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刻边款

怎样刻边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本兴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刻边
  • 传统工艺
  • 艺术
  • 技法
  • 收藏
  • 鉴赏
  • 边款
  • 中国传统艺术
  • 篆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0537367
版次:1
商品编码:1018715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怎样刻边款》讲述印章艺术的同时,书后附有近代印人边款精选欣赏。印章艺术从出土的商玺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无比丰厚的传统性与艺术性。形成了极为独特的形式美。而作为印章的边款,别具风貌,自呈特色,形成了完全有独立体系的艺术门类。经过墨拓的边款,黑墨如漆的颜色,与印章的朱丹艳红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与对比,边款文字则是白色的笔画。这样,红、黑、白三者之间,既自然又协调,又互相辉映,互相烘托,构建了篆刻艺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内容简介

  《怎样刻边款》共七章内容,包括边款概述,刻边款的工具和材料,边款的用字选体,边款的内容,边款的位置与形式,边款刻制,拓边款等内容,对边款的历史及后续发展、刻边款的技法及材料做了全面的论述。

目录

第一章 边款概述
第一节 边款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边款的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
第三节 为什么要学刻边款

第二章 刻边款的工具和材料
第一节 刻刀
第二节 印石
第三节 毛笔
第四节 印床
第五节 拓款用具
第六节 其他用具

第三章 边款的用字选体
第一节 甲骨文、甲骨文边款
第二节 金文、金文边款
第三节 陶文、陶文边款
第四节 秦诏版、秦诏版边款
第五节 石鼓文、石鼓文边款
第六节 缪篆、缪篆边款
第七节 镫铭、砖铭等文字边款
第八节 小篆、小篆边款
第九节 嘉量铭、嘉量铭边款
第十节 碑额、石阙等文字边款
第十一节 祀三公山碑及其边款
第十二节 天发神谶碑及其边款
第十三节 简帛书、简帛书边款
第十四节 隶书、隶书边款
第十五节 魏楷、魏楷边款
第十六节 楷书、楷书边款
第十七节 行书、行书边款
第十八节 草书、章 草小草大草边款

第四章 边款的内容
第一节 单款
第二节 双款
第三节 年月款
第四节 场所款
第五节 原因款
第六节 心得款
第七节 诗文款
第八节 肖形图形款

第五章 边款的位置与形式
第一节 边款的位置
第二节 边款的形式

第六章 边款刻制
第一节 石面处理
第二节 款文上石
第三节 单刀楷书款刻制
第四节 单刀楷书“永”字刻制
第五节 双刀楷书“永”字刻制
第六节 草书款刻制
第七节 草书“永”字刻制
第八节 单刀隶书款刻制
第九节 单刀隶书“永”字刻制
第十节 双刀隶书“永”字刻制
第十一节 篆书“永”字刻制
第十二节 朱文边款刻制
第十三节 图案花纹边款刻制

第七章 拓边款
第一节 墨拓法
第二节 蜡拓法
第三节 机拓法
附;近代印人边款精选欣赏

精彩书摘

  在传统的篆刻历史上,最早的款识。如果从一件物品、器具或艺术品制成后,要落款以示制作年月日期、制作者姓名、制作原因、制作事由等意义看,那么,先秦时期的钟鼎铭文就有之。如图1,系“利簋”的款文。利簋1986年出士于陕西临潼,系所见两周最早的青铜器,铸成于周武王灭商后的第七天,款文记载了周初历史上第一件大事“牧野之战”。其有32字,它是以青铜器铭文的形式,以记事为内容,而留存于世的较早的款识。图2为“虎符”款识,“虎符”系古代帝工调动军队之信物。亦用铜质材料制成,“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共12字,小篆书体。此为秦始皇帝授予驻守阳陵将领之虎符,高3.14厘米,长8.9厘米,山东临城出土。说明款识在古代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当时的年代里,还起着一定的实用价值。此外,有铭文的款识还表现在先秦时代的诸多铜板、铜版、镫铭、镜铭、铜殴、铜升、铜斗、铜炉、铜洗、陶器、残石以及砖瓦上。如图3,为两件汉砖铭文,“建始二年砖”刻十西汉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篆书书体;“建元二年砖”刻十西汉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隶书书体。砖铭主要标明制砖日期与制刻者姓名等。这也是古代早期器物的“勒工名”形式。
  ……

前言/序言

  印章刻好后,在印章的四周(印章之侧面)或顶端,刻上“落款”,即刻上姓名、日期、治印原因、治印感想等文字内容。亦称为“边款”,或叫“款识”。通常阴刻者为款;阳划者为识。有时也将“款识”作为落款的统称与泛称。
  印章艺术从出土的商玺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无比丰厚的传统性与艺术性。形成了极为独特的形式美。而作为印章的边款,别具风貌,自呈特色,形成了完全有独立体系的艺术门类。经过墨拓的边款,黑墨如漆的颜色,与印章的朱丹艳红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与对比,边款文字则是白色的笔画。


好的,以下是关于一本名为《时光的刻度》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内容与《怎样刻边款》无关: --- 《时光的刻度:文明进程中的计量与记录》 作者: 陈子昂 出版社: 华夏文史出版社 装帧: 精装,附插图与图表 页数: 480页 定价: 128.00元 --- 内容简介: 一、引言:丈量世界,定义存在 《时光的刻度》并非一部冷冰冰的科学论著,而是一部横跨数千年文明史的宏大叙事,探讨了人类如何从模糊的感性认知,逐步发展出精确、系统的计量体系,并以此来构建和理解我们所处的物理世界与抽象概念。本书的核心命题是:计量(Measurement)不仅是工具,更是思维模式的演变,是文明得以积累和发展的基石。 全书伊始,作者陈子昂便带领读者回到古代,审视那些刻在石碑、陶罐乃至人体之上的早期“刻度”。从古埃及人如何利用尼罗河的泛滥周期来丈量土地、制定历法,到巴比伦人如何建立起基于六十进制的计时系统,本书揭示了早期文明对“不变性”的孜孜以求。这种对恒定标准的追求,体现了人类对秩序和可预测性的本能渴望。 二、尺度之变:从自然物证到普适标准 本书的第二部分深入剖析了“标准”的建立过程,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深刻的认知革命。在古代,长度、重量和时间往往依赖于“自然物证”:国王的手掌、一粒谷物的重量,或是特定日期的日影长度。然而,这些标准既不稳定又易受地域限制。 陈子昂细致梳理了从罗马时代到中世纪欧洲,不同城邦间度量衡的混乱局面。随后,重点聚焦于法制化标准的诞生。例如,牛顿时代对“秒”的定义,如何与天体运行紧密结合,体现了对宇宙规律的尊重;以及法国大革命时期,为了打破旧王权的测量垄断,科学家们如何以“通过巴黎子午线的四分之一经度”来定义“米”,这一举动不仅是科学的胜利,更是政治哲学的体现。 本书特别辟出专章,详细介绍了“公制”体系(Metric System)的诞生、推广及其对全球贸易和科学交流的深远影响。作者探讨了从千克原器(International Prototype Kilogram)的制造、保管及其在21世纪初的重新定义——转向基于普朗克常数的量子化定义,这一转变标志着人类计量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确时代。 三、时间的架构:历法、钟表与相对论 时间是人类最抽象、却又最依赖的刻度。《时光的刻度》用大量篇幅来描绘人类如何捕获和分割时间。 在历法方面,书中不仅涵盖了对太阳历和阴历的比较,还详述了儒略历的修正与格里高利历的建立过程,以及这一过程背后的宗教、政治与天文知识的交织。作者并未止步于地面上的计时,而是将视角投向了钟表机械的发展史。从水钟、日晷到摆轮和擒纵机构,每一项技术的突破,都伴随着社会对时间“精细化管理”的需求。蒸汽机的轰鸣需要更精确的调度,工业革命的浪潮催生了对“分”和“秒”的更高要求。 最具启发性的是本书对现代物理学中时间概念的探讨。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了爱因斯坦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解释了“同时性”的相对性,以及引力场如何影响时间的流逝速度。这种宏观与微观、日常与宇宙尺度的对比,极大地拓展了读者对“时间”这一概念的理解深度。 四、抽象的计量:金融、信息与价值的刻度 《时光的刻度》的价值远超对长度、质量和时间的物理计量。书中随后转向了对人类社会中抽象概念的量化尝试。 金融计量: 货币的出现,是将劳动价值抽象化、可交易化的关键一步。作者追溯了贵金属本位制的兴衰,分析了复式记账法和复利计算如何成为现代经济运行的“隐形刻度”。书中探讨了通货膨胀的计量方法,以及它如何侵蚀既有的价值标准。 信息的量化: 在数字时代,信息成为了新的“物质”。本书详细介绍了香农的信息论,阐述了“比特”(Bit)如何成为衡量信息量的基本单位,以及对信息熵的理解,如何帮助我们量化知识的稀缺性与不确定性。 社会学指标: 此外,本书还审视了社会科学中复杂的计量尝试,如“幸福指数”的构建、人口普查的统计学基础,以及GDP作为国家经济总量的主要刻度,其优点与局限性。 五、结语:未来的刻度——不确定性与兼容性 在全书的结尾,陈子昂总结道:我们对精确的追求永无止境,但我们也必须接受测量的固有局限性。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提醒我们,在微观世界,观测行为本身就构成了对被观测对象最根本的干扰。 《时光的刻度》并非一部历史记录,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文明在追求秩序、效率和真理过程中的挣扎与成就。它告诉我们,每一次对标准的制定与革新,都是一次对世界更深层次理解的飞跃。本书适合所有对历史、科学哲学、经济学以及人类思维演变过程感兴趣的读者。阅读此书,如同与历代先贤一同,拿起尺规,丈量我们共同走过的漫长而精妙的文明历程。 ---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专业性极强的书籍抱持着一丝疑虑,总觉得有些理论会过于晦涩难懂,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出乎意料地亲切而富有启发性。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技法时,总能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或者他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来阐释,这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比如,关于如何控制刻刀的“行进角度”那里,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将其类比为书法中执笔的力度变化,一下子就让我这个书法爱好者找到了共鸣点。这种将一门手艺与其他传统艺术形式进行类比的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读者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在实际操作中进行多维度思考的能力。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在啃教科书”的枯燥感,更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匠人娓娓道来他的心得体会,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拿起工具,去实践书中所述的每一个步骤。

评分

如果说有什么让我感到惊喜的,那一定是书中后半部分关于“意境与传承”的哲学探讨。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纯粹的技术手册,没想到作者在传授硬核技能的同时,还穿插了大量的文化思考。作者将刻边款提升到了一个精神层面的高度,探讨了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表达无限的主题,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独有的“手感印记”来完成与历史的对话。这种对“何为好的边款”的深入剖析,已经超越了技术层面的讨论,上升到了艺术鉴赏和个人风格确立的层面。它引导我思考的不再仅仅是“我该怎么刻”,而是“我想要刻出什么样的气质”。这种由术入道的引导,让这本书的价值倍增,它不仅仅教会了我如何做一件事,更教会了我如何带着一份敬畏之心,去面对和传承这份古老的技艺。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的心态都沉淀下来了,对未来的创作方向也更加清晰了。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尤其是图文配合的默契度,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很多书籍在图解部分总会出现图文分离、索引不便的问题,但在这里,几乎每一个关键的操作步骤旁边,都配有清晰、高分辨率的微距照片,直观地展示了刻痕的细节和刀尖与材料接触的瞬间状态。更妙的是,作者似乎深知读者的困惑点,总能在最关键的转折处,用箭头或不同颜色的线条在图片上进行标注,比如力度施加的方向,或者刻痕的走向过渡,这些视觉提示极大地帮助了读者在大脑中构建起立体的操作模型。我甚至可以想象,如果我带着这本书去工作室,它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实用的“视觉词典”随时翻阅,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读物。这种以图说话的叙事方式,让原本抽象的技巧描述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准确性。

评分

我对书中对于“材料特性”的探讨印象尤为深刻,这部分内容处理得极其细致和专业。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地介绍不同石材或金属的硬度差异上,而是深入分析了每种材料在受力、走刀、以及后续打磨抛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脾气秉性”。比如,在谈到某种特定硬度的玉石时,作者特别提醒了在转角处需要“减力慢行”的必要性,并详细解释了如果不这样做可能导致的结果——那种细微的崩边,对于成品的美观度是毁灭性的打击。这种对“禁区”和“注意事项”的详尽标记,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就是救命稻草,它有效地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试错成本和材料损耗。此外,书中对于工具的保养和不同刀头的特性匹配也有独到的见解,这部分内容体现了作者对整个工具链的整体认知,绝非仅仅停留在雕刻动作本身,而是将整个流程都纳入了考量范围,体现了一种系统性的思维。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在手里仿佛就能感受到作者对这门手艺的敬畏与热爱。封面上的那种朴素中带着匠气的字体排版,就很对我的胃口,没有花里胡哨的装饰,直奔主题,让人对内容充满了期待。我本来就是那种喜欢钻研细节的人,拿到书后,我立刻翻到了目录,目录的编排逻辑性非常强,从基础工具的认识到不同材质的雕刻技巧,再到最后的落款布局和审美考量,层层递进,让人感觉作者真的是把自己的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言中提到的那种“慢工出细活”的理念,这在现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虽然我还没深入到具体章节,但光是这些前置的铺垫,就已经让我对后续的学习充满了信心。这本书的纸张选择也很讲究,那种略带纹理的纸张,即便是印刷出来的图片细节也展现得非常清晰,这一点对于需要观察刻线深浅和刀法走向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

评分

书籍质量不错,满意的购物

评分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读书的习惯总是在一片汪洋中展示其独特而又不可掩盖。蔡元培从少年时代起,就勤于读书,天气炎热蚊虫多,他晚上读书时就把一双脚放进水桶里,避免蚊子叮咬,但手臂上及其余裸露的皮肤满是蚊虫叮过的血迹,他依然心无杂念专心致志地读书。在他一生繁心工作和革命斗争中,从未停止过读书。他晚年说:“自十余岁起,到现在满六十年了,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的信念在唤着我去读书。”正由于他一生读书不缀,知识渊博,才被誉为“学界泰斗”。蔡元培的成功在于他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尽管付出了“血的代价”,但是他的精神世界并不贫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忽略了读书,不明白其重要性,才有俗语“书到用时方恨少。” 别让老年的我们满言后悔孩提时缺乏读书这个好习惯。所以,我们看到观察的习惯它是红色的。

评分

第十n三节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①多向互动,形式多样.互动的课堂,一定的活动的课堂,生活的课堂。互动的条件:平等、自由、宽松、和谐。互动的类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文本互动、习题互动、评价互动。互动的形式:问

评分

提高效益,亦可谓“教学相长”。

评分

书非常好,非常满意,物流调货很快

评分

蜡拓法

评分

比书店便宜,质量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