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华北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农耕结合习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近代华北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农耕结合习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思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人类学
  • 华北地区
  • 村落研究
  • 共同体
  • 农耕社会
  • 社会变迁
  • 近代史
  • 文化人类学
  • 民俗学
  • 地方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48422
版次:1
商品编码:10285203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中国的乡村社会史及乡村人类学研究中,以“搭套”、“换工”、“帮忙”等农耕习惯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这可能是首次;以“村落共同体”与“变迁”作为核心概念,这也许是。
《近代华北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农耕结合习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集中考察了近代华北农村在农耕生产上的各种结合关系,特别是在当时极为流行的搭套、合具、换工、帮忙、役畜借用等农耕结合习惯,并尝试通过对这些农耕习惯的“近代特征”的阐释来说明处在变迁中的中国农村社会的时代性质。
《近代华北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农耕结合习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意在揭示:农民的日常的细小行为乃扎根于一片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上;平凡而普通的农耕习惯背后隐藏着乡村社会基本性格。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近代华北农村的农耕结合——研究史的整理
第一节 “村落共同体论争”与华北农村的农耕结合
第二节 搭套、换工等农耕结合的研究
一、旗田巍的看青研究
二、戒能通孝、福武直的视角
三、内山雅生的研究成果
小结
第二章 华北农村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条件——以沙井村为例
第一节 近世华北村落的再建
一、沙井村外观
二、村的形成:传说与考证
第二节 20世纪40年代前后的社会经济状况
一、自然与社会
二、土地所有状况
三、各阶层分析
四、几点补充
第三节 近世华北的村落生活与农耕结合
一、锄社、耕获以力相助、庆场
二、合具、伴工
三、从近世到近代,华北村落共同体的变质
第三章 搭套之一,含义与背景
第一节 近代华北农村的各种农耕结合——以顺义县为例
第二节 搭套的含义——沙井村民自身的认识
一、搭套的定义
二、对搭套概念的总体把握
第三节 搭套的原因
一、畜力不足与近代华北农村的生产条件
二、劳动力的不足
三、华北农业地带的旱作农法
第四章 搭套之二,内容与方法
第一节 搭套作业的内容
第二节 作业法——以播种作业为例
第三节 作业顺序
第四节 作业中的指挥与分担
第五节 伙食(共餐)与祝宴,一个不解之谜
第六节 劳动力、畜力支出的不对等与补偿
第七节 非搭套农家的耕作方法
小结
第五章 搭套之三,资格、条件与“合理的小农”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对立见解
一、关于友情关系和宗族关系
二、关于经济条件和经营规模
1.村民间的分歧
2.戒能、福武、内山的对立意见
第二节 搭套与经营规模——分歧原点再考
一、村民自身的理解
1.关于搭套的含义
2.有钱人和穷人的含义
二、经营规模与搭套的资格
1.近代华北农村的一般状况把握
2.农家经营规模分析:富裕农家
3.农家经营规模分析:下层和中层农家
三、小结与新的疑问
第三节 经营规模的对等条件与“合理的小农”问题
一、经营规模及耕种地对等的必要性
二、农民的内心世界:对等和差距的容许范围,合理与非合理的界限
三、所谓穷人和有钱人的搭套
1.近代华北村落内的贫富差距和感情对立
2.农家间的贫富差距与换工
3.所谓“贫民救济机能”与“传统温情主义机能”
第四节 经营规模的频繁变动与搭套——关于内山的论据
第五节 搭套关系的各种结合类型
一、同族型
二、近邻型
三、不对等型
四、支援一受援型
五、对等与互补型
小结
第六章 搭套之四,其他规范与限制
第一节 搭套的成立、终止和回拒
一、约定的方法、时间与约定内容
二、搭套的终止
三、搭套的回拒
第二节 搭套的规模与持续时间
一、户数的限制
二、搭套对象的频繁变动
小结:从近世到近代,华北村落共同体的变迁
第七章 换工与役畜的借用
第一节 换工——劳动力·畜力间的对等交换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的交换
二、劳动力与畜力的交换
三、畜力与畜力的交换
第二节 役畜、农具的借用
一、役畜的无偿借用及其盛行
二、役畜借用的诸规范与近代华北村落共同体社会
三、役畜的借用、雇用与村落共同体的地域性和历史阶段性
小结
附录:华北农村的役畜借用记录
第八章 多种形式的农耕结合
第一节 代耕与帮工、帮忙
一、代耕
二、帮工、帮忙
第二节 “伙养”、“伙喂牲口”——役畜、农具的共同购入和使用
一、沙井村的“伙养”
二、伙养的诸规范
三、伙养与搭套
四、“公打官司伙养驴”
五、农具的共同购人和使用
第三节 “搭伙租”、“伙租地”——共同租种
一、共同租种的出现
二、共同租种地的耕作与经营
三、共同租种的分配
四、共同租种与搭套
第四节 其他形式的农耕结合
一、共同雇工
二、“哄粮到家”、“干活带地”——雇佣关系中的农耕援助
三、雇佣、租佃关系中的援助成分
第九章结语
附录
沙井村访问记录-1996年3月
侯家营村访问记录-2001年7-8月
附图1-3
参考文献
主要人名、事项索引
后记
历史长河中的乡土回响:一部关于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深度叙事 本书并非直接铺陈某一特定区域、某一特定时期的村落共同体,而是试图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勾勒出中国乡村社会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所经历的深刻转型。它关注的是那些潜藏在乡村肌体之下的力量,是那些塑造了中国农民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精神信仰的复杂织锦。我们将一同踏上一段追溯之旅,去探寻那属于土地与人民的古老记忆,去理解现代性洪流中,那些乡村社会如何坚守、如何适应、又如何被重塑。 一、 根植大地的生存智慧:传统乡村的物质与精神基石 在探究变迁之前,我们必须首先理解那个“未变”的根基。本书将细腻地描绘中国传统乡村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这包括对农业生产技术的演变、土地制度的千年流转、以及围绕农时节令而展开的劳作习俗的细致梳理。从精耕细作的犁耙,到灌溉排水的水利工程,再到不同地域的因地制宜的种植模式,每一个细节都折射出农民与土地之间血脉相连的智慧。 然而,乡村的生命力远不止于物质层面。本书将深入挖掘那些构成乡村精神内核的要素。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其内部的宗法关系、孝道观念、以及代际传承的责任与义务,是如何维系社会秩序的?宗族组织在调解纠纷、祭祀祖先、扶贫助弱等方面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乡规民约,那些不成文却深入人心的行为准则,又如何规范着个体行为,保障着村落的和谐?宗教信仰,无论是民间信仰还是主流教义,如何为农民提供精神慰藉,解释未知,并在节庆仪式中凝聚社群认同?本书将力图呈现一个立体而丰满的传统乡村图景,一个物质生活与精神寄托相互交织,共同构筑起的坚实社群。 二、 裂变与融合的动力:外部冲击与内部张力的交互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外部世界的变化势必会渗透到相对封闭的乡村社会。本书将重点关注那些对中国乡村产生重大影响的外部因素。 首先,是统治者的政策变迁。历代王朝的赋税制度、土地政策、以及对民间组织的管制,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乡村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例如,土地兼并的加剧如何导致小农经济的脆弱?国家对基层政权的渗透,又如何改变了乡绅在村落中的角色? 其次,是经济格局的演变。商品经济的渗透,尤其是近代以来,为乡村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货币的流通、市场的扩张、以及新型生产方式的引入,都在悄然改变着传统的自给自足模式。茶叶、丝绸、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如何改变了农业生产的重心,又如何将乡村与更广阔的世界连接起来? 再者,是思想文化的冲击。西学东渐,新思潮的涌入,对传统乡村的价值观念、社会习俗乃至家庭结构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的推广、新式思想的传播,如何引发了乡村内部关于传统与现代、保守与激进的辩论? 与此同时,乡村内部的张力也在不断累积与释放。贫富分化、土地资源的分配不均、以及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都是乡村内部潜藏的动力。当外部冲击与内部张力相互作用时,便催生了乡村社会无可避免的变迁。 三、 现代化的浪潮与乡村的转身:适应、抵抗与重塑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剧烈的社会转型,而乡村作为最广大的社会空间,其变迁尤为显著。本书将聚焦于这些深刻的转型过程。 经济结构的调整: 传统农耕经济如何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家庭手工业的衰落与兴起,新型农业技术的引进,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如何改变了乡村的产业结构和就业模式?土地制度的变化,例如土地改革、集体化运动,又如何重塑了农民的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所有权? 社会组织的重构: 传统的宗族、乡绅势力在现代国家机器面前逐渐式微。新的社会组织,例如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基层组织、合作社、以及后来的村民委员会,是如何填补原有的权力真空,并重塑乡村的社会结构和治理模式的?社会流动性的增加,人口迁徙,如何改变了乡村的人口构成和社群关系? 文化观念的更新: 传统伦理道德的动摇与重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大众传媒的普及,如何影响了农民的价值观、婚恋观念、以及对权威的认知?移风易俗的倡导,又如何挑战着古老的习俗和迷信? 乡村与城市的关系演变: 城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倒灌,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外出务工潮如何改变了乡村的劳动力结构和家庭功能?城市的发展对乡村带来了哪些冲击,又带来了哪些新的发展机遇? 四、 穿越历史的视角:理解中国乡村的当下与未来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为了深刻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当下,并展望其未来。通过对历史变迁的梳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 乡村的韧性与适应性: 尽管经历了种种冲击,中国乡村社会依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农民在变迁中展现出的智慧、坚韧和适应能力,是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 传统与现代的张力: 传统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以新的形式存在,并与现代元素发生着复杂的互动。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当下乡村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多样性与地域性: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乡村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以及发展路径都存在显著差异。本书将强调理解乡村的地域性,避免一概而论的分析。 乡村复兴的意义: 理解乡村的变迁,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乡村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深远意义。它关乎中国经济的平衡发展,关乎社会公平,更关乎中华文明的根脉传承。 本书将以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丰富的史料与细致的田野观察,为读者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画卷。它试图超越简单的叙事,去揭示那些深藏在历史背后的逻辑,去探寻那些塑造了无数中国人生活轨迹的宏大叙事。通过这本书,我们期望读者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熟悉的乡土,去聆听那些历史深处的乡音,去感受那份根植于大地、历经沧桑却依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立意宏大,视角独特,它试图通过一个微观的切片——“村落共同体”——来透视近代华北地区的社会结构与文化肌理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发生深刻变革的。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深入田野、扎根于生土的学术态度。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听到旧日农具的撞击声和乡间集市的喧嚣。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或进行概念的抽象拔高,而是将“习惯”这一看似柔软实则坚韧的社会规范,作为观察历史变迁的显微镜。这种将人类学的方法论巧妙地嫁接到宏大历史叙事中的尝试,使得我们得以跳出传统政治史或经济史的窠臼,去理解那些被权力中心忽略的、扎根于土地的日常逻辑如何塑造了整个时代的风貌。它提供了一种理解近代中国的全新维度,让我们看到了社会自下而上的能动性与韧性。这种对具体生活世界细致入微的描摹,远比抽象的理论建构来得更有力量,让人在掩卷沉思之后,对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有了更立体、更具人情味的认知。

评分

初读这套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其行文的跳跃性和内在的张力。它不像许多学术著作那样,采取一种平铺直叙、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反而像是在历史的迷宫中穿梭,时而聚焦于某一家族的族谱细节,时而又猛然拉远,将其置于清末民初社会动荡的大背景下进行对照。这种叙事节奏的拿捏,恰恰反映了作者对“共同体”复杂性的深刻洞察——共同体的运作,从来都不是线性的、单一因果链条可以解释的。特别是关于土地继承和公共资源分配的描述,那里面充满了地方性的智慧和妥协的艺术,它们是抵御外部冲击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内部矛盾的爆发点。我感到作者对于“变迁”的定义十分精妙,它不仅仅是断裂和瓦解,更是适应与重构。那些看似被历史淘汰的传统机制,是如何在新的经济压力和政治压力下,以一种变异的形式继续存活和发挥作用的,这才是最引人入胜之处。这种多层次的解读,让历史不再是僵硬的教条,而是一团鲜活、不断自我修正的有机体。

评分

读罢全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成功地将“变迁”这个动态概念,锚定在了“习惯”这一看似静态的文化载体之上。这种结合点非常巧妙,因为它揭示了社会变迁的潜在线性——即改变并非总是彻底的推翻,更多的是在原有框架下的填充、改造或扭曲。那些关于水源、林地乃至祠堂祭田的争议,无不折射出在资源稀缺面前,共同体成员如何在道德、法律和暴力之间进行微妙的权衡。尤其是对“近代”时间观的考察,村落的人们如何将自身的日常时间节奏,与外部宏大的历史时间线进行对接或排斥,构成了极为精彩的分析。这本书让人深思:在历史剧变中,我们究竟是丢弃了“过去”,还是仅仅改变了我们“理解过去的方式”?它提供了一种罕见的、由下而上审视历史演进的视角,深邃且发人深省,值得反复品读,从中汲取对社会结构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需要读者有一定的耐心和对历史场景的想象力。作者在描述那些仪式性活动和日常劳作时,用了大量的细致描摹,仿佛在进行一场考古发掘,将那些被时间掩埋的社会代码一层层剥开。我个人非常欣赏其中对“地方精英”角色的探讨。在宏观权力真空或剧烈动荡的时期,村落内部的话语权是如何转移、传统权威如何被地方上的实干家所取代或利用的,是理解近代社会转型的关键。这本书并没有把农民描绘成被动的受害者,而是展现了他们在维持共同体存续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复杂策略性行为。他们既是传统规则的恪守者,又是规则的精明利用者。这种对个体主体性的肯定,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和阅读的趣味性。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在国家力量未能有效触及的广袤乡村,社会秩序的真正维系者究竟是谁,他们的“治理艺术”又蕴含着何种不易察觉的政治哲学。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反思现代性路径的参照系。当我们习惯于用工业化、城市化和国家建构来衡量“进步”时,作者却让我们看到,在华北的村落中,那些被认为落后的“农耕结合习惯”,实际上承载着高度复杂的风险管理和代际财富传承的功能。一旦这些习惯被粗暴地打破或未能及时适应新的环境,其后果往往是共同体结构的失衡乃至崩溃,而非简单的“现代化转型”。书中对特定节庆、婚丧嫁娶等社会场景的分析,绝非为了猎奇,而是通过这些仪式性的“暂停”与“重申”,来观察权力、资源和身份认同在特定时刻的流动轨迹。这种对生活“韧性”的关注,使得本书具有了超越地域和时代的意义。它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任何试图改造传统社会结构的外部力量,都必须首先面对并理解其内部既有的、根深蒂固的生存逻辑。

评分

虽然姗姗来迟,但景军在书中,批判性采用的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弟子兼同事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的“集体记忆”概念还是会给初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研究在家庭、宗教群体和社会阶级的环境中,过去是如何被记住的……所有对个人回忆的讨论必须考虑到亲属、社区、宗教、政治组织、社会阶级和民族等社会制度的影响”。作为涂尔干的学术继承人之一,哈布瓦赫承认“集体记忆”作为一种社会整合力量的同时,指出“个体记忆”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属性,正是这种多元叙事的存在,赋予了个体具体的行为实践。因此,在此项研究中,景军借助大川村民口耳相传的口述历史,重建了与主流“历史”不尽相同的“社会记忆”。

评分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值得一读。

评分

“历史”之外的记忆

评分

十年之前,我从兰州前往黄河上游的炳灵寺石窟,沿着盘山路,自行车骑到永靖县的刘家峡码头。在这里,我要搭乘快艇横渡著名的刘家峡水库,才能溯黄河而上,来到炳灵寺石窟。第一次见到刘家峡水库的我,被这万顷碧波感动,盛夏时节,身在西北高原,却有环湖碧绿满山。快艇激起的水花,带来沁心凉意,催走了适才傲人的暑气。在这湖地洞天中破浪二十多分钟,尚未涤尽千尺湖水,亲水岸边的炳灵寺码头已在眼前,码头背后就是石窟庄严。

评分

“历史”之外的记忆

评分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值得一读。

评分

“历史”之外的记忆

评分

十年之前,我从兰州前往黄河上游的炳灵寺石窟,沿着盘山路,自行车骑到永靖县的刘家峡码头。在这里,我要搭乘快艇横渡著名的刘家峡水库,才能溯黄河而上,来到炳灵寺石窟。第一次见到刘家峡水库的我,被这万顷碧波感动,盛夏时节,身在西北高原,却有环湖碧绿满山。快艇激起的水花,带来沁心凉意,催走了适才傲人的暑气。在这湖地洞天中破浪二十多分钟,尚未涤尽千尺湖水,亲水岸边的炳灵寺码头已在眼前,码头背后就是石窟庄严。

评分

“历史”之外的记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