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世纪高职高专精品书系 机械工程系列:数控加工编程与CAM
原价:28.00元
作者:丁昌滔
出版社: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3-01
ISBN:9787534132605
字数:385000
页码:26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根据教育部数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结合编者多年从事数控加工技术领域和工程实践的经验编写而成的。
数控加工技术是集机械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网络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于一体的多学科高新制造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水平的高低、数控机床的拥有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数控加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制造业,许多企业改造或引进了数控加工生产线,急需大批能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编程、操作、维护的工程技术人员。
本书针对数控加工技术的使用,详细介绍了数控加工编程的基础知识,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的加工工艺、程序编制和加工操作等内容。同时,本书还详细介绍了典型CAD/CAM软件的应用、CAD造型、模具设计、数控加工等方面的知识。
目录
第一章 数控机床及加工程序编制概述
第一节 数控机床加工概述
第二节 数控机床的坐标系
第三节 数控加工程序的基本概念
习题
第二章 数控车床加工程序的编制
第一节 数控车床加工工艺分析
第二节 数控车床程序编制及实例分析
第三节 数控车床的基本操作及步骤
第四节 数控车床操作实训
习题
第三章 数控铣床加工程序的编制
第一节 数控铣床加工工艺分析
第二节 数控铣床程序的编制及实例分析
第三节 数控铣床的基本操作步骤
第四节 数控铣床操作实训
习题
第四章 加工中心程序的编制
第一节 加工中心加工工艺分析
第二节 加工中心程序编制及实例分析
第三节 加工中心的基本操作步骤
第四节 加工中心操作实训
习题
第五章 CAD/CAM技术的应用
第一节 CAD/CAM技术概述
第二节 典型CAD/CAM软件介绍
第三节 CAD/CAM应用举例——外壳加工实例
习题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这个正在苦苦钻研中医的临床医生来说,简直如同久旱逢甘霖。我们每天面对的病人,病情千变万化,绝非教科书上的标准模式。很多时候,一个似曾相识的症状,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其内在的病机却可能截然不同,需要我们灵活地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来应对。而“治则”正是连接这四者的核心枢纽。然而,历代医家的经验浩如烟海,散落在各种医著和流传下来的医案中,要从中提炼出共性的、精辟的治则,绝非易事。我一直希望能有一本这样的书,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方药,也不是机械地讲解理论,而是能够深入浅出地阐述历代中医大家们在辨证论治过程中所遵循的根本原则,以及这些原则是如何指导他们做出最佳治疗决策的。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时代,中医在治则的把握上,是如何传承与发展,又是如何随着时代和社会的需求而演变的。它是否会强调“病从何起”,注重“因势利导”,还是在“辨体采证”上各有侧重?我希望它能为我提供一个更宏观、更深入的视角,让我不再局限于某个医家的某个方子,而是能够触及中医治病救人的灵魂所在。
评分我是一个对历史和医学都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平时喜欢阅读一些能够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的好书。最近偶然听朋友提起《历代中医治则精华》这本书,便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虽然我不是专业学医的,但“治则”这个词语本身就充满了智慧和力量。我理解,治则是指导医生如何看病、如何用药的最高原则,它一定凝聚了历代中医的精华。我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从历史的长河中,梳理出这些宝贵的治则经验的?它是否会从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医学流派中,选取代表性的医家,来阐述他们的治则思想?比如说,张仲景的“法随证立”,孙思邈的“但愿身安,不求名药”,叶天士的“温病论治”,李时珍的“本草集大成”……这些背后一定都有着深刻的治则体现。我特别想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环境、疾病谱的变化,中医的治则是否也会有所调整和发展?这本书是否会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和经典的医案,来展现这些治则的实际应用?我希望它能让我体会到中医的“道”与“术”,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理论,更是活生生的经验和智慧。
评分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充满敬畏的读者,我一直认为中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瑰宝。然而,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和信息爆炸,让我们越来越难以静下心来去学习和传承这些古老的学问。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关于中医的讨论,要么停留在表面,要么被一些伪科学的声音所干扰。所以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展现中医博大精深的书籍,特别是它在“治则”这一核心层面的体现。《历代中医治则精华》这个书名,立刻就吸引了我。我理解的“治则”,不仅仅是简单的“疏风解表”或者“清热解毒”,而是更高层次的、更具哲学性的指导思想。它应该包含中医对于疾病本质的理解,对于人体生命活动的认识,以及在治疗过程中所秉持的整体观和辨证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去聆听历代医圣的教诲,去感受他们那份仁心仁术。我好奇他们是如何在那个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时代,凭借着对自然、对人体的深刻洞察,来制定出如此精准有效的治则。它是否会涉及到一些不常用的、但却十分精妙的治法?它是否会揭示一些隐藏在经典方剂背后的治则逻辑?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我领略中医的“大道至简”,让我明白,真正的中医,是如何做到“法于阴阳,合于术数”的。
评分刚拿到这本《历代中医治则精华》,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光是这厚重的分量和古朴的书名,就足以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中医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往往被浩如烟海的经典和复杂的理论所困扰,总觉得难以入门,或者说,即使学了一些皮毛,也难以窥其精髓。市面上关于中医的书籍何其多,有讲基础理论的,有讲方剂配伍的,也有讲针灸推拿的,但总觉得缺少一本能够系统地梳理历代中医大家们在“治则”这个核心问题上的智慧结晶。治则是中医的灵魂,是指导临床实践的根本原则,掌握了治则,才能举一反三,灵活变通。我希望这本《历代中医治则精华》能够填补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让我能够从历代名医的经验中汲取养分,提升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我特别想知道,那些名垂青史的中医大家,他们是如何在面对不同病症时,确立相应的治则,又如何通过精妙的方药来体现这些治则的。是辨证论治的精细化,还是病机分析的独到见解?是注重扶正,还是强调祛邪?抑或是两者兼顾,灵活运用?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了解的。这本书的装帧也很典雅,纸张的质感也很好,翻阅起来令人心情愉悦。我期待着它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中医大门。
评分拿到《历代中医治则精华》这本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深知“治则”在中医体系中的重要性。它如同航海图上的罗盘,指引着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疾病面前不致迷失方向。然而,历代医家的治则思想,散落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想要系统地将其梳理和理解,实非易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一座桥梁,连接古今,让我能够窥见历代名医的智慧之光。我希望它能详细地阐述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中医是如何确立和运用治则的。例如,那些强调“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医家,他们的治则背后有着怎样的思考?那些注重“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医家,又是如何将这一理念融入到治则之中?书中是否会通过对一些经典病案的深入剖析,来展现这些治则的实际指导意义?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理论的罗列,更能通过详实的论述和恰当的引证,让我深刻理解中医治则的精妙之处。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中医传承和发展的一次宝贵贡献,我期待它能为我带来一场关于中医治则的深刻启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