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学古筝

巧学古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毛丽华 著
图书标签:
  • 古筝
  • 乐器
  • 教材
  • 入门
  • 学习
  • 音乐
  • 艺术
  • 文化
  • 零基础
  • 教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9787805179230
版次:1
商品编码:1023536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音乐自学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力求做到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及娱乐性的有机统一,使习筝者逐渐步入神圣的古筝艺术殿堂。

内容简介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以其独特、美妙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伴随我们每一天的生活。
  圆你音乐梦——音乐自学丛书,面向广大音乐爱好者。它以丰富的内容,循序渐进的编排形式,深入浅出的语言,帮助你走进音乐之门,圆你音乐梦。
  《巧学古筝》一书,包括“古筝简介”、“古筝技法”、“古筝乐曲”、“流行金曲改编的筝曲”四部分。全书从普及古筝教学出发,由易至难,循序渐进,通过改编大量通俗易懂的中外民歌及儿歌,来激发习筝者的学习兴趣。力求做到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及娱乐性的有机统一,使习筝者逐渐步入神圣的古筝艺术殿堂。
  圆你音乐梦——音乐自学丛书可以作为学校、青少年宫、文化馆、社区等开展音乐活动的教材,也可供家长辅导孩子学习音乐和自学音乐者使用。

目录

一 古筝基本常识
1.筝的历史
2.筝的流派
3.筝的构造
4.筝的演奏姿势与方法
5.筝的定弦
二 古筝演奏基本技法及练习
1.托指练习
(1)上学歌
(2)小兔子乖乖
2.勾指练习
(1)世上只有妈妈好
(2)小燕子
3.抹指练习
(1)卖报歌
(2)共产儿童团歌
4.颤音练习
(1)渔舟唱晚(片断)
(2)绿岛小夜曲
5.花指练习
(1)找朋友
(2)七子之歌——澳门
6.勾托练习
(1)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2)丢手绢
7。抹托练习
(1)让我们荡起双桨
(2)茉莉花
8.四点练习(也称套指练习)
(1)采茶扑蝶
(2)南泥湾
9.刮奏练习
(1)两只老虎
(2)小螺号
10.小撮练习
(1)小白船
(2)嘎达梅林
11.大撮练习
(1)满江红
(2)小河淌水
12.滑音练习
上滑音一
(1)练习曲
(2)五哥放羊
下滑音
(1)电影《三笑》插曲
(2)摇篮曲
13.变音练习
(1)都达尔和玛利亚
(2)绣金匾
14.摇指练习
(1)练习曲
(2)我的祖国
15.和音练习
(1)康定情歌
(2)北京的金山上
16.分解和弦练习
(1)练习曲(一)
(2)练习曲(二)
17.双手点指练习
(1)跑马溜溜的山
(2)歌声与微笑
18.琶音练习
(1)红梅赞
(2)梁祝
19.泛音练习
(1)小白菜
(2)走进新时代
20.双手分指练习
(1)练习曲(一)
(2)练习曲(二)
三 筝曲
1.渔舟唱晚
2.高山流水
3.洞庭新歌
4.出水莲
5.丰收锣鼓
6.秦桑曲
7.将军令
8.陈杏元和番
9.建昌月
lO.寒鸭戏水
1l.春江花月夜
12.采茶舞曲
13.凭栏听雨四
流行金曲改编的筝曲
1.一帘幽梦
2.小城故事
3.梅花三弄
4.在水一方
5.明月千里寄相思
6.女人花
7.几多愁
8.真的好想你附录: 常用符号说明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山川风物录》的图书简介,内容与《巧学古筝》完全无关。 --- 《山川风物录:大地之诗与人文脉络》 引言:一卷关于“在场”的地理人文史诗 我们脚下的土地,远非僵硬的岩石和沉默的河流。每一座山峰的隆起,每一条水系的蜿蜒,都镌刻着时间的印记与生命的故事。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摇篮,也是我们民族精神图腾的具象化。《山川风物录》并非一本传统的地理教科书,它是一次深入肌理的行走,一趟穿梭于地质变迁与人文兴衰之间的史诗之旅。本书旨在唤醒读者对本土土地最深沉的敬畏与好奇,将地理学、人类学、民俗学与文学笔法熔铸一炉,呈现一个既宏大又细腻的,充满生命力的地理人文景观。 第一篇章:地脉的呼吸——构造与演变 本篇聚焦于构成中华大地骨架的宏伟工程——地质构造。我们将从板块的碰撞与张裂谈起,详细解读那些塑造了我们壮丽河山的内力与外力。 一、 龙脊的形成:秦岭与昆仑的史诗对望 秦岭,这道横亘于南北的天然屏障,不仅是气候的分界线,更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的文化走廊。本书将通过最新的地质研究成果,剖析其多期次的造山运动,并辅以秦岭深处独有的矿物分布与生态系统,探讨它如何孕育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微观地理奇观。同时,我们将视角投向更遥远的昆仑山脉——“万山之祖”,探究其如何承载了神话传说中的宇宙秩序,并如何影响了西部水系的源头活水。 二、 板块的褶皱与断裂:大川的诞生 长江与黄河,如同中华民族的两条生命之脉,它们的流向与形态,是地质应力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我们不只是描绘它们的水文特征,更要深入解析长江三峡的形成机制——河流下切与地壳抬升的“拔河赛”。对于黄河的“九曲十八弯”,则着重分析其泥沙沉积的动力学过程,以及它在不同地质时期(如全新世)如何改变了华北平原的形态。 三、 火山与地震的低语:地壳的活动性 本书不会回避那些充满破坏力的地质事件。我们将以详实的案例,分析中国东部和西部存在的多处火山遗迹(如长白山天池),探讨其地质背景。更重要的是,将地震带的分布与古代文明的兴衰联系起来,探讨人类聚落如何适应或对抗脚下永不停歇的“地壳之舞”。 第二篇章:水系的年轮——河流、湖泊与海洋的生命史 水是流动的历史,是文明的载体。本篇将围绕水体,探讨其在塑造地表形态、调节气候以及支撑生命系统中的核心作用。 一、 塞上江南的密码:内陆水系的挣扎与复兴 不同于外流河的壮阔,内陆河(如塔里木河、黑河流域)的命运更具悲剧色彩与研究价值。我们将详细考察这些河流如何依赖冰川融水,在干旱地带撑起一片绿洲文明,并探讨在现代气候变化下,这些“生命之线”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与可持续治理的路径。 二、 湖泊的变迁:从远古巨湖到湿地生态 青海湖、鄱阳湖、太湖……每一个湖泊都是一个独特的生态档案库。本书将运用遥感技术和沉积物学分析,重构这些湖泊在过去数千年中的面积、深度与化学成分的变化,揭示它们与区域气候(如季风强弱)的耦合关系,并探讨现代农业与工业发展对湖泊生态的深刻影响。 三、 潮汐的韵律:海岸线的动态博弈 从辽东湾的淤积平原到南海的珊瑚礁海岸,中国的海岸线是动态平衡的典范。本章将探讨海平面升降对沿海地貌的塑造,重点分析河流入海口三角洲的生长机制,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如港口建设、海堤修建)如何介入并改变了自然海岸线的演替方向。 第三篇章:人文的投影——风物中的民族性格与生存智慧 地理环境不是静止的背景,而是积极塑造人类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和文化心理的力量。本篇是全书的精髓,力求展现“山水即人”的哲学意境。 一、 垂直农业与垂直文明:高山的垂直分异利用 在云贵高原和横断山区,垂直的梯度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气候带和物产。我们将深入研究藏族、彝族等民族如何在高海拔地区发展出独到的立体耕作模式、建筑技术以及独特的社会组织,这种“垂直的生存哲学”如何对抗了空间的限制。 二、 季风的恩赐与惩罚:农耕文明的千年博弈 季风气候是东亚文明的生命线。本书细致分析了“雨养农业”的地域性差异:华北平原对春旱与秋涝的敬畏,江南水乡对水患与丰收的依赖。这种对不确定性的集体记忆,如何转化为宗族结构、水利工程的修建传统以及对“天时”的哲学反思。 三、 边疆地带的文化熔炉:走廊上的族群交融 河西走廊、漠北草原、西南夷道……这些地理上的通道,天然成为了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我们不再将这些地区视为“边缘”,而是将其定位为中华文明吸收外来元素、进行内部再创造的核心区域。通过对特定地貌(如戈壁、绿洲)周围聚落形态的考察,探究丝绸之路上的物质交换如何转化为观念与艺术的融合。 第四篇章:未来的地景——人地关系的重塑与展望 在工业化与全球化的今天,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本篇将探讨现代技术如何挑战传统地理规律,并呼唤一种更具远见的土地观。 一、 城市化的“地理重构”:超级城市群的物质扩张 以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的城市群,其扩张不仅是人口的集聚,更是对原有水文、地质条件的系统性重塑。本书将探讨超大城市如何通过跨流域调水、深层地下水开采、以及大规模填海造地等工程,创造出一种新型的“人造地貌”,以及这种人造地貌所隐藏的生态风险。 二、 气候变化下的地理重构:脆弱性与适应性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的地理格局带来了新的挑战。例如,北方可能面临更严重的干旱化,南方则面临更频繁的极端降雨。我们将分析这些变化将如何影响粮食主产区的地理界限,如何迫使区域经济结构和人口布局进行调整,并最终强调“理解脚下之地,方能规划未来”的紧迫性。 结语:敬畏,方能致远 《山川风物录》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一种深厚的“地理素养”——一种对我们生存环境的敬畏、理解与负责任的态度。大地沉默不语,但它的历史与未来,都深藏于山川的纹理、河流的流向和风物的变迁之中。翻开此书,即是重新审视我们与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之间,那永恒而复杂的关系。它是一部献给所有关心脚下山河的探索者、规划者和生活者的沉思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读的一本《文字的魔力》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专注于文字的力量,探讨了语言如何塑造我们的思想,以及如何通过精准的文字来影响他人。我一直认为,语言是非常强大的工具,但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全部潜力。作者从心理学、传播学以及文学创作等多个角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文字的奥秘。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意象”的讲解,作者通过分析不同作家笔下的意象,阐释了文字如何能够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比如,书中分析了杜甫诗歌中“月”的意象,是如何在不同的诗句中承载了思乡、离愁、孤寂等多种情感。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耳目一新,原来我们熟悉的文字,可以有如此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书中还有一章讲的是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作者列举了许多生活中的案例,分析了为什么有些话语能让人心生暖意,而有些话语却会引起误解和冲突。他强调了“同理心”在沟通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积极的语言来化解矛盾。读到这里,我反思了自己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沟通方式,发现自己常常忽略了对方的感受,过于直率反而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隔阂。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用平和的语调,点拨我如何在言语的世界里游刃有余,如何让自己的文字更有力量,更有温度。

评分

我最近偶然间发现了一本名为《自然低语》的书,这本书描绘的是人与自然之间微妙的联系。我一直对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看不见的纱,无法真正与之融为一体。这本书的作者用非常朴实的语言,记录了他多年来在山林间的行走和观察。他笔下的每一棵树,每一株草,都仿佛有了生命,有了灵魂。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寂静”的章节,作者描述了在完全的寂静中,听到的风吹过树叶的声音,小溪流淌的声音,甚至昆虫爬行的细微声响。他说,当你的心静下来,你会听到来自大自然最真实的声音。这让我联想到自己日常生活中总是被各种噪音包围,很少有机会去感受那份纯粹的宁静。书中还有一段关于“共生”的论述,作者通过观察动植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阐述了整个自然界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他举例说,一种小鸟如何帮助一棵树传播种子,而一棵树的荫蔽又如何为小鸟提供栖息之地。这种精妙的平衡,让我深深地敬畏大自然的神奇。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单方面的索取,而是平等的交流,甚至是融入。它教会我,用一颗谦卑的心去聆听自然的声音,去感受自然的脉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得到了净化,仿佛洗去了尘世的喧嚣,变得更加平和与宁静。

评分

最近,我沉浸在一本叫做《建筑的诗意》的书里,它带我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一直对建筑艺术充满好奇,但总觉得它离我有些遥远,更多的是一种宏观的欣赏,而非细微的感受。这本书的作者,以一种非常人文的视角,解读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他不仅仅在讲述建筑的结构和形式,更是在挖掘建筑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情感。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光与影”在建筑中的运用。作者详细阐述了,设计师如何利用自然光,在建筑内部创造出流动的空间和丰富的光影效果,让冰冷的石材也充满了生命力。他用非常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一个老教堂在不同时间段的光线变化,阳光穿过彩色玻璃投下的斑斓色彩,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书中还有一章,专门探讨了“材料的语言”,作者认为,不同的建筑材料,本身就带着独特的质感和温度,它们与环境互动,与时间对话,共同构成了建筑的表情。他分析了木材的温润、石材的坚毅、金属的冷峻,以及它们在不同建筑中的表现。读到这里,我才意识到,原来一栋建筑,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它承载着设计师的情感,也诉说着时代的变迁。这本书让我对建筑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是从外部去审视,而是从内部去感受,去体会建筑所传达的诗意和哲学。它让我明白,每一个伟大的建筑,都是一段凝固的时光,一个无声的故事。

评分

最近偶然间翻到了一本叫做《艺韵流转》的书,说是讲一些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我一直对那些古老的东西怀揣着好奇,但又觉得它们似乎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这本书的开篇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古画,字里行间透露着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历史的长河中,感受着艺术的温度。书中有一章专门探讨了如何将传统工艺融入现代设计,这一点对我启发很大。我一直觉得,很多传统文化之所以没落,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适合当下社会的方式去呈现它。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多思考,比如作者以一个服装设计师的视角,分析了如何将传统的刺绣技法,通过现代的剪裁和面料,变成既有文化底蕴又不失时尚感的作品。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留白”艺术的论述,它不只是一个技术层面的概念,更是一种哲学,一种在喧嚣中寻求宁静的方式。读到这里,我突然联想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被忽略的美好,那些静默却有力量的存在。这本书的语言也很有特点,不像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反而更像是朋友在娓娓道来,有温度,有共鸣。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读完之后,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整体认知有了很大提升,不再是碎片化的了解,而是有了一个更宏观的视角。这本书让我觉得,传统艺术并非冰冷的文物,而是鲜活的生命,等待我们去发掘,去续写。

评分

手边一本《光影碎片》最近着实让我着迷。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摄影艺术的内心独白”,听起来就很有深度。我一直觉得摄影不仅仅是按下快门这么简单,它更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一种情感的表达。作者在书中分享了他许多关于拍摄的思考,比如如何去捕捉一个瞬间的情绪,如何通过构图来讲述一个故事,甚至是如何在光影的交织中找到人生的哲理。他提到过一个观点,说好的照片是“有呼吸的”,这句话让我反复咀嚼。我曾经尝试过拍一些照片,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也许就是那种生命力吧。书中有很多关于黑白摄影的探讨,作者认为黑白更能去除干扰,直击事物本质。他分析了几幅经典的黑白肖像作品,从人物的眼神、表情,到背景的虚实,每一个细节都解读得鞭辟入里。读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原来一张简单的照片背后,蕴含着如此多的学问和情感。我还记得书中有一段关于“瞬间即永恒”的论述,作者用一种非常诗意的方式,描述了他在某个清晨捕捉到的一缕阳光穿过树叶的画面。他说,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一切都变得神圣起来。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你如何拍照,更重要的是它引导你去感受生活,去发现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美。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拍不出好照片,是因为我们没有用心去观察,没有用灵魂去感受。这本书就像一个老朋友,在默默地指引我,让我重新审视我眼中的世界。

评分

还行。。。。。。。。。。

评分

还行。。。。。。。。。。

评分

很喜欢一句话:欲得周郎顾,频频误抚弦。感觉周郎好帅,好潇洒!!!

评分

帮亲戚买的,京东货买得放心。

评分

可以下次还来,不错,还可以

评分

学习中

评分

凑单买的,嘿嘿,不过还蛮好的,很多练习曲

评分

发货及送货比较及时,东西还是蛮不错的,包装比较完成。

评分

发货及送货比较及时,东西还是蛮不错的,包装比较完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