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出色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那种微微泛黄的色调,让人感觉仿佛在触摸一本穿越了时光的老书。特别是封面上的那枚太极图印章,线条流畅却又古朴,每一次翻开书页,都能感受到设计者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理解。内文的排版也很讲究,字号大小适中,行距留白恰到好处,即便阅读长篇大论,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特别留意了书中的一些插图和图表的处理,它们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经过了精心的数据可视化和艺术加工,使得那些复杂的易学概念,比如河图洛书的演变脉络,能够以一种更为直观和美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味每一个细节。这种对物理形态的极致追求,无疑为内容本身的深度和广度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得阅读体验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仪式感和愉悦感。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第一感受是,作者在梳理脉络上的功力深厚得令人惊叹。易学典籍浩如烟海,历代注释和评说更是错综复杂,想要从中抽丝剥茧,理清一条清晰的“源流”线索,难度极大。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没有陷入对某一家学派的过度偏袒,而是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态度,将不同历史阶段的关键文本、核心思想的流变,以及不同流派之间的相互影响,勾勒得井井有条。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那些争议性文献时的平衡感,既展示了主流的观点,也未曾忽略那些被边缘化的声音。这种宏观的视野和细腻的考据相结合,让原本晦涩难懂的学术史,变得清晰而富有逻辑性,像是在迷雾中看到了一盏盏指路的明灯,让人对易学思想在中华文明史中的地位,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引人入胜,它不像传统的学术史那样板着面孔,充满了干巴巴的年代罗列和人名堆砌。作者似乎深知,要讲好“源流”,就必须将那些古老的文献和它们背后的时代精神联系起来。在讲述早期易学思想的形成时,文字充满了历史的张力,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先民们在观测星象、揣摩变化时那种对宇宙秩序的敬畏与探寻。而在描述宋明理学对易经的重新诠释时,笔锋又变得沉稳而富有思辨性,将儒家思想如何与阴阳五行哲学深度融合的过程,描绘得既具学理深度,又不失故事性。这种叙述上的抑扬顿挫,使得阅读过程如同在听一位高明的说书人讲述一部波澜壮阔的家族史,尽管主题严肃,但过程却酣畅淋漓,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然后意犹未尽地想再翻阅一遍。
评分这本书在文献引用和考证方面,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我注意到,作者在关键节点的引用,不仅仅是简单的原文摘录,很多时候还会辅以精妙的注释,对一些古奥的词汇或典籍的特定版本差异进行说明。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便利,它相当于提供了一个行走在文献迷宫中的向导,避免了读者因为一两个生僻词汇而卡壳,从而打断阅读的流畅性。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似乎有一种“跨界”的思维,在论述易经图书的演变时,偶尔会引入一些西方文献学或符号学的概念进行辅助分析,虽然篇幅不多,但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鲜的观察角度,证明了这部古老的学问,在现代语境下依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生命力,这为研究者和爱好者都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对于“图书”这一概念的界定和历史梳理,处理得极为到位。它没有将易图简单地视为装饰性的配图,而是将其视为承载易学核心哲理、并推动其发展迭代的关键载体。从最原始的卦象符号到河图洛书的神秘演绎,再到后世各种流派对“图书”的重新构建和辩论,作者清晰地展示了这些图谱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关口,扮演了“知识压缩包”的角色,影响了整个思想史的走向。这种聚焦于“图”的独特视角,使得对易学的研究不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解读上,而是拓展到了视觉符号和空间结构层面,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易学思想传播和演变机制的理解,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开辟了全新的路径。
评分很喜欢徐芹庭,他的每一本书几本上都有,这本易图源流中国易经图书学史很不错,读序卦、杂卦、说卦、系辞、彖辞、象辞、十翼之易文,然后知旁通(错卦)、反卦(综卦)、互卦、变卦之理,显然在目。三才、六位,用九用六,大中至正之旨,亦寓位于其间。河图洛书、占筮历法之象数,先天、后天卦气图象之学,则巍然存焉。是以易经与易图并存。自古以来,善读易者,固双学圆融,鼓舞变通,以极大易之神奇,而适人生之应用,以成其内圣外王之学也。惟是古籍,多刻之于金石竹帛,文字之刻镂较易,图象之雕刻较难,此所以唐以前印刷术未行世之时,易文传于世,而易图不显传也。今观考古之资料,阴阳卦画之意象,先民石器中已具大极旋文与图案,彩陶文化中已备大衍易数,五行生成之易数,夏商数理占筮之规模早具占筮与辨方定位之盘面,汉代占拭盘已立成规四方四兽、北斗七星、廿八星宿、后天方位,早成于秦汉至隋唐之砖瓦钱币与铜镜之中。一、画前之易图根据最近考古资料,中国境内有四百万年前的蝴蝶人。是在1987年2月,发现于云南省小河村蝴蝶梁子,有两百颗已成化石的牙齿、六十五件石制工具和十三件骨制工具,已能直立行走,以打猎与挖掘植物根部维生。这是人类文明的伊始。华南地区,也掘出两百五十万年前之远古人类的牙齿化石。云南元谋盆地那蚌村亦发现距今一百七十万年前的元谋人。已出土的有他们的两颗门牙化石、三件石英岩加工的石器工具。英人李约瑟所撰中国之科学与文明,认为生在距今四十万年前更新统()初期的北京猿人,在中国旧石器的时代,已能制粗石器,已能用火。魏登瑞已提出定论中国人的解剖特质,牙齿为箕形,下颚骨有瘤状物突起,均可在北京猿人骨骼上找寻出来。而考古学家及史学大师步日耶教授()所撰有关先史学的小人书,有北京人猎罢归来图,考知北京猿人是男女老幼群居在一起,并将其祖先的遗骸当作神明,将打猎的成品熊、鹿、虎、猪等作祭品来祭祀。李济博士确认这些是极翔实最可靠的考古科学事实。吾人从其男女老幼族居,则知老吾老,幼吾幼的慈幼敬老祭祖之儒家伦理思想起源于斯时。从其有尊重祖先遗骸及祭祀祖先的习惯,推知吾中国人重视葬礼,祭拜祖先的文化,实远有所承。易日先王以作乐崇德,段荐之上帝,以配祖考。(豫卦)又日先王以神道设教而民服矣。(观卦)又日先王以享于帝立庙。(涣卦)孝经亦云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易经所言祭上帝配祖考,是中国祖先的共同思想,中国人以祖先与上帝同样伟大,因为没有祖先,就没有我们,没有我们,则上帝不存在。
评分送老公的 老公正研究呢
评分梳理很细致
评分似乎台、湾学者功力不错 看看么样吧
评分讲易学图书之学的作品,很不错
评分速度是慢了点
评分速度是慢了点
评分讲易学图书之学的作品,很不错
评分海峡对岸的学者还是很有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