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作者的又一著作。
挖掘思想漏洞,颠覆认知,脑洞大开。
思想实验是真实场景的简化浓缩,现在甚至未来都难以真实发生。实验中剔除复杂变量,将变量引向极端,旨在让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个核心概念或问题上,挖掘我们的真实想法和思想漏洞。这既不是一本参考书,也不是古老谜题的解答合集,看完并不能直接得到答案。这只是个开始,你不只会爱不释手,还会抑制不住地思考。
一天一个故事,锻炼思维,发人思考,通勤路上的不二选择。
·如果研究红颜色的专家是红绿色盲,还算不算专家?
·如果实现了长生不死,那么每一天的意义是什么?
·如果救生艇上的物资只够维持12个人的生命,那么第13个人还要不要救?
·如果一幅被埋葬的作品公之于众之际就会被损毁,该不该公开?
·“忒修斯”号船在修补过程中材料被全部替换,用替换下的旧材料又建造了一艘船,那么哪一艘才是原来的“忒修斯”号呢?
……
100个思想实验,挖掘我们的真实想法和思想漏洞。
朱利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英国哲学家、作家,《哲学家杂志》的共同创办人、主编。他的著作包括《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简单的哲学》等。本书已经被翻译成18种语言。
审视了已经被接受的观点,检验了我们想当然的东西,颇有趣味性地对它们做了仔细分析。
——《泰晤士报》
巴吉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大杂烩,里面满是想象出来的令人困惑、古怪,有时还非常诡异的情境……跳出传统思维的界限,欣赏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吧。
——《卫报》
巴吉尼的作品语调诙谐又浅显易懂。寓教于乐,既像童话故事又像恐怖片。撰写这种风格的作品并不容易,但是巴吉尼写得特别好。这些思想实验能鼓励读者清楚地论证每个重要问题,这是目前大众讨论中往往缺乏的。在问题的边缘思考虽然不容易,但是对读者既非常重要,也充满乐趣。
——《新人文主义》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文字机智、生动真实但又异乎寻常,内容机智流畅,每当我想辩论,却找不到人时,就会翻开这本书。
——《星期日先驱报》
这是一部充满雄辩之词、引人入胜的哲学导论,引领我们进入的身份、知识、道德以及理性这几个重要的哲学难题。本书是哲普读物,十分有趣,为读者提供了理解艰深问题的简单途径,但在演绎各种哲学寓言的含义时,又丝毫不失哲学的严谨。
——《星期日苏格兰》
这本结构紧凑、思维敏锐、内容扎实的书旨在促使我们重新思考。
——《星期日泰晤士报》
序言
1. 骗人的恶魔
2. 瞬间移动装置
3. 印度人与冰
4. 虚拟外遇
5.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
6. 幸运轮盘
7. 无言胜利
8. 为善
9. 反应预测
10. 蒙蔽公平
11. “忒修斯”号
12. 沙滩上的毕加索
13. 专门研究红色的色盲
14. 对你有利的银行错误
15. 平凡的英雄行为
16. 赛跑的乌龟
17. 严刑逼供
18. 理性的要求
19. 幻想破灭
20. 赖活不如好死
21. 埃皮菲尼亚人的土地
22. 救生艇
23. 盒子中的“甲虫”
24. 方形的圆
25. 优柔寡断的布里丹
26. 忘记疼痛
27. 信守承诺
28. 噩梦景象
29. 命悬一线
30. 别人的回忆
31. 人类演化
32. 自由的西蒙妮
33. 言论自由亭
34. 不是我的错
35. 最后的手段
36. 先发制人的正义
37. 自然就是美? 1
38. 我是大脑
39. 算命摊
40. 木马赢家
41. 就是没有蓝色
42. 拿了钱就跑
43. 未来冲击
44. 不至死亡,永不分离
45. 隐形的园丁
46. 再生人
47. 兔子!
48. 恶俗与艺术
49. 这不是牛津大学
50. 善意的贿赂
51. 活在桶里
52. 计划生育
53. 双重效果原则
54. 捉摸不定的我
55. 可持续发展
56. 全视角旋涡
57. 吃宠物之谜
58. 信仰,还是疯狂?
59. 我们看到的不一样
60. 照我说的做,而不是跟着我做
61. 马苏里拉芝士做的月亮
62. 我思,故我在哪儿?
63. 不明不觉
64. 要避免流血,必须先流血
65. 灵魂寄居
66. 伪造专家
67. 油炸薄饼悖论
68. 疼痛错乱
69. 恐惧
70. 突击检查
71. 延缓死亡
72. 拯救鹦鹉佩西
73. 变成蝙蝠
74. 到处都是水
75. 隐身
76. 联网的大脑
77. 替罪羔羊
78. 下赌注
79. 发条橙
80. 理性与感性
81. 电影的味道
82. 占便宜
83. 道德黄金法则
84. 高档与低俗
85. 不存在的人
86. 艺术的价值
87. 公平的不平等
88. 完全失忆
89. 杀人,还是放任死亡?
90. 水果的本质
91. 无人受害
92. 自动化政府
93. 行尸走肉
94. 税上加税
95. 全知全能
96. 家庭第一
97. 道德运气
98. 虚拟的幸福
99. 给和平一个机会
100. 便宜也有好咖啡
致谢
资料来源说明
译者后记
雷·诺斯完全没想到会碰上这种事。作为国际大盗贼,他对于自己每次都能得手感到自豪。最近他的客户要他盗窃著名游艇“忒修斯”号。这艘游艇最近出了名,先是英国报业大亨卢卡斯·格鲁伯从船上坠海身亡,之后还成了加州饶舌歌手冰茶老爹的被害现场。
他来到干船坞,刚整修完的“忒修斯”号就停在这里,结果他惊讶地发现竟然有两艘一模一样的游艇。诺斯转头看着游艇保安,此人已被诺斯的同伙拿枪指着。
“如果你还想活,就告诉我哪艘才是真正的‘忒修斯’号。”诺斯问道。
“那得看情况。”保安紧张地回答,“我们开始修船时,需要更换这艘船的很多零件。我们把换下来的旧零件都留着,但工作到最后,我们发现几乎整艘船的旧零件都必须换掉。完工之后,有几个工人觉得不如用旧零件建一艘跟原船一模一样的游艇,所以你会看到这两艘船。左边这艘是用新零件整修后的‘忒修斯’号,右边这艘则是用旧零件重造的‘忒修斯’号。”
“到底哪艘才是真正的‘忒修斯’号?”诺斯又问。
诺斯的同伙握紧了枪,保安尖叫道:“我已经把我知道的都告诉你了!”诺斯挠了挠头,开始想怎么样才能把两艘船都带走。
哲学总是与事实倶全却仍无法解答的问题有关。在上述场景中,诺斯已经知道所有和这两艘船相关的事实,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依然没有答案。
对某些人来说,用直觉就能判断哪一艘是真正的“忒修斯”号,但他们怎么回答将取决于你怎么讲述这个故事。如果诺斯是警察,负责搜集和格鲁伯以及冰茶老爹死亡有关的呈堂证供,他一定会认定重建的“忒修斯”号才是真货。如果诺斯是历史文物收藏家,可能也会得出相同的结论。
不过,如果就所有权的纠纷来看,整修后的“忒修斯”号才是原来的游艇,物主有权将船驾驶出海的也是这一艘。若是在船坞放一台延时摄影机,拍下整个工作过程,就会发现进入船坞的游艇逐渐整修完成,而重造的游艇稍后才出现在整修好的游艇旁边。整修后的游艇因此有一种存在的延续性,而重新建造的游艇则完全是新的。
哪一艘才是“真正的”“忒修斯”号?这个问题可以说有不止一个答案。这完全取决于人们对这艘船有什么利益关系。但这种说法也会引出令人不安的结果。人类不也像“忒修斯”号一样吗?随着生命的推移,体内的细胞不断死亡并被新细胞取代。我们的思想在不断变化,20 岁时,脑子里10 岁时的想法已经所剩无几。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记忆、信仰与性情也在不断地更替。现在的我们跟许多年前的我们是不是同一个人?我们会说这个问题没有正确的答案,如果“忒修斯”号的身份问题是虚构的,那这个问题是不是可以套用到所有随时间流逝而改变的事物上?这又是否包括人类呢?
……
缺乏理性的想象只是幻想, 而缺乏想 象的理性很乏味, 这就解释了科学家与哲学 家为什么总是用想象的场景来改善他们的思 考, 使其接近极限。“ 思想实验” 就是剥去 真实生活中事件的复杂外衣, 清楚地聚焦问 题的本质。
所以, 真实生活中的伦理两难困境总是 因偶发的、特定的因素而变得更复杂。以一 般性问题为例, 吃肉在道德上是不是错的? 有吃肉的机会时, 如果你考虑吃肉是不是错 的, 那么就会有许多因素开始起作用。有些 动物是农场大量饲养的, 有些受到了精心照 料, 还有一些是野外捕捉的。有些饲养动物 的土地原本是一片雨林, 有些动物则原本在 开阔牧场上自在地吃草。有些肉是有机的, 有些是转基因的, 有些从世界的另一端运来。 要判断伦理上的对错, 就要将这些因素全部搞清楚, 然后依此权衡。
思想实验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像科学实验一样,这些实验旨在将关键的变量与特定的要素分隔开,以了解变量与要素本身对我们认识世界造成的影响。所以如果我们要思考吃肉的伦理意义,我们可以想象一些情境,在这些情境中,特定的让人关心的问题是weiyi能区分两种选择的因素。如果我们担心对待农场动物的方式,我们就想象善待动物这一weiyi变量会产生什么区别。如果想仔细研究自己的意图,我们可以问如果你用来做菜所需的鸡是意外死亡,而我的鸡是被故意扭断脖子的,而这两只鸡死前的生活完全一样,那么这两种情况是否有区别?我们可以简单地假定其他条件都相同,所以weiyi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核心的道德问题。
思想实验的好处不仅在于它比真实生活更加简练,还在于它真正能帮助我们思考那些不能或不会在真实生活中测试的东西。有时思想实验会要求我们想象那些对现在的我们或任何时代的任何人都不切实际甚至不可能的事物。虽然这些思想实验要求我们所思考的似乎有些荒唐,但实验的目的是相同的:让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个核心概念或问题上。假如某个不可能出现的场景能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那么场景是否可能出现则不必关心。思想实验只是帮助我们思考的工具,这类实验根本没有试图描述真实的生活。
本书的100 个场景大部分是受哲学家的论证启发得来的,但也不能说每个都是。有时哲学家的假设是我们鲜为质疑的,颠覆我们的惯常认知。有时他们为看似无解的难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如果能跟随他们的思想,有时也能从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看出问题。
本书既不是参考书,也不是古老谜题的解答合集。相反,它起的是引导作用,刺激你深入思考。每个场景之后都附有评论,我可能暗示一个解决谜题的方法,也可能故意唱反调:最终还需要你自己决定。
同样,每篇文章最后的交互参照只是想引发你的联想,并不表示场景之间有联系。有时候,各个场景的联系很明显;有时候,联系本身只是引导你从新的角度看问题。
本书提出了许多思考的线索,但这些思索并不会因为读完本书而结束。这本书只是一个开始。
如果要推荐给别人,我会说这本书非常适合那些喜欢“慢阅读”、追求文字美感和思想深度的读者。它不是那种能让你一口气读完,然后就束之高阁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件需要反复品鉴的艺术品,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叙事视角上的巧妙安排,经常在关键时刻切换观察者,使得我们对事件的整体把握总是处于一种动态的、不断修正的状态。这种多重视角的运用,有效地避免了单一价值判断的陷阱。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场关于存在、选择和定义的深刻对话,让人在合上书页之后,依然久久回味。
评分从文学技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无疑是成熟且富有个人特色的。它时而像一位冷静的观察者,用近乎新闻报道般的客观去叙述事件,笔触干净利落,不带多余的情感渲染;可下一秒,它又能突然切换到一种极富诗意的,甚至带有一丝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抒情模式,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让人拍案叫绝。这种文体的自由切换,非但没有造成阅读上的割裂感,反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张力,使得故事的底色既扎实又飘逸。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关于环境和氛围的描写,作者似乎很擅长利用光影、气味乃至声音来构建一个具有强烈感官冲击力的世界观,让你仿佛真的能触摸到那个故事发生的时空背景,体验到角色的温度和呼吸。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控得极其精妙。它不是那种大开大合、情节跌宕起伏的类型,反而更像是一部慢炖的浓汤,每一种味道都需要时间去释放和品味。你会发现,很多关键的转折点,其实都隐藏在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对话和场景描写之中。我尤其佩服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那种微妙的犹豫、隐藏的渴望,甚至是自我欺骗的痕迹,都被勾勒得栩栩如生。有时候读到某个段落,我会情不自禁地停下来,反复琢磨那句话背后的多重含义。这需要读者付出一定的专注度,但回报也是巨大的,它强迫你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问题。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近年来我读过的书中少有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太引人注目了!那种带着点诙谐又有点深思的色调和构图,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来对这类题材的书籍不太感冒,总觉得有些刻意或者说“用力过猛”,但看到这本的时候,心里却冒出了一个念头:这或许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装帧的质感也挺舒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能感觉到出版社在制作上的用心。我记得当时是在一个阳光很好的下午翻开的,光线透过窗户洒在纸页上,那种油墨的味道混合着新书特有的纸张气息,让人立刻就能沉浸进去。我特别欣赏那种敢于挑战传统审美,但又不失艺术性的设计语言,它成功地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打下了一个充满悬念的基调,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作者到底想通过这样一个看似极端的标题来探讨什么样的人生哲学或者社会现象。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思想冲击是持久而深刻的。它探讨的议题远超出了标题所暗示的表层含义,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我们社会结构中那些微妙的权力关系和被隐藏的伦理困境。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严肃主题时,保持了一种非常克制的幽默感,这种黑色幽默恰到好处地缓解了叙事中的沉重,同时也更尖锐地讽刺了某些现象。它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将所有的问题抛给了读者,引导我们进行自我反思:我们所处的“被喂养”或“被选择”的循环,究竟是天性使然,还是后天环境塑造成的必然?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花上几分钟时间整理思绪,因为书中的某些观点和场景会持续在我脑海中盘旋,那种被挑战的感觉,正是好书的魅力所在。
评分很喜欢的书,书店看到了网上买,哈哈
评分很喜欢的书,书店看到了网上买,哈哈
评分物流挺快,东西不错。
评分看了一部分,表示有点看不懂。zzz
评分帮弟弟买的书
评分还没看,不过包装很好,应该正版
评分脑洞大开 我喜欢
评分没看。 不知道
评分当做饭后茶余的小点心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