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两膜一苫拱棚五大优点在于投资仅为温室的1/3;土地利用率比温室高12%;散光量比温室高30%,适宜蔬菜生产;便于管理和轮作倒茬;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提高蔬菜品质和产量。
内容简介
《两膜一苫拱棚种菜新技术》由国家蔬菜标准化示范县:山西省新绛县农业科技人员和河南科技学院教授共同编著。作者从蔬菜生理要求、生态环境和生态栽培管理新角度,介绍了用两膜一苫拱棚代替日光温室栽培蔬菜的新技术。内容包括两膜一苫拱棚的建造、两膜一苫拱棚高效益蔬菜种植茬口、蔬菜高产优质栽培十二生态平衡管理技术和两膜一苫拱棚优质蔬菜栽培规程;并配以68幅彩色照片及简短说明文字,对两膜一苫拱棚蔬菜栽培的特点及要求作了简要介绍。《两膜一苫拱棚种菜新技术》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对蔬菜生产如何做到低投入高产出和优质高效具有积极指导作用,适合广大菜农、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和农业院校有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马新立,男,1954年9月出生,高级农艺师。1978年山西农业大学园艺系毕业。山西新绛蔬菜局副局长(正局),民建新绛县主任委员,从事蔬菜自然科学和经济韬略研究工作。1989年在政协新绛县第九届二次会上《关于把高效益蔬菜业做为主导产业来抓》的四条建议全部付诸实施。一是1990年牵头成立新绛县人民政府蔬菜办公室;1997年撤办改局到1999年授课258场,在新绛县建成八大特产区域和晋冀鲁豫4个不同类型的科技示范园区。全县蔬菜产业化产值由当年的500万元增到5.2亿元。二是1992年策划集资建设大型蔬菜批发市场,至今成为山西省最大的鲜菜集散地,1999年列为全国鲜菜定点批发市场年吞吐量5.2亿公斤,涉销16个省8个国家。三是1997年以股份制形式策划组建的新绛县蔬菜科技物资市场年服务额5240万元,1993年组建蔬菜科技服务集团,1995年获山西省农技承包个人一等奖。1984年主持“运农一号”大白菜品种选育获山西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委员会二等功。1991年主持推广“鲁白1号”大白菜品种获山东省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1998年主持设计鸟翼形无支柱温室获运城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山西省标准化科技成果一等奖。代表性著作有《科学种菜技术问答》(国家科学出版社出版)、《蔬菜生态高效栽培》(金盾出版社出版)、《目光温室蔬菜栽培惯》(菜篮子工程办公室出版)、《鸟翼温棚蔬菜栽培实用技术》(国家科学普及出版社)、《蔬菜科技日历》(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温室蔬菜疑难问题析解》(中国农业出版社),发表论文488篇,其中38篇收录入有关科技和农业大典丛书。1997年被国家科委录入《中国科技人才大辞典》,1996年被新华社录入《当代中华写作英才》,1997年被国务院录入《当代中国专家人名辞典》,1998年被人民日报录入《科学中国人》,被中共中央两个文明领导小组收入《当代中国精神》,1999年被美国录入《世界科技名人录》被泰国录入《世界优秀科技专家名录》等书,先后被26种有关大典收录。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两膜一苫拱棚(大棚)的建造
一、两膜一苫拱棚的建造要求
(一)结构规范
(二)骨架设置
(三)扣膜
(四)设架盖苫
二、两膜一苫鸟翼形大棚建造的理论依据
(一)环境特点与应用优势
(二)基本构造与保温理论依据
(三)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三、两膜一苫拱棚钢架拱梁的制作
四、两膜一苫拱棚玻璃钢架拱梁的制作
(一)钢架生产设备
(二)生产工艺
(三)投入估算
(四)安装方法
(五)应用方法
第二章 两膜一苫拱棚蔬菜种植茬口
一、两膜一苫小棚7种高效益蔬菜茬口
(一)韭菜-甘蓝-茄子茬
(二)芹菜-甘蓝-芹菜茬
(三)菠菜-甘蓝-辣椒茬
(四)辣椒-豆角茬
(五)芹菜-辣椒茬
(六)韭菜-甘蓝-西葫芦茬
(七)韭菜-韭菜-韭菜茬
二、两膜一苫大棚10种高效益蔬菜茬口
(一)黄瓜-大青菜-菜花茬
(二)黄瓜-番茄-甘蓝茬
(三)芹菜-番茄-黄瓜茬
(四)芹菜间种平菇-豆角间种草菇茬
(五)番茄-番茄-黄瓜茬
(六)辣椒-茄子茬
(七)芹菜-西瓜茬
(八)西葫芦-番茄茬
(九)韭菜-辣椒茬
(十)韭菜-黄瓜-番茄茬
第三章 蔬菜优质高产栽培十二生态平衡管理技术
一、环境平衡
(一)影响蔬菜优质高产的4个要素
(二)生产优质高产蔬菜应考虑的3个要素
二、土壤平衡
(一)蔬菜重茬连作防病增产技术
(二)蔬菜死苗的10种生态原因及预防办法
三、营养平衡
(一)蔬菜生态平衡施肥方案
(二)腐殖酸对蔬菜持效高产的作用
(三)有益菌对蔬菜生产的增产作用
(四)碳对蔬菜的增产作用
(五)植物基因诱导剂(氢、氧)对蔬菜抗病增产的原理及应用实例
(六)钾对平衡菜田营养的增产作用
(七)17种元素对蔬菜的解症增产作用
四、水分平衡
(一)节水防堵型渗头灌溉技术
(二)蔬菜浇水技巧
五、种子选择与处理平衡
六、密度与整枝平衡
七、温度平衡
(一)蔬菜保温防冻14法
(二)两膜一苫大棚蔬菜根茎处放黑色塑料营养水袋可提温早熟
八、光照平衡
(一)阳光灯对拱棚蔬菜的补光增产作用
(二)阳光灯的安装与应用方法
(三)蔬菜覆盖紫光膜可提高产量
九、气体平衡
十、用药平衡
(一)蔬菜防病用药新观念
(二)两膜一苫拱棚科学用药技术
(三)生产优质安全蔬菜准用和禁用的农药
十一、地下部与地上部平衡
十二、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平衡
第四章 两膜一苫拱棚(大棚)优质蔬菜栽培规程
一、两膜一苫拱棚优质西葫芦栽培规程
二、两膜一苫小棚三次轮盖优质韭菜栽培规程
三、两膜一苫拱棚优质四色韭黄栽培规程
四、两膜一苫小棚优质甘蓝高产栽培规程
五、两膜一苫拱棚西芹优质栽培规程
六、两膜一苫拱棚黄瓜优质栽培规程
七、两膜一苫拱棚辣椒优质栽培规程
八、两膜一苫拱棚菜豆优质栽培规程
九、两膜一苫拱棚青椒优质栽培规程
十、两膜一苫大棚菜用豇豆优质栽培规程
十一、两膜一苫大棚双茬甜瓜优质栽培规程
十二、两膜一苫大棚双茬番茄优质栽培规程
十三、两膜一苫大棚双茬茄子优质栽培规程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两膜一苫拱棚(大棚)的建造
20世纪80年代,我国发明了塑料拱棚,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到90年代,因温室设施的出现,塑料拱棚就“退居到二线”,占次要发展地位。其原因是拱棚上边不知道怎么覆盖草苫保温增产,其产量下跌,而温室则成了近几年生产中的“宠儿”。
2003年8月,秋雨连绵,山西运城市有70%以上的温室墙体不同程度地倒塌后,农民损失很大,我们经过总结摸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无墙或无后墙但能盖草苫的大棚设施,即大棚里面套中棚(高1.3米,宽5.5-6米),中棚上边盖草苫;或中棚里边套小棚,中棚上面盖草苫,北边设一支架以撑住草苫的一种新型设施。这种设施投资少,简单实用,保温好,好操作,可生产越冬西红柿、辣椒、豆角、黄瓜等高架作物,或芹菜、韭菜、甘蓝、西葫芦等矮生作物。这就是山西运城市最早的两膜一苫拱棚。
所谓两膜一苫,就是所建的大棚骨架可承受覆盖一层草苫、上下两层膜的保护设施,能种西红柿、辣椒、韭菜、芹菜等越冬蔬菜。两膜一苫具有以下优点:一是不怕雨多时塌墙。大雨连绵,温室墙体易坍塌,而两膜一苫拱栅没有墙或没有后墙,也就不存在塌墙的风险。而且草苫设置在两膜间,不怕风刮雨淋而造成损失。二是投资低。两膜一苫大棚比温室少投资2/3,因无后坡,每667平方米投资购置两层膜、无机玻璃钢骨架和一层草苫,总投资3000余元。
前言/序言
《两膜一苫拱棚种菜新技术》简介 本书并非关于“两膜一苫”拱棚种菜技术,而是聚焦于一系列创新且行之有效的无土栽培和立体种植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精密的营养液配方、先进的自动化水肥管理系统、高效的病虫害绿色防控策略,以及独特的立体栽培结构,实现蔬菜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突破性提升。我们将打破传统土壤种植的局限,引领读者进入一个更加清洁、高效、可持续的现代蔬菜生产新时代。 第一章:现代设施农业的挑战与机遇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农业浪潮中,传统的土壤种植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频发、水资源浪费、耕地面积减少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消费者对蔬菜品质、安全性和多样性的需求日益增长,对传统种植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科技的进步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本章将首先梳理当前设施农业在精细化管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所面临的共性问题。深入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例如过度依赖化肥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隐患,水资源分配不均和浪费现象,以及因气候异常导致的产量波动和品质下降。 接着,本章将重点阐述现代设施农业所蕴含的巨大发展机遇。我们将从市场需求、技术创新、政策支持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例如,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对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的需求持续旺盛;生物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为实现精准管理、提质增效提供了可能;国家对现代农业的支持政策,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通过对挑战的深刻认识和对机遇的清晰把握,本章旨在为读者建立一个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宏观视角,并为后续章节的技术讲解奠定坚实的基础,激发读者对探索创新种植技术的浓厚兴趣。 第二章:精准营养液配方:无土栽培的生命之源 营养液是无土栽培蔬菜的“血液”,其配方的科学性与否直接关系到蔬菜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本书将摒弃经验主义的配方模式,重点介绍基于蔬菜种类、生长周期以及环境条件进行精准调配的营养液配方设计理念与实践。 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营养元素(氮、磷、钾、钙、镁、硫以及微量元素铁、锰、锌、铜、硼、钼)在蔬菜生长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与拮抗关系。针对常见的叶菜类(如生菜、菠菜、油菜)、果菜类(如番茄、黄瓜、辣椒)和根菜类(如萝卜、胡萝卜)等蔬菜,我们将提供详尽且经过实践检验的营养液配方参数,并指导读者如何根据蔬菜的生育阶段(苗期、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成熟期)进行动态调整。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不同环境因素(光照强度、温度、湿度、CO2浓度)对蔬菜营养需求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营养液的EC值(电导率)和pH值来优化养分吸收效率。我们将介绍多种科学的营养液制备方法,包括使用高纯度单质营养盐进行精确称量配制,以及利用预混营养液产品进行简便高效的配置。 此外,本章还将重点关注营养液的循环利用与管理。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水肥一体化系统,对废弃营养液进行监测、净化和再利用,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水资源和肥料,降低生产成本,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书中将提供实用的营养液监测工具和方法,以及常见问题(如缺素症、盐害)的诊断与处理技巧。 第三章:自动化水肥一体化系统:精细管理的智慧引擎 精准高效的水肥管理是实现无土栽培蔬菜高产优质的关键。本章将全面介绍自动化水肥一体化系统的构建、运行与维护,帮助读者掌握利用科技手段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操作方法。 我们将从系统的构成要素入手,详细讲解水泵、储液罐、过滤器、滴灌或喷灌系统、施肥器、传感器(如EC、pH、土壤水分传感器)以及控制器的作用与选型。本书将侧重于介绍如何根据不同的栽培模式(如水耕、基质栽培、气雾栽培)和场地规模,设计一套经济适用的自动化水肥管理方案。 重点内容将涵盖: 传感器技术的应用:深入解析各类传感器的原理、精度、安装位置选择,以及如何通过这些传感器实时监测作物生长环境和营养状况。 控制器的智能决策:介绍不同类型控制器的功能,包括定时开关、变量施肥、环境联动控制等,以及如何设置合理的灌溉和施肥策略。 数据采集与分析:阐述如何通过系统收集的水肥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和深度分析,为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故障诊断与排除:提供常见系统故障(如管道堵塞、传感器失灵、控制器异常)的排查方法和应急处理措施。 物联网与远程监控:介绍如何将水肥一体化系统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实现对栽培过程的远程监控和管理,提高管理的便捷性和效率。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读者将能够建立起一套科学、智能、高效的水肥管理体系,显著提高水分和养分的利用率,减少人为误差,为蔬菜的健康生长提供稳定可靠的保障。 第四章:绿色防控体系:打造健康安全的蔬菜屏障 食品安全是现代农业永恒的主题,蔬菜的病虫害防治是保障产品安全的关键环节。本书将系统阐述建立健全绿色防控体系的重要性,并提供一系列不依赖化学农药的有效防治措施,帮助读者生产出安全、健康、高品质的蔬菜。 本章将首先剖析传统化学农药防治的弊端,如农药残留、抗药性产生、环境污染以及对益生生物的危害,从而凸显绿色防控的必要性。 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绿色防控的几大核心策略: 农业防治:包括轮作倒茬、选用抗病虫品种、合理密植、清洁田园、调整种植季节等。 物理防治:介绍使用诱虫灯、防虫网、黄蓝板、粘虫纸等物理方法诱杀或隔离害虫。 生物防治:深入讲解利用天敌(如瓢虫、草蛉、寄生蜂)和微生物(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绿僵菌)防治病虫害的原理和应用方法。本书将提供不同天敌和微生物制剂的选择指南,以及如何创造有利于天敌生存的环境。 生物农药的应用:介绍植物源农药(如印楝素、苦参碱)和微生物源农药的特点、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抗病诱导:阐述如何通过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刺激剂等手段,提高蔬菜自身的抗病抗逆能力。 病虫害监测与预警:介绍常用的病虫害监测技术和方法,以及如何建立科学的预警机制,做到早发现、早防治。 本书还将提供针对常见蔬菜病虫害(如蚜虫、白粉虱、灰霉病、枯萎病)的绿色综合防治方案,并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绿色防控技术,构建一个可持续、高效、环境友好的病虫害综合治理体系。 第五章:立体栽培与高效空间利用:释放生产潜能 在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如何最大化利用有限的种植空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设施农业亟待解决的课题。本章将聚焦于各种先进的立体栽培技术,指导读者如何通过垂直方向的拓展,实现生产潜能的最大化。 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立体栽培系统,包括: 多层栽培架系统:介绍钢架、PVC管、网架等材质的多层种植架结构设计与搭建,以及如何根据作物种类进行合理的层高和间距设置。 垂直种植墙:阐述模块化种植墙的优势,适用于室内外垂直绿化和作物栽培,提供详细的安装和维护指导。 塔式栽培系统:介绍圆锥形、柱状等塔式栽培结构的特点,以及其在小空间内的应用优势。 攀缘植物的利用:讲解如何通过搭设棚架、网架等,引导黄瓜、番茄、豆类等攀缘性蔬菜进行垂直生长,实现空间的高效利用。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立体栽培系统在水肥供给、光照分配、通风换气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如何设计合理的滴灌系统,确保每一层作物都能获得充足的水分和养分;如何通过人工补光或调整种植架角度,优化光照分布;如何加强通风,降低湿度,预防病害。 此外,本章还将分享成功的立体栽培案例,展示不同作物在立体栽培模式下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并指导读者如何根据自身场地条件、作物种类和市场需求,选择最适合的立体栽培模式,从而实现产量和效益的双重飞跃。 第六章:精细化管理与效益最大化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回归实践,重点探讨如何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将前几章介绍的各项先进技术有效地整合应用,从而实现蔬菜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成本控制与效益分析:指导读者如何对种苗、营养液、能源、劳动力等各项投入进行精细化核算,识别成本“黑洞”,并制定有效的成本控制策略。通过建立完善的生产记录和成本效益分析模型,帮助读者清晰了解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比,为决策提供依据。 市场对接与产品差异化:强调蔬菜品种的选择应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介绍如何通过培育特色品种、推行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化营销等方式,打造高附加值的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 智能化生产与大数据应用:展望未来设施农业的发展趋势,介绍如何进一步整合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决策和精细化调控。讲解大数据在产量预测、病虫害预警、市场需求分析等方面的应用潜力。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践:再次强调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重要性,引导读者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积极践行绿色、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为打造健康、安全、环保的农业生态系统贡献力量。 技术更新与学习机制:鼓励读者保持开放的学习心态,关注行业前沿技术和创新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农业发展环境。 本书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读者提供了一套系统、全面、可操作的现代设施农业种植新技术。我们相信,通过学习和实践本书中的内容,读者将能够掌握先进的无土栽培和立体种植技术,克服传统种植模式的瓶颈,迈向更加高效、绿色、可持续的蔬菜生产新征程,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