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自选集

梁漱溟自选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漱溟 著
图书标签:
  • 梁漱溟
  • 文化
  • 哲学
  • 中国思想史
  • 社会
  • 历史
  • 近代史
  • 学术
  • 散文
  • 思想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194227
版次:2
商品编码:1025119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北京社科名家文库·纪念辑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1
字数:35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元年。自那一年开始,中国已经走过了波澜壮阔的30年。这是伟大的30年,是改变中国的30年,是震惊世界的30年,也是哲学社会科学蓬勃发展的30年。
  在哲学社会科学这30年的辉煌成就里,浸透着为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奠基的老一辈专家呕心沥血的求索,也镌刻着寻着他们足迹的后来者追求真理的步伐。“学之大者, 国之重器”。我们有责任将这些“大者”潜心研究的成果,重新编辑出版以飨读者。为此,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将这一套《北京社科名家文库》奉献给读者。她以自选集的体例形式,每年推出一批,争取在几年内达到百种以上。《北京社科名家文库》将系统展示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学者30年来的学思精华,展示他们的学术探索历程和风采。 同时,为使这套《北京社科名家文库》更加丰富,编委会决定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已出版的《当代著名学者自选集》中挑选符合体例的图书10种,编辑成《北京社科名家文库.纪念辑》,这将更完整地反映北京学人在学术风范和学术使命上的历史延续。

作者简介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祖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中国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1911年加入同盟会京津支部,任该会机关报《民国报》编辑兼记者。1917—1924年,应蔡元培之聘,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9年任河南村治学院教务长,并接办北平《村治》月刊。1951年在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1959年参与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1941年该会改组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民盟前身),梁漱溟任中央常务兼同盟机关刊物《光明报》社长,1946年任该同盟秘书长并参与国共和谈。1948年辞去“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秘书长职务,在重庆创办勉仁文学院井完成《中国文化要义》的撰写工作。1950—1980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此后任全国政协常委及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等职。主要著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21)、《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1931)、《乡村建设理论》(1956)、《中国文化要义》(1949)《人心与人生》 (1980)等。

目录

第1版自序
自传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节选)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绪论
如何是东方化?如何是西方化?(上)
如何是东方化?如何是西方化?(下)
西洋中国印度三方哲学之比观
世界未来之文化与我们今日应持的态度
人心与人生(节选)
《人心与人生》绪论
略说人心
主动性和灵活性
计划性
我对人类心理的认识前后转变不同
自然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人资于其社会生活而得发展成人如今日者
身心之间的关系
东西学术分途
人的性情、气质、习惯,社会的礼俗、制度
宗教与人生
道德——人生的实践
略谈文学艺术之属
未来社会人生的艺术化
中国文化要义(节选)
《中国文化要义》绪论
……
文选
梁漱溟主要著作目录

精彩书摘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节选)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绪论
  此次预备讲演的题目是:“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个题目看起来似乎很浮夸,堂皇好看,而我实在很不愿意如此引导大家喜欢说浮夸门面,大而无当的话。
  大约两三年来,因为所谓文化运动的原故,我们时常可以在口头上听到,或在笔墨上看到“东西文化”这类名词。但是虽然人人说得很滥,而大家究竟有没有实在的观念呢?据我们看来,大家实在不晓得东西文化是何物,仅仅顺口去说罢了。
  我当初研究这个问题是在民国六七年的时候。那时我很苦于没有人将东西文化并提着说,也没有人着眼到此地,以为如果有人说,就可以引起人研究,但是现在看来,虽然有人说而仍旧并没有人研究,在我研究的时候,很有朋友劝我,说这个问题范围太广,无从着手,如张崧年先生、屠孝实先生都有此意。

前言/序言


梁漱溟自选集:一部关于东方智慧与人生探索的经典 《梁漱溟自选集》并非一本普通意义上的选集,它更是梁漱溟先生思想脉络的一次深度梳理,是其毕生对中国文化、人生哲理和时代变迁进行不懈探索的结晶。这部文集以其独特的内容和深刻的洞见,为读者打开了一扇理解中国近代思想史,以及探寻个体生命意义的窗口。 一、 宏大视野下的中国文化根基: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他以其“乡村建设”运动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而闻名。在这部《自选集》中,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如何从宏观的视角审视中国文化的特质,以及这种特质在时代变革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自选集》中收录的文章,多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入挖掘,例如儒家思想的现代解读、佛教哲学的中国化历程,以及中国社会结构与伦理观念的独特之处。 梁先生并非简单地复述传统,而是试图在现代语境下重新激活这些古老的智慧。他深刻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根基在于其“人生向内”的哲学取向,强调个体的情感、道德的修养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与西方文化“人生向外”的倾向不同,中国文化更注重内在的精神追求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照。在《自选集》中,读者将看到梁先生如何以犀利的笔触,剖析这种文化差异的深层原因,以及它对中国社会发展模式的影响。 例如,在讨论中国人的“情感”时,梁先生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情感表达,而是深入到情感背后所蕴含的道德准则和人伦关系。他认为,中国人的情感是与责任、义务紧密相连的,例如孝道、忠诚等,这些都构成了中国社会稳定与延续的重要基石。他还会探讨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并非是消极的妥协,而是一种积极的平衡与和谐的追求,既不走向极端,又能在矛盾中寻找统一。 《自选集》中对于“宗族”和“乡里”等中国传统社会组织形式的论述,也尤为精彩。梁先生并非简单地批判这些组织形式的落后,而是尝试去理解其在维系社会秩序、传承文化价值方面的独特功能。他提出的“乡村建设”理论,正是基于对中国社会基层单元的深刻洞察,希望通过改造乡村,重塑中国的社会结构,从而实现国家的独立与富强。读者将通过他的论述,理解乡村在中国社会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梁先生对于复兴中国本土文化的努力。 二、 深刻的人生哲学与价值追寻: 超越宏大的文化叙事,《梁漱溟自选集》更是一部关于个体生命价值的深度探索。梁先生的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对“人是什么”、“人应该如何生活”这些永恒命题的真诚回答。他反对一切形式的虚无主义和功利主义,强调人生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即使在最艰难的时代,也要保有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理想的坚持。 《自选集》中,读者会看到梁先生对“人生问题”的反复叩问。他认为,人生的核心在于“求知”与“行道”,即不断地认识世界,同时积极地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他反对那种脱离现实的空谈,也反对那种被物质所奴役的生活。他所倡导的是一种“活”的人生,一种充满生气、责任和价值的人生。 在《自选集》中,梁先生对于“痛苦”的看法尤其发人深省。他并不回避人生的痛苦,而是认为痛苦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促使人反思、成长和超越的契机。他会用生动的语言,阐释如何在痛苦中发现生命的韧性,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他的哲学,不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虚幻慰藉,而是一种直面现实,并在其中寻求意义的力量。 《自选集》中关于“道德”的论述,也不同于枯燥的说教。梁先生认为,道德的根源在于人的“良知”,在于人与人之间天然的相互关怀。他强调,道德的实践并非是外在的强制,而是发自内心的自觉。他会通过大量的实例,说明真诚、信义、仁爱等品质是如何塑造一个人的品格,并最终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 更重要的是,《自选集》所展现的,是一种“知行合一”的生命态度。梁先生一生都在践行自己的思想,从学术研究到社会实践,他都力求将自己的理念融入到实际行动中。这种“为己之学,为人群服务”的精神,贯穿了他整个思想生涯,也为读者树立了一个可贵的精神榜样。读者将从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矢志不渝的生命力量。 三、 时代洪流中的彷徨与抉择: 《梁漱溟自选集》的另一大价值在于,它清晰地记录了一个伟大思想家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所经历的彷徨、挣扎与抉择。梁先生的一生,恰逢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和变革的时期,从晚清到民国,再到新中国成立,他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以其独立的思考,回应着时代的挑战。 《自选集》中收录的文章,反映了梁先生对各种思潮的批判性吸收,以及他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深入思考。他既反对照搬西方的模式,也警惕激进的革命,始终在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独特发展道路。他对于“新文化运动”的批判,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讨,以及他对国民党和共产党等政治力量的看法,都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和独特的判断。 在《自选集》中,读者可以看到梁先生如何从一个积极参与政治改革的知识分子,逐渐走向更为关注文化和教育的道路。他的“乡村建设”运动,正是这种思想转变的体现。他深刻认识到,任何政治和社会改革,如果不能触及到文化的根源和人性的深处,都难以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自选集》中对于“文化”与“政治”关系的论述,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梁先生认为,文化是政治的根基,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任何政治的建树都可能成为无源之水。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视,并非是守旧,而是希望通过复兴传统文化,来重塑民族的精神,从而为国家的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自选集》也展现了梁先生在面对巨大社会变革时的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即使在面临巨大的压力和不理解时,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思考,敢于说出自己的肺腑之言。他与各方人士的论辩,特别是与一些激进派的争论,都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思想家的风骨和担当。 四、 穿越时空的智慧启迪: 《梁漱溟自选集》并非是历史的陈迹,它所蕴含的智慧,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信息爆炸的时代,梁先生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审视自我、理解世界、追寻人生意义的镜子。 阅读《梁漱溟自选集》,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以下几方面的启迪: 重新认识中国文化的价值: 在全球化浪潮下,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梁先生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中国文化、发掘其当代价值的视角。 探寻个体生命意义: 在充满焦虑和迷茫的现代社会,梁先生的人生哲学,能帮助我们摆脱功利主义的束缚,回归到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梁先生一生都在坚持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他的批判性精神和逻辑严谨的论证方式,能启发读者独立思考,形成自己对事物的判断。 理解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复杂性: 梁先生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揭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和独特性。阅读他的著作,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历史和当下中国的发展。 总而言之,《梁漱溟自选集》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仅是梁漱溟先生思想的汇集,更是他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这部文集,读者将有机会与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获得深刻的人生启迪,并对中国文化和民族命运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它是一本关于东方智慧、人生探索和时代抉择的百科全书,必将点亮无数读者的心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更像是在参与一场漫长的、不断自我修正的辩论。梁漱溟先生的思维过程是极其清晰的,他不会轻易下结论,而是层层剥茧,将一个复杂的议题拆解成若干个小块,然后用他自己对儒家哲学的深刻理解作为参照系去一一衡量。这种“思辨性”特别强,读起来需要全神贯注,因为他常常会引用一些古典文献中的精妙之处,来论证他对于现代困境的看法。比如他对“知行合一”在现代社会如何异化的论述,就非常精彩。他不是简单地批判现代性,而是指出,现代人在“知”和“行”之间拉扯出的巨大鸿沟,正是许多精神焦虑的根源。这种深挖病灶的写作风格,要求读者也必须拿出同样的认真态度来对待。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里把他的逻辑链条重新梳理一遍,才能真正跟上他的思路。这是一种有压力的阅读体验,但同时也是极度充实的,仿佛自己的思维能力都被这位老先生带着提升了一个档次。

评分

这本集子,说实话,初捧卷时心里是有些忐忑的。梁漱溟先生的学说,向来是以其深邃和庞杂著称,尤其是他晚年对东西方文明的比较和对中国未来道路的探寻,总让人感觉是站在一个极高的维度俯瞰历史。我本来以为这“自选集”会是一份过于学术化、充斥着晦涩概念的文本堆砌,读起来必然是费神又乏味的。然而,一旦沉下心来细读,那种强烈的时代感和思想的穿透力便扑面而来。尤其是那些早期的论述,比如他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性解读,那种试图在旧有根基上搭建新厦的急迫与挣扎,读来令人感同身受。文字本身并不追求华丽辞藻,而是以一种近乎直白的、带着学者严谨又兼具哲人沉思的口吻展开。它不像教科书那样生硬地罗列观点,而是更像一位智者在与你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引你进入他构建的逻辑世界,去审视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那些关于“人伦”与“社会”的永恒命题。他总是在追问“什么是好的生活”,这种对生命本质的追问,即使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依然具有强大的锚定作用。

评分

从文本的散发出的气味来看,它无疑是一份饱含着强烈“人生关怀”的文集。它超越了单纯的理论探讨,进入了对“如何做人”的终极追问。那些关于“识仁”、“尽性”的论述,放在当下这个个人主义盛行、价值相对化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即便科技如何发展,社会形态如何更迭,人与人之间基本的伦理关系,以及个体内在的道德修养,始终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虽然梁先生的某些结论可能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其立论的出发点——即对人类美好共同生活的向往——却是永恒的。阅读过程中,我不禁反思自己对周围事物的看法,自己的行为是否过于功利化,是否忽略了那些看不见的、内在的精神连接。这书不是用来“读完”的,而是用来“对照”和“修正”自己生活方式的一面镜子,它的力量在于让你停下来,认真审视自己活着的意义,而非仅仅是活着的技巧。

评分

这套选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内在的“连续性与迭代性”。它不是一系列孤立的短篇或论文的简单拼凑,而是一个思想体系在不同人生阶段、面对不同挑战时所做的“回应与调整”。你会清晰地看到,梁先生是如何在早年的对传统文化的“体认”中,逐步发展出他对现代社会“病灶”的诊断,并最终落脚于他所倡导的某种“实践路径”。这种内在的逻辑推演,让整个文本结构显得非常扎实,具有一种建筑学上的美感。即便观点有所演变,但其核心对“和谐”与“圆满”的追求是贯穿始终的。对于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的现代人来说,这样一套结构完整、脉络清晰的作品,提供了一种难得的、系统性审视一个伟大思想家一生探索的机会。它教会我们,真正的智慧,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它在不断地自我完善中,展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评分

翻开这书页,最先抓住我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问题意识”,它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理论构建,而是根植于民国初年社会剧变背景下的那种切肤之痛。读着读着,我不禁想起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知识分子们是如何在“救亡图存”与“文化重塑”的两难中挣扎。梁先生的文字,便带着那份沉重的历史责任感。他不像有些同时代的思想家那样,简单地全盘西化或固守陈规,他似乎总是在寻找一条“中道”,一个既能保留民族精神内核,又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独特路径。这种在断裂中寻求连接的努力,让他的文字拥有了一种近乎悲壮的力量。比如他对乡村建设的关注,不再是空谈,而是实实在在地深入基层,去观察农民的生存状态、他们的日常伦理是如何被工业化浪潮冲击的。这种从宏大叙事退回到个体经验的视角转换,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情感共鸣,让人明白,真正的思想变革,绝不是象牙塔里的文字游戏,而是要落到柴米油盐和人情世故之中去验证的。

评分

还没看完,值得慢慢读。

评分

经典的经典

评分

大师的思想,值得后人学习

评分

经典的经典

评分

评分

梁翁一度是我的偶像,。。。。。。。

评分

梁翁一度是我的偶像,。。。。。。。

评分

衝著內容買的,書的包裝爛了。

评分

梁翁一度是我的偶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