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旅行與讀書 港台原版 詹宏志 新經典文化

【中商原版】旅行與讀書 港台原版 詹宏志 新經典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旅行
  • 阅读
  • 散文
  • 港台文学
  • 新经典文化
  • 詹宏志
  • 文化
  • 随笔
  • 生活
  • 台湾原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新經典文化
ISBN:9789865824471
商品编码:10207460480

具体描述

旅行與讀書 港台原版 詹宏志 新經典文化 
基本信息 作者:詹宏志
書系:文學森林
出版社:新經典文化
出版日期:2015/10/28
商品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5824471
EAN / 9789865824471
頁數 / 448
裝訂 / 平裝
級別 / 普遍級
語言 / 繁體/中文

内容详情 一個愛書的人,一個認為自己是由書構成的人一個總是在陌生領域闖蕩找答案的人:詹宏志他總是讀著不同的書,選擇不同的旅途,忠於自己。因為對他而言,旅行就是一段勇敢前進的人生
我們誕生之際時空已定,這個人生也就跟著「註定」,還有什麼方式能讓我們擴大實體世界與抽象世界的參與,在我看起來,也許只有「旅行」與「讀書」能讓我們擁有超過一個「人生」。——<旅行的意義>詹宏志讀不一樣的書、走不一樣的路 這本書裡有:被一本托斯卡尼食譜指南引路的攤牌考驗;有盡信書而驚險萬分的瑞士登山行;有念誦著魯拜集的哲思高明的印度商人;有被旅行社誆騙卻皆大歡喜的廚房體驗;有南非草叢中充滿生命體驗的薩伐旅;有爆炸後讓旅人一路矛盾的峇里島行;有阿拉斯加天地獨行般的行跡;有土耳其街攤羊頭的滋味;也有京都東京夢幻美食的紀行……30年來台灣勇於作夢文化人詹宏志,與你分享他私密的旅行與思考。
《旅行與讀書》並不是充滿智慧形象的詹宏志作讀者的旅行提案,而是他用作家朱天文推崇的明朗文字(「詹宏志是當代極少數能寫明朗文章的人之一。明朗的魅力。絕不抽象,將複雜的來龍去脈說得有趣、帥勁,令人神往。 」),將他在旅行中的挫折或驚喜、決定與徬徨一一紀錄下來。全書中,詹宏志除了展現他那百科全書般的知識配備與無線電望遠鏡似的敏銳觸角,更多時候,他像是熱情洋溢的說書人,急切地把異鄉的不同說給身邊的人聽,每個光景和人物都沾染他對未知世界少年般的好奇,聽眾們除了身歷其境感受那新鮮的景象,也得以窺見這位穿梭文化與商界的「台灣才子」勇敢闖蕩各界、源源不絕的熱情來源。

作者简介 詹宏志
出生於1956年,南投人,台大經濟系畢業。現職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董事長。詹先生也是電腦家庭出版集團與城邦出版集團的創辦人。擁有超過30年的媒體經驗,曾任職於《聯合報》、《中國時報》、遠流出版公司、滾石唱片、中華電視台、《商業週刊》等媒體,曾策劃編集超過千本書刊。並創辦了《電腦家庭》、《數位時代》等四十多種雜誌。
在媒體出版界扮演的創意人與意見的角色,在他後來參與台灣新電影推動中擔起用腦多的工作,起草“臺灣新電影宣言”,策劃和監製多部臺灣電影史上的經典影片,包括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戲夢人生》、《好男好女》,楊德昌導演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獨立時代》,以及吳念真導演的《多桑》等。 
詹宏志敏銳於社會的趨勢,掌握如何將文化轉成商業力量,不論在甚麼領域,總是能開創新局,引領台灣新文化走向;1996年,他城邦出版集團,為台灣出版產業轉型帶來新力量。1997年,獲台灣People Magazine頒發鑽石獎章。
他習慣當一個”觀察者”,隨時尋找下一個等待發生的故事。無論著書立說闡言文化趨勢、創意生產、社會經濟論題,都是台灣文化界、網路產業的指標性人物。多年來,他的著作《趨勢索隱》、《城市觀察》、《創意人》、《城市人》等,一直是從事創意產業工作者必讀的作品。
2006年,詹宏志發表首部散文集《人生一瞬》,感性書寫童年與往事,以及“兒子”對父親的情感。一年多後,出版《綠光往事》,爬梳家族往事,重現了五、六O年代台灣小鎮的生活氛圍,猶如經典老電影。2015年,他將旅行與讀書兩大人生志趣的書寫集結,推出詹式風格的《旅行與讀書》,雖自謙只是長者喋喋不休的紀行,實則展現了熟悉旅行敘事傳統的詹宏志不凡的寫作企圖。
詹宏志相關創作年表1981 參與策劃電影《1905年的冬天》(亦為楊德昌部參與的電影)。1986出版《兩種文學心靈》(皇冠)。1989出版《趨勢索隱》(遠流)、《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和解釋》(經濟與生活);策劃電影《悲情城市》。1990出版《趨勢報告:臺灣未來的50個解釋》(遠流)、《閱讀的反叛-大致與小說有關的札記》(遠流)。1991出版《城市觀察:新語言/新接觸/新文化》(遠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電影監製。1993 策劃電影《只要為你活》、《戲夢人生》。1994 策劃電影《獨立時代》、《多桑》。1995 策劃電影《好男好女》;受到網路書店、ebay的啟發,加深對於網路與電子商務的思索;年底開始籌備《PChome電腦家庭》。1996出版《創意人:創意思考的自我訓練》(麥田);策劃電影《南國再見,南國》;號召麥田、貓頭鷹及商周三家出版社以換股方式合併,結盟成立城邦文化出版集團。1999出版《創意人-創意思考的自我訓練(新版)》(臉譜)。2000《如何使用百科全書》(貓頭鷹);創刊《明日報》;PChome入口網站正式開啟電子商務業務。2001 《明日報》因不堪虧損而停辦,但是附屬的「明日報新聞台」發表平台仍繼續擁有廣大使用族群2002出版《詹宏志私房謀殺》(遠流)。2006出版散文集《人生一瞬》(馬可孛羅)。2008出版散文集《綠光往事》(馬可孛羅)。2009出版《偵探研究:Study in Detective》(馬可孛羅)。2015 出版《旅行與讀書》(新經典)。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与您提供的书名完全无关的图书的详细介绍。 --- 【历史的褶皱:从古罗马到现代的权力更迭与文化回响】 导言:时间的长河与文明的坐标 本书旨在探索人类历史上那些关键的历史节点,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格局的关键性权力转移、思想碰撞与文化继承的瞬间。我们不将历史视为一条平滑的河流,而是一系列充满断裂、回声与复杂褶皱的绵延结构。通过深入剖析古今中外的几个核心文明阶段,本书试图揭示权力、知识与社会结构之间永恒的张力与相互作用。我们将聚焦于具体的人物、鲜活的事件,并结合最新的考古学发现与历史文本解读,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而富有层次的历史图景。 --- 第一部分:帝国的兴衰与法律的遗产 第一章:罗马的辉煌与内在的裂痕 本章聚焦于罗马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探讨其政治制度的演变如何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治理模式。我们不仅回顾了奥古斯都的“元首制”如何巧妙地包装了绝对权力,更深入分析了罗马法——特别是《查士丁尼法典》——对欧洲大陆法系的奠基性意义。书中详细考察了行省管理体系的运作机制,以及奴隶制经济结构在帝国晚期带来的不可逆转的社会压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比了罗马的公共工程(如引水渠与道路系统)与其精神文化输出之间的关系,阐明了物质基础与意识形态构建的互文性。 第二章:欧亚大陆的“游牧之风”:连接与破坏的力量 从罗马衰落的边缘地带,我们将目光投向了欧亚大草原。本章探讨了匈奴、突厥和蒙古等游牧民族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加速器”角色。这些族群并非仅仅是入侵者,更是促进了技术(如马镫和弓箭的改进)、疾病(如黑死病)以及贸易路线(如丝绸之路的再激活)传播的关键媒介。我们将利用近代的DNA分析和早期文献记录,重构这些游牧帝国鲜为人知的内部社会结构和政治联盟的复杂性,挑战了传统史学中“定居文明VS野蛮部落”的二元对立。 --- 第二部分:知识的重塑与思想的革命 第三章:中世纪的知识堡垒:修道院与伊斯兰黄金时代 中世纪欧洲并非一片黑暗,本书将细致描绘修道院在保存古典文献中的关键作用,以及经院哲学对逻辑推理能力的坚持。与此并进的是,我们将深入探讨公元八世纪至十三世纪的伊斯兰“黄金时代”。书中详尽介绍了巴格达的智慧宫(House of Wisdom)如何系统性地翻译、保存并发展了希腊、波斯和印度的科学与哲学成果。从代数(al-jabr)的诞生到光学理论的突破,本章旨在展示知识在全球传播网络中的动态流动性,以及文化间的相互吸收能力。 第四章:文艺复兴的商业驱动力与“人文主义”的界限 文艺复兴被普遍视为现代性的开端。本章侧重于分析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商业城邦的财富积累如何为艺术赞助提供了土壤。我们探讨了人文主义思想家们对古典文本的重新挖掘,但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回归,更是对世俗权力、个人成就和现世价值的肯定。书中通过考察美第奇家族的财政运作和资助模式,揭示了艺术的繁荣背后隐藏的金融与政治逻辑。同时,我们也批判性地分析了“人文主义”对女性、底层劳动者和非基督教群体的排斥性。 --- 第三部分:现代性的构建与全球的交汇 第五章:印刷术的革命:信息传播与社会动员 约翰内斯·古腾堡的发明被誉为改变世界的事件。本章专门分析了印刷术如何颠覆了知识的垄断。我们考察了宗教改革时期小册子(pamphlets)的爆炸性传播如何迅速动员了民众的宗教情绪,以及早期科学共同体如何通过标准化和快速复制的图表来建立共同的知识基础。书中通过比较中西方印刷技术的发展路径与社会影响,突显了技术扩散的地域性和情境依赖性。 第六章:启蒙运动的悖论:自由的理论与殖民的实践 启蒙思想家们对天赋人权、社会契约的论述,为近代的民主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石。本章首先梳理了洛克、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核心思想,解析他们如何系统地挑战君主专制。然而,本书的重点在于揭示这一伟大思想运动的内在悖论:当“人权”被高举时,欧洲列强却正在世界其他地区推行最残酷的殖民统治和奴隶贸易。我们将并置分析启蒙思想家对“野蛮人”的描述与他们对本国公民的解放宣言,探讨“普世理性”是如何被选择性地应用于不同人群的。 --- 结论: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选择 在本书的最后部分,我们将前述的历史阶段进行整合性反思。我们指出,权力结构的变化往往滞后于思想的变革,而技术(无论是罗马的道路还是后来的印刷机)始终是加速或减缓这种变革的关键变量。历史的褶皱教会我们,任何盛世的建立都潜藏着其自身衰落的种子,而对过去知识的重新发掘,总能为当下的困境提供新的视角。本书以对当前全球化进程的简短审视作结,提醒读者,理解历史的复杂性,正是我们避免重蹈覆辙、审慎前行的唯一途径。 --- 附录: 本书收录了对十四位历史学家的访谈摘要,主要围绕他们对“历史必然性”与“个人能动性”的看法展开讨论,并附有古罗马钱币、中世纪手稿残片和早期印刷品的专业图像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作者如同一个博学的向导,引领我进入一个充满智慧的知识殿堂。他对于读书这件事的阐述,让我深刻理解了阅读的真正意义。他不仅仅是列举那些他读过的书,而是分享了他与这些书之间产生的奇妙共鸣,以及这些书如何塑造了他的思考方式和人生选择。他将那些看似高深的理论,用一种通俗易懂却又不失深度的语言娓娓道来,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新的启迪。我尤其欣赏他对不同思想流派的梳理,他能够清晰地辨析其中的细微差别,并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提出独到的见解。读他的文字,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个睿智的长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每一个字句都饱含着对生命、对知识的深刻洞察。他鼓励我们去质疑,去独立思考,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这本书让我重新燃起了对学习的热情,它告诉我,真正的智慧,源于不断的探索与反思。

评分

这本作品犹如一股清流,作者用一种轻松幽默的风格,分享了他对阅读与旅行的奇妙融合。他并非将两者视为独立的体验,而是巧妙地将它们编织在一起,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叙事。我非常喜欢他那些关于书中人物与现实旅行经历的对照,那些从书本中走出来的想象,在真实的旅行中得到了印证或颠覆,这种有趣的互动让我对阅读的想象力有了新的认识。他笔下的旅行,常常因为读过相关的书籍而变得更加有趣,那些历史典故、文学意象,都赋予了行程更丰富的内涵。他用一种接地气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将阅读的养分转化为旅行的动力与乐趣。他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洒脱的幽默感,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能获得深刻的体悟。这本书让我觉得自己仿佛有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和我分享着他对世界的美好想象与探索。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沉浸其中的书,作者以一种极其亲切且充满智慧的笔触,分享了他对旅行的独特感悟。我尤其喜欢他描述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隐藏在喧嚣都市之外的静谧之地。他不是那种走马观花式的游客,而是真正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地方的灵魂,去倾听那里的故事。他笔下的文字,如同细腻的画笔,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仿佛我正和他一起漫步在异国街头,感受着微风拂过脸颊,闻着空气中淡淡的香料味,听着当地人悠扬的歌声。他对于文化差异的观察,总是那么精准且带着善意,既能看到不同文化间的张力,又能从中找到共通的人性之美。读他的书,不仅仅是在阅读旅行的经历,更是在体验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世界保持好奇与敬畏的态度。他让我重新审视了“旅行”这个概念,它不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移动,而是心灵的涤荡与视野的拓展。那些关于当地人生活细节的描绘,那些对历史遗迹背后故事的挖掘,都让我受益匪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丰盈,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作者用一种充满诗意的笔调,描绘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他笔下的生活,充满了细碎的美好,那些日常中的点滴,在他的文字下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我被他对食物的描写深深吸引,那些关于食材的选择,烹饪的过程,以及与家人朋友共享美食的场景,都充满了温馨与人情味。他对待生活中的小确幸,总是那么认真且充满仪式感,让我意识到,幸福其实就藏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常常因为忙碌而忽略了它们。他的文字中透露出一种淡然与从容,即使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也能从中找到积极的一面。他对于人际关系的描绘,也同样真挚动人,那些关于友情、亲情的片段,都让我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情感连接。读他的书,仿佛置身于一个温暖的港湾,所有的烦恼都被涤荡干净,只剩下满满的治愈与力量。

评分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以一种极为冷静且客观的笔触,剖析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他并非简单的批评或赞扬,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复杂的逻辑与成因,让人不禁拍案叫绝。我特别欣赏他对信息时代下人们思考模式的洞察,他指出了我们在海量信息面前可能出现的盲点与误区,并提出了警示。他对于现代社会中各种权力结构的分析,也让我对周遭的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的论证过程严谨而富有逻辑,每一个观点都建立在扎实的分析之上,让人信服。读他的书,感觉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头脑风暴,每一个章节都引发了我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他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鼓励我们去主动探索,去寻找解决之道。这本书让我变得更加理性,更加警惕,也更加渴望去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