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书:晚明思想史论

大家小书:晚明思想史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嵇文甫 著
图书标签:
  • 晚明思想史
  • 明代思想
  • 知识分子
  • 社会文化
  • 历史研究
  • 学术著作
  • 中国思想史
  • 文化史
  • 大家小书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034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59634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家小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充满激情,纵横捭阖,论及佛学的兴起,西学东渐等,视野宏阔。附录《十七世纪中国思想史概论》,两书合观,则构成了上自王阳明,中间经过李贽、张居正、刘宗周、云栖、紫柏、藕益、憨山等四大师、东林党人、方以智、徐光启、利玛窦、孙夏峰等,直到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习斋、唐甄、李二曲、全祖望、毛奇龄、阎若璩等清初群星璀璨的思想提坦时代。包括其思想背景、治学方法、民族思想、哲学思想、历史思想、政治思想。

目录


第一章 从王阳明说起
第二章 王学的分化
第三章 所谓狂禅派
第四章 异军特起的张居正
第五章 东林派与王学修正运动
第六章 晚明佛学界的几个龙象
第七章 古学复兴的曙光
第八章 西学输入的新潮
第九章 余论

附 十七世纪中国思想史概论
第一章 十七世纪中国思想变动的由来
第二章 十七世纪中国思想界大势略述
第三章 十七世纪中国学者的治学方法
第四章 十七世纪中国学者的政治思想
第五章 十七世纪中国学者的历史思想
第六章 十七世纪中国学者的哲学思想
第七章 十七世纪中西思想界的比较
大家小书:晚明思想史论 引言 晚明,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转折关键的重要时期。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商业活动日益繁荣,但也潜藏着危机;政治上,君权旁落,党争不断,中央权威动摇,地方势力抬头;文化领域,随着对外交流的拓展,新的思想观念如潮水般涌入,与本土传统文化发生激烈碰撞与融合。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晚明的思想文化呈现出空前活跃而又充满矛盾的景象,涌现出大量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和思想流派,对后世中国乃至东亚的思想格局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一章:士人心态的嬗变:从恪守到疏离 晚明士人的精神世界,是理解晚明思想演变的基石。传统的儒家道统,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后,其教条化和僵化的一面日益显现,难以回应社会现实的复杂挑战。 “理”与“欲”的冲突与调和: 朱熹集大成的宋明理学,虽然提供了宏大而系统的哲学体系,但在晚明社会,其“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在现实的商业浪潮和世俗生活的冲击下,显得有些脱节。许多士人开始反思,如何在恪守道德原则的同时,也容纳并理解人性的合理需求。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强调内心的自觉与力量,为士人提供了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精神出路,不再局限于对外在礼法的死守,而是注重个体道德实践的内在动力。这使得士人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时,有了更多自我调适的空间,也促使他们从单纯的道德训诫转向对个体情感、欲望的更细致的观察与理解。 “名节”与“权变”的权衡: 传统的“名节”观,要求士人严守气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然而,晚明政治的腐败与党争的激烈,使得许多士人陷入两难。一方面,他们对官方政治的黑暗感到厌倦和疏离;另一方面,又无法完全脱离仕途,需要在“明哲保身”与“直道而行”之间进行艰难的权衡。“出世”的念头开始滋长,一些士人选择寄情山水,闭门读书,试图在精神上寻求避世之所。而另一些人则试图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寻找“权变”之道,力图在不失原则的情况下,实现一定的政治抱负,这种心态的摇摆,反映了传统价值观在现实压力下的重塑。 “真”与“伪”的辨析: 晚明社会,虚伪与矫饰成为普遍现象。官场的阿谀奉承,士人之间的相互吹捧,以及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诱惑,都使得“真”的价值显得尤为珍贵。“真”成为士人自我标榜和相互评判的重要标准。有人高呼“做真人”,强调个体情感的真实流露,反对虚文缛节。这种对“真”的追求,既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也是对个体生存状态的一种反思,试图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找回真实的自我。 第二章:异端之思的涌动:挑战与重构 晚明思想的活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挑战和对新的思想观念的吸纳上。 李贽与“童心说”: 李贽是晚明思想史上最具叛逆精神的人物之一。他大胆质疑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禁锢,提倡“童心说”,认为孩童纯真的心性最接近真理。他反对后人将圣人之言加以穿凿附会,强调“我辈之言,我辈之心”,主张个体情感的自主与表达。李贽的出现,不仅是对传统道德观念的颠覆,更是对个体主体性的有力张扬。他的思想,虽然在当时受到主流的攻击,但却为后来的思想解放埋下了伏笔。 公安派与“性灵”说: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同样体现了对传统文学创作模式的突破。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反对“填词”、“摹古”的陈腐风气,主张“独抒性灵”,强调文学创作应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反对刻意雕琢和模仿。这种“性灵”说,不仅是对文学创作的革新,也间接反映了晚明士人对个体情感解放的渴望。他们认为,情感的真实流露,是衡量一个人精神状态的重要标尺。 传教士的来华与中西思想的初步交锋: 晚明时期,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如利玛窦,带来了西方的科学知识、哲学思想和宗教观念。虽然他们的影响力在当时有限,但其著作如《天主实义》、《几何原本》等,却为中国知识界打开了一扇认识西方世界的窗户。中西方思想的初步交锋,虽然尚未形成大规模的碰撞,但已经播下了怀疑的种子,激发了部分士人对西方文明的兴趣,也促使他们开始反思自身文化的局限性。这种外来思想的引入,为晚明思想的多元化增添了新的维度。 第三章:社会变革中的思想映像:功利与批判 晚明社会经济的转型,对思想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功利主义与批判精神在此时交织。 商业经济的勃兴与“重利”观念的兴起: 晚明中国,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社会上涌现出大量的商人阶层。这种经济格局的变动,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传统的“重义轻利”的儒家价值观。“利”的价值在经济活动中得到凸显,一些士人也开始关注经济问题,甚至在仕途之外,从事商业活动,或者为商业活动出谋划策。这种现象,反映了社会对实际利益的关注度在提升,也使得“功利”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滋长。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经世致用”: 面对晚明的政治腐败和民生疾苦,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明末清初思想家,开始将目光投向现实政治与社会经济,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 黄宗羲: 他在《明夷待访录》中,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思想,主张限制君权,保障民权。他对学校、赋税、田制等制度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建议,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 顾炎武: 他以“实事求是”为治学宗旨,强调“文史之学,所以明道也,非以文辞为也”。他关注民生疾苦,对当时的社会弊病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略。他对“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分,更是体现了深厚的忧患意识。 王夫之: 他在哲学、史学、文学等领域都有精深的研究,他的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他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强调事物的客观存在,并对历史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这些思想家,虽然处于明清鼎革之际,但其思想已经深深地烙印上了晚明的痕迹。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对制度弊病的尖锐批判,以及对民生福祉的深切关怀,构成了晚明思想史上的重要篇章,预示着中国思想史即将迈向一个新的阶段。 结论 晚明是一个充满矛盾与活力的时代,其思想史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体现在士人心态的嬗变、异端之思的涌动,以及社会变革带来的思想映像。这是一个从传统向现代转折的时代,旧有的价值观受到冲击,新的思想观念开始萌芽。虽然晚明最终未能挽救王朝的覆灭,但其思想界的活跃与探索,为中国近代的思想变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也留下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反思的宝贵遗产。晚明思想的“大家小书”,并非指代某几本具体的著作,而是概括了那个时代思想界的浩瀚图景,是无数思想火花汇聚而成的智慧结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原本以为对那个时代的了解仅限于教科书上那些冰冷的年代和事件,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让我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晚明时期。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于当时社会思潮的剖析,不仅仅是停留在表层现象,而是深入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们内心的挣扎与选择。比如,书中对某些特定思想流派的梳理,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清晰地把握住那些复杂观念的演变脉络。读完后,我再去看历史文献,那种感觉完全不同了,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堆砌,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深刻的时代气息。特别是对于士人阶层在传统与变革之间的摇摆不定,那种人性深处的矛盾与无奈,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深思。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逻辑链条清晰得像一把精密的仪器,每一章的展开都像是对前一章观点的深化或补充。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批判性思维,他敢于挑战一些流传已久的主流观点,并用扎实的史料和严密的逻辑进行支撑。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回味一下刚才读到的论断,那种智力上的交锋感是非常愉悦的。它迫使我跳出自己固有的认知舒适区,去审视那些被我们习惯性接受的“历史常识”。这种阅读体验,对于提升个人的思辨能力,无疑是极大的助益。

评分

我一直对明末清初的历史情有独钟,总觉得那个时期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是古老王朝走向终结时最后的挣扎与回响。这本书以一种全新的、更注重内在精神世界的角度来切入,让我对“覆灭”这个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只是讲兵败如山倒,更是探讨了精神防线的崩溃。那种文化上的焦虑、哲学上的困境,是如何一步步侵蚀着统治阶层和知识精英的信心的,这本书提供了非常精妙的论证。它不是在批判谁对谁错,而是在展示一个时代的集体心路历程,那种宏大叙事下个体命运的无力和抗争,读起来让人感慨万千,甚至有些悲凉。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我有些担心会太晦涩难懂,毕竟“思想史论”这几个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学术的严肃劲儿。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它不像某些严肃的学术著作那样佶屈聱牙,而是娓娓道来,像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耳边慢谈历史的幽微之处。我特别喜欢它对于具体历史人物的引用和分析,那种细节的捕捉,让抽象的“思潮”变得有血有肉,有了可触摸的参照点。它没有给我灌输既定的结论,而是提供了一个观察和思考的独特视角,让我自己去构建对那个时代的理解框架。

评分

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种“一看就懂,迅速吸收”的快餐式历史读物,这本书可能会让你稍微慢下脚步。因为它要求读者投入相当的专注度去跟随作者的思维轨迹。但正是这种需要投入的阅读过程,才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积极地参与一场思想的建构。书中对不同学派观点的对比分析,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我对“思想如何塑造历史走向”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合上书卷时,心中的充实感是无可替代的,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精神洗礼,让人对历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

评分

折叠任教时期

评分

包装干净而且书的印刷质量非常好。

评分

他晚年收进《台静农短篇小说集》的十五篇作品,就有十二篇出自《地之子》。他在"后记"中写道:"其十篇中的九篇都是以我的故乡为题材的,还保留了乡土的语言。这次读过后,使我有隔世感的乡土情分,又凄然的起伏在我的心中。"(台湾远景出版社1980年版《台静农短篇小说集》)现代文学史家杨义先生认为台静农的小说"从内容到风格,皆师法鲁迅",并认定他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杰出的"乡土小说作家"(《中国现代小说史》)。台静农的小说,师承鲁迅的现实主义传统,不仅写出了传统等级制度和封建习俗造成的乡村悲剧,而且写出了民国初年军阀横行和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他笔下的人间闭塞、灰冷、残酷有若传说中的阴曹,到处是邪气朴朴,鬼影幢幢。

评分

折叠生平

评分

好一本小书。。

评分

评分

台静农笔迹

评分

1922年首次发表新诗《宝刀》,1923年发表第一篇小说《负伤的鸟》。1925年,台静农初识鲁迅,此后两人关系密切,友谊深厚。在鲁迅的精神影响下,台静农与其霍丘老乡李霁野、韦素园、韦丛芜及曹靖华等六人在北京成立了一个文学社团--未名社。未名社存在时间约有七年半之久,曾出版"未名丛刊"18种,"未名新集"6种,以及不列丛书名2种,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文学社团之一。1928年出版小说集《地之子》,所作同情下层人民苦难,抨击黑暗现实,充满乡土气息。适中年才归于平朴,俯身教育,潜沉学术与书法,笔更疏健,文更恬淡,《龙坡杂文》可谓鉴镜。谈史说艺,怀人忆事,喜怨穿肠,直抒胸臆,不着闲墨,思也清洁,文也干净,一派纯粹。早年也写散文,散见于《莽原》杂志上。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