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说的全球化一是指对全球市场的介入和国民经济的开放趋向于破坏社会保障所特有的国家形式。其中一个例子是消费津贴,它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特点之一,也是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结构性特点之一。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充分就业,它在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实行“终身雇佣”的日本中得以实现。第二个全球化是指全球化的含义是相互矛盾的:一方面,它倾向于支持私有化和市场力量的更加开放,从这种意义上说,它的强行推进使管制得以解除并击退了国家在社会福利范围的干预;另一方面,通过将国民经济暴露在更大程度的变化和不稳定状态下,全球化制造了新情况和各类不安全因素,这实际上就需要增加社会保障。这一概论适用于所有这四种国家类型,但是至于国家如何对全球化的这些矛盾需求做出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许多内在和外在的因素。
本书力图在全球化对社会福利造成的一致性和多样化结果之间求得平衡,但它强调的是解除管制和对工业民主国家福利的消极意义。因此,本书将重点放在工业化国家上,而不探讨对社会福利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其他一些影响。对欠发达国家和半工业化国家的观点中两个重要领域是工业的发展和民主的进步。这些影响因素刺激了社会保障的发展,以东亚国家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反对全球化的整体强行推进。对中国社会政策的任何考察不仅要考虑到我本书中强调的全球化压力,还要考虑到其他影响因素。事实上在历史背景下,每个国家的制度和文化有自己的独特性,并需要对其政策发展做全面的了解。不管怎样,正如我在前面所指出的,全球化及其对国家社会政策的影响这一完整的话题仍然是有争议的而且争论得十分激烈。本书的目的正是针对这一争论,毫无疑问这一争论同样在中国也发生了。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论(1)
第一章 全球化的逻辑:福利国家的环境变化(4)
第一节 社会主义替代选择的问题(4)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6)
第三节 民族国家的非集中化(15)
第四节 社会政策和全球化的逻辑(19)
第二章 就业、劳动力市场和收入:日益增长的非稳定性和非均衡性(21)
第一节 充分就业的终结(21)
第二节 全球化和失业的回归(23)
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的变迁(27)
第四节 社会倾销(29)
第五节 日益增长的经济不平等和社会两极分化(30)
第六节 总结(34)
第三章 福利国家收缩过程中的社会政策(36)
第一节 政府公共开支的削减(37)
第二节 财政政策(40)
第三节 税基的收缩(43)
第四节 削减社会福利(45)
第五节 总结及结论(50)
第四章 社会政策与民主:政治是否依然奏效(52)
第一节 政党竞争和社会政策(53)
第二节 对福利的公众舆论及其态度(56)
第三节 利益集团与社会运动(58)
第四节 结论(68)
第五章 社会政策的比较研究:瑞典、德国和日本(72)
第一节 瑞典(73)
第二节 德国(78)
第三节 日本(83)
第四节 讨论(87)
第六章 全球化逻辑下社会政策的七个命题(91)
第一节 命题一: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91)
第二节 命题二:社会政策与社会倾销(92)
第三节 命题三: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94)
第四节 命题四:社会政策与弱势群体(96)
第五节 命题五:社会政策与社会合作(97)
第六节 命题六:社会政策与意识形态(98)
第七节 命题七:社会政策与民主政治(102)
第七章 走向全球的社会政策(107)
第一节 社会主义之后的社会政策(107)
第二节 全球化和社会福利标准:恢复“社会福利”(111)
第三节 从社会权利到社会标准:概念上的再定位(112)
第四节 社会政策的跨国行动(118)
第五节 结论(124)
参考文献(127)
缩略语一览表(143)
人名对照表(144)
词汇索引(148)
附录欧盟20世纪90年代社会福利政策的演变 意大利经济分析研究所(160)
译者跋社会和谐·社会政策·社会保障——欧美的启示 郑秉文(180)
译后记 郑秉文(212)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全球化的逻辑:福利国家的环境变化
最近几十年的三个主要变化对福利国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改变了其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环境。这些主要变化是:社会主义替代选择的失败、经济的全球化和国家政府地位的相对下降。尽管它们的影响相互关联相互重叠,但是每一种变化对于福利国家来说,都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这就要求我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指导我们思考有关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的部分基本假设及观点进行重新审视。与此同时,尽管我们的调查重点放在全球化方面(更多的是一种经济现象),我们还是希望从一开始就能够避免概念上的经济内涵。正如在后面论述的那样,全球化是一种受政治和意识形态推动的经济现象。因此,我们从20世纪后期的政治发展开始本章的讨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替代选择的问题
20世纪后期最富戏剧性也最出乎人预料的事情就是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当然,目前这种说法还是比较有争议的,另外一件同样引人注目但是影响稍逊的事情就是西方国会制度向社会主义转化的前景越来越黯淡。简而言之,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我们先不要把问题想得过分严重),找到一个替代资本主义的可行性系统化选择的前景不复存在了。这是自19世纪工业资本主义真正开始以来,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情况。
前言/序言
致中国读者
我非常高兴能为我这本著作的中文版作一个简单的前言。
自几年前这本书出版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社会政策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而且对全球化与社会福利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也得到了充分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与这一领域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著作相继问世,全球化与福利的关系成为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事实上,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些发展并认真考虑本书中所提到的主要论点的含义。重要的是,根据这些审视,我们还需要对中国社会政策的最新发展做出评价。尽管在这一简短的前言里要想完成这个任务可能力不从心,但只要能够对本书内容作一简要概述并给出其主要结论,那也算达到了目的。
虽然,本书只是从一般意义上论述了全球化对社会福利的意义,但它主要关注的是先进工业民主国家的发展状况。至于其他类型的国家,如欠发达国家、前社会主义国家或转型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本书几乎没有直接谈及,但是这并不表明本书的基本论点不适用于这些国家。事实上,本书提出的基本论点适用于全球,并不只限定在发达工业国家范围内。本书的基本论点可以描述为:全球化这一现象对福利国家来说十分重要,它由政治和意识形态驱动,在“华盛顿共识”的支持下采取了新自由主义的形式。华盛顿共识可以简单地描述为这样一种思想,即市场可以实现最佳的资源配置,因此它的社会政策含义倾向于支持新自由主义的方式。本书对这种新自由主义方式的基本轮廓给予了描述,并且采用了一种简单化的“理想/典型”模型的形式即“全球化逻辑”的形式;所谓“全球化逻辑”,是指在一系列既定的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即开放的贸易和金融的条件下,这个逻辑所导致的结果将对福利国家产生不利的影响。
但是,“全球化逻辑”在现实世界中并不是以“纯粹”的方式发挥作用的,它是通过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机构为中介而间接地发挥作用,这其中包括各种各样对全球化逻辑中放松管制和市场导向的抵消与遏制因素。在工业化民主国家中,劳动力流动、利益集团、竞选和社会运动等涉及所有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的领域,就社会政策来说,它们均与全球化的新自由主义冲击针锋相对。因此,本书用大量笔墨评价了全球化对发达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影响,重点是劳动力市场——尤其是充分就业、工资和工作待遇——社会保障体系和税制等;此外,还对先进的工业民主经济体中全球化如何与社会政策发生冲撞进行了经验性研究。本书大体描述了这些福利国家将要发生的变化以及从这一调查中可以吸取的教训。本书的结论是谨慎的且是尝试性的。尽管在全球化压力下许多福利国家仍保持不变,但是,其他类型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特别是盎格鲁—萨克逊国家、欧洲大陆国家和日本或是说东亚国家在适应和应对全球化时有重大变化。在欧洲大陆国家和东亚国家,社会政策的“社会市场”方式保持得很好,而在盎格鲁—萨克逊国家,社会政策表现得更为明显的是新自由主义化。尽管本书超越了民族国家范围而考察的是跨国行为,并指出“社会”的全球化应当面对经济的全球化,也就是说为了支撑社会权利,在联合国等国际实体的支持下发展全球性的社会标准,而且这对于那些从人文主义角度出发致力于规范和适应全球化的人们来说应该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在广泛总结了本书的主要论点和发现后,我开始转向它对除工业民主国家以外的国家的适用性问题。我曾在别处提出我们要仔细研究福利全球化与工业化国家、先进半工业化国家、前社会主义国家和欠发达这四种国家类型的联系,同时,全球化的含义在通过这些国家的路径上有显著不同。需要谨记的是,这四种国家类型实际上只是理想中的类型,而在现实中并不支持这种巧妙的划分。此外,每个国家全球化的程度和范围是独特的,其经济和政治发展遭遇全球化的路径也是不一样的,这一点从中国的例子上我们就可以看出。
本书说的全球化一是指对全球市场的介入和国民经济的开放趋向于破坏社会保障所特有的国家形式。其中一个例子是消费津贴,它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特点之一,也是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结构性特点之一。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充分就业,它在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实行“终身雇佣”的日本中得以实现。第二个全球化是指全球化的含义是相互矛盾的:一方面,它倾向于支持私有化和市场力量的更加开放,从这种意义上说,它的强行推进使管制得以解除并击退了国家在社会福利范围的干预;另一方面,通过将国民经济暴露在更大程度的变化和不稳定状态下,全球化制造了新情况和各类不安全因素,这实际上就需要增加社会保障。这一概论适用于所有这四种国家类型,但是至于国家如何对全球化的这些矛盾需求做出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许多内在和外在的因素。
本书力图在全球化对社会福利造成的一致性和多样化结果之间求得平衡,但它强调的是解除管制和对工业民主国家福利的消极意义。因此,本书将重点放在工业化国家上,而不探讨对社会福利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其他一些影响。对欠发达国家和半工业化国家的观点中两个重要领域是工业的发展和民主的进步。这些影响因素刺激了社会保障的发展,以东亚国家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反对全球化的整体强行推进。对中国社会政策的任何考察不仅要考虑到我本书中强调的全球化压力,还要考虑到其他影响因素。事实上在历史背景下,每个国家的制度和文化有自己的独特性,并需要对其政策发展做全面的了解。不管怎样,正如我在前面所指出的,全球化及其对国家社会政策的影响这一完整的话题仍然是有争议的而且争论得十分激烈。本书的目的正是针对这一争论,毫无疑问这一争论同样在中国也发生了。
我非常感谢对这一问题颇有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郑秉文教授将此书翻译成中文,并将此争论呈现给中国读者,以期使中国读者对这些争论的凸显及其对中国社会政策的实用性做出他们自己的判断。
《社会政策与福利政策:全球化的视角》 导言 在全球化浪潮汹涌的时代,社会政策和福利政策的制定与实践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社会政策与福利政策:全球化的视角》一书,旨在深入剖析在全球化进程中,各国社会政策与福利体系如何相互影响、演变,以及如何应对由此带来的复杂性与多元性。本书并非仅仅罗列不同国家的政策文本,而是致力于从宏观视角出发,揭示全球化背景下社会政策演变的深层逻辑,探究其内在的张力与协同效应。 第一部分:全球化下的社会政策转型 第一章:全球化及其对社会政策的根本性重塑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当下,资本、信息、人口的跨国流动前所未有。这种流动不仅重塑了经济格局,更深刻地触及了国家内部的社会结构与治理模式。本章将梳理全球化概念的演变,并着重分析其对传统国家主权、社会契约以及社会政策核心目标的冲击。我们将探讨国家在应对跨国资本流动、全球性风险(如金融危机、气候变化)以及移民潮时,其社会政策的制定逻辑是否需要调整。国家福利模式,无论是自由主义、保守主义还是社会民主主义,都在全球化的压力下经历着适应与变革。此外,本章还将审视全球化如何催生新的社会议题,例如“数字鸿沟”的扩大、全球供应链中的劳工权益问题,以及跨国企业对国家税收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 第二章:全球治理与社会政策的互动 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世界银行)在塑造全球社会政策规范方面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本章将深入研究这些国际机构如何通过制定公约、建议、贷款条件等方式,影响成员国的社会政策选择。我们将分析例如“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等全球性议程,如何为各国社会政策提供方向性指引,以及这些目标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包括文化差异、政治意愿和资源分配等问题。同时,本书还将探讨区域性合作(如欧盟的社会政策协调)在全球社会政策领域的作用,以及非政府组织(NGOs)在全球社会治理和倡导中的独特贡献。 第三章:全球化时代的劳动力市场变迁与社会保障 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但也带来了劳动力市场的深刻变革。本章将分析跨国投资、技术进步以及服务业的崛起如何改变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导致了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如零工经济、平台经济)和不确定性的增加。我们将探讨这些变化对传统社会保障体系(如失业保险、养老金、医疗保险)带来的挑战,例如参保率下降、缴费基数不稳定以及待遇水平的压力。此外,本章还将关注全球化背景下,劳工权利的跨国保护问题,以及如何构建能够适应新经济形态的、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四章:全球化与社会不平等的放大与缓解 全球化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本章将从收入不平等、机会不平等以及代际不平等等多个维度,分析全球化对不同国家和不同社会群体的影响。我们将审视全球化如何通过资本流动、税收竞争以及劳动力市场分割等机制,影响社会财富的分配。同时,本书也关注全球化中存在的促进社会公平的潜力,例如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国际援助以及跨国人权倡导。我们将探讨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如何通过有效的政策干预,缓解全球化带来的不平等,构建更具包容性的社会。 第二部分:多元的福利模式在全球化中的碰撞与融合 第五章:北欧福利模式的全球挑战与适应 北欧模式以其高福利、高税收、高社会凝聚力而闻名。本章将分析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人口结构变化(如老龄化、移民涌入)的背景下,北欧福利模式所面临的挑战。我们将探讨这些国家如何通过改革养老金体系、调整劳动力市场政策、以及加强教育和医疗的普惠性来维持其福利水平。同时,本书也将审视北欧模式的普适性问题,以及其在不同文化和经济背景下的借鉴意义。 第六章:盎格鲁-撒克逊福利模式的全球影响与演变 以英美为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强调市场机制和个人责任。本章将分析该模式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优势与局限,特别是其在促进经济活力方面的作用,以及在应对社会风险和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不足。我们将关注这些国家如何在全球化压力下,对其福利政策进行调整,例如在医疗、教育和养老金领域引入更多市场化元素,以及其对社会不平等的潜在影响。 第七章:大陆欧洲福利模式的转型与困境 大陆欧洲模式,以德国、法国为代表,注重社会保险和职业互助。本章将探讨该模式在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结构调整、人口老龄化以及财政压力下的转型路径。我们将分析这些国家如何试图平衡社会保障的充分性与财政的可持续性,例如通过延长退休年龄、改革失业救济金以及鼓励企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本章还将讨论该模式在应对日益增长的非正规就业和零工经济方面的挑战。 第八章:东亚福利模式的独特性与全球对话 东亚模式,以日韩、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等为代表,具有其独特的家庭主义、国家干预和社区互助的特征。本章将深入分析在全球化背景下,这些模式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变迁以及经济结构转型的挑战。我们将探讨这些国家如何发展其社会保障体系,例如通过家庭责任的强调,以及在国家主导下的社会福利项目。同时,本书也将关注东亚模式在全球化背景下,与其他福利模式的交流与融合,以及其在区域内的发展趋势。 第三部分:面向未来的社会政策与福利体系 第九章:全球移民与福利国家的挑战与机遇 全球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人口流动,移民问题成为各国社会政策的焦点。本章将分析移民涌入对福利国家带来的多重挑战,包括社会融合、公共服务压力、以及福利体系的可持续性。同时,本书也将探讨移民带来的机遇,例如劳动力补充、文化多样性以及创新活力。我们将审视不同国家在移民政策、社会融合策略以及福利公平性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第十章:应对全球性风险与构建韧性社会 气候变化、流行病、金融危机等全球性风险日益严峻,对社会稳定和福利体系构成严重威胁。本章将分析这些风险如何相互交织,并对社会政策产生深远影响。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构建更具韧性的社会,提高社会抵御和应对这些风险的能力。这包括加强预警机制、发展应急管理体系、以及在社会政策中融入气候适应和社会公平的考量。 第十一章:技术创新与社会政策的未来 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的飞速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为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可能性。本章将探讨技术进步如何影响就业、教育、医疗和福利服务。我们将分析人工智能在社会福利服务中的应用,例如个性化医疗、智能养老以及教育个性化。同时,本书也将关注技术进步可能带来的新的不平等,例如算法歧视和数字鸿沟,以及如何制定政策以确保技术进步能够惠及所有人。 第十二章:构建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全球社会政策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各国社会政策的命运紧密相连。本章将总结全书内容,并展望未来。我们将探讨如何超越狭隘的国家视角,构建更具全球视野和合作精神的社会政策。这包括加强国际合作,分享最佳实践,以及在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时,充分考虑其对全球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本书最终旨在激发读者对全球化背景下社会政策与福利体系的深入思考,并为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和社会行动者提供有益的启示,共同塑造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和可持续的未来。 结语 《社会政策与福利政策:全球化的视角》以其宏观的视野、深入的分析和多元的视角,为理解当代社会政策与福利体系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框架。本书力求超越简单的国别比较,而是强调全球化作为一种深刻的社会力量,如何形塑着我们共同的社会未来。通过对不同福利模式的审视,以及对未来挑战的预判,本书希望能够启发读者,认识到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需要全球性的智慧与共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