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与救赎:从德国浪漫派到T.W.阿多诺

审美与救赎:从德国浪漫派到T.W.阿多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斌 著
图书标签:
  • 审美学
  • 德国浪漫主义
  • 法兰克福学派
  • 阿多诺
  • 救赎
  • 艺术哲学
  • 文化批评
  • 现代性
  • 悲观主义
  • 精神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0907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7215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复旦美学与艺术哲学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页数:280
字数:2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那个时代,看德国思想者如何以审美的态度寻求救赎的可能。

内容简介

从形式上来看,本书是一个断代史意义上的哲学研究,即考察德国哲学从早期浪漫派到阿多诺的一个发展。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本书试图去追溯现代德国哲学得以成为可能的另一条思想线索。本书以审美与救赎为标题,当然同浪漫派对于诗、艺术以及宗教的热情探讨密切相关,但更为重要的是,一种审美的态度在他们那里得到了揭示。循着这条线索和这种态度,本书对诺瓦利斯、施勒格尔、马克思、尼采、本雅明和阿多诺这六位人物的相关思想进行了研究。

目录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蓝花召唤我们回家——诺瓦利斯
第一节 蓦然升起的乡愁
一、原初的予与夺
二、家的方向与距离
三、哲学成为一种乡愁
第二节 向着蓝花的漫游
一、蓝花的召唤
二、自然中的漫游
三、矿工的故事
第三节 掀起塞斯女神的面纱
一、来自费希特的礼物
二、伊希斯的面容
三、奇迹之中的奇迹

第二章 反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施勒格尔
第一节 在哲学的名义下
一、反讽的真正故乡
二、机智的理性
三、哲学的另一副面孔
第二节 奇特的普适性
一、为什么恰恰是化学
二、断片与体系
三、面向神性的理念
第三节 借着教化开始
一、连续不断的搏斗
二、尘世之花的牺牲

第三章 普罗米修斯的苦难与解放——马克思
第一节 谁是普罗米修斯
一、“总而言之,我憎恨所有的神”
二、“我坐在这里造人”
三、盗火者
第二节 奥林匹斯山的秘密及其内在现实
一、预见者
二、私有制与有用性Ⅰ
三、私有制与有用性Ⅱ
第三节 作为普罗米修斯后裔的无产阶级
一、无产阶级的肝脏Ⅰ
二、无产阶级的肝脏Ⅱ
三、解放者与反讽者

第四章 通向永恒回归的道路——尼采
第一节 解除苦难的苦难
一、把梦继续梦下去
二、苦难的艺术
三、人成为艺术作品
第二节 身体与醉
一、身体使人成为艺术作品
二、力量就是力量的过剩
第三节 活火的游戏
一、这个回归者Ⅰ
二、这个回归者Ⅱ
三、还记得伊西斯吗
四、孩子的石块与沙堆第五章 关于哀剧和光韵的记忆——本雅明
第一节 舞台上的灯光来自何方
一、火焰前的炼丹术士
二、作为星座的起源
三、舞台上的废墟Ⅰ
四、舞台上的废墟 Ⅱ
第二节 叙述与阅读的没落
一、扩张的信息
二、衰退的经验
第三节 对拉近的看的欲求
一、尸体在曝光中复活
二、演员与表象
三、比真更真

第六章 谜语与名称所呈现的东西——阿多诺
第一节 艺术在何种程度上关涉理性
一、星相学,或面相学与颅相学
二、谜语与真理Ⅰ
三、谜语与真理Ⅱ
第二节 亚当的态度的启发
一、本雅明的语言形而上学
二、名称与音乐
三、作为资产阶级思维原型的唯名论
第三节 救赎与幸福
一、特定的否定
二、如何在错误的生活之中生活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沉醉与清醒:德国浪漫主义的艺术精神及其在现代的余响 这是一部穿越时空的思想探索,一场关于艺术、哲学与人类心灵深处渴望的对话。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德国浪漫主义的精髓,追溯其源头、发展脉络,并着重考察其在现代思想,特别是以特奥多尔·W·阿多诺为代表的批判理论中的深刻回响与变形。它不是对某一具体学派的浅尝辄止,也不是对某一哲学思潮的简单罗列,而是一次对“审美”与“救赎”这两个永恒主题的跨越式追问,从浪漫主义的激昂幻想,抵达现代批判的冷静审视,揭示人类在追求精神超越与现实困境之间,所进行的永无止境的搏斗。 第一卷:浪漫主义的星辰大海——激情、想象与自由的颂歌 德国浪漫主义,犹如一场席卷欧洲大陆的文艺复兴,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激情,将人类对无限、对自由、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推向了极致。本卷将从其思想源头说起,探究十八世纪末欧洲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对浪漫主义的催化作用,以及德国哲学,特别是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如何为浪漫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石。我们将考察施莱尔马赫的神学观,他如何将宗教体验诉诸于情感与直觉,从而打破理性对精神的藩篱;席林的哲学,他如何阐述“艺术”作为“最高认识活动”,不仅是模仿现实,更是创造现实,是通往宇宙本体的途径。 本书将聚焦于浪漫主义的核心人物及其代表性创作。歌德的《浮士德》,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渴求知识的学者的故事,更是人类欲望、永恒追寻与救赎可能性的宏大史诗。我们将深入分析浮士德博士与魔鬼的交易,探讨其象征意义,以及歌德在其中注入的对个体自由与历史进程的深刻反思。席勒的《美的教育》将是本卷的重要议题,他如何在艺术的审美领域中,看到了改造社会、实现“自由”的可能性,他提出的“审美的人”的理想,不仅是对个体解放的呼唤,也是对政治与道德困境的一种超越。 我们还将审视浪漫主义诗歌的澎湃力量。荷尔德林,这位在孤独与疯狂中创作出震撼人心的诗篇的诗人,他的《致命运》、《海德尔堡》等作品,将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充满神性的、对故土深情呼唤的灵魂。他的诗歌语言,既有古典的庄重,又有现代的忧郁,他对于“神圣”的追寻,以及对历史与民族命运的预感,将成为分析浪漫主义精神的重要切入点。同时,诺瓦利斯(Novalis)的《夜颂》所展现的,是对死亡、对神话、对梦境的沉醉,他以一种孩童般的纯真与哲人的智慧,揭示了浪漫主义对“无限”的迷恋,以及对现实世界某种“疏离”的态度。 此外,早期浪漫主义的“耶拿学派”将得到详细的分析,包括施莱格尔兄弟,他们如何将文学批评提升到哲学高度,提出“反讽”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手法,用以表达对现实的批判与对无限的追寻。费希特的“自我”哲学,其激进的唯心主义,如何为浪漫主义提供了“创造者”的想象,使个体能够通过意志与想象,重塑世界。 本卷的重点之一,是将“音乐”作为浪漫主义精神的完美载体。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它们如何在结构上展现出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又如何在情感上释放出人类最深沉的激情与最自由的想象。我们将分析他们的作品,例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它如何从黑暗走向光明,从个体走向全人类的博爱,成为自由与解放的象征。 在描绘浪漫主义的辉煌之时,本卷也会审慎地触及其中潜藏的危机。对“自然”的过度崇拜,可能导致的非理性崇拜;对“情感”的无限放大,可能带来的主观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极端;以及对“历史”的某种宿命论的解读,这些都为浪漫主义的衰落埋下了伏笔。然而,正是这些激昂的梦想与深邃的思考,构成了西方思想史上一道独特而耀眼的光芒,为后世,特别是对现代性持有深刻疑虑的思想家,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第二卷:现代的困境与批判的回声——阿多诺的审慎与对救赎的忧思 当浪漫主义的激昂尘埃落定,现代性的铁蹄踏碎了田园牧歌。本卷将视角转向二十世纪,聚焦于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人物特奥多尔·W·阿多诺,探讨他如何继承并批判性地反思了德国浪漫主义的精神遗产,尤其是在“审美”与“救赎”这两个议题上。 阿多诺生活的时代,是两次世界大战、纳粹主义兴起、技术理性至上的时代。他目睹了启蒙理性的工具化,以及文化工业对个体精神的压制。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继承了浪漫主义对个体精神自由的关注,但却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理解和表达。他认为,真正的“审美”不再是浪漫主义式的逃避或神化,而是一种“负面辩证法”的实践,一种在绝望中坚持真理的姿态。 本书将深入分析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和《美学理论》。我们将考察他如何对“整体性”的哲学持怀疑态度,特别是对那些试图提供完整、统一解释的系统性思想进行批判。他所倡导的“否定辩证法”,不是为了建立新的体系,而是为了揭示现有体系的内在矛盾与压迫性,通过“否认”来保存被压抑的真实。 在“审美”问题上,阿多诺的观点独树一帜。他既不赞同浪漫主义对艺术的过度神化,也不认同工业社会对艺术的商品化。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必须是一种“不协调”的艺术,一种拒绝被整体性所同化的艺术。他以阿诺德·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为例,阐述了如何通过打破传统的调性结构,来反映现代社会的分裂与痛苦。这种“不悦耳”的艺术,正是对被压抑的真实的一种呐喊,它迫使听者/观者走出习惯性的舒适区,去面对现实的残酷。 “救赎”的概念在阿多诺那里,失去了浪漫主义的浪漫色彩。他警惕任何试图提供简单、终极救赎的承诺,因为他认为,这些承诺往往是虚假的,甚至可能导向新的压迫。他所谓的“救赎”,并非一种历史的必然,也不是一种宗教的恩典,而是在极端的苦难中,保持对“他者”的良知,以及对“不被压抑的”的微弱希望。这种希望,不是来自宏大的叙事,而是来自那些被边缘化、被沉默的声音。 本书将特别关注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他认为,大众传媒和消费主义,通过制造虚假的满足感和同质化的体验,剥夺了个体的批判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文化工业将艺术转化为商品,消解了其批判潜能,使人们沉溺于虚幻的幸福之中,从而逃避现实的困境。这种批判,不仅是对艺术的哀叹,更是对现代社会整体异化的深刻诊断。 我们将考察阿多诺与本雅明的思想联系与区别。本雅明对“灵韵”的消逝和艺术的大众复制的分析,与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形成了有益的补充。然而,阿多诺对“灵韵”的怀念,更多的是一种“记忆”的保存,一种对失去的“真实”的追溯,而非本雅明那种对未来革命潜能的乐观。 此外,本卷还将探讨阿多诺如何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中汲取养分,但他并没有陷入纯粹的虚无。他所谓的“悲观主义”,是一种清醒的认识,是对现实的无情揭露,而这种清醒,本身就包含着一种微弱的抵抗力量。他对于“拯救”的绝望,恰恰是对“未曾被拯救”的那些生命和价值的深切同情。 结语:回响与反思 《审美与救赎:从德国浪漫派到T.W.阿多诺》并非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踏上一段艰难而深刻的思想旅程。从浪漫主义对无限的讴歌,到阿多诺对现代性困境的冷静剖析,我们看到了人类在追求精神超越与面对现实压迫时,永恒的张力。 本书旨在展示,当浪漫主义的激情在现代性洪流中遭遇现实的冰冷,它的那些关于自由、关于个体、关于精神价值的诉求,并未完全消亡,而是以一种更为隐晦、更为尖锐的方式,在批判的思维中得以延续。阿多诺的“负面辩证法”,正是对浪漫主义“正面”的拯救幻灭后,一种对“未曾被拯救”的坚持。 读者将在这本书中,重新审视“审美”的意义:它不再仅仅是感官的愉悦,而是对现实的批判,是对被压抑的真实的呐喊;“救赎”的含义也将被重新定义:它不再是宏大的历史叙事或宗教的恩典,而是个体在绝望中的良知,是对“不被压抑的”的微弱守望。 这不仅是一部关于文学、艺术与哲学的著作,更是一次关于人类精神的深度考察,一次关于我们在日益复杂的世界中,如何保持清醒、坚持良知、寻找可能性的深刻反思。它邀请您一同沉醉于浪漫主义的星辰大海,也一同感受现代批判的清醒之痛,最终,在两者的交汇处,找到属于您自己的对“审美”与“救赎”的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最精彩的地方在于其论证的复杂性和张力。它并不满足于简单地罗列思想家的观点,而是致力于揭示这些思想之间潜藏的矛盾与继承。举例来说,作者对“崇高”概念的演变的处理就极为高明。从早期对自然伟力的敬畏,到后来转向对人类精神力量的赞颂,这种过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艰难的哲学辩证。书中对于不同时期美学理论如何回应社会剧变(比如法国大革命的影响)的分析,尤其令人拍案叫绝。它不是枯燥的学术回顾,而是一场关于人类精神如何试图把握自身处境的精彩辩论。这种层层递进、不断自我批判的写作方式,使得全书的智力密度非常高,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精力去消化吸收,但回报也是巨大的。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艺术爱好者,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过于偏重纯粹的哲学思辨,但出乎意料的是,它在具体艺术现象的阐释上同样表现出色。书中对早期浪漫主义绘画作品中“不确定性”和“未完成感”的解读,精准地捕捉到了那种介于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独特情感氛围。作者并没有把艺术作品仅仅当作哲学的注脚,而是将其视为思想自身以可见形式的显现。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能力,使得那些原本遥不可及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读完之后,我再去欣赏那些时期的画作和音乐时,脑海中都会浮现出更丰富的意义层次,感觉自己的审美体验得到了极大的拓宽和深化。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思想的盛宴,对于任何对哲学和艺术史稍有涉猎的人来说,都是一次深入的、引人入胜的旅程。作者的叙述功力非常了得,他没有像许多学院派学者那样堆砌晦涩的术语,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笔调,将康德、席勒、黑格尔等人的思想脉络梳理得清晰可见。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跟着一位学识渊博但又极具洞察力的向导,在十八世纪末欧洲思想的迷宫中穿行。尤其是他对“审美判断”在启蒙运动后期的核心地位的剖析,让我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种试图用美来调和理性与情感冲突的努力,至今读来仍然让人心潮澎湃。这种对历史背景与个体精神状态之间微妙互动的捕捉,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洞察力。

评分

真正让我深受触动的,是这本书所蕴含的“反思的深度”。它不仅仅是在回顾历史,更像是在用历史的镜子来审视我们当下所处的文化境地。作者在追溯美学理想的起源和挫折时,不经意间流露出对现代性文化景观的一种隐忧和关切。这种将历史梳理与现实关怀融为一体的处理方式,使得全书的格局大大提升。它不再仅仅是一部关于过去的研究,而是一部关于“我们如何思考美、如何寻求意义”的现代思考指南。这种穿透历史迷雾,直指当代精神困境的洞察力,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它能够超越一般学术著作,成为一部真正有生命力的思想之作的关键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独特,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饱含着一种近乎文学性的激情。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做一个冷静的观察者,他更像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在与这些伟大思想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充满内在矛盾和悖论的理论时,作者的笔触显得尤为细腻和富有同情心。他没有简单地批判或赞扬,而是力求理解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思想困境。这种充满温度的批判性反思,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先驱者们在探索真理道路上的孤独与执着。这是一种难得的、既能启发智力又能触动心灵的阅读体验。

评分

评分

不错,还可以,还是有点东西的,是吧,我觉得还是有点帮助的,多看点总是好的,是不是

评分

不错,还可以,还是有点东西的,是吧,我觉得还是有点帮助的,多看点总是好的,是不是

评分

hao

评分

hao

评分

不错,还可以,还是有点东西的,是吧,我觉得还是有点帮助的,多看点总是好的,是不是

评分

hao

评分

评分

hao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