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生成语法

现代汉语生成语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元建 著
图书标签:
  • 现代汉语
  • 生成语法
  • 句法分析
  • 语言学
  • 汉语语法
  • 形式语法
  • 理论语言学
  • 语言研究
  • 计算机语言学
  • 自然语言处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87494
版次:1
商品编码:1083174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6-01
页数:52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生成语法学是目前汉语教学研究界的一个重要流派,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本用中文撰写的汉语生成语法著作或教材,本书填补了这一空白。本书运用生成语法学的理念和方法,对现代汉语的词结构和句子结构进行了系统地描写与解析,语言事实确切,理论分析深入浅出,技术细节清晰详尽,涵盖了现代汉语语法的各个层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几十年来生成语法理论用于现代汉语研究的一些重要进展。

作者简介

何元建,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教授,伦敦大学语言学博士。研究领域包括汉语语法、对比语言研究以及翻译的认知过程。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过60多篇研究论文。著作有《汉语句法导论》(美国艾德米伦出版社,1996)、《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合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汉语动结结构》(合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生成语言学背景下的汉语语法及翻译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翻译中国》(合著,英国多语系统出版社,2009)。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符号及缩写表

第一章 语言的认知基础和语法理论
1.0 语言的认知基础
1.1 语法的组成部分及其与认知系统之间的关系
1.2 语法理论的任务
1.3 小结

第二章 语法的操作系统和理论原则
2.0 语法的操作系统
2.0.1 词结构的生成
2.0.2 句法结构的生成
2.0.3 移位
2.1 语法的理论原则
2.1.1 x—标杠模式
2.1.2 扩充的x—标杠模式
2.1.3 题元原则
2.1.4 格理论
2.1.5 约束条件
2.1.6 整体诠释原则
2.1.7 经济原则
2.1.8 相面豁免条件
2.2 短语结构的表达法

第三章 词库
3.0 词库的结构
3.1 词根
3.2 派生词
3.3 复合词
3.3.1 普通复合词
3.3.1.1 形容词性黏着词根+名词性词根
3.3.1.2 自由词根+自由词根
3.3.1.3 向心式普通复合词
3.3.1.4 量补式普通复合词
3.3.2 合成复合词
3.3.2.1 类型
3.3.2.2 结构
3.3.2.3 题元关系
3.3.3 回环构词
3.4 重叠词
3.5 缩略词
3.6 屈折词
3.7 记忆与规则的相互作用
3.8 词类

第四章 名词短语和量词短语
4.0 名词短语
4.1 复杂的名词短语
4.2 量词短语
4.3 名词短语与复合名词的区别

第五章 限定词短语
5.0 什么是限定词?
5.1 指示代词
5.2 人称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
5.3 反身代词
5.4 领属限定词
5.4.1 普通结构
5.4.2 名物化结构
5.4.3 相关问题
5.5 零限定词
5.5.1 零限定词的语义特征
5.5.2 零限定词短语的结构

第六章 其他短语
6.0 形容词短语
6.1 副词短语
6.2 介词短语
6.3 数量词短语
6.4 助词短语
6.5 连词短语
第七章 动词短语(一)

7.0 动词的特殊结构
7.0.1 体貌式
7.0.2 动趋式
7.0.3 能愿式
7.0.4 疑问式
7.1 动词短语中的题元关系
7.2 动词的修饰语

第八章 动词短语(二)
8.0 动词的分类
8.1 一元动词
8.1.1 一元作格动词
8.1.2 非作格动词
8.1.3 非宾格动词
8.1.4 一元动词的补语
8.2 二元动词——动词短语的套组结构
8.2.1 轻动词
8.2.2 二元非宾格动词
8.2.3 二元作格动词
8.2.4 宾格动词
8.2.5 役格动词
8.2.6 提升动词
8.3 三元动词
8.3.1 双宾与格动词
8.3.2 假双宾动词
8.3.3 兼语动词
8.3.4 混宾动词
8.3.5 带一宾一补的动词
8.3.5.1 处所补语
8.3.5.2 结果补语
8.4 小结

第九章 含动结式复合词的动词短语
9.0 词结构
9.1 题元结构
9.2 分类
9.3 宾格句
9.4 作格动词构成的隐性使动句
9.4.1 独立致事主语
9.4.2 施事改作致事主语
9.4.3 客事改作致事主语
9.4.4 歧义句
9.5 有关理论问题的讨论
9.5.1 v1—v2是复合词还是句法生成的形式?
9.5.2 格位和题元抑制条件
9.5.3 衍生主语与零使役轻动词
9.6 小结

第十章 单句、小句及复句的结构
10.0 单句的三个组成部分
10.1 动词短语
10.2 语法范畴词短语
10.3 标句词短语
10.4 小句
10.5 主从复句
10.5.1 主语从句、宾语从句
10.5.2 同位语句、关系语句
10.5.2.1 同位语句
10.5.2.2 关系语句
10.5.3 状语从句
10.6 联合复句
10.6.1 描写语句
10.6.2 并列和转折复句
10.7 句子成分的句法范畴与语法功能
10.8 小结

第十一章 特殊的句法范畴(一)
11.0 处置——“把”字句
11.1 被动——“被”字句
11.2 使役——“使/令/让”字句
11.3 结果——“得”字句
11.4 存现——“有”字句
11.5 量化——“都”字句
11.5.1 三个基本特征
11.5.2 “都”字句的结构
11.5.3 小结

第十二章 特殊的句法范畴(二)
12.0 焦点句
12.0.1 “是……的”句式
12.0.1.1 主语或者宾语焦点
12.0.1.2 间接宾语或者补语焦点
12.0.1.3 状语焦点
12.0.1.4 假分裂句及其他
12.0.2 “连……也/都”句式
12.0.3 “只/就”句式
12.1 话题句
12.2 重动句
12.3 比较句
12.3.1 基本句式
12.3.2 等比句
12.3.3 差比句
12.4 中间句
12.5 倒装句

第十三章 疑问句的结构
13.0 疑问句的标记系统
13.1 汉语的疑问句标记
13.2 是非问句
13.3 附加问句、反诘问句
13.4 特殊的“呢”问句
13.5 同形不同结构的三个问句
13.5.1 选择问句
13.5.2 正反问句
13.5.3 否定词问句
13.5.4 阻隔效应
13.5.5 小结
13.6 特指问句
13.6.1 疑问词的辖域
13.6.2 孤岛效应
13.7 疑问词的虚用

第十四章 逻辑形式
14.0 何谓逻辑形式?
14.1 合成复合词的逻辑形式
14.2 相关证据
14.3 零代词和虚代词
14.4 称代语和照应语的先行语
14.5 小结
索引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现代汉语生成语法 概述 《现代汉语生成语法》是一部深度剖析现代汉语生成语法理论的专著,它并非仅是一部语言学教材,更是一扇通往语言认知机制的窗口,一次对汉语语言结构奥秘的系统探索。本书旨在系统阐述乔姆斯基所开创的生成语法学派在现代汉语研究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成果,深入探讨汉语的句法结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关系,以及驱动语言生成与理解的内在规则。本书不仅仅关注汉语的“是什么”,更致力于揭示汉语“为什么是这样”的根本原因,从而为语言学研究、汉语教学、乃至人工智能的语言处理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指导。 核心理论与研究进路 本书以“生成”为核心理念,深入阐释了生成语法学派的基本框架,包括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 UG)的假说,即人类天生具备一套普遍的语言习得机制,而不同语言的差异则体现在某些参数的取值上。作者将这一理论框架审慎地应用于分析现代汉语的丰富现象,力求揭示汉语在普遍语法框架下的独特性与共性。 本书的另一核心理论基石是“转盘(transformational)”与“重写(rewriting)”规则。通过解析这些抽象的生成规则,本书展示了如何从最基础的句法单位出发,通过一系列转换操作,生成出复杂多样的汉语句子。它并非简单地罗列语法现象,而是试图构建一套严谨的推导过程,解释句子是如何从无到有,由简入繁地产生的。 生成语法理论强调句法结构的重要性,尤其关注“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区别。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汉语表层结构的纷繁表象,深入探究其背后更为抽象、更具解释力的深层结构。通过对词类、短语、句子成分的深层结构分析,本书揭示了看似形式各异的汉语表达,其核心语法关系可能具有共通性。 现代汉语的句法特征与生成机制 本书将生成语法理论的精髓,系统地应用于现代汉语的各项重要句法特征的分析。 1. 词类与短语结构: 本书并非停留在对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进行简单归类,而是深入分析它们在句法生成过程中的动态角色。例如,名词短语(NP)是如何通过限定词、数词、名词本身等元素构成,并作为主语、宾语等句法功能的承担者;动词短语(VP)又是如何通过动词、宾语、补语、状语等成分构成,驱动整个句子的意义生成。本书会探讨汉语中特有的短语结构,如“主谓短语”、“连动结构”、“把字句”、“被字句”等,并尝试运用生成语法工具来解析其深层结构与转换机制。 2. 句法成分与语序: 现代汉语的语序相对自由,但并非毫无章法。本书将重点关注汉语的语序规则,并尝试从生成语法的视角解释其背后的原因。例如,主语-谓语-宾语(SVO)的基本语序是如何形成的,而状语、补语等成分的插入与调整又遵循何种规则。本书会深入分析“话题”(topic)和“焦点”(focus)在汉语语序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与句子的深层结构相互作用,影响表层语序的呈现。 3. 疑问句、否定句与被动句的生成: 这几类句子是生成语法分析的经典范畴。本书将详细阐述汉语疑问句(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的生成方式,分析疑问代词、疑问助词等在句法转换中的作用。对于否定句,本书会探讨不同否定词(如“不”、“没”)的使用条件与句法地位,以及否定结构如何影响句子的深层意义。而被动句的生成,则会涉及“被”字句、“叫”字句等多种形式,本书将深入剖析其词汇规则与句法转换。 4. 依存关系与句子嵌套: 本书将运用句法树(syntax tree)等工具,可视化地展示汉语句子内部的依存关系,即句子成分之间的层层嵌套与支配关系。从最简单的单句,到复杂的并列句、复合句,本书将逐步解析句子结构的复杂化过程。特别会关注汉语中常见的“定语从句”、“状语从句”、“主语从句”等嵌套结构,探讨其在深层结构中的形成机制以及与表层连接词的对应关系。 5. 语义与句法的互动: 生成语法并非孤立地研究句法,而是强调句法与语义的紧密联系。本书将探讨句法结构如何影响句子的语义解释,以及语义上的某些要求如何约束句法生成。例如,动词的语义配价(verb argument structure)如何决定其后面可以带的宾语类型,而某些语义关系(如因果、目的)又如何通过特定的句法结构得以表达。 研究方法与理论贡献 《现代汉语生成语法》在研究方法上,秉持严谨的科学精神,结合了理论分析、案例剖析、对比研究等多种手段。 形式化分析: 运用严谨的形式化符号与规则,精确描述汉语的句法结构与生成过程。 句法树构建: 通过绘制句法树,直观展示句子的层次结构与成分间的支配关系,为理解句子生成提供清晰的图示。 反例与论证: 针对不同的语法现象,提出反例,并通过生成语法理论进行解释,从而检验和完善理论的有效性。 理论整合: 在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理论的基础上,可能还会借鉴或整合其他相关理论流派的观点,如功能语法、认知语法等,以求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汉语语言现象。 本书的理论贡献在于: 深化对汉语句法结构的认知: 为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提供了一套系统、严谨的生成模型,揭示了汉语语言的内在逻辑。 丰富生成语法理论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 将生成语法这一强大的理论工具成功应用于分析汉语的复杂现象,为生成语法理论的跨语言研究提供了宝贵案例。 为汉语教学与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深入的理论分析有助于教师更深刻地理解语言的内在机制,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对于语言学研究者而言,本书提供了分析汉语的强大理论框架。 为人工智能语言处理提供基础: 生成语法理论的句法分析能力,为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构建更智能的语言模型、进行更精准的语言理解和生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适用读者 本书适合以下读者群体: 语言学专业学生与研究者: 尤其是对句法学、汉语语言学、生成语法理论感兴趣的师生。 对外汉语教师: 希望深入理解汉语语法结构,以更科学、更系统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教师。 对语言奥秘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任何对语言如何构成、如何生成、如何理解感到好奇的普通读者。 人工智能与计算语言学领域的研究者: 寻求理解人类语言生成机制,为开发更先进语言模型提供理论支持的专业人士。 结语 《现代汉语生成语法》是一部充满探索精神的学术著作,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解构汉语生成机制的旅程。通过严谨的理论框架和细致的案例分析,本书不仅将为读者呈现现代汉语丰富多样的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它将帮助我们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刻原理,领略语言作为人类思维载体和交流工具的无穷魅力。这是一次对语言本质的深入求索,一次对汉语智能的系统解读,一次对人类认知能力的深刻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我最初对这本书的期待是它能提供一套“一键生成”所有合法汉语句子的算法,当然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结构化的、系统性的方法论来分析语言。书中对一些存在争议的句法结构的处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对汉语语言事实的敏锐洞察力。例如,它在处理一些关于层级结构和线性顺序的冲突时,所采用的解释路径,既尊重了形式主义的严谨性,又兼顾了认知上的可接受性。我特别欣赏它对于句法特征的引入,这些特征如同微小的“标记”,精确地控制着词项的组合和句法投影。这本书的篇幅虽然不算轻薄,但每一个论证都言之有物,没有丝毫的注水成分。它真正做到了“生成”二字所蕴含的创造力和约束力的结合,提供了一套可以用来构建、解释和批判现有汉语句法分析的强大理论框架。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世界的方式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改变,开始用“结构”和“规则”的眼光去审视生活中的语言现象了。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学术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付出一定的耐心和重复阅读的精力。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读完就放下的小册子,更像是一份需要反复研读的学术地图。我个人认为,它在阐释核心理论概念时,非常精确,但也因此带来了一定的阅读密度。比如涉及到某些转换的约束条件时,需要对照多个例子才能真正把握其精髓。不过,这种深入的代价是值得的。一旦你跨过了最初的理解门槛,你会发现作者构建的这个语法体系是何等的精妙和自洽。它不仅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能说出那么多的句子,更重要的是,它限制了我们不可能说出哪些句子。我特别关注了它关于语境依赖性如何融入生成模型的部分,这部分处理得非常巧妙,显示出作者对当代语言学前沿动态的深刻把握。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渴望从“描述”走向“解释”的学者准备的,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母语。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兴奋的一点是,它成功地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语言事实进行了有力的联结,使得原本高冷的生成语法理论,在面对现代汉语这片沃土时,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和解释力。我过去在阅读其他语言的生成语法研究时,总觉得那些规则和约束似乎与汉语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水土不服”,但《现代汉语生成语法》似乎找到了一个非常恰当的平衡点。它不仅继承了生成语法的核心思想,如普遍性、递归性,更重要的是,它对汉语特有的现象——比如量词短语的复杂性、补语和兼语句的结构差异——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建模。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思考我平时说的一句话,然后对照书中的图表和规则,进行逆向推导,这种互动式的学习体验非常棒。它仿佛是为汉语的句法“打上了一个精密的底层代码补丁”,让一切运行得更加顺畅和可预测。对于想把汉语作为研究对象的青年学者而言,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基石读物。

评分

这本《现代汉语生成语法》读下来,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一直对语言的内在结构和生成机制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接触到一些比较前沿的语言学理论后,总觉得传统的语法分析有些力不从心。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作者似乎非常注重从底层逻辑出发,构建一个可以解释、可以预测现代汉语复杂句法现象的理论框架。书中对各种句法结构的分析,比如主谓语关系、各种从句的嵌套、以及语序的灵活性等,都提供了非常细致和深入的剖析。我特别欣赏它引入的一些生成式工具和概念,比如转换规则和深层结构,这些使得原本模糊的语法直觉有了一套可以操作的、系统的解释模型。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为什么这个句子能成立,而那个句子不能”这个问题,有了一个更科学、更严谨的理解。对于想要深入研究汉语句法底层运行机制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重要的参考资料,它不仅仅是罗列现象,更是试图揭示现象背后的深层规律。

评分

我抱着一种尝试性的心态翻开了这本书,毕竟我对“生成语法”这个词汇并不陌生,但真正应用到汉语的复杂语境中,我原本是持保留态度的。然而,作者的论述非常扎实,行文流畅中带着一种学者的审慎和严谨。它并没有陷入纯粹的符号游戏,而是紧密结合了大量的现代汉语实例进行论证。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一些“反直觉”的现象是如何进行解释的。比如在处理焦点、话题以及篇章结构对句子结构影响时,传统描述性语法往往只能停留在“习惯如此”的层面,而这本书则试图追溯到更深层的约束条件。它的章节安排也很有层次感,从基础的短语结构开始,逐步推进到复杂的句子嵌入和篇章层面的连接。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提供了一套强大的工具箱,让你能够系统地拆解和重建你日常听到的、看到的每一个汉语表达。它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语言“可计算性”的认识,让我想去验证更多具体的、细微的语言现象是否也能被这个模型完美拟合。

评分

很好的生成语法自学教科书,内容很系统,推荐给对生成语法有兴趣的人。

评分

对汉语生成语法能有很好的了解

评分

1目录很细致,内容很全面;

评分

很好的生成语法自学教科书,内容很系统,推荐给对生成语法有兴趣的人。

评分

对汉语生成语法能有很好的了解

评分

有不小的参考价值

评分

大十六开,五百多页,煌煌巨著四字,可谓当之矣!

评分

对汉语生成语法能有很好的了解

评分

何先生科班出生,值得信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