探索中,找迴內心深處那份未曾失去的智慧與光芒,活齣一個真正屬於你自己的、充滿無限可能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